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时代瑞府开盘
1. 李清照生活时代的具体历史事件,谁能告诉我吗许多资料上的都很笼统简单.
你可以看看乱世中的女神,介绍的比较详细
《乱世中的美神》(之一)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 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 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 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 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欢乐。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因为不可能有当时的照片传世,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她的相貌。但据这出身的推测,再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胚子。李清照几乎一懂事,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又几乎是同时,她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一下就跃上一个很高的起点,而这时她还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
请看下面这三首词:
[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
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宝鸭,发型。)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
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沈水,香名;斗草,一种游戏。)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
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袜,不穿鞋。)
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她躺在闺房中,或者傻傻地看着沈香袅袅,或者起身写一封情书,然后又到后园里去与女伴斗一会儿草。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这在数千年封建社会中并不奇怪。令人惊奇的是,李清照并没有按常规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等待出嫁。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已经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而品评史实人物,却胸有块垒,大气如虹。
唐开元天宝间的安史之乱及其被平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后人多有评论。唐代诗人元结作有著名的《大唐中兴颂》,并请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刻于壁,被称为双绝。与李清照同时的张文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名已盛,也算个大人物,曾就这道碑写了一首诗,感叹:“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摩苍崖。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这诗转闺阁,入绣户,传到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随即和一首道:“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 崖.”你看这诗的气势哪像是出自一个闺中女子之手。铺叙场面,品评功过,慨叹世事,不让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李父格非初见此诗不觉一惊。这诗传到外面更是引起文人堆里好一阵躁动。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少女李清照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少年走向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独立的人生,包括再延续新的生命。因此,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温馨,也有失败的悲凉。它能奏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许多伟人的生命都是在这一刻放出奇光异彩的。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
的悲伤一样,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爱的甜美。这个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
请看这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再看这首送别之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另是一种甜蜜的偷偷地咀嚼。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只会叹息几句“贱妾守空房”的小妇人,她在空房里修炼着文学,直将这门艺术炼得炉火纯青,于是这种最普通的爱情表达竟变成
了夫妻间的命题创作比赛,成了他们向艺术高峰攀登的记录。
请看这首《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
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一首相思词。彻骨地爱恋,痴痴地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50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这也令后世一切有才有貌却得不到相应质量爱情的男女感到一丝的悲凉。李清照自己在《金石录后序》里追忆那段生活时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欢乐,怎一个“甜”字了得。这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但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只让她这样去轻松地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于是宇宙爆炸,时空激荡,新的人格考验,新的命题创作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前。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第二年
(1129)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
>>《乱世中的女神》(梁衡)
乱世中的美神》(之二)
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
失家之后的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
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在张看来,你既嫁我,你的身体连同你的一切都归我所有,为我支配,你还会有什么独立的追求?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华帐前,红烛下,李清照看着这个小白脸,真是怒火中烧。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
决定与他分手。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她便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切地懊悔。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下狱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
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我们现在想象李清照为了婚姻的自由,在大堂之上,扬首挺胸,将纤细柔弱的双手伸进枷锁中的一瞬,其坚毅安祥之态真不亚于项羽引颈向剑时那勇敢的一刎。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今天男女之间分离结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就要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在当时和事后的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节是什么?就是不管好坏,女人都得跟着这个男人过,就是你不许有个性的追求。可见我们的女诗人当时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她不怕,她坚持独立的人格,坚持高质量的爱情,她以两个月的时间快刀斩乱麻,甩掉了张汝舟这个“驵侩”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录》的编写中去了。现在我们读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发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倒像是一个“五四”时代反封建的新女性。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的一种极危险的实验,是把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只有极少的人第一次便告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窃喜着自己的侥幸,美其名“缘”;一边又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失败,或者半失败。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来试其心志。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以破釜沉舟的胆力做了好一场恶斗。本来爱情一次失败,再试成功,甚而更加风光者大有人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是。李清照也是准备再攀爱峰的,但可惜没有翻过这道山梁。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 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叫她犯愁呢?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
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飘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 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无限的失望。就按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今国土让人家占去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国已不国,
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
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大约是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 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北人”是什么样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难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也成了一种文学现象。“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呢?听到了祖逖中流击水的呼喊,听到了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听到了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无奈,更又仿佛听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凉的歌声。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这使我们想起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
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她这时是《诗经》的《黍离》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 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啊。
李清照是恪守“诗言志,歌永言”古训的。她在词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种情绪,而在诗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怀、志向、好恶。因为她的词名太甚,所以人们大多只看到她愁绪满怀的一面。我们如果参读她的诗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词背后所蕴含的苦闷、挣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为哪般了。
2. 关于奉化的历史
早在19世纪,宁波鄞州、奉化一带就拥有一批技艺高超的裁缝师傅,他们被誉为“红帮裁缝”。 中国第一套西装、中山装都出自他们之手。如今,在我们奉化有多家知名服装企业,如“罗蒙”、“爱伊美”等。
3. 那位知道梁祝是什么朝代的故事时代背景是什么
全国七处梁祝坟墓三处读书处梁祝起源地确定有点难
当民间文艺界为古琴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庆贺时,正在进行的“梁祝申遗”东家又新增一处——山东济宁,这是继浙江鄞州和江苏宜兴两地“梁祝申遗”之后的又一家申请。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祝”有着广泛的流传性,被欧美称之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目前共有宁波、宜兴、曲阜、清水等十几处地方和梁祝有关。“梁祝”被过滤广告
究竟起源于哪儿?对于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三地有着怎样的想法?
发源地之争——浙苏鲁各圆其说
浙江:梁山伯为浙江鄞州县令
佐证人:麻承照(鄞州区人大常务副主任、浙江宁波鄞州文联主席)
梁祝传说大概起于三国以后、六朝以前,现在可以考证的,最早记载于梁元帝时期《金楼子》一书,此书著作的年代大约在公元552——554年间,可是他的原作在明末已经消失,清乾隆年间编修的《四库全书》提到这本书。较详细的记录应是在晚唐时期张读的《宣室志》上:“英台,上虞祝氏女,女扮男装,与会稽(浙江绍兴——编者注)梁山伯共同求学,他们关系很好,祝英台先回家,两年后,山伯拜访,才知道英台为女孩……”从这段历史记载中已有了一些动人的故事情节。
北宋时,明州郡守李茂诚撰写了一篇《鄞州志》抄录下来:“义忠王庙,一名梁圣君庙,县西十六里接待寺西,祀东晋县令梁山伯等”。经专家考证,梁山伯原为鄞县县令,清正廉洁,辛劳过度,病死任上。目前专家组认为“梁祝”最原始的发源地在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一带。
江苏:梁祝为宜兴人的记载比浙江早70年
佐证人:黄兴南(江苏宜兴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梁祝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者)
在宜兴,相传自祝英台“祭坟化蝶”之后,每年早春三月,祝英台和梁山伯读书的善卷洞碧藓庵附近,就会有一对对彩色大蝴蝶翩翩起舞。宋人薛季宜《游祝陵善权洞诗》就有“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句。当地的民众为纪念他们,把碧藓庵命名为“英台读书处”,建起了“祝陵”,并把农历三月一日�传说是英台的生日�定为“双蝶节”。
2002年4月,来自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60多位专家教授会聚宜兴市善卷洞,与会专家认为:大量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现在已经退休的蒋尧民——研究梁祝文化40多年的专家介绍,在县志证据方面也有较大突破。据宋咸淳《毗陵志》记载,在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的《善卷寺记》中就有关于梁祝是宜兴人的说法,比现在公认的公元550年梁元帝《金楼子》中的最早记载还早70年。
山东:梁祝是汉代孔孟故里人
佐证人:樊存常(山东济宁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
今年11月山东济宁“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出土应该说是“复出”,因为此碑在历史上早就存在,只是没有得到权威人士的认证。而通过墓记碑的内容可以考证出梁祝是汉代孔孟故里人。
一般认为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但是梁祝墓记碑记载梁祝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是注重孝道,可凭此做官的社会风俗。在东晋之前的各个朝代,只有汉代实行“举孝廉”制,与梁祝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相符合。而在邹城峄山——儒家教育的重要场所,有梁祝读书洞遗迹。
2002年3月,济宁市文物局组织专家对梁祝墓地进行勘探发掘,发现了汉代的画像石、陶器以及一些陪葬品,进一步证实了梁祝为孔孟故里汉代人。
梁祝的故事流传的空间很大,已涉及十几个城市,梁祝的坟墓全国就有七处,读书处有三处,“梁山伯庙”有一处。
申请世遗之争——不应单打独斗
梁祝申遗半路杀出“程咬金”
那么,究竟谁有资格来承办梁祝“申遗”事宜呢?
