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金理财 » 防灾减灾灾资金投入灾害保险

防灾减灾灾资金投入灾害保险

发布时间: 2021-09-09 05:08:38

1. 防灾减灾的心得体会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我认为,现在应该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问题。在防灾减灾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2. 防灾减灾学习心得或心得体会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2.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4.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匮乏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另外,研究经费、待遇等方面条件较差,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1.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

设置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

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2. 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

3. 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科技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参加国际交流等。并使防灾减灾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科技经费增长的总体水平。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科技投入。

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防灾减灾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4. 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全天候运转监测网;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5.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进行课题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科研经费预算等防灾减灾科技机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鼓励科研与地方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治理;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区域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6. 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3. 高分求——2009年国家用于防灾减灾的资金投入共计多少亿元

十个

4. 救急~:保险防灾减损 国外研究论文、成果!!

本世纪末,全球拥有2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已达110余个,其中有40%位于构造板块边界200公里以内,或靠近过去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的地区。44个左右的大城市已发生过破坏性地震的就有28个。从1906年的旧金山大地震开始,到1999年为止,死亡人数达50余万,财产损失约3750亿美元,影响经济产值(停工停产、外贸等)1800亿美元。
另外,从联合国人口报告统计来看,有30亿大中小城市居民(其中发展中国家城市占80%)生活在地震危险区中,预计到2035年以前,地震危险区的人口还会增加1倍。
这种状况延续下去只会有增无减,所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必须的,应积极有效地计划、实施防灾减灾工作。
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25个多地震国家都曾采取过各种抗、防、救措施,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宝贵的经验。
一些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如美国加州圣安德烈斯大断层上的旧金山、洛杉矶等大城市,日本东京地震圈及阪神地震带),已形成地震抗震防灾人员和城市规划人员之间的协作,并在政府指导下,共同采取措施减轻未来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已经收到一定的实际效果。据估计1994年1月17日洛杉矶7.1级地震,灾害损失减少50%;1995年9月30日墨西哥城7级地震,灾害损失减少了60%。
可借鉴的多地震国家的经验
在实施减灾措施同时,需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各国的做法各不相同,如:日本:提高建筑抗震性能、防震演习、快速通信与运输,有效利用地下空间;墨西哥:备用城市通信系统、利用地下空间;美国:整治城市环境(土地利用、活断层调查等),改进建筑物的建筑方式、提高抗震效果,加强地震早期检验系统、快速反应救援、保障运输系统、让"地震的发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下一次你准备好了吗?"成为公民的生活意识。
此外,多震国家必须具备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发展智能建筑,安装强震仪,自救设备、自开自关设备(传震开关,球形避震屋,高层下滑自控,计算机保安);个人、志愿队、社区、军队和政府的快速反应;推广高中低档的救灾工具设施;参观地震现场(编制现场考察-社会经济报表格式);开发建筑物地震测检台;成立社区防震联合培训班;开展小型地震演习,安装警报器;利用GPS、GIS、可视光盘、车载电视系统防灾救灾;高技术设备的防震;计算机系统的防震;生命线系统的防震,包括家庭的、公用设施;散发地震准备手册;购买地震保险,个人、公司都参加;建房要选址抗震,老房要加固,选用地震警报器,购置自救、自保护、逃生器具;群测群防;编制关于城市的、社区的、公司的、工厂的、家庭的、个人的地震抗震防灾规划和准备计划;普及地震理论与应用教材;防灾减灾所用图表汇集;地震预防手册;地震救援自愿组织;地震慈善救济(红十字会救灾统计数据库资料);军队应急响应的经验教训。
究竟该如何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据统计,从1960年到1997年,主要自然灾害的种类增加了4倍,现有14种;在同一时期经济损失增加了6倍,保险损失共增加了14倍。这种趋势表明,减灾战略和计划比预期中的效率要低。城市在增加,人口在增长,高价值设施在集中,而人的防抗救能力(知识、技术、投资等)在减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战略应表达为要象重视国家安全那样,重视地震安全,增强减灾能力。
从各个国家的防灾减灾行动中可以看出国际间的合作和政府与有关部门的统筹规划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可制定从上到下的减灾措施,包括:
建立地震预测预警系统;建立灾害评估系统;建立应急救援系统和建立震后恢复重建系统,把研究、开发和实际应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协调起来,获得减灾效果。
政府还要告诉大众和决策部门,防震减灾应做什么,包括:
学习灾害提供的经验;购买地震灾害保险,利用法律保护自己;普及宣传教育,提供各类防抗小册子;改进各类地震信息的传播方法和利用;增加防抗救的技术手段供选择使用;公开承认人类在防抗救做法上的错误,增加地震安全方面的意识与知识;多学科交叉做好防抗救的研究与应用。
概述以上政府做法,总结出防灾减灾管理工作的运作准则可分为:人才、资金、物资的大量投入;有效的信息传播和运输保障;实用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有效的监督检查及改进。
最后产生的防灾规划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从个人方面
(1)认识和承认灾害的存在;
(2)用现有知识主动行动以保持安定秩序;
(3)技术、政治、社会、经济、法律、心理、军事、国际相结合的灾害整体观念。
二、从有关决策部门方面
(1)理论与应用、新概念与新技术的结合而不是分割;
(2)应急资源协同与准备,自主决策、自主保障;
(3)预估可能发生的问题与困难,准备解决的方案,加速紧急状态下的快速反应行动。
三、从政府方面
(1)组织协调:政府、单位、社区、家庭、个人;
(2)城市功能的整备与发挥、维修与重建;
(3)实际需要与供给

