美国普莱克斯股价市值
㈠ 咨询国企考试 100以上高分!!!
国企档案
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66年。从1966年到1979年,政府累计投资了2.1亿元,使韶钢形成10万吨钢、10万吨铁的生产能力,但13年累计亏损了1.9亿元。通过企业改革滚动发展,韶钢1994年形成72万吨钢的生产能力。
1995年,韶钢被列入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试点企业,此后完成了炼钢设备大型化、自动化改造,300万吨钢平台已成功搭建,实现从中小型钢厂向大型钢铁企业的跨越,生产主体技术装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装备已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1995年到2002年,韶钢钢产量从80万吨增长到225万吨,年销售收入从19.03亿元增长到55.83亿元,总资产从24.4亿元增长到目前的100亿元。2002年,在世界钢铁企业中排名第95位;在中国69家重点钢铁企业中,生产规模排第21位,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排第11位,利润总额排第8位。
本报记者 陈韩晖 刘海斌 通讯员 韶宣
在省经贸委最近公布的广东50家龙头企业运行业绩中,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134%的利税增长幅度名列第一。这家实现由传统国有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脱胎换骨转型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今年初,在股市一片低迷中,韶钢松山成为深市首家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以每股收益0.78元、每股净资产6.1元、净资产收益率12.79%的骄人业绩打破股市低迷沉闷的局面,拉开了股市“大炼钢铁”的热潮。今年节后开市至今,韶钢松山股价上扬近70%,因此入选深市成份股和深市100指数样本股,成为傲视股市的国企“蓝筹股”。
韶钢松山的股市业绩,生动地证明了一个摆脱了传统国有企业包袱的现代化国有控股企业,通过思想观念、工艺技术装备、管理体制的脱胎换骨的改革,其市场活力和竞争力是强大的。
低谷中走向市场
上世纪90年代初,韶钢经受了经济过热、投资失控、竞争无序的磨难,也患上了观念滞后、体制僵化、设备落后等“国企病”。当时广东是国内外各路钢铁诸侯激烈角逐的战场,外有洋钢材涌入,内有钢铁大企业进攻,下有小企业竞相压价,而韶钢年产仅几十万吨,规模效益上不去,根本无法与人竞争。1994年至1995年初,韶钢已连续8个月亏损。韶钢走到了“欲扩张无钱、不扩张无路”的关口。
正是在这个时候,省委、省政府下决心打造广东的钢铁基地,并于1995年调整了韶钢领导班子,把韶钢列为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试点单位。韶钢新班子对市场进行缜密分析:韶钢具有独特的区位市场优势,从钢材300公里黄金销售半径看,韶钢正好紧贴珠江三角洲这个全国钢材需求量最大的目标市场,往南可向东南亚延伸,周边可辐射桂、湘、赣。市场竞争不进则退,如果韶钢也随大流压缩减产,最终有可能被挤出市场。市场不但不能丢,而且还要占,韶钢发展必须走规模效益之路,为此,韶钢新班子作出了当年向年产80万吨钢冲刺的决策!
突破80万吨钢大关、夺回失去的市场,韶钢人信心倍增,通过技改挖潜,每年以平均近20万吨钢的产量递增,目前已形成300万吨钢的生产平台,不断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占广东市场份额也从当初的10%增长到30%,并逐步形成影响钢材市场的“韶钢价格”。
有人问韶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德新,国有企业到底能不能搞好?曾德新说:“能!但前提是要大踏步走向市场,对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落后观念、落后装备、管理体制来个脱胎换骨的改造。”
走出技改怪圈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省里就提出韶钢到20世纪末达到年产钢150万吨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筹资60亿元,再建一个年产钢80万吨的新区。到了90年代中期,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形势下,投入巨资再建一个新区已不现实。为此,韶钢调整思路,走上一条内涵挖潜、自发积累、滚动发展的路子。
韶钢决策者解放思想,调整思路,利用少量增量投资盘活大量存量资产,最大限度发挥现有生产能力的潜力。韶钢能动地把握了时局,迅速而有效地进行股份制改造,大规模引入了外资。1997年,完成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韶钢松山上市;2000年,韶钢与全球著名的美国普莱克斯公司合资兴建的实用气体有限公司正式投产,效益显著,标志着韶钢这家老国企为自己最终走向国际化迈出了步伐,演练了阵法。