江苏宜兴的专家认为,梁祝故事的史实原地和民间传说的最早发源地为江苏宜兴的祝陵,因此,宜兴方面将承办梁祝“申遗”事宜视作责无旁贷;而浙江宁波认为“梁祝故事宁波说”有着广泛的社会认同,也把“梁祝”申遗作为文化大事来抓,目前双方都在做梁祝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方案。
早在2002年5月,宁波召开的“梁祝国际文化研讨会”已拉开了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序幕,当时,政府官员将精美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故事文集馈赠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代表;同年12月,全国各地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齐聚宁波,共同商讨梁祝申遗可行性报告。但12月底,一直处于低调的江苏宜兴也组织了“梁祝申遗”的领导班子,主要的负责人除了研究者之外还有当地的政府官员。
让江浙两地没想到的是,这时又杀出一个对手。山东济宁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济宁文物局副局长樊存常表示,他们协会正为梁祝申遗做积极准备,明年2月,他们将组织对孔孟之乡的梁祝文化进行普查,同时重修梁祝墓,并要建一个梁祝文化公园。
梁祝申遗争的是投资环境
在梁祝申遗之争之前,江浙两地就2002年10月的梁祝邮票的“发源地”也经历过一次争论。因为邮票首发的落地戳,意味着对当地是梁祝故事起源地的认可。
无论是邮票发行地的争夺,还是申遗之争,实际上就是投资环境的竞争。对于这一点,浙江宁波鄞州文联主席麻承照没有完全否认,“我们申遗重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另外也想提高宁波的城市文化品牌。宁波也是有着70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我们的城市历史文化渐渐被遗忘,梁祝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城市文化品牌之一”。
山东济宁市文物局樊副局长认为:“山东曲阜本是孔孟之乡,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是多元的,梁祝我们也需要。就梁祝申遗的事还是联合起来做更好,因为梁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不是将某一地的‘梁祝’保护起来,也不是为增强某一地的经济文化建设。”
樊存常也承认:梁祝的故事流传的空间很大,已涉及十几个城市,梁祝的坟墓全国就有七处,读书处有三处,“梁山伯庙”有一处。由于年代久远,又缺乏权威的记载,究竟在哪儿并不能完全确定。
记者了解到,明年3月,浙江宁波将举行一个“梁祝保护全国特别行动”,他们将组织民间文化专家到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北、河南等地采访,搜集全国各地的梁祝资料,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奠定基础。另据了解,根据申遗的规定,梁祝申遗至少要等到2005年。
文化传承之困——保护者建议将梁祝传说纳入教育
浙江宁波鄞州文联主席麻承照告诉记者,“现代人对梁祝的印象就是音乐、舞蹈这些民间传说的衍生艺术,已经听不到真正的梁祝传说。拿我们鄞州来说,周边的乡村大部分成为小城镇,人们享受着现代科技所创造的一切,下班后,看电视,上网,谁会闲聊梁祝?因此梁祝的口耳传承正面临消亡。”麻承照为此叹息。
“这一点是我们梁祝保护的最大难题。”麻承照为难地说,“20世纪末,我们投资几千万元建设了梁祝文化公园,并举办了三届梁祝民俗文化节,今后的保护规划有梁山伯古墓保护区、梁祝资料博物馆等。但是最难的就在这个口耳传承上,我们也设想过,是否建一个梁祝村,但这很难。”对此,中国民间文化协会副主席白赓胜认为,我们将梁祝的传说纳入学校的教育,文化的传承就不成问题。
这种文化在现代文化发展竞争中很容易受到伤害,必须保护。
4. 给点关于《乱世中的美神》评论
唐开元天宝间的安史之乱及其被平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后人多有评论。唐代诗人元结作有著名的《大唐中兴颂》,并请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刻于壁,被称为双绝。与李清照同时的张文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名已盛,也算个大人物,曾就这道碑写了一首诗,感叹:“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摩苍崖。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这诗转闺阁,入绣户,传到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随即和一首道:“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你看这诗的气势哪像是出自一个闺中女子之手。铺叙场面,品评功过,慨叹世事,不让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李父格非初见此诗不觉一惊。这诗传到外面更是引起文人堆里好一阵躁动。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少女李清照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少年走向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独立的人生,包括再延续新的生命。因此,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温馨,也有失败的悲凉。它能奏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许多伟人的生命都是在这一刻放出奇光异彩的。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爱的甜美。这个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请看这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再看这首送别之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另是一种甜蜜的偷偷地咀嚼。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只会叹息几句“贱妾守空房”的小妇人,她在空房里修炼着文学,直将这门艺术炼得炉火纯青,于是这种最普通的爱情表达竟变成了夫妻间的命题创作比赛,成了他们向艺术高峰攀登的记录
5.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与高句丽、百济和新罗有什么文化交流
三韩是朝鲜半岛南部的古老民族,共有三个分支,即马韩、辰韩和弁(biàn)韩。马韩在今京畿(jī)道、忠清道、全罗道一带;辰韩在今庆尚道洛东江东侧;弁韩则在洛东江西侧。古代朝鲜半岛南部社会发展缓慢。中国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三韩仍处在部落联盟阶段。马韩人在三韩族中居于主体地位;辰韩中,有一部分原系秦朝人,因逃避秦王朝的苦役流亡到这里,马韩首领把他们安置在了东部地方,也称秦韩;弁韩在辰韩之南,有辰韩人杂居,也称弁辰。中国大陆的铁器文化与青铜器文化一起,经半岛北部传人三韩后,半岛南部的稻作、蚕桑等农业生产便有了飞跃性发展,三韩也因此从新石器时代直接进入了铁器时代。
