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泡沫影响最大的股票
㈠ 中国五大互联网十大盘低市盈率股票
市盈率指标用来衡量股市平均价格是否合理具有一些内在的不足:
(1)计算方法本身的缺陷。成份股指数样本股的选择具有随意性。各国各市场计算的平均市盈率与其选取的样本股有关,样本调整一下,平均市盈率也跟着变动。即使是综合指数,也存在亏损股与微利股对市盈率的影响不连续的问题。举个例子,2001年12月31日上证A股的市盈率是37.59倍,如果中石化 2000年度不是盈利161.54亿元,而是0.01元,上证A股的市盈率将升为48.53倍。更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中石化亏损,它将在计算市盈率时被剔除出去,上证A股的市盈率反而降为43.31倍,真所谓“越是亏损市盈率越低”。
(2)市盈率指标很不稳定。随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上市公司每股收益会大起大落,这样算出的平均市盈率也大起大落,以此来调控股市,必然会带来股市的动荡。1932年美国股市最低迷的时候,市盈率却高达100多倍,如果据此来挤股市泡沫,那是非常荒唐和危险的,事实上当年是美国历史上百年难遇的最佳入市时机。
(3)每股收益只是股票投资价值的一个影响因素。投资者选择股票,不一定要看市盈率,你很难根据市盈率进行套利,也很难根据市盈率说某某股票有投资价值或没有投资价值。令人费解的是,市盈率对个股价值的解释力如此之差,却被用作衡量股票市场是否有投资价值的最主要的依据。实际上股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众多因素决定的,用市盈率一个指标来评判股票价格过高或过低是很不科学的。
市盈率把股价和利润连系起来,反映了企业的近期表现。如果股价上升,但利润没有变化,甚至下降,则市盈率将会上升。
一般来说,市盈率水平为:
0-13: 即价值被低估
14-20:即正常水平
21-28:即价值被高估
28+: 反映股市出现投机性泡沫
股息收益率
上市公司通常会把部份盈利派发给股东作为股息。上一年度的每股股息除以股票现价,是为现行股息收益率。如果股价为50元,去年股息为每股5元,则股息收益率为10%,此数字一般来说属于偏高,反映市盈率偏低,股票价值被低估。
一般来说,市盈率极高(如大于100倍)的股票,其股息收益率为零。因为当市盈率大于100倍,表示投资者要超过100年的时间才能回本,股票价值被高估,没有股息派发。
平均市盈率
美国股票的市盈率平均为14倍,表示回本期为14年。14倍PE折合平均年回报率为7%(1/14)。
如果某股票有较高市盈率,代表:
(1)市场预测未来的盈利增长速度快。
(2)该企业一向录得可观盈利,但在前一个年度出现一次过的特殊支出,降低了盈利。
(3)出现泡沫,该股被追捧。
(4)该企业有特殊的优势,保证能在低风险情况下持久录得盈利。
(5)市场上可选择的股票有限,在供求定律下,股价将上升。这令跨时间的市盈率比较变得意义不大。
㈡ 2000年互联网泡沫对当年的中国股市有什么影响吗
一大批所谓的“伪高科技公司”退市了!!!股民亏钱
㈢ 什么是网络股泡沫
就是网络科技股,以前的紫光、方正的价格都很高,但是盈利水平跟不上去,后来股价就一落千丈。人们高估网络科技带来的盈利能力,导致巨大的泡沫,泡沫破裂了,一切就重头开始了,不过很多人要承担不小的损失。
㈣ 什么是网络泡沫,有哪家公司挺过了那个阶段
网络泡沫
网络泡沫,是2000年的普通人一提起网络首先联想到的名词,对这个名词的回答,用了中国网络整整一年的时间。
回答首先是一组数据。就在关于网络泡沫的议论沸沸扬扬时,中国网民总数正在翻着筋斗成长,到去年年中时已接近1700万,而到去年底,有调查显示,北京市有上网条件的家庭,已经一半上网了。
第二个回答是回应去年初的预言。当时各主要媒体都发出预警,今年网站将死掉90%。到了去年底,“网上商店平均每月关门三家”。
第三个回答是,网络泡沫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有专家用四句话概括:催生民族网络经济意识、催化传统产业借网升级、催促信息产业与世界同步、催生全民创业文化氛围。