5. 喀喇沁旗关于气象灾害有哪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要性,把气象灾害防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成立由旗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气象、水利、建设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统一决策、统一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要紧紧围绕防灾减灾这个主题,把气象灾害防御培训作为一个基础性工作来抓,为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夯实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纳入发展规划:在制定喀喇沁旗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大纲和乡镇总体规划时,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到总体规划之中,把气象事业发展纳入全旗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在规划和计划编制中,充分体现气象防灾减灾的作用和地位,明确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实现喀旗经济社会和气象防灾减灾的协调发展。

强化法规建设:加强气象法制建设和气象行政管理。切实履行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方式,依法管理涉及气象防灾减灾领域的各项活动,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对气象基础设施保护和对气象探测、公共气象信息传播、雷电灾害防御等活动监管力度,确保气象法律法规全面落实。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气象法制和科普宣传活动,让人民群众了解气象、认识气象与应用气象。

健全投入机制:紧密围绕人民群众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经费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防灾减灾工程、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各乡镇以及水利、气象、农业、国土资源、林业、建设、交通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工程建设的投入,每年安排年度投入预算,提前安排“十二五规划”项目投资计划,报旗财政和发改委审核,并纳入喀喇沁旗、乡镇两级财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等对气象灾害防御经费的投入,多渠道筹集气象防灾减灾资金。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对灾害的救助、损失的转移分担和在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依托科技创新: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要紧紧围绕喀喇沁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能力,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努力实现气象科技新的突破,增强全社会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能力,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能力,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增加气象科技投入,加大对气象领域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的支持,加快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促进合作联动:各部门应加强合作联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灾情信息的实时共享,促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利用交流合作契机,丰富防灾减灾内涵。加强与院校的合作,促进资源信息共享和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建设高素质气象科技队伍,扩大气象科技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提供强有力保障。