后来,马韩众部落发展为百济国,辰韩诸部落发展为新罗国。新罗于公元532年至562年间统一了弁韩诸部落,并于660年借助唐军的力量统一了百济国。至此,原三韩地域便完全归属于新罗。
高句丽(句:gōu)原为中国东北浑江流域一个古老部族。公元前37年,部族首领高朱蒙在纥升骨城(纥:hé,今辽宁桓仁)定都称王,国号高句丽。公元3年,高句而迁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自第六世太祖大王高宫起,王位世袭得到确立,王权得到加强,国家体制初具规模。高句丽自四世纪初占据乐浪郡后,便与半岛南部两个三韩族国家百济和新罗直接接壤,三国间激烈的角逐也便由此展开。新罗受到高句丽、百济的不断进攻,处境十分危险,于是请求唐朝出面于预。唐朝调解无效,便在新罗配合下出兵,于公元660年灭百济,再于668年灭高句丽。百济、高句丽灭亡后,新罗统一了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直到辽东则归唐朝管辖。
公元372年,秦王苻坚(公元338~385年,前秦世祖。西晋灭亡、东晋在南方建立之时,黄河流域的各族统治者彼此争伐混战,在13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建立起大大小小许多国家,历史上称为“十六国”。十六国中有前秦、后秦、西秦。前泰建于350年,灭亡于394年)遣使及浮屠(和尚)顺道送佛像、经文至高句丽,高句丽第十七代君主小兽林王也遣使者答谢。两年后,僧人阿道又自前秦至高句而。375年,高句丽始建肖门寺,以安置顺道;又建伊佛兰寺,以安置阿道。从此,佛教传人了高句丽。
与苻坚遣使赴高句丽的同一年,高句丽设立国家教育机关太学,以汉学为主要内容的高句丽教育事业,其时已有较大的发展。高句丽自建国初期起,就利用汉文撰修本国史籍。有人用汉文记下高句丽史事100卷,名日《留记》。公元600年,婴阳王诏令太学博士李文真,将《留记》整理删订为《新集》五卷。好太王碑更是高句丽时期中朝文化交流的最好见证。碑在集安县城东九华里处,建于高句丽将其政治中心迁移至朝鲜半岛前不久的公元414年。碑身高6.39米,四面环刻汉字碑文,以东南为正面,共44行,每行一般为4l字,计1775字。
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渊,公元618~626年在位)派遣使臣前往高句丽,带有天尊(道教徒对该教所奉天神中最高贵者的尊称)像及道土。使团宣讲《老子》时,道俗听者竟达数千人。公元643年,高句丽宝藏王派遣使者人唐,求取道教经典;唐太宗于是派遣道士叔达等8人前往高句而传扬道教,并赐老子的《道德经》。道家学说传人高句丽后,曾一度有压倒佛教之势。这一时期,高句丽进而派遣贵族子弟人唐,以直接吸收汉文化。
高句丽艺术与中国的关系,可从古墓墓室壁画中看到。壁画墓集中分布在集安、平壤、安岳三地,壁画题材又大体分为三类:社会生活风俗画、案画和神灵画。前两类多为三世纪中叶至五世纪中叶的作品,后者多为五世纪末至六世纪中的作品。高句丽的政治中心转移到朝鲜半岛之后,墓室壁画从题材到技法仍保持着与汉文化的深厚渊源。
墓葬壁画和史籍中也描绘、记载了中国与高句丽之间在音乐方面的交流。在冬寿墓(位于朝鲜黄海南道安岳郡,公元375年营造,1949年发掘。墓主冬寿,原为辽东慕容氏官员,公元336年亡命高句丽)前室壁画的奏乐上,绘有乐队和仪仗队,乐队坐,仪仗队立。专家推断:在殿庭演奏的这种仪礼乐,应是鼓吹乐;而高句丽的这种殿庭鼓吹,应是中国汉代的黄门(官署名)鼓吹。
从后室壁画的舞乐上,可以看到高句丽乐器玄琴。据史书记载,这种乐器是第二丞相王山岳参照中国七弦琴的式样制造的,演奏时因有“玄鹤来舞,遂名玄鹤琴”,后来便称玄琴。与前室壁画的鼓吹不同,这里没有仪仗。由此可以断定这里不是礼宴,而是曲宴(私宴),使用的乐器为玄琴、洞萧以及中国晋人创制的阮成(简称“阮”,拨弦乐器。古琵琶之一种,四弦有柱。相传西晋文学家阮成善弹此乐器,因而得名。)
百济国也曾广泛吸收汉文化。公元346年至375年,近肖古王在位期间,博士高兴以汉文撰修百济国史《书记》,这表明百济引入汉字和汉文化已非一日。公元384年,胡僧摩罗难陀自东晋至百济;第二年,百济在南汉山建佛寺,度僧十人。佛教从此开始在百济流布。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百济学者王仁应邀赴日本,向太子菟道稚郎子等讲授《论语》。此事表明,百济不但广泛深入地吸收了汉文化,而且还为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架设了桥梁。
据《周书》(唐令狐德等撰,纪传体北周史。北周,南北朝时代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起于公元557年,亡于581年)记载,百济的青年学子普遍喜欢骑射,并且努力学习中国古代典籍。他们之中的优异者不仅能用汉文撰写文章,而且懂得阴阳五行(阴阳和五行两说的合流)乃至占卜之术。这说明,当时以中国经史为主要内容的百济教育事业已相当发达。公元534年至541年间,百济曾多次遣使与梁(南北朝时代南朝的一个王朝,建于公元502年,亡于公元557年)通贡,并请《涅檠》等经义、《毛诗》博士以及工匠、画师等,梁武帝(萧衍,公元502~549年在位)对百济的所有要求都曾给予满足。七世纪中叶,百济同高句丽一样,也派遣贵族子弟入唐,以学习、吸收汉文化。
百济的墓葬,以公州宋山里墓群为代表。这里的四神家,墓壁上有取材于中原神话故事、用白粉绘成的四神。武宁王陵出土的青铜镜,据考证是百济复制的、典型的中国六朝(三国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都以建康即今江苏南京为首都,历史上合称六朝,是三世纪初到六世纪末前后三百余年的历史时期的泛称)镜;墓中出土的青瓷器,也来自中国。甚至,该墓的墓砖形制与墓室结构,也与中国南朝的风格颇为近似。
百济的佛雕,也源于中国六朝。百济佛自然主义色彩浓郁,表情温和,颇有人情昧。大部分佛像的面部都浮现出所谓的“百济的微笑”。比如扶余军守里废寺址出土的金铜观音菩萨立像和蜡制如来坐像(均藏于汉城国立中央博物馆),既保持了传统的形式特征,又都是体现“百济的微笑”的佳作。
七世纪前半叶,百济开始雕刻摩崖佛。1958年于忠清南道瑞山发现的摩岩佛,为释迦三尊。本尊及观音菩萨为立像,弥勒菩萨则为半跏(jiā,盘腿而坐意)像。本尊的眼睛大睁,并浮现出快活的微笑。从中可以看到:此时的百济仍然保持着中国南朝的传统,只是佛像衣褶(zhě)显得有些生硬。据此可推知这已是百济晚期的作品。
新罗是4世纪中叶至10世纪30年代三韩族在朝鲜半岛南部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公元682年,新罗建立国学。八世纪中叶改国学为太学监,设置各科博士及助教,定《论语》、《孝经》为必修科目,《礼记》、《周易》、《左传》、《毛诗》、《尚书》、《文选》为选修科目。人学者主要是15至30岁的贵族子弟,修业年限为9年。公元788年,新罗实施“读书三品科”制度,进行国家考试,以录用官吏。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汉学的普及,新罗涌现出了像帝文、守真、良、风训、薛聪、强首等许多文人,其中强首以擅写外交文书著称。新罗文武王金法敏671年《答唐行军总管薛仁贵书》,史学界多数学者认为是强首手笔。《答唐行军总管薛仁贵书》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文献,而且是朝鲜古代珍贵的汉文文章典范。
公元631年之后,唐太宗曾几次视察国学,表示他对国学的重视和支持。此后,高句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音bō)相继派遣子弟来人国学。837年,新罗在唐朝国学的留学生达216人之多。新罗留学生中,有成就者不乏其人,金云卿、金文蔚、崔致远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崔致远生于公元857年,自幼聪颖好学,12岁时随海舶入唐。临行前,父亲对他说:“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吾亦不谓有儿矣。”对他寄予了极大期望。崔致远在唐刻苦求学,18岁时中进士,调授宣州溧水(今江苏镇江地区)县尉(官名。始于秦,两汉沿置,大县二人,小县一人,掌管一县军事。唐代县尉通常为进士出身者初任之官)。致远28岁时,思归故国,唐僖宗(李儇xu~tn,公元874年至888年在位)于公元885年命他持诏书东归,归国后,被新罗朝廷留为侍读(官名)兼翰林学士。致远晚年,因痛恨朝政腐败,决心远离官场,于是携带家人隐居伽椰山海印寺,直至逝世。致远在唐时已颇有名气,与唐诗人罗隐、顾云等交谊甚厚。归国前,顾云曾以诗为他送行,诗中写道:
