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虛假信息國外研究現狀
A. 國外研究現狀
1.2.1.1 國外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起步較早
西方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等建立了國家地質調查局,負責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和服務研究工作。英國自1835年成立世界上最早的地質調查局以來,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一直伴隨其地質工作的開展而存在和發展。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在實物地質資料服務對象、服務方式、服務內容、服務標准上開展了理論和實踐的探索,也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模式,都值得我們借鑒(姜文利,2013)。
1.2.1.2 發達國家地質工作的任務向地質信息轉移
21世紀以來,各發達國家的地質工作向地質信息轉移,以滿足本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美國地質調查局制定的《美國地質調查局戰略計劃(2000-2005)》和《美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工程五年規劃(2006-2010)》提出確保美國得到可靠的地質資料數據。英國地質調查局發布的《英國地質調查局戰略科學計劃(2005-2010)》提出要提供綜合客觀、公正和最新的信息,以滿足國內外用戶的需要。
1.2.1.3 國外許多專家提出了先進的服務理念
如F.Herrera等(2001)認為,地質資料整合服務有四個基本問題:標准、資料一致性、描述多樣化的地質資料的代表模型以及查詢與交互服務。Marcus Apel(2006)分析了從三維地質模型到三維地球科學信息系統的轉變,認為有三個基本因素很重要:資料模型、查詢功能和資料管理。Steve Peedell等(2005)認為,一個空間地質資料基本結構包括政策、公共機構准備工作、技術、資料和人才五個要件。
1.2.1.4 發達國家學者研究開發豐富的地質信息服務產品
許多發達國家研究開發了多種實物地質資料的服務產品。巴西地質調查局提供產品的基本定位有三點:公益性、需求第一、集成服務,提供在線服務。英國地質調查局有大量的產品和數據可供免費下載。發達國家地質調查局網站信息資料豐富,能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
B. 國外財務舞弊的研究現狀
國外早期將企業財務舞弊的特徵研究稱為「企業舞弊紅旗」研究,通過對舞弊企業進行歸類分析,得出財務報告舞弊企業在某些方面存在共性特徵,將這些共性特徵定義為會計舞弊「紅旗」,一旦發現一個企業具有「紅旗」中的近似現象,便可以對其進行舞弊風險防控檢查[13]。Albrecht 和 Romney(1986)採用問卷調查與歸納研究方法,發現公司管理人員個人能力、文化素質高低與公司報表是否作假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14]。
Beasley(1996)通過對舞弊公司的分析發現獨立董事比重、董事會審計人員比例、會議次數可以納入舞弊公司預警信號中來[15-16]。
Summers 與 Sweeney(1998)從舞弊三因素理論入手,採用案例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對上市公司舞弊手段進行分析,發現大型上市集團公司大多採用關聯方關系弄虛作假的方式,通過偽造、變造虛假買賣合同等手段作高收入,利潤自然也增加。研究還指出隱藏內部關聯方交易事項,也是企業財務報告舞弊的常見現象[17]。
Abbott Parker 與 Peters(2002)運用案例剖析,通過正反例子對比說明治理層結構設置對預防財務舞弊的重要性,再一次強調了建立審計委員會的必要性,在研究中也指出內部機構審計專業性較弱也容易滋生財務舞弊,應合理安排董事會人員,增加財務或審計相關專業人才,面對公司重大財務決策可以著重聽取其有益建議[18]。