融资渠道的拓宽,为韶钢的技改解决了资金问题。“九五”期间,韶钢以置换性改造为主,建成中板改造、小型连轧、大电炉、大制氧等一批标志性的技术改造工程。原规划“九五”达到年产150万吨钢规模需投资60亿元,而韶钢实际只投资24亿元,就实现了这一目标。
装备水平的脱胎换骨,为韶钢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轧制附加值高的钢材创造了条件。以中板生产线改造为例,针对广东制造业发达,机械制造等对板材消费需求量大的特点,韶钢看准市场,看好产品,于1996年投资5亿多元,对中板生产线进行改造,抢占市场空档,如今中板产品适销对路,附加值高,已成为韶钢利润的新增长点。
以市场为导向,韶钢人不仅走出“技改找死,不技改等死”的怪圈,走上跨越式发展之路。曾德新把它总结为:“以市场来选择产品,以产品确定工艺,以工艺来确定装备,以装备来确定最佳经济规模。”
盯住市场的“空档”
韶钢近日大转炉的投产,意味着韶钢完成炼钢设备大型化、自动化的脱胎换骨的改造,300万吨钢平台的建立,突破了产品结构升级的技术设备瓶颈。过去韶钢难以生产的钢种,大转炉都可以开发生产,碳结钢、低合金钢、桥梁钢、汽车大梁钢、造船钢、管线钢等几乎所有钢种都可以生产。韶钢又获得了制胜市场的技术装备利器,为韶钢加速品种研发,走品种效益型路子拓展了通道。
韶钢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根据广东省基本情况,结合公司实际,将产品定位为:生产那些特大型钢铁企业因品种和批量效益所限不生产,而小型民营企业因技术、装备和资金所限无法生产的产品。
在未来发展中,韶钢目标锁定高附加值产品,以装备制造工业为导向,与珠江钢厂热轧薄板细分市场,着眼未来的市场竞争,实现中板、棒材、线材产品更新换代,以高品质、宽规格造船板、管线板、桥梁板、汽车大梁板、汽车轮毂板等高档次宽幅专用钢板为龙头产品主导中厚板市场。目前,韶钢生产的船板获得了中国、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法国、挪威等7国船级社的认证,产品销往全球。
韶钢盯住市场的“空档”,开始由规模扩张转变为品种扩张和质量提升,由阶段适应性和置换性结构调整转变为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升级的战略性调整。
借上市促进内部改革
如果说装备的脱胎换骨是韶钢搏击市场的硬件,那么,1997年韶钢的股份制改造,则是使韶钢实现管理体系脱胎换骨的改造。曾德新实话实说:上市融资是一大好处,但对企业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通过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借外力促进企业内部改革。
韶钢正是借上市契机,通过资产重组,在集团内部形成由上市公司、中外合资公司和其它形式的责任有限公司组成的多元产权结构,建立起与现代公司相适应的法人治理结构。
与此同时,韶钢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在人事制度上,韶钢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用人机制,全面实施干部的任期考核制,科技人员的技术专家、优秀人才举荐评审制,管理人员招聘制以及生产工人以岗定人制。在分配制度上,韶钢已经形成“上岗靠竞争、竞争靠技能、收入靠贡献”的良好机制。最终将原来“两万人围着钢铁主业转”,变成“1万人领着钢铁跑”的喜人变化。
轻装上阵的韶钢,获得了搏击市场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编辑点评
走向市场天地宽
国有经济在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广东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为此,本报从今天起陆续推出一批国企典型报道,试图回答人们关心的一些关键问题。
一直被形容为“傻大黑粗”的国有钢铁企业,能否走向市场?在省经贸委最近公布的广东50家龙头企业运行业绩排行榜上,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134%的利税增长幅度名列第一。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这家传统国企就开始了走向市场的磨炼。1995年,该企业在连续八个月亏损的低谷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瞄准处于最佳销售半径之内的珠三角市场,提升产量,进占市场。从此,韶钢人勇立市场经济的潮头,尽显时代弄潮儿的威风,由占领广东市场份额的10%扩展到30%。
韶钢之所以能够低谷奋起,其奥秘正在于:一个传统的国有企业,惟有把自己推向市场,从思想观念运营机制上适应市场,以适销对路产品占领市场,在市场经济风浪的磨炼中,真正实现向现代化企业的转变,才能保持企业的生机活力。
韶钢,为国企改革发展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