十二乘船渡海来,文章感动中华国。
十八横行战词苑,一箭射破金门策。
崔致远所著诗文集《桂苑笔耕》(20卷),录于《新唐书·艺文志》。他对新罗时代的学术和文学发展贡献很大,被认为是朝鲜汉文学的奠基人。
在唐为官的新罗人,比较有名的还有张保皋、郑年、梁悦等。张保皋、郑年是武将,能征惯战,智勇双全,中唐诗人杜牧(公元803~852年)曾为之作传。朝鲜《三国史记》中的张保皋、郑年列传,就是杜牧撰述的转录,只是对张、郑在新罗晚期政局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与杜牧所记略异。
新罗统一百济、高句丽前,从总体来看,新罗的书法较高句丽、百济落后。所流行的书体,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是所谓的“俗体书”。新罗统一百济、高句丽后,才直接汲取唐朝的书法艺术,其所推重和流行的,是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唐书法家)体和欧(阳询,公元557~641年,唐书法家)体。
新罗的书法家中,以金生最为杰出。金生出身寒微,终生致力于书法,年逾(yú,超过)八十,仍临池不辍(chuò,中止、停止)。其隶书行草,皆出神人化,被世人视为珍品。公元954年竖立的《奉化太子寺朗空大师白月栖云塔碑》,即金生真迹的集字。
唐与新罗,也有花籽、茶和茶种等物品方面的交流。《三国史记·善德女王本纪》中,便记载了这样一段佳话:
善德女王,讳德曼,真平王长女也。德曼性宽仁明敏。真平王薨(hōng,死),无子,国人立德曼。真平王时,得自唐来牡丹花并花籽,以示德曼。德曼日:“此花虽绝艳而必无香气。”王笑口:“尔何以知之?”对曰:“画无蜂蝶,故知之。大抵女有国色,男随之。花有香气,蜂蝶随之,故也。此花绝艳而画又无蜂蝶,是必无香气。”种植之,果如此言。
据可靠记载,茶是新罗时期从中国传人朝鲜的。公元828年,新罗遣唐使大廉从中国带回茶种,种于地理山(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从此朝鲜开始了茶的种植与生产。至今,全罗南道、全罗北道、庆尚南道等地仍生产茶叶,茶叶的种类也不少。当然,当时及后来逐渐引入朝鲜的,还有中国的饮茶技艺和茶道精神。与日本不同的是,日本注重完整的茶道仪式,而朝鲜则更重茶礼。
前秦时期。佛教传人高句丽,接着,又由高句丽传入新罗。随着佛教在新罗逐渐兴盛,到中国留学的新罗僧也日见增多。他们之中,有些人终身留在中国,长期从事佛经的翻译或注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的学成归国,成为新罗华严宗、禅宗等宗派的鼻祖。
公元549年春,“梁遣使与入学僧觉德,送佛舍利(至新罗)”(见于《三国史记》。舍利shèlì刨,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焚烧之后结成珠状的东西,后来也指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烧剩的骨头,亦称舍利子)。这是新罗僧到中国留学的最早记录。新罗留学僧圆光,于公元578年到陈(南北朝时代南朝的一个王朝,建于公元557年,亡于公元589年),在金陵庄严寺听讲,广研佛教经典;后住苏州虎丘山,讲《成实》及《般若》,在中国传扬新罗僧人的名望。陈亡后,圆光人长安,研习《摄论》。后归国传扬佛法,卒于公元630年。圆光在出家之前就曾广读汉籍,读过《论语》、《孟子》、《春秋》、《史记》等;后来他提出五戒,即“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交友以信,临战无退,杀生有择。”这五戒成为新罗青年组织“花郎道”的中心理念。不难看出,五戒源于儒家及释家思想。
公元627年,15岁的新罗僧圆测来到唐代都城长安求学,从中国高僧学习佛教经论。玄奘法师回国后,圆测立即前往就学,得受《瑜伽师地论》(“瑜伽”亦作“瑜珈”,梵文为Yoga)。《成唯识论》等。后被召为西明寺大德(大德,佛教名词。对佛及高年和尚的敬称),为《成唯识论》、《解深密经》、《仁王经》等撰疏。唐高宗后期和武则天执政初期,圆测被选人译经馆,帮助中天竺地婆诃罗翻译《大乘密严经》、《大乘显识经》等。圆测勤敏好学,成为玄类法师的著名弟子之一。逝世后,与玄类的另一位著名弟子窥基被分葬在玄类墓塔的两侧。
传入朝鲜的中国佛教宗派,有律宗、涅槃宗、华严宗、法性宗、法相宗、净土宗、天台宗、禅宗。禅宗在朝鲜分立于九山,即迦智、实相、桐里、阇掘(shé kū)、风林、狮子、圣住、须弥、曦阳。一般指称前五宗及禅宗为五教九山。五教九山的开创时间,除九山中的须弥山及曦阳山在高丽王朝初年外,其他全在新罗王朝时期。
自菩提达摩(Bodhi-dharma。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者)起,佛教禅宗开始在中国流传。中国禅宗传至六世祖惠能(即慧能,公元638~713年)时,分为南顿禅(南宗)和北渐禅(北宗)。中国禅宗极盛时期在唐朝,那时,曾有不少新罗僧人来唐学习禅法。
首先将中国禅宗引入朝鲜的是新罗僧人法朗。据传:法朗从中国禅宗四世祖道信(公元580~651年)学得禅法后返回新罗,将禅法传给了弟子神行(又写作信行、慎行,公元704~779年)。神行学习禅法后,感到有责任让禅法在朝鲜广为传布,于是决定亲自来唐,在高僧普寂(即大照禅师,北宗开创者神秀的弟子)的门人志空门下修道。后来,神行回到朝鲜,在智异山传道。
还有两位在中国佛教宗派的传布中影响较大的新罗僧人,一为义湘,一为元晓。义湘于公元669年抵唐,投终南山智俨(yǎn)法师(世称“至相大师”)研习《华严经》经义,与中国佛教华严宗实际创始者“贤首大师”(即法藏法师)同学。回国后,义湘成为新罗华严宗初祖。义湘门下有悟真等十大弟子,华严宗因此得以在新罗兴盛。
元晓曾与义湘一同赴唐,因途中被高句丽拘留而未果。元晓深人钻研玄奘新译佛经诸论,在新罗倡导法性宗。为消弭(xiāomǐ,消除)各宗派的对立,他撰著了《十门和诤论》。正因如此,元晓的法性宗与唐朝的法性宗略有差异,被称为“海东(朝鲜)宗”。元晓破戒后,自称J、性居士,皈依(guīyī,也作。归依”)净土宗,并周游各地,致力于此宗的传布。
据传,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的安徽省九华山,与新罗僧人金乔觉有着特殊的渊源:乔觉本是新罗王族,唐时航海来到江南池州府青阳县九子山(后称九华山)修行。他端坐山头数十载,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夏坐于石函(石匣)之中圆寂。据说他的肉体三年不腐,与佛经中的地藏菩萨瑞相相似;佛教信徒认为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因此称之为“金地藏”。当时的居士、僧众在他的葬地修建了“地藏培”,供人朝拜。九华山从此香火日盛,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鼎盛时期,九华山有佛寺300余座,僧众4000余人,香烟缭绕,终年不绝。
6. 宁波珠江中央城周边环境怎么样生活便利吗
楼盘名称:宁波珠江中央城
城市:宁波
别名:君荟华府
公交线路:205路、206路、209路、212路、213路;215路等多辆公交车直达
规划信息:其占地面积为900000平方米,容积率,绿化率30%,共8栋楼,停车位共1000个停车位
周边配套:幼儿园:奉化第一实验幼儿园;
中小学:奉化实验小学、奉化实验中学、奉化中学;
综合商场:奉化银泰城、奉化万达广场、大洋时代购物中心;
医院:奉化人民医院;