Doumpos(2005)在對公司財務舞弊研究時把本國 57 家公司作為取樣對象,從這 57 個樣本中分別獲得資產、負債、收入費用、利潤等數據計算負債率、銷售凈利率、資產周轉率將得到的指標帶入回歸模型,經過檢驗分析得出總資產周轉率在辨別企業是否存在舞弊行為方面具有顯著性[19]。
1.2.3 文獻評述
財務舞弊自企業成立以來就一直存在著,從最初單業務造假到各個報表聯動造假愈演愈烈,因此關於財務舞弊的手段、特徵以及對策的國內外文獻研究也較多。已有文獻中,實證過程中只將能夠量化的財務比率作為研究變數,研究變數類別較為單一,因此得出的研究結果的准確性有待商榷。在分析財務舞弊的具體特徵方面,對於企業發生財務舞弊時宏觀環境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特徵並沒有論證,本文將財務舞弊的宏觀環境特徵與微觀特徵相結合,全面分析財務舞弊特徵。研究領域偏窄。現存的文獻研究大多是財務舞弊特徵與識別,如若能將財務舞弊的特徵識別與計算技術結合,不僅能夠彌補研究上的不足,而且也能極大的提高該研究的實用性以及操作性。
C. 國內外會計造假的研究現狀
財務造假問題由來己久,現今全球都存在財務造假的問題,人們採用了眾多的手段和方法,卻一直未能徹底解決這一問題。與國外財務造假狀況相比,我國財務造假的現象更為普遍,並且由於各國國情不同,我國財務造假的原因有自身的獨特性。[1]這些財務造假事件引起中國的資本市場的巨大震動,並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不僅給投資者造成巨大損失,而且對於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證券市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危害,已成為各國證券市場的公害。因此,識別財務造假的主要手段並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已成為會計理論研究和實踐的重要議題。
D.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其研究進展
層序地層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是由Exxon生產研究公司的地質學家們(Van Wagoner等,1988;Posamentier等,1988;Van Wagoner等,1990;Sangree等,1991;Scholz等,1991)提出的。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經歷了50年代的沉積相模式,60年代的沉積體系分析和70年代的地震地層學等發展階段(Vail等,1977;Mitchum等,1977),至80年代提出層序地層學的概念與方法體系,經歷了地質學家和勘探工作者近半個世紀的努力。隨著高精度地震資料的應用,結合詳細的露頭資料和鑽孔岩芯及測井資料,Van Wag-oner等(1990)和Sangree等(1991)對層序概念及層序構成作了更精闢分析,並提出一套完整的概念體系和系統的研究方法。層序地層學是根據地震、鑽孔和露頭資料對地層型式作出綜合解釋。層序地層學成為一種劃分、對比和分析沉積岩系的新方法,其研究實質就是建立沉積盆地的等時地層格架(李思田等,1992)。
1.層序地層分析進展
層序地層學研究經歷了十多年的發展,不僅僅是在其應用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理論和方法體繫上得到了完善和補充,其突出進展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是強制性海退概念的提出,海進和海退分別代表岸線朝陸地和朝海洋移動的方向。岸線移動方向是沉積物注入量與陸架上沉積物所能充填空間(可容納空間)相平衡的函數。當相對海平面上升時,在沉積物注入量較低的地區表現為海進,在沉積物注入量較高的地區仍可以表現為海退。因此,相對海平面上升與海進之間並不存在一一對應關系。但是,當相對海平面下降時,海岸線只能發生海退,並不受沉積物注入量變化的影響。相對海平面下降引起的海退響應又被稱為強制性海退(Posamentier等,1992)。