提高防灾意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宣传,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培训活动。报纸、电视、网络、广播等新闻媒体要牢牢抓住灾害防御的特殊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典型宣传,切实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加强气象助理员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做到乡镇有气象助理员,部门有气象志愿者,村有气象信息员,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传播以及灾情收集与上报、气象科普宣传等,协助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6. 2019年小麦每亩交9元保险费,受灾了,请问一亩应赔偿多少一亩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什么是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是国家推出的一项惠农政策。农业受气候灾害、地质灾害、病虫害等影响很大,通过购买保险,农户能在收到灾害影响后,获得保险公司的理赔,从而将农业损失降到最低。目前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涵盖种植、养殖、林业3大类15个品种,基本覆盖了主要的大宗农产品,各级财政合计保费补贴比例平均达到75%~80%.
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时期,农业生产逐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投入的规模更大、面临的风险更高,因此我们干农业的,应该学会利用国家的农业保险来降低自己的投资风险。
国家如何补贴保费?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业的发展情况和面临的风险各不相同,比如海南受台风灾害较多,西南地区受泥石流等灾害较多,中原地区受干旱灾害较多……因此各省农业保险的品种、范围、保费以及赔偿金额都不一样。
以山东为例,山东2015年对小麦、玉米和棉花保险费率进行调整,小麦保费由每亩10元提高到15元,保险金额由每亩320元提高到375元;玉米保费由每亩10元提高到15元,保险金额由每亩300元提高到350元;棉花保费由每亩18元提高到30元,保险金额由每亩450元提高到500元。为规范作物签约期,避免承保公司补贴资金跨年度挂账问题,小麦签约期调整为每年的1月20日前,玉米为7月15日前,棉花为5月31日前。
保费补贴方面,山东为国家和省级财政负担50%、地方财政负担30%,农户负担20%的比例给予补贴,也就是说,山东农民一亩小麦地保费15元,自己只需要交3元就可以,如果发生灾害,保险公司最高会赔偿375元/亩。
一个多年从事农业保险工作的朋友告诉我,一帆风顺的时候,很少人会有风险意识,同样的,风调雨顺的年景,对农民来说,农业保险就等于浪费钱。好年景很high,坏年景认栽,这是中国农民几千年来对自我命运的认识,尽管现在种地的技术已经鸟枪换炮,观念的更新却不是一蹴而就。那么能不能树个榜样,让农民看到购买农业保险的好处?在现行农业保险制度框架下,农业保险大多只保成本,不保收成,赔偿与损失不成比例,本来拄拐棍是让人走得更稳当的,现在告诉你,棍也不结实,你也别太依靠它,这就有点尴尬了。
一项政策好不好,用用就知道,农业保险有哪些不足,真正的受益方农民最清楚。受灾是件坏事,而在受灾中不断强化防灾减灾的手段,提高止损减损的能力,这是一个产业发展应有的态度和自信。

7. 财产保险如何防灾防损

(1)对拟承保的财产险重大业务和特殊风险业务进行风险评估,确保此类保险业务的风险得到合理控制。
(2)负责开展防灾防损服务研究、灾害**、灾害数据统计分析等工作。
(3)组织实施客户防灾防损服务项目及本辖区重大自然灾害的**预警、灾前检查、抢险施救、灾后评估等工作,提供全方位的客户风险咨询、风险跟踪评估、防灾防损等工作。
(4)参与重大理赔事故调查,进行灾因险因损失分析,加强与社会防灾减灾、安全等部门的合作,共同开展合作项目等。