其他:中山公园、奉化剧院、叶傅图书馆。
(所载信息仅供参考,最终以售楼处信息为准。)
点击查看更全面,更及时,更准确的新房信息
7. 赵梅伯的人物生平
1905年8月16日,赵梅伯出生于浙江奉化 ,早年名章伦、号梅伯,以后一直以号为名。父赵筱山,母姚筱岑。家中有兄、弟、妹三人。父亲为上海圣约翰大学早期学生,后在邮政局工作,生平喜欢音乐,还拉得一手好京胡,爱唱京戏。
梅伯小时候便能吹笛拉琴,白幼念私塾,音乐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少年时梅伯便相当俊秀,天性聪颖,又天生一副好嗓子,音乐天赋已初露端倪。
赵梅伯10岁时,父亲工作调动至南昌邮局,遂转学到大同中学,后转入豫章中学。此时赵梅伯在学校里接触到很多美国民歌、黑人灵歌、赞美诗及运动歌,这是他真正喜欢音乐的开始。除此之外,他还喜欢体育,是学校的足球健将,网球、田径也具相当实力。在豫章中学,赵梅伯参加了学校的星期日诗班,由于他资质甚佳,诗班指挥汤普森女士对他特别赏识,并给他以声乐训练上的帮助,使他很快成为一名校园歌手。不久其父又调回宁波,赵梅伯随父返甬,进入英国循道公会所办的斐迪中学,经过初步声乐训练的他以歌声吸引了校长贝兹,贝常带他到教会演唱并为其伴奏。除了篮球、足球、网球外,他在跳高、铅球、铁饼方面也常捧银杯、银牌,使斐迪好不荣光。
这一时期,赵梅伯在音乐和体育方面均高人一筹,两种才艺使他欢快地度过了少年时代,并因此领受各种荣耀。 1921年,赵梅伯从宁波斐迪中学毕业后,考入沪江大学。在沪大“新生之夜”晚会上,他被推派代表新生独唱,唱完后因过分紧张而在台上摔了一跤,全场为之哗然大笑,因此“跌跤之赵梅伯”便闻名全校。
沪江大学的音乐气氛在上海各高校中深负名望,该校每月有一二次音乐会,并常邀请音乐名家到校演唱。该校外籍教授安德森博土非常欣赏赵梅伯的音乐天赋,并积极鼓励他学习音乐,于是梅伯每天一人去礼堂练声,从不间断。一次,应安博士邀请,英国歌剧泰斗赫泊特·凯夫到沪大演唱,赵梅伯前去求教,不想从早上7点等到晚上7点,这样持续了三天,凯夫为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所动,特减免一半学费为他上课,令梅伯欣喜若狂。这时他深深地被音乐吸引了,从此他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音乐之中,走音乐之路的决心日趋坚定。
但是,赵梅伯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他遇到的第一个难关便是父亲的竭力反对,并因此断绝了他在沪大的学费供应。为赚取学费,梅伯只得到进港的外轮上去做“小贩”,向船员兜售中国的,还刺绣品在安德森博士教的音乐课中做助理。这样念了两年沪大,便辍学到杭州蕙兰中学作音乐教员。把所得薪水供学声乐及生活之用。这时他又听说上海有一位俄国皇家剧院歌唱家赛利凡诺夫,教学上颇有成就,便登门求教,每月上课3次。为此赵梅伯特地每周乘火车往返沪杭二次,时间、金钱花费甚巨,可他宁可生活节俭,除了付声乐学费之外,还要把省得的钱用来买乐谱、听音乐会。他只坐二等电车,必要时就以步当车。后他在赛氏所组建的俄人合唱团中担任独唱演员,经常去各地演出,以丰富音乐阅历。在此期间,他又负责指挥杭州最大的教会合唱团体,杭州乐正社合唱团,该团有相当水准。
赵梅伯在蕙兰中学一边学习一边教音乐,一年后,转回上海,面在美童公学工作,一面继续随赛利凡诺夫学习,并修完了沪江大学的学业,于1927年获得教育及商科学位。赵梅伯那时差不多每天都有应邀演唱的请帖,他赴唱的团体包括英国妇女总会、日本青年会、美国妇女俱乐部、日本俱乐部、俄将校俱乐部、苏州东吴大学、中西女塾、清心女塾、弘道女校、航海青年会、中西男女青年会、万国礼拜堂、无线电台等等。
1928年,沪江大学举办盛大音乐会,这在沪大音乐历史上为空前盛举,赵梅伯应邀到会演唱,全校为之轰动。有评沦说:“赵氏声音迥异两年前,至为悦耳,而且响云,表情极佳,听者为之神往。”
1929年,赵梅伯应德国高亭唱片公司之邀,录制中华民国国歌(国民党党歌),每星期由南京向全国播放。就在这一年,上海音乐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上海音乐协会,发起人除赵梅伯外,还有谭抒真、周大融、张若谷、沈松伯、朱希圣、方于女士等,并聘音乐名人萧友梅、傅彦良、赵元任、王光祈、梁志忠、黄倩鸿女士等指导。赵梅伯后来还被推为协会组织部主任兼声乐科主任。
后来,赵梅伯由安德森博士介绍,他结识了胡适博士,胡适演讲时常请他为其演唱,井结为好友。由于这一因缘,胡适特别推介赵梅伯给当时教育部部长蔡元培与朱经农。
赵梅伯在沪大期间,认识了沪大校花、一年级学生左大璋。她爱好中西文学,是晚清名将左宗棠的孙女,时任战地政务委员、农矿部部长左宗澍的千金,赵和左大璋俩人意气相投,彼此敬爱、勉励、合作,他的《中外歌唱入门》得以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就是左大璋相助而成的。1928年,左因父亲调职北平,便泪汪汪地离开了赵梅伯,北上转入燕京大学求读。良缘未续,又天降噩耗,左大璋竟于翌年春天。因日夜照顾患猩红热的幼弟而被传染,没有数日便撒手人寰,与赵梅伯永诀。左大璋的猝然逝世令赵伤心欲绝,这一痛击,成了他日后成功的动力之一。他下定决心出洋留学,并以此来表达对心上人刻骨铭心的怀念。 1929年10月,正值中比庚款委员会派送学生赴比利时留学。参加考试者共百余人,录取20名,多为理工科学生,只有赵梅伯一人学习音乐。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是世界最高音乐学府之一,与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是姐妹学校,投考极难,而赵梅伯竟被录取于正班(非外国人班),成为当时第一个学声乐的中国人。
赵梅伯在皇家音乐学院时,师从维南教授。维南教授是比利时优秀的圣乐男高音歌唱家,对赵关怀备至,除了学校上课外,还赐予私人免费授课,在提供奖学金之事亦给以不少帮助。他特将巴黎音乐院所采用的新派《发声练习曲》中一首练习曲赠予赵梅伯,并签上“致予爱徒赵梅伯”。
初到比利时,赵梅伯对法文一字不识,由于赵梅伯的聪慧与刻苦,一年后竟能流利地使用法语,第二年就能用法文演讲中国音乐。比利时、瑞士、法国等国的音乐学院每年都采取公开考试制,由主科教授向校长提出哪些人有资格参加考试。考评委员会人选除校长外,其余五名都由外国专家或著名歌剧家组成,考试要求极其严格。只有在考试成绩得到50分满分的情况下才算考取头奖而毕业,考分在45分以上的,获二奖,须再练一年后重新考试。
1931年7月,赵梅伯第—次参加公开考奖,虽然只得了一个“提名”,但却受到了比利时最权威的音乐评论家保罗·提乃尔的竭力称赞和鼓励:“在这里不能不归于赵梅伯的猛进精神,虽然没有完全使评判员满意,因为他们要他的发音完全和法、比人一样,但他的表情细腻,深解乐意并生动地诠释每曲的精意,无疑使评判员感到惊异。”
1932年7月,赵梅伯第二次参加公开考奖,仍得二奖,与头奖仅差一分。而让国人骄傲的是,他第一次在欧洲试唱中国名歌,竟大得听众欢迎。该年考奖特别难,因为参加考试的比利时音乐家太多,教育部想方设法限制名额,使评判出现很多不公平处。虽然他未获头奖,但乐评家Tinel还是特别赏识他,把他排在第一位,这是对学艺术的中国人莫大的鼓励。
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院长约瑟夫及维南教授也撰文盛赞赵梅伯惊人的语言接受能力,高水准音乐诠释能力,深奥的音乐感,健康而扎实的声乐技术,高尚的风格,尤其是精确地把中国音乐之美以自己的理解介绍给西方人,更是难能可贵。
赵梅伯在紧张的学习、社交、演出之余,不忘把中国音乐介绍给欧洲人。1939年,他将中国音乐史及乐器、乐曲汇编整理成一本法文《黄钟史》,由中比国际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好评频出,并引起欧洲音乐界对中国音乐的注意。赵梅伯用法文演讲介绍中国音乐,并由萧淑娴女士用琵琶伴奏示范,使欧洲人也能欣赏中国乐器清幽甜美的声音。 1933年,世界各国外交长官汇集日内瓦,商讨中日外交问题。中国外交长官也参与此会,并特邀赵梅伯举行独唱会,替中国争取文化地位。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破例给予赵梅伯独唱会资格,维南教授亲自前往日内瓦为之伴奏,音乐会极为成功。