Posa-mentier等(1999)對經典層序地層劃分進行了修正,將具有強制性海退的沉積層序劃分為四個體系域,即早期低位體系域、晚期低位體系域、海侵體系域和高位體系域。其中早期低位體系域由低位三角洲、低位楔組成,有些學者將其稱為強制海退楔狀體(forced re-gressive wedge)、強制海退楔形體系域(forced regressive wedge systems tract,FRWST)。與高位正常海退進積體系相比,強制海退形成的早期低位體系域有著其特有的一些特徵:①形成相對較粗的楔狀體,出現向海的一側,與上一個層序的高位體系域之間被一個過水區分隔;②早期低位海岸沉積以近源陡、遠源坡度逐漸變緩的濱面沉積為特徵;③低位進積楔的頂面由許多小的階梯狀遞降序列形成,表現為一個向海傾斜的斜坡;高位正常海退的進積單元頂面或者與下伏地層平行,或者只有一個較平緩的坡度。有了強制海退的概念,一些以前認為是古陸架砂體的沉積現在則可能被重新解釋為早期低位海岸沉積。尤其是在緩斜坡地貌背景下,強制海退形成的早期低位三角洲、低位楔狀體粒度粗,可作為有利的儲集體;垂向上存在相的突變,海侵時期細粒泥岩直接覆蓋其上,如果存在好的油源,該體系域則是很好的岩性油氣藏類型。
其二是高精度層序地層學(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的發展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並取得了顯著的進展。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高精度層序地層學的概念和理論可有效地應用於地下地質的研究,為精細的地層對比、沉積相和儲層特徵等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和預測工具。Cross T.A.(1994)倡導的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代表著該領域的新進展。Cross領導的成因地層組建立了一種重要的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分析方法———基準面進退旋迴分析。即:層序的發育是受全球海平面變化、構造沉降、沉積物供應量及沉積地形、氣候等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制約的基準面(Base Level)的變化控制的。基準面是一個相對於地球表面波狀起伏的、連續的、略向盆地方向下傾的抽象面(非物理面),它不一定等於海平面、海平面向陸延伸的水平面或河流平衡剖面等,其位置、運動方向及升降幅度不斷隨時間而變化。基準面在變化中總是向其幅度最大值或最小值單方向移動,構成一個完整的上升與下降旋迴。基準面的一個上升與下降旋迴稱為一個基準面旋迴。一個基準面旋迴是等時的,在一個基準面旋迴變化過程中(時間域)保存下來的岩石為一個成因地層單元,即成因層序,它以時間為界面,因而是一個時間地層單元。基準面的旋迴性變化,改變了沉積的可容納空間,導致沉積與侵蝕的發生。當基準面高於地表時,有可容納空間,以沉積作用為主,侵蝕作用成為局部和暫時的;當基準面低於地表時無可容納空間,侵蝕作用占優勢,沉積作用成為局部且暫時的;當基準面與地表一致時,既無沉積又不侵蝕,只有沉積物路過。在基準面隨時間的變化過程中,地表不同地理位置上有四種地質作用狀態:沉積、侵蝕、沉積物路過(無沉積)及飢餓沉積(密集段)。
其三是不同構造背景條件下所形成盆地的層序地層格架和層序樣式,特別是構造活動型盆地。構造活動性盆地包括箕狀斷陷盆地(又稱半地塹式盆地)、雙斷型斷陷盆地、下斷上坳型盆地、前陸盆地、克拉通盆地等,這些盆地的共同特點是構造活動作用於盆地形成和充填發育的全過程。目前,對這類盆地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有:Shanley和McCabe(1994)通過對阿根廷白堊紀地層的研究,建立了半地塹盆地的層序地層樣式:Use strecher的河流-湖泊環境構造地層層序。近十年來,我國在陸相伸展盆地、前陸盆地的層序地層研究中也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2.高精度層序地層分析