第四个回答来自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的一个比方:水库放水必然会出现泡沫,流一段就没有了,经济总是在有泡沫无泡沫,泡沫多泡沫少当中往前发展。90年代以来,我们经历了开发区泡沫、股市泡沫、房地产泡沫,回过头来,这些产业都得到了快速成长。这正是泡沫的历史作用,也是看待新兴产业泡沫的视角。其实,中国网络泡沫还没有真正吹起呢。
互联网与“泡沫”联姻已有多年,而今双方似乎成了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映照。修饰互联网最佳的词汇大概还是泡沫。
的确互联网发展太快、太神奇、也太刺激,超出了人类理解的范畴,于是使用“泡沫”一词来形容,自然最安全、最恰当。但是,互联网本身似乎蕴含着无穷尽的内涵,远远超过了我们目前的最大胆的估计和预见。因此,看互联网,左看右看都不一样,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新发现。同样,对于互联网泡沫,我们的观点也必须跟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人的思维也需要时不时调整速度与频率,尽管它是世界上惰性最大的东西。静态地、一成不变地看互联网必然成笑话,有时甚至需要不断否定自己。比如,一年前,我对互联网泡沫一说十分赞同,半年前,变成了半信半疑,而今我则越发坚定地认为:互联网不是简单的泡沫。虽然互联网领域跌荡起伏,一波一波,颇有泡沫的嫌疑。
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和法国密西西比公司利用证券市场,哄抬股价,进行金融诈骗,导致股市暴跌,造成千百万人破产。情景如同气泡的吹胀和破灭,史称“南海泡沫(Economic Bubbles)。“泡沫经济”(Bubb le Economy)由此得名。而后这种过度投机和泡沫破灭,或者“狂热投机-恐慌抛售-市场崩溃”的金融戏剧,层出不穷。自从亚洲金融危机后,“泡沫”一词成了时髦,与“互联网”结合后,更上层楼。
泡沫的形成自然是狂热和过度投机的结果。泡沫程度超过特定限度,出现了失控状态,就会出现爆破。互联网中泡沫的成分是肯定的,问题的关键就是这种泡沫是否合理,是否良性,是否会到爆破的一刻。我们必须明白,互联网发展的基础核心不是技术,甚至不是资金,而是用户。如果说互联网是泡沫,那么泡沫破灭之时,必然就是用户撤离之际,也就是投资者撤离之际。可是事实上是如何呢?
我们天天可以听到人们对互联网的抱怨,比如资费、速度、内容、时间等等。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很少看到一个人上了网,会因为各种不满而决定不再上网,永远不回头;我们也很少看到,一个人用上E-mail,会说这东西成本高,从此再也不发E-mail。实际上,只要一个人上了网,基本上就粘上下不来了。网络的应用也是用了就离不开。而且也不可能有一天会发生许多用户撤离互联网的事情,因为互联网有一种引力和魅力是我们现在难以说清的。免费的电子邮件,搜寻引擎,新闻内容,即时下载软件,各类信息,以及新兴的电子商务等等,都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得到类似的体验。因此网络创造的许多价值(无形和有形的)是物理世界无法替代的,而且即使有替代,也是超值的。否则不足以解释目前互联网对人们的吸引。毕竟,每个人都不是被强迫上网的。更关键的是,互联网上的一切都在快速改善,服务越来越好,使用起来越便利,内容越来越充实,新鲜事物更目不暇接,引力和魅力自然会进一步增强。而新网民入网的速度丝毫没有放慢,用户组成了互联网泡沫最坚固的内容。只要用户持续增多,互联网泡沫就不可能迅速破灭。
许多人最担心的还是投资。担心互联网会以一种燃烧的速度耗尽投资者的金钱。但是我们放开眼光来看,资本市场是一个内循环系统,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黑洞,流入互联网的投资必然体现在消费上,化出去的钱还会通过各种途径流回资本市场。而且互联网投资以散户为主,是一种聚沙成塔的力量,使得资金来源更加稳固。而且,目前互联网行业的业绩在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在改善,总体趋势没有辜负投资者。当然,资本的流动是有选择性的,多流入互联网,必然少流入其他行业。好在资本市场的流向是由注意力和市场发展来支配的,目前全球投资焦点,除了互联网,还有谁与争锋?最热闹、最疯狂的市场除了互联网市场,还舍我取谁?不错,投资者都在对一个梦想投资,但还有什么梦想比互联网更大更真实?