1933年,赵梅伯自日内瓦返回比利时后,在萧淑娴的鼓励与帮助下,第三次抱病参加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公开考奖,终于获得头奖(罗雷亚学位),兼获爱尔乾奖学金。华人在欧洲最高学府中学音乐而享有此殊荣的,赵梅伯为第一人。对他的成功,中国驻比公使致函祝贺。
1934年2月,赵梅伯应其业师安德生博士与中国驻美大使之邀由欧赴美,纽约全国广播电台NBC·WEAF特此举行广播音乐会。这是美国人“第一次听到如此知名的东方人的演唱”。之后,纽约中美协会、康奈尔大学、巴尔的摩市、维吉尼亚州以及美国中西部城市密歇根、伊利诺等市都盛情邀请赵梅伯举办独唱音乐会。赵还在芝加哥安息会的百老富大学担任短期声乐教职,由此在美国社会掀起了赵梅伯热。1935年,英文版《黄钟史》也在美国马利兰州巴尔的摩市出版。
赵梅伯第—次赴美,除了表演外还考察各音乐院各大学音乐科教学,尤其注意声乐科的考察,历时三年,于1936年7月19日,由美回国就职。 1936年,赵梅伯由欧美载誉回国,被萧友梅聘为上海国立音专声乐教授及主任。郎毓秀、葛朝祉、魏秀娥、黄钟鸣、伍芙蓉等都是他首期学生。
赵梅伯在上海国立音专任职时,主要有两个教育理想:一是将欧洲近现代作曲家作品介绍给学生;二是推动中国新音乐运动。为此,他把全部心血和时间投入音乐教育中。从此歌唱家赵梅伯又成为指挥家与音乐教育家。
1937年1月,国民政府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举行音乐研究会议,陈果夫、褚民谊及赵梅伯、萧友梅、杨葆元等专门委员出席。4月,教育部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主办国立音专音乐大会,在南京国民大会堂举行,由国立音专学生及教员担任演出,阵容强大,学生有斯义桂(奉化人)、张蓉珍、郎毓秀、吴乐懿(鄞县人)等;教员有余夫差、应尚能(奉化人)、苏石林等。5月,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意籍指挥帕器邀请赵梅伯演出,这是华人第一次在此种音乐会上担任独唱。1937年全国中等学校及大学校长教务长在牯岭接受军训,赵梅伯应蒋介石之聘,在庐山任军训音乐总教官,每天早晨指挥五千余人唱歌。赵梅伯与胡宗南由此相识。
1938年12月,赵梅伯指挥全上海基督教联合合唱团250人演唱英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高尔的圣乐长歌《圣城》,规模空前。1939年5月4日,在沪他指挥百人合唱团演唱贝多芬《C调弥撒曲》。赵梅伯还曾指挥凯路宾尼的《第四弥撒曲》和舒伯特的《降E大调弥撒曲》等作品,这在抗战时的上海孤岛实为难得,在精神上和文化上给上海抗日民众洒下了一股甘霖。
1940年3月10日,上海美军第四海军陆战队在大光明戏院举行演唱会,由赵梅伯但任指挥及顾问。由他创立的“乐进团”30位女社员在他指挥下演唱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并由美军乐队伴奏。这年他还应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之约,受聘为该校声乐教授。
1940年秋,赵梅伯写的《合唱指挥法》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书中提出指挥不只是击拍姿势的优美及读谱的灵敏,更重要的是对音乐的天赋、了解、独见和心得,真可谓一语破的。
1941年,赵梅伯应英国广播民主电台(XCDN设于上海)之请,每周安排两档节目,介绍古典音乐,并将中国的音乐与音乐家介绍给外国人士。同年10月,美侨委员会主席闵士德及之江大学校长李培思发起组织“之江东吴诸校大学联合圣乐团”,郑重敦请赵梅伯担任圣乐团总监与指挥。
1941年也是赵梅伯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一年。那年他去青岛避暑,恰逢厦门望族胡莲亭,并缔结连理。胡莲亭,上海光华大学肄业,十分贤惠,且精于烹饪。婚后专心料理家务,照顾子女,使赵梅伯无后顾之忧。
1942年圣诞夜,赵梅伯率学生在新都饭店举行音乐会,收入充作上海国立音专声乐奖学金。就是在这场音乐会不久,赵梅伯因不愿接受南京汪伪政府要他担任南京音乐学院院长一职,悄然离沪。 赵梅伯婉拒南京汪伪政府的邀请后,便携妻女悄悄逃离上海,千里跋涉,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日军封锁线,辗转到达西安。在胡宗南的帮助下,觅得香米园西安第一中学校舍,创办了西北音乐学院。西北音乐学院是在当时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创立的,当地军政要员和社会人士也出力不少,当时蒋纬国驻守潼关,对赵氏十分敬重,两人交往投契,后结为难得知交。
当年西北音乐教育极其落后,1008所中等学校,音乐教师约有三分之二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因此,西北音乐学院对于发展西北音乐教育,更负有重大使命。学院于1943年8月开始招生,学生多为沦陷区逃亡出来的。凡考试主科能达80分以上者,均享受免学食费等优待。他的办学宗旨不只是培养人才,而且更注重提高西北音乐教育水平,因此,在设立专修科的同时,还设有师范科。日军占领上海后,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被迫改为汪伪国立音乐学院,不少爱国师生愤然离校,相继流亡到西安,使学院充实了高质量的授课老师,令梅伯和学生感到欣慰。
西北音学院自1943年建立到1946年抗战胜利后停办,时间虽短,但对西北地区的音乐教育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她培养了一批像张树楠这样的音乐人才,开展了一些社会活动,传播了音乐知识。在3年时间里,该院曾在西安多次举办音乐会。学生演唱的歌曲都是欧洲最高尚的音乐,有法文、英文、意文和中文的歌曲,有古典的,也有最新派的作品;有神曲,也有歌剧。有人称西北音乐学院为“西北荒漠土地上的一棵音乐萌芽。有几位伟大的培植家在抚养。”称赵梅伯是“一位不愿屈服在敌人统治下的文化英雄”。赵梅伯苦心经营西北音乐学院,在当时经费困难,物质缺少的情况下,从乐器购置到道路修整,他都亲自参加,着实难能可贵。抗战胜利后,由于校舍须归还陕西当局,学院只得停办。 1946年,赵梅伯与徐悲鸿受教育部长朱家骅之命,去北平重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他遂举家迁往北平。
北平国立艺专是当时北方惟一的艺术学府,1918年建立。有绘画、音乐等5个学科,自抗战以来,该校曾与国立杭州艺专合作,几经流离迁徙至昆明、重庆。
赵梅伯在北平艺专期间,除发展西洋音乐之外,便一心一意推动中国新音乐运动。他认为艺术虽不分国界,中国乐器可以演奏西洋音乐,但须保留中国乐器原有的音色和音韵。中国人必须以中国人独到的体会,树立自己的国家风格。
1946午9月,艺专开始招生。赵梅伯在短短一二年之内,已将艺专音乐系办得有声有色,聘有30多位中外教授,均为音乐界的杰出者。他与同事们极重视中国音乐的推广,推动中国戏曲和艺术歌曲及民歌的研究,水准已凌驾于燕京大学及师范大学音乐系之上,也可与上海国立音专相媲美。
在教学中,赵梅伯推出一种新的教授方法,形同现今的导师制。每位教授分别指导几位学生,并在国内首度以公开考试制度与其配套,学期末可以公开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与水平,这使得师生们产生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教学成果因此非常显著。为提高市民音乐欣赏力,赵梅伯特约北平音乐爱好者多人,共同创办了北平歌咏团,每周在南河沿礼拜堂练习,由梅伯担任指导,深获北平人士好评。