在碳酸鹽岩中,小尺度沉積旋迴長期以來被解釋為米蘭柯維奇(Milankovitch)氣候旋迴引起的全球海平面高頻變化的結果。而在硅質碎屑岩地層中,過去人們傾向於用自旋迴,如三角洲廢棄和河流改道,來解釋小型的沉積旋迴,因此,類似碳酸鹽岩中的Mi-lankovitch氣候旋迴形成的硅質碎屑岩中的高頻旋迴未被重視和識別。層序地層學概念提出以後,Van Wagoner(1990)和Mitchum等(1991)認為在硅質碎屑岩地層中同樣可以識別出代表全球海平面高頻變化的小型尺度的沉積旋迴,並提出了高頻層序地層學的概念。他們在Exxon全球海平面旋迴圖的基礎上,建立了硅質碎屑岩地層中能夠識別出來的全球海平面旋迴變化的譜系,其二級到五級的頻率變化范圍在9~10Ma,1~2Ma,0.1~0.2Ma和0.01~0.02Ma,其中9~10Ma和1~2Ma為Exxon全球海平面旋迴圖上的二級和三級旋迴,由層序組和三級層序所代表。而高頻旋迴0.1~0.2Ma和0.01~0.02Ma可以在測井、岩心和露頭上,或者是一些地區的高解析度地震剖面上被識別出來,這些高頻旋迴處於Milankovitch氣候旋迴的范圍內,是由於地球軌道的周期性變化產生的。在過去2Ma年中,這種氣候旋迴與高頻海平面變化的關系已經被深海鑽孔氧同位素研究所證實。
三級全球性海平面變化疊加上四級(120k.y.)和五級(50k.y.)海平面旋迴產生復合的海平面旋迴。這種復合的海平面旋迴再疊加上構造沉降就成為一個地區的相對海平面變化。Van Wagoner等(1990)定義了兩種類型的四級旋迴(圖1-1),分別被命名為「A」和「B」。「A」型四級旋迴被定義為從海平面下降到海平面下降。如果有充足的物源供給,這種四級旋迴產生四級層序,其邊界為陸上不整合。疊加在四級旋迴上的五級旋迴產生准層序,其邊界為海泛面。「B」型四級旋迴被定義為從海平面快速上升到海平面快速上升。這種四級旋迴只產生不完整層序,其邊界為海泛面。在Van Wagoner等(1990)所用的例子中,當構造沉降量較大(15cm/k.y.以上),那麼只有三級海平面旋迴形成層序,而四級旋迴形成准層序。當構造沉降量小於15cm/k.y.時,四級旋迴可以形成層序,五級旋迴形成准層序。由此可見形成四級層序的條件是:穩定的大地構造背景、盆地構造沉降極低和較高的沉積物供給速率。
圖1-1 不同級別的海平面變化旋迴的疊加和高頻層序的發育
Mitchum等(1991)進一步明確了四級層序的概念及其構成樣式(圖1-2),在Exxon層序體系中,三級層序是由沉積體系域構成,而沉積體系域由准層序組構成,Mitchum等(1991)將這種層序稱之為基本層序(fundamental sequence)(圖1-2A)。如果體系域是由四級層序組、而不是由准層序組構成,這種層序被稱之為復合層序(Com-posite Sequence)(圖1-2B)。與四級層序類似,三級復合層序代表了全球海平面變化的一個旋迴期間的沉積。在南非海域的盆地,三級層序的時限范圍是1~3Ma,平均1.3Ma,而四級層序的時限范圍在0.1~0.5Ma之間。所以四級層序與基本層序類似,也是由體系域組成,但是時限更短,有時在精度高的地震剖面上可以識別出來。這種層序也被Vail等(1991)稱之為簡單層序(Simple Sequence),形成於可容納空間增加的速率太低,不能夠抵消高頻的全球性海平面下降時,高頻海平面變化旋迴就可以導致四級層序的發育。
圖1-2 復合層序與基本層序構成模式
綜上所述,四級層序具有三級層序的基本特徵,但是時限更短,屬於高頻層序的范疇。四級層序概念的提出雖然有很長時間,但是其應用涉及地震解析度。隨著地震數據採集與處理技術的提高,國際上著名的石油公司和產業部門開始要求在油氣勘探生產中要力求分出四級層序以便更精確地進行儲層預測。
高頻四級層序最早發現於北美大陸晚賓夕法尼亞世碳酸鹽岩地層中,其中共劃分出了至少55個旋迴。隨後,Browm等(1995)在南非Pletomos、Breadasdorp和Orange盆地白堊紀三角洲地層中識別出了時間在0.2~0.5Ma的四級層序,其體系域構成類似於三級層序。Henriksen等(1996)在挪威大陸架下漸新統海岸三角洲中劃分出了38個發育良好的四級層序。
3.構造活動型盆地層序樣式
相對於穩定被動大陸邊緣,許多盆地不僅在形成時期受構造活動的控制,而且在發育過程中,構造仍然表現為強烈的活動性,如控盆或控窪斷裂的強烈活動(活動的結果可以形成盆地復雜的古地貌形態),以及盆地充填過程中的基底快速沉降等等都可以是構造活動型盆地的特徵,此類型盆地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可以為前陸盆地,也可以表現為伸展斷陷盆地;同時也可能是多種構造活動疊加而成的盆地類型,如鶯歌海盆地,在其演化過程中經歷了多期構造性質不同的構造活動的疊加。