当然互联网目前体现为是一种摧毁性的力量,就象加速的新陈代谢一样,必然有一批批跟不上潮流的企业倒下,而有一批批更为壮观的新手冲上。从单个企业看、从局部看,的确可以感受到剧烈的泡沫泛起和破灭,但是从全局来说,必然是不断增长。这种趋势才是理解互联网本质的关键。
网景被购并了,微软化了数十亿的冤枉钱,Wired也寄人篱下……这些悲惨的故事似乎是泡沫破灭的最佳明证。但实际上,只要冲上互联网的风头浪尖,最惨的失败者也比落伍的胜利者获益更多。网景最终售价是100亿美元,想想看如果不是互联网,而只是一个浏览器产品,能卖出如此高价钱吗?网景的创始人们哪一个不腰包鼓鼓?。而微软如果没有这么多的“浪费”,今天很可能就没有生存余地?更甭说5000亿美元的市值。互联网一夜暴富的神话必然会越来越多,但是随着参赛选手越来越多,暴富的集中度和程度会被进一步均衡化。一些股票会剧烈波动,价格会大幅下滑,但互联网总体市场价值的走势必然会随着用户的急增而激增。
与其担忧互联网泡沫,不如勇往直前,与其怀疑互联网的真实,不如坚信不疑。因为在这场革命中,唯一的胜机就是赶上风头浪尖,虽然风险难度都有极大,但怀疑、诅咒、墨守的人,必将一无所获。
因为互联网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也不仅仅是一项应用,甚至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变革,而是一场真切的技术革命,它对应的将是一种全新的文明,一个全新的世界。
总结:
网络泡沫实际上就是过热的投资,涌入大量的资本之后找不到盈利点,最后没有利润公司必然要倒闭
㈤ 网络泡沫的投机市场
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和法国密西西比公司利用证券市场,哄抬股价,进行金融诈骗,导致股市暴跌,造成千百万人破产。情景如同气泡的吹胀和破灭,史称“南海泡沫(Economic Bubbles)。“泡沫经济”(Bubb le Economy)由此得名。而后这种过度投机和泡沫破灭,或者“狂热投机-恐慌抛售-市场崩溃”的金融戏剧,层出不穷。自从亚洲金融危机后,“泡沫”一词成了时髦,与“互联网”结合后,更上层楼。
我们必须明白,互联网发展的基础核心不是技术,甚至不是资金,而是用户。如果说互联网是泡沫,那么泡沫破灭之时,必然就是用户撤离之际,也就是投资者撤离之际。可是事实上是如何呢?
我们天天可以听到人们对互联网的抱怨,比如资费、速度、内容、时间等等。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很少看到一个人上了网,会因为各种不满而决定不再上网,永远不回头;我们也很少看到,一个人用上E-mail,会说这东西成本高,从此再也不发E-mail。实际上,只要一个人上了网,基本上就粘上下不来了。网络的应用也是用了就离不开。而且也不可能有一天会发生许多用户撤离互联网的事情,因为互联网有一种引力和魅力是我们现在难以说清的。免费的电子邮件,搜寻引擎,新闻内容,即时下载软件,各类信息,以及新兴的电子商务等等,都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得到类似的体验。因此网络创造的许多价值(无形和有形的)是物理世界无法替代的,而且即使有替代,也是超值的。否则不足以解释目前互联网对人们的吸引。毕竟,每个人都不是被强迫上网的。更关键的是,互联网上的一切都在快速改善,服务越来越好,使用起来越便利,内容越来越充实,新鲜事物更目不暇接,引力和魅力自然会进一步增强。而新网民入网的速度丝毫没有放慢,用户组成了互联网泡沫最坚固的内容。只要用户持续增多,互联网泡沫就不可能迅速破灭。
许多人最担心的还是投资。担心互联网会以一种燃烧的速度耗尽投资者的金钱。但是我们放开眼光来看,资本市场是一个内循环系统,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黑洞,流入互联网的投资必然体现在消费上,化出去的钱还会通过各种途径流回资本市场。而且互联网投资以散户为主,是一种聚沙成塔的力量,使得资金来源更加稳固。而且,目前互联网行业的业绩在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在改善,总体趋势没有辜负投资者。当然,资本的流动是有选择性的,多流入互联网,必然少流入其他行业。好在资本市场的流向是由注意力和市场发展来支配的,目前全球投资焦点,除了互联网,还有谁与争锋?最热闹、最疯狂的市场除了互联网市场,还舍我取谁?不错,投资者都在对一个梦想投资,但还有什么梦想比互联网更大更真实?