8. 保险公司防灾减灾报告

本世纪末,全球拥有2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已达110余个,其中有40%位于构造板块边界200公里以内,或靠近过去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的地区。44个左右的大城市已发生过破坏性地震的就有28个。从1906年的旧金山大地震开始,到1999年为止,死亡人数达50余万,财产损失约3750亿美元,影响经济产值(停工停产、外贸等)1800亿美元。另外,从联合国人口报告统计来看,有30亿大中小城市居民(其中发展中国家城市占80%)生活在地震危险区中,预计到2035年以前,地震危险区的人口还会增加1倍。这种状况延续下去只会有增无减,所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必须的,应积极有效地计划、实施防灾减灾工作。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25个多地震国家都曾采取过各种抗、防、救措施,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宝贵的经验。一些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如美国加州圣安德烈斯大断层上的旧金山、洛杉矶等大城市,日本东京地震圈及阪神地震带),已形成地震抗震防灾人员和城市规划人员之间的协作,并在政府指导下,共同采取措施减轻未来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已经收到一定的实际效果。据估计1994年1月17日洛杉矶7.1级地震,灾害损失减少50%;1995年9月30日墨西哥城7级地震,灾害损失减少了60%。可借鉴的多地震国家的经验在实施减灾措施同时,需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各国的做法各不相同,如:日本:提高建筑抗震性能、防震演习、快速通信与运输,有效利用地下空间;墨西哥:备用城市通信系统、利用地下空间;美国:整治城市环境(土地利用、活断层调查等),改进建筑物的建筑方式、提高抗震效果,加强地震早期检验系统、快速反应救援、保障运输系统、让"地震的发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下一次你准备好了吗?"成为公民的生活意识。此外,多震国家必须具备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发展智能建筑,安装强震仪,自救设备、自开自关设备(传震开关,球形避震屋,高层下滑自控,计算机保安);个人、志愿队、社区、军队和政府的快速反应;推广高中低档的救灾工具设施;参观地震现场(编制现场考察-社会经济报表格式);开发建筑物地震测检台;成立社区防震联合培训班;开展小型地震演习,安装警报器;利用GPS、GIS、可视光盘、车载电视系统防灾救灾;高技术设备的防震;计算机系统的防震;生命线系统的防震,包括家庭的、公用设施;散发地震准备手册;购买地震保险,个人、公司都参加;建房要选址抗震,老房要加固,选用地震警报器,购置自救、自保护、逃生器具;群测群防;编制关于城市的、社区的、公司的、工厂的、家庭的、个人的地震抗震防灾规划和准备计划;普及地震理论与应用教材;防灾减灾所用图表汇集;地震预防手册;地震救援自愿组织;地震慈善救济(红十字会救灾统计数据库资料);军队应急响应的经验教训。究竟该如何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据统计,从1960年到1997年,主要自然灾害的种类增加了4倍,现有14种;在同一时期经济损失增加了6倍,保险损失共增加了14倍。这种趋势表明,减灾战略和计划比预期中的效率要低。城市在增加,人口在增长,高价值设施在集中,而人的防抗救能力(知识、技术、投资等)在减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战略应表达为要象重视国家安全那样,重视地震安全,增强减灾能力。从各个国家的防灾减灾行动中可以看出国际间的合作和政府与有关部门的统筹规划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可制定从上到下的减灾措施,包括:建立地震预测预警系统;建立灾害评估系统;建立应急救援系统和建立震后恢复重建系统,把研究、开发和实际应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协调起来,获得减灾效果。政府还要告诉大众和决策部门,防震减灾应做什么,包括:学习灾害提供的经验;购买地震灾害保险,利用法律保护自己;普及宣传教育,提供各类防抗小册子;改进各类地震信息的传播方法和利用;增加防抗救的技术手段供选择使用;公开承认人类在防抗救做法上的错误,增加地震安全方面的意识与知识;多学科交叉做好防抗救的研究与应用。概述以上政府做法,总结出防灾减灾管理工作的运作准则可分为:人才、资金、物资的大量投入;有效的信息传播和运输保障;实用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有效的监督检查及改进。最后产生的防灾规划应具备以下特征一、从个人方面(1)认识和承认灾害的存在;(2)用现有知识主动行动以保持安定秩序;(3)技术、政治、社会、经济、法律、心理、军事、国际相结合的灾害整体观念。二、从有关决策部门方面(1)理论与应用、新概念与新技术的结合而不是分割;(2)应急资源协同与准备,自主决策、自主保障;(3)预估可能发生的问题与困难,准备解决的方案,加速紧急状态下的快速反应行动。三、从政府方面(1)组织协调:政府、单位、社区、家庭、个人;(2)城市功能的整备与发挥、维修与重建;(3)实际需要与供给补充:1、申请单位填报《建设项目抗震设防要求审批表》。2、区地震局受理《建设项目抗震设防要求审批表》,经审查:属一般建设工程的,即时办理审批手续;属对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依据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审核,作出相应的审批意见;属必须依法通过地震安全性评价确定抗震设防要求的建设工程,即时确定并提出该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技术等级,同时,申请单位填写《建设项目抗震设防要求审批告知承诺书》。3、在承诺期限内,申请单位自行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被委托单位确定后,应经本局对其资质和上岗人员进行登记验证,否则视为无效),按区地震局确定的技术等级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4、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结束后,申请单位提交经评审机构评审通过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区地震局受理后,三日内办结审批手续。5、对不需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建设项目抗震设防要求审批表》中的审批意见进行抗震设计,区地震局将对审批意见的执行情况依法实施监督检查;对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地震部门审批的技术等级等要求,并在承诺的期限内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否则,区地震局将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建设单位实施处罚。补充:提供单位提供评价报告和有资质的单位的登记验证。评审单位需要评审意见和签名。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热点内容
利率越低债券价格高 发布:2021-09-10 11:04:26 浏览:403
基金交易原则 发布:2021-09-10 11:03:50 浏览:464
车险如何网上买保险 发布:2021-09-10 11:03:14 浏览:970
英国邮局申根保险价格 发布:2021-09-10 11:03:13 浏览:16
果洛网上炒股 发布:2021-09-10 11:01:59 浏览:9
股市中的换手率内盘也算在内吗 发布:2021-09-10 11:01:56 浏览:80
60岁老年人保险价格是多少 发布:2021-09-10 10:58:41 浏览:606
汇博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信息 发布:2021-09-10 10:57:17 浏览:66
河南期货从业资格成绩查询入口 发布:2021-09-10 10:57:14 浏览:422
乙烯期货价格 发布:2021-09-10 10:55:20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