1947年,为加强北平音乐气氛,赵梅伯组织了联合音乐演奏会,并经常演出。这些活动打破了北平乐坛沉闷的空气,进而发挥领导北平音乐工作的作用。
由于平律局势紧张,赵夫人先携子女回到她的出生地香港,梅伯则于1948年底与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图书馆馆长袁同礼同机离开北平,由南京转沪。 1949年,赵梅伯抵港与家人团聚,从此开始了香港20年辉煌的音乐人生。他从收私人学生起步,继而指挥多所学校合唱团,创办乐进团、音乐学院,担任音乐比赛评委,主持电台节目,著书立说,从事的音乐活动无法胜数,受其造就的学生更不知有多少。他把香港音乐水准从荒芜萧条引领至国际水平,居功至伟,实乃港人之幸。
赵梅伯在香港前后创立了两个重要的合唱团,一为乐进团,二为梅伯少女合唱团。1949年,赵梅伯创办了乐进团,并亲自担任团长及指挥。团员多为香港各界音乐爱好者,约90人。该团的创办得到了何家銮夫人、蔡东生夫人、程士德等香港名流的支持。乐进团是当时香港新音乐运动的主流团体,也是香港惟一的中国人艺术歌唱团体。乐进团成立后,多次为慈善事业募捐演出。《南华早报》有云:“凡赵氏所领之音乐会,必具四个优点:一曰客满,二曰训练完善,三曰歌声美丽,四曰气氛和谐。”
1962年成立了“梅伯少女合唱团”。团员由香港青年女学生组成,赵梅伯亲任指挥,其学生曾丽嫦担任团长。“梅伯少女合唱团”名取自澳洲著名女高音MELBA,译音恰为”梅伯”。他们以“道德Morality、效率Efficiency、忠心Loyalty、美观Beauty及艺术Artistry'’为合唱团格言,代表这五个英文字的意义。合唱团的演唱,亦是每年圣诞节电视的最主要节目。梅伯少女合唱团是人们不能忘怀的最优秀少女合唱团,充满朝气,清新突起,活跃度与声望并不逊于乐进团。1966年12月4日,因演唱极为成功,听众强烈要求将全部节目再唱一遍,称“全部节目安可”,这在香港音乐史上首度发生,在音乐界实属罕见。演唱的歌曲主要包括中国各地的优美民歌及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其中《雨不洒花花不红》、《玫瑰三愿》及《花儿少女》最为引人动听。
历任香港各校音乐指挥教席。梅伯初抵香港时,一度同时兼职于圣士提反女校、圣保罗男女校、英华女校、真光中学、协恩中学等5校。从1953年开始,赵氏所指挥的初中高级及中、英文女生合唱团连获15年冠军,其中以圣士提反与英华女校夺冠最多。
1954年编纂《赵梅伯名歌选》两集。其中选录有世界各地民歌并附中文译词。经香港教育司认可,被各校采用。
1963年创办的《星岛日报·音乐周刊》,每周有半版由赵梅伯主编,以介绍音乐艺术方面的文章。他还曾在此辟《声乐漫谈》专栏,发表声乐和器乐的文章。
由于香港音乐水准已逐渐提高,习乐者遂渐增多,但许多人苦于投师无门,学习困难。赵梅伯在教育司音乐总监的支持和社会人士的帮助下,于1965年创办了香港音乐学院。该院是香港音乐最高学府,设本科与专科(师范科),教师均为香港知名音乐家。如小提琴组的富亚、王酉三;钢琴组的梅雅礼夫人、夏国琼、屠月仙;声乐组的费明仪、李冰、薛伟祥、谭铁峰;长笛及国乐组的黄呈杈、吴宗权、石培元等。
1968年5月,原音乐周刊中的《声乐漫谈》编辑成书,在香港出版,取名《唱歌的艺术》,全书共14万字,为赵梅伯30年教唱经验的集成。1969年,又出版英文版《中国音乐简史》(即《黄钟史》)。 1968年,赵梅伯结束了香港音乐学院的工作之后,夫妇俩便移居美国。赵梅伯到美国时已年届六十,但仍不放弃教学生涯,热衷于学校及教会的音乐工作。他曾先后在2所大专院校但任兼职与专职工作,也在家收授私人学生。
美国的教学环境不比以前好,学生素质也不比中国的高,但赵梅伯不以年事已高而懈怠,仍兢兢业业,且不断吸收音乐新知,孜孜不倦地进行教学。故其子女云:“若真要我爸不工作,他定会整天不舒服。”
1969年圣诞,赵梅伯在圣荷西市应邀参加音乐会,由圣荷西市立合唱团演唱《弥赛亚》,恰好担任独唱的依伦好友是梅伯的邻座,他问赵梅伯观后感。赵梅伯对《弥赛亚》早已烂熟在胸,对依伦的演唱有褒有贬地评得头头是道。依伦得知后立即登门求教,遂成为赵梅伯在美国的第一位学生。而为依伦伴奏的恰恰是圣荷西市立大学音乐系主任韩德森博士,因钦佩赵梅伯的学识,便邀请他到该校任教。又因圣荷西市立合唱团指挥葛林布克相邀赵梅伯担任洛史阿托斯长老会音乐总监及指挥,赵梅伯一干就是10年。后承该长老会牧师太太海洛夫人介绍,赵氏又去三藩市辛浦森大学任教。1972年后,赵梅伯主持声乐系与合唱指挥共8年,在西部举行了两百余次音乐会,到处备受热烈赞赏。
1975年,赵梅伯蒙辛浦森大学举荐当选为该年“美国杰出教育家”。又逢美国两百周年国庆,被美国传记协会选为“美国两百年时代名人”。1978年,赵梅伯因家距辛浦森大学路途太远,转而去福特希大学任教。辛浦森大学全体教授、学生都非常依依不舍。在福希特大学期间,该校设立了特别音乐奖学金,让赵氏深感欣慰。由于赵梅伯出众的教学才能,因此,被选为旧金山湾区最佳5位声乐教授之一。1981年,赵梅伯在福特希大学创立女生合唱团,是该地区惟一能演唱中文及其他语种的合唱团。艺术水平很高,常被邀出外演出。
1986年,为实现去台湾指导中国年轻学子的夙愿,赵梅伯接受台湾教育当局的聘请,于同年9月起担任为期一年的“特别讲座教授”,分别在东海大学、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国立艺专等校举行巡回讲座。赵梅伯在台湾最轰动之举,是1987年3月15日于台北社教馆指挥“国家实验合唱团”演唱法国近代作曲家浦朗克的《荣耀颂》(Gloria)。演唱会盛况空前,群情激昂,观众不断要求“安可”。这次台湾之行,使赵梅伯有机会会晤台湾乐坛人士和年青时好友蒋纬国及其他政界人士。音乐会后,世界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的父亲,宁波人马孝骏设家宴款待赵梅伯,马先生亲自烹饪宁波菜,在马府欢聚,相言甚欢。
1988年,香港举办第40届学校音乐节。赵梅伯是第一届评委,40年后,香港政府郑重邀请赵梅伯担任总裁判。他故土重游,眼见40年前当评委时所栽的幼苗如今已开花结果,甚是欣慰。再次担任声乐与合唱首席评委,霎时成为香港新闻的焦点。
是1988年3月18日,赵梅伯门生为对一代宗师表示最高敬意,特在香港大会堂举办“赵梅伯教授之夜”。节目均由他历年门生担任,有昔日上海音专学生、乐进团、明仪合唱团、梅伯少女合唱团,费明仪、李冰、韦秀娴、陈麟等担任独唱。赵梅伯亲自指挥梅伯少女合唱团演唱中西歌曲及大合唱《罗撒梦》,将演出推向高潮。最后由他亲自将一座特别的音乐节奖杯转交音乐协会,以示薪火相传之意。
1988年,赵梅伯正式由福希特大学退休,后便迁居到洛杉矶,由两个女儿梅兰、梅莹照顾,1999年11月19日,赵梅伯教授因病在美国加州湖林城逝世 ,享年94岁。
8. 李清照 醉花阴
李清照(1084~约1155)
中国宋代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今仅存四印斋本《漱玉词》1卷,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
9. 释绍昙是谁,哪个时期何方人生前活动及好友。
以下摘自《释绍昙诗韵研究》作者 丁治民
绍昙的生平事迹等,可考证的,仅以下几点:
一、绍昙的籍贯为西蜀(今四川西部)。
《续藏经 五家正宗赞并序》署名为"宝甲寅西蜀比丘绍昙百 出世佛陇。"
《续藏经 五灯全书续略》五,《续藏经 增集续传灯录》四,《续藏经 五灯全书》四九同。
二、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绍昙进住两浙东路庆元府(今浙江)佛陇寺。
《续藏经 希叟绍昙禅师语录》:"希叟和尚住庆元府佛陇口口禅寺语录侍者自悟等编师于淳禧九年正月初八日入院捧。"
《希叟绍昙禅师广录》同。
三、景定庚申(公元1260 年),绍昙进住两浙西路平江府(今苏州)法华寺。
《续藏经 希叟绍昙禅师语录》:"平江府法华禅寺语录侍者了舜妙恩等编师于景定庚申六月初九日人院。"
《希叟绍昙禅师广录》同。
四、景定五年(公元1265年),绍昙进住两浙东路庆元府(今浙江奉化)雪窦资圣寺。
《续藏经 希叟绍昙禅师语录》:"庆元府雪窦资圣禅寺语录侍者普和惠洇希革编师于景定五年四月初六日人院。
《希叟绍昙禅师广录》同。