当然互联网目前体现为是一种摧毁性的力量,就象加速的新陈代谢一样,必然有一批批跟不上潮流的企业倒下,而有一批批更为壮观的新手冲上。从单个企业看、从局部看,的确可以感受到剧烈的泡沫泛起和破灭,但是从全局来说,必然是不断增长。这种趋势才是理解互联网本质的关键。
网景被并购了,微软花了数十亿的冤枉钱,Wired也寄人篱下……这些悲惨的故事似乎是泡沫破灭的最佳明证。但实际上,只要冲上互联网的风头浪尖,最惨的失败者也比落伍的胜利者获益更多。网景最终售价是100亿美元,想想看如果不是互联网,而只是一个浏览器产品,能卖出如此高价钱吗?网景的创始人们哪一个不腰包鼓鼓?而微软如果没有这么多的“浪费”,今天很可能就没有生存余地?更甭说5000亿美元的市值。互联网一夜暴富的神话必然会越来越多,但是随着参赛选手越来越多,暴富的集中度和程度会被进一步均衡化。一些股票会剧烈波动,价格会大幅下滑,但互联网总体市场价值的走势必然会随着用户的急增而激增。
与其担忧互联网泡沫,不如勇往直前,与其怀疑互联网的真实,不如坚信不疑。因为在这场革命中,唯一的胜机就是赶上风头浪尖,虽然风险难度都有极大,但怀疑、诅咒、墨守的人,必将一无所获。
因为互联网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也不仅仅是一项应用,甚至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变革,而是一场真切的技术革命,它对应的将是一种全新的文明,一个全新的世界。
㈥ 各大互联网巨头股价齐跌,背后都展现出了哪些问题
主要是在这段时间里,政府出台反垄断政策,有分析人士表示这将对互联网公司产生影响,随后互联网公司的股价随即大跌。近日刚好的双十一期间,本应该是互联网行业狂欢的时候,但国内的互联网行业却在股票市场,遭遇重挫。连续两个交易日内,无论是美股还是港股,多家大型互联网公司股价都出现大幅跳水现象。美团跌幅最大,两天之内跌掉了19%,而阿里也下滑了14%,至于京东,腾讯等公司也纷纷下跌超过10%的幅度。
而本次受冲击最大的美团下跌接近20%,主要也是因为今年以来,美团股价拉升的太快了,市盈率明显过高,泡沫是所有互联网公司中最高的,此次下跌之后,反而让美团的股价恢复到了一个正常的状态。
㈦ 网络股泡沫后 哪些股票或哪些板块保持或者走强求教高手
消费类,和医药类股票/
㈧ 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是什么股跑赢大盘
还是价值投资
㈨ 中国网络泡沫时代是指哪一年中国上市的网络公司有多少倒闭
在2000年下半年开始,网络所营造的泡沫经济开始破灭,许多网站、网络公司纷纷传出裁员甚至倒闭的消息市场上流行一种说法,叫做网络泡沫。
在经历了所谓的“泡沫破灭”的痛楚与快感、压力与嘲讽之后,是不是2000于大调整的低谷,资本市场的泡沫逐渐消退。但是,目前的中国互联网,也开始出现了另一类全新的泡沫。
泡沫一 年底80%-90%的网站要倒闭?
“到10月份(或年底),国内80-90%的网站要倒闭。”这是2000年国内媒体转载和引用率创纪录的论断,几乎是大家共同加注给整个中国互联网界的一道符咒。但现在,这个论断无疑也是泡沫,而且已经破灭。因为,这个预言可能成立的两个基本前提:1、中国互联网市场停止增长;2、所有投资者不再投资互联网。但这完全是虚拟语气。其实,只要最简单地想想:将一个年成长率200%以上的产业慷慨地分给10—20%的公司,天底下会有这等美事?一个基本道理:千万不要低估朝阳产业顽强的生命力。历史也在无数次证明,许多关于“互联网泡沫”的论断,其实自己也是泡沫,也难免破灭的命运。这类似是而非的“泡沫”也很不负责任,对整个产业的危害也十分巨大。
泡沫二 股市下跌全是互联网的过?
纳斯达克每跌一次,互联网公司和互联网“英雄”身上的唾沫又厚了一层。国内人士认为股市每跌一次,都是互联网的过错。其实,这是一个莫大的误解,甚至可以说是国内人士加诸于互联网的最大的冤屈。11月底,纳斯达克跌破2600点大关,已从九个月前5132点的历史高位上下跌了近50%。平心而论,纳指从5132点跌到4000点左右,互联网股票“功不可没”。但是,纳指在4000点到2600能为力”,而主要是通讯板块、半导体板块、PC板块的功劳。例如被认为最具技术含量的通讯巨头郎讯(Lucent)股票跌掉80%以上;全球最大的通讯巨头AT&T最近股票价格由60多美元一路跌破20美元,跌到了1991年的水平,十年的升势化为乌有;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厂商Intel、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Microsoft、全球最出色的PC厂商Dell股票都跌掉50%以上;全球网络设备的绝对领导者Cisco、全球最大的企业软件供应商Oracle跌掉30%以上……互联网公司的巨大压力并没有为基础产业的“卖水者”们带来任何好处!因为,目前面临的问题根本不是简单的互联网问题。而是在整个高科技资本市场共同的调整和困境。
泡沫三 传统产业进军互联网最轻而易举?
由于纯互联网公司股票大跌,使得人们将互联网的期望一股脑儿“移情”到传统企业身上。互联网资本市场的泡沫暂时消退,舆论与市场又出现另一种泡沫,其危害不亚于过去的泡沫。那就是想当然地认为,传统企业进军互当然。如果说过去互联网是全民性的,使许多不投资意识和能力的资本盲目追随和跟进,被市场牢牢套住,损失惨重。而现在,舆论却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以烧钱为方式的互联网创业模式已经是穷途末路,而传统企业进军互联网是最轻而易举、最能体现互联网的价值。这种严重的误导使许多盲目乐观的传统企业仓促上阵,付出惨重代价。其实,传统企业进军互联网的一点不比新兴创业公司少,成功率一点不低,代价一点不会少!看看FM365、炎黄在线、三九集团等互联网的大手笔,就不难理解:有时候传统公司烧起钱来甚至比互联网公司更加疯狂,更加没有效果。我们必须明白,由于在发展初期,无论是谁进入互联网,都将面临巨大的面对,必须理性认识到高和高回报的两面性,盲目悲观和盲目乐观,互联网都会给予沉重的教训。不论他是互联网创业还是传统产业转型。
泡沫四 B2C大跃进
2000年,B2C在美国遭到唾弃,B2B受到捧是最重要的特点。但对中国来说,跨越B2C,直奔B2B真是天经地义的捷径吗?我们必须看到,今天美国互联网之所以如此繁荣,其长达5年的B2C黄金时代功不可没。只有真正面对消费者(C),充分教育消费者,让消费者充分落网,互联网的发展,包括B2B的发展才有真正的“群众基础”。如果我们在发展初期就进行“大跃进”,片面强调B2B,那么谁来为消费者服务。如果大家都不投资网站,那用户上网干什么?没有C的庞大基础,B2B会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回答。中国B2B发展也必须进行冷思考。B2B肯定是未来的方向,但是要让用户(企业)、投资者、互联网企业和大众有理性、客观的期望和行动。否则,如果我们不切实际地在B2B上烧钱,而又得不到期望中的效果,是中国互联网的信心遭受再度打击(甚至是比B2C更大的打击)。
泡沫五 中国电子商务十年没戏
这也是一家大型媒体头版文章的标题,并以许多业内人士的论点作为论据,很有一锤定音的气势。这也是目作的最大胆、最长远的预测。但是在作这样的宏论时,我们应该稍微回顾一下:6年前,没有人认为互联网将会是严肃的商业;5年前,没有人认为互联网将会成为一个产业;4年前,没有人认为我们会在互联网上购物;3年前,没有人认为电子商务会成为网络首要特性;2年前,没有人认为互联网将会成为一种新经济现象;1年前,再悲观的人也没有料到互联网的股票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调整。互联网就是这样将许多不可能变成了今天的可能。现在,居然有人敢于作出这样的10年预测,真称得上是“远见卓识”。但对于产业、对于大众、对于媒体本身,这样的论调究竟起到怎样的宣传作用?在互联网发展最困难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媒体、大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如此不负责任的误导。
泡沫六 中国网民的商业价值近乎为零