五、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绍昙进住两浙东路庆元府开善寺(今浙江)。
《续藏经 希叟绍昙禅师语录录》:"庆元府瑞岩山开善禅寺语录侍者弥绍道信宗邦道亨编师于咸淳五年三月初三日人院。
《希叟绍昙禅师广录》同。
六、绍昙禅师卒于公元1297年之前。这可以从《希叟绍昙禅师语录 附录》中推知。现把附录逻录于下:
"白云晓禅师临归国时,布施令刊先师希叟和尚语,一册相寄便速,不及多印。守先师友云塔所居径拜呈东福寺诸位法兄禅师: 白云禅师,径先师希叟和尚会中,见彻佛祖根源,相聚既久,知心亦多.闻于丁酉岁(按: 公元1297年)腊月二十六日,说偈示寂,远隔天涯,不胜悲哀。因蒙兄过访,细知其详,仅以拙偈二首,一悼一寄,以见真情。伏乞尊贤。守希叟和尚友云塔所小师居径拜呈日本国栗棘庵诸位尊属禅师。
一片白云归海东,普施法雨化鱼龙。毗岚蓦地忽吹散,大地难寻栗影踪。
佛法初无彼此分,大唐日本一乾坤。先师柱杖如山重,担荷欣闻有子孙。
大德三年已亥(按:公元1299年)中夏居径谨书。
10. 重庆市 酉阳县 龙潭镇 有人在非法开采矿石。‘其中有个的村长帮忙,酉阳县竟然没人管
渗透的古巴国家委员会,香水,充满了氛围浓郁的现代文明,两河三峡库区的明珠,重庆市涪陵区,邑枕长,乌克兰,首要的物资集散地的历史遗产乌江流域,渝东南门户网站,一个著名的中国榨菜之远及近镇。该地区占地面积?2946平方公里,管辖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民营经济示范区和44个村庄和城镇,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13万,主城区的居民人口? 300000。涪陵区,良好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文化资源。涪陵榨菜,涪陵水牛,涪陵胡萝卜是三个著名的专业;新儒学点易洞“的水下森林,古迹,著名的中国和外国涪陵森林碑林白鹤梁20个地区的主要城市,在城市和农村经济重庆市东南走廊相连,是100公里,距重庆渝富高速公路主城80公里,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计划在重庆的渝怀铁路,319国道涪陵至利川铁路,公路沿线通过港口及货柜码头居重庆的领土前沿的功能和能力的江海联运,直接在海外低廉的价格,水,电,气,基础设施,贸易和积极的。涪陵的重灾区之一,涪陵三峡工程的224个工矿企业,搬迁人口11万人,搬??迁,移民湮没补偿静态投资3.445亿元人民币,居全国第四位重庆库区飞溅道,无法忍受。“涪陵人,敢为人先的新兴产业基地涪陵质量特性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区域经济中心的重庆市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优美,富裕的人,大城市的目标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共同繁荣,相互帮助,并不断开拓进取。涪陵区涪陵区辖5个街道,18个镇,22个乡:Dunren街道崇义街道,荔枝街道,江北街道,江东街道,百胜镇,珍妮弗镇,清溪镇,南沱镇干石镇,白涛镇行政区划,马武镇,青阳镇,龙潭镇,堡子镇,龙桥镇抢镇,新的精彩城市,镇,石沱镇安镇,义和镇李渡镇,韩国城,丛林镇,乡,凭借所造成乡土地坡乡,罗云乡,卷洞乡,大木乡,山窝乡,武陵山,天台山家乡乡酒店乡,太和乡,同乐乡聚宝乡,村,的增加福乡,惠民乡,交换他的家乡村,石和乡,石龙镇。大桥开发区。历史吴江市水资源丰富的古名?巴基斯坦的陵墓墓地是在这个奇怪的。春秋晚期的情况下,巴基斯坦的南部边境。战国时代,楚,秦末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地面。王30年(公元前277年)置枳县。穆帝永和三年的东晋(AD347年)的(也被称为梓城郡),府河县。随着茯苓县。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富河州。松芝,马鞍河州。元,明,清还设置了富河州隶重庆市委,市政府。中国锂涪陵县,东川路,17岁的四川,直属共和国。首页川东行署涪陵,南川,丰都,石柱,武隆,彭水,长寿,涪陵区,辖1950年1月。下辖地区的酉阳,黔江,酉阳,秀山三县,涪陵区,在1952年9月合并。 1953年垫江县涪陵区。 1958年类别长寿。涪陵区在1968年,而不是涪陵。 1983年涪陵涪陵县(县级)。在1988年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县,建立黔江。 1995年11月,市和??县,,涪陵涪陵市的水平,丰都,涪陵市垫江县,武隆县,南川市新成立的枳城,李渡司法管辖区的建立。被安排在1996年9月,涪陵市,重庆市下的中介服务。 1997年划归重庆管辖。 1998年6月,涪陵市枳城的重组涪陵区重庆李渡管辖原枳城,李渡区下辖两区。在垫江,丰都,南川,武隆划归重庆市直接管辖的。 1998年3月23日,涪陵枳江北区,街道办事处驻地由黄旗口迁移点彝村(渝府[1998] 37号)。 2000年,涪陵区辖5个街道,18个镇,22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在总人口1134080人,其中包括在乡镇人口(人):44 406 97 239 44 645 4928 0 Dunren街道的崇义街道荔枝街道江北街道江东街道39677 26460 40464简镇,百胜镇清溪25011令人兴奋的新镇31269 22925石沱镇,长安镇22996白涛镇,马武镇18995龙潭镇,26966,32433,22567青阳镇,镇,堡子镇,32436 35450 26905白龙桥26,934可乐,南沱镇,石浦镇,抢镇26,982义和镇李渡乡青山36,692韩国24,013镇,53,413承诺丛林乡1402122538义乡,镇的24,227土地坡乡,罗云乡1727110695孔6827大木乡3818山窝乡6930 15659龙塘乡,家乡乡天台山1229611693酒店乡14951太和乡5992音乐之乡828416365聚宝乡,村1342924348增福乡21359惠民乡明家乡16428涪陵区两汇乡15862石龙镇,石乡11154 12805大桥开发区虚拟街道189704 2002年5月30日,更名为龙塘乡,武陵山(渝府[2002] 50号)。 2002年底,涪陵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Duiren,崇义,江东,江北,荔枝),18个镇(简溪,百胜,清溪,南沱陶波,干石李渡,镇正谊,韩国,马武,龙潭,青羊,新的和美好的,和石沱抢市,堡子,龙桥),22个乡(定义的山峰,丛林,山窝,武陵山,石龙,卷洞罗云酒店,惠民的发明者,有趣的,两个水槽,苏增福,石,村,聚宝,太和,家庭,屋顶,大木坡),63个居委会,356个村委会。在2002年末,户籍总人口1114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27610000人。 10月21日,2003年,涪陵区丛林乡杉树湾村5组划归管辖的简单的城市。在农村地区调整后的丛林? 75.813平方公里,总人口13,928人;简单城区的?52.128平方公里,总人口26,551人(渝府[2003] 233号)。关于乡镇街道江东街,2月5日,2006年,涪陵区人民政府“同意江东街道农场村建立的农场社区批准”:同意农场设立的农场社区农场社区,本行政区域内村? ?原农村行政区域,面积吗? 6.14平方公里,由9个居民小组在原来的农场,农场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办公室。龙桥6月7,2006,在涪陵区人民政府同意,锦丰村,白龙桥镇袁家社区,袁家村批准设立“:同意退出袁家社区,金凤村,袁家村原元家庭社区,金凤村行政区域的行政袁家村地区,村民委员会白龙桥镇路。新成立的吗?该9.67平方公里Yuanjiacun地区的人口,1496年,4186年,辖9个村民小组,村民小组的序列号,确定自治的原则,由白龙桥镇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