据说,这是一家赫赫有名的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研究后得出结论:中国的网民数目将超过美国,但商业价值近乎为零。的确,中国网民的消费水平肯定不能与美国比,但也不至于如此悲惨。其荒谬程度异与说,中国的网民不是人!这种知就是别有用心的曲解。其实,美国几大投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价值一向非常看好。2001年以后,中国将是国际互联网巨头争夺的焦点。而且有些市场如门户市场,战争会提前打响。我们几乎可以肯定,未来中国互联网领域的竞争,必然是直接的、赤裸裸的全球化竞争。未来与中国电信、新浪、8848等作殊死竞争的必然是AOL、Yahoo、Amazon等国际上最强大的互联网公司。如果我们不抓紧时机,只将视野局于“小我”而自菲薄法建立自己的产业力量法形成自己新经济发展的环,中国的新经济很可能真的是一场“泡沫”。
泡沫七 只有赢利的互联网公司才有价值
赢利是千百年来,任何一个传统企业生存的基本特征。如今,却成为互联网投资的一道“符咒”。尤其是中国互联网,开始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泡沫”:那就是片面强调收入和盈利,使得许多互联网公司开始改变核心商业模式,变卖核心资产,追求短期收入,甚至填充许多传统收入,以欺骗资本市场。这种“填充式收入”实际上也是一种泡沫,不但误导整个业界,同时也会给一些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引向歧路。不同的收入,其投资价值有着天壤之别。主要就是因为不同的收入,其未来性差异巨大。因此,真正的投资银行或投资,绝对不会把收入一视同仁。这就是传统产业的收入模式如此之好,一家餐馆的利润率如此之高,为什么没有投资去青睐的原因。对一个互联网公司来说,重要的不是现在有多少收入,而是如何围绕商业模式产生真正是具有极性的收入。
泡沫八 现在讲故事不灵了
“现在市场泡沫过去了,讲故事不灵了。”其实,讲好故事永远是创业的第一步,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步。投资家对任何一个项目的认识都是从听故事开始的,讲故事的竞争远远比市场竞争来得惨烈。据国外统计,最后能够获投资的项目比例不到千分之一,只有0.08%。投资家可以业界最老谋深算、最贪恋功利的一批人,要能“骗倒”他们,说明你的故事真是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而且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因此,讲故事并不可耻。讲故事也并不难,难的是讲出一个让风险投资心服口服的故事。因为,任何创业的前期都是一个梦,都是一个故事。当然,为了获得支持,而能够成功起步,讲故事也必须见舵。目前市场调整,并不是说故事不灵了,而是过去那一套的故事暂时不灵了。现在的故事必须换种说法。从新的商业模式、点击率到现在的与传统结合、强调收入等,从B2C、C2C、ICP、B2B到ASP、IDC、P2P,其实大家讲也都是故事!否则还有创业干吗?而且现在故事的泡沫不见得比过去少,不见得高明,成功率不见得高!说“现在讲故事不灵了”其实也是一个故事。当然,讲故事不仅仅是编故事,而是一种艺术。
泡沫九 技术型的软件公司最有投资价值
做企业的根本目标是市场利润最大化,而搞险投资的根本目标是资本最大增值。因此,投资成功与企业成功是一条道路、两个目的,不能简单等同起来。就像我们买了股票,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股票价格能够上涨,与该企业成功与否有一定关系,是不同的事情。现在许多人认为,软件和技术型公司收入稳定,最有投资价值,成功率会更高。这种判断也是一面之词。软件和技术型公司收入的确稳定,生存几率大,但投资的成功率没有必然关系。企业成功与投资成功是两回事,不尽相同。因为投的项目必须规模发展,能够成为行业冠军(亚军也会有一点点价值),投资才可能增值后退出,才算成功。中国软件企业5000多家,远远超过印度。但能够规模发展成为行业冠军的寥寥无几。因为软件是最没有国界的商品,许多领域要与国际产品竞争。而且开发出世界一流技术,并且成功市场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始终是中国企业的“高难动作”。投资在中国投资技术型企业也必须有非凡的勇气和毅力。至于今的成功率和回报率也不见得比投资互联网公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