國內外許多學者已經對盆地內構造活動影響和控制著盆地的沉積體系發育以及沉積地層樣式進行了研究,並提出相應的理論模型。Dawers和Underhill(2000)認為北海Statif-jord地區晚侏羅世斷層活動以及斷層與斷層之間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同斷陷期的層序地層發育,沉積和沉降中心均隨斷層活動中心變動而遷移。李思田等(1998)研究結果也表明受走滑伸展構造運動的影響,鶯歌海盆地的沉積、沉降中心依次向東南方向遷移。Gupta和Cowie(2000)提出,在伸展斷陷盆地內,一方面斷層活動(包括其形成、生長、消亡等)影響沉積體系的發育,另一方面沉積地層響應記錄了不同階段的構造活動特徵。Gawthoper和Leeder(2000)對這一過程進行了總結,並分別研究了海相和陸相斷陷盆地內構造活動的沉積響應特徵以及三維演化模式。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學者注意到構造活動對層序的影響,尤其是層序內部構成、垂向疊加樣式、沉積體系分布等發育的控製作用。如Lin等(2001)對二連盆地的層序構成、沉積體系綜合研究後,認為不同的構造階段發育了截然不同的沉積體系,同時對應於不同類型的層序,不同級別的層序地層界面受控於不同級別的構造活動。Ravnas和Steel(1998)通過斷陷盆地沉降速率與沉積特徵之間的關系,提出不同的沉降速率(代表構造活動的強與弱)控制了體系域類型的發育以及體系域的內部構成樣式。Corfield等(2000)則認為在同一盆地內同一時期不同的構造部位(即構造活動強度不同的地區)沉積地層樣式、沉積構成也是不同的,如斷層活動性強的部位(分段活動斷層之中心),在斷層上盤,地層表現為楔形,沉積、沉降中心位於斷層面附近,而斷層活動弱的部位(分段活動斷層的末端),地層呈向斜形態,沉積、沉降中心明顯向盆地方向遷移;並且強調這種差異特徵不僅在露頭上可以識別,在高解析度地震剖面上同樣可以識別。Young等(2000)則針對Suez裂谷中發育的構造轉換帶的沉積特徵以及層序地層進行了精細研究,認為構造活動不僅控制了盆地的可容納空間,而且沉積物供給速率也受其影響(或控制);高沉降速率、低沉積物供給,形成以退積和加積特徵為主的准層序樣式;低沉降速率、高沉積物供給,會形成粗粒的進積型准層序疊加樣式。
對於一個應用於構造活動盆地邊緣背景的總的層序模式而言,所有的控制層序發育的3個因素(全球性海平面變化、構造運動和物源供給)必須看作為獨立的變數。海底的構造運動與全球性海平面變化共同確定了相對海平面的變化,進而,相對海平面的變化又確定了沉積物聚集的可容納空間的大小。Yoon等(2003)將全球性海平面變化、構造運動和物源供給作為獨立的變數考慮,提出了9種可能的層序發育情形(圖1-3),均是可容納空間變化和物源供給變化的函數。一些重復的情形被去除以後,以准層序的疊積樣式為依據,可以確定出6種層序的類型。
圖1-3 構造活動型盆地層序疊置樣式
A型:A型層序由一個單獨的SPG准層序組構成,與穩定正常的海退有關,是相對海平面穩定上升和沉積物高速供給並超過了新的可容空間的增加(S'>A'max)的結果(圖1-3a)。Emery(1996)先前提出了一個類似的層序,由一個單一的體系域構成,命名為「海退體系域」。A型層序可以發育在正斷層的上盤,形成於伸展斷層的初始發育階段,並伴有迅速的沉降和斷層下盤的快速的沉積物堆積。
B型:B型層序可以形成於相對海平面穩定上升並疊加在中等物源供給的部位。物源的供給速率處於最大和最小可容納空間之間(A'min<S'>A'max,圖1-3b)。該層序與Exxon研究組提出的Ⅱ型層序基本類似,其中有2個SPG准層序組被解釋為陸架邊緣和高位體系域,夾在中間的RG准層序組被解釋為海進體系域。B型層序可以發育在迅速沉降且具有中等物源供給的伸展盆地中。
C型層序:C型層序完全由RG疊置樣式組成,與相對海平面的持續上升相伴,物源供給低(S'<A'min,圖1-3c),這種情形發生在海岸平原,以一系列階梯退縮為特徵,沉積物聚集不足以填充逐漸增加的可容納空間。
D型層序:由單一的楔形准層序組構成,具有OPG疊置樣式,發育在強制性海平面穩定下降的部位(A'<0),是由於海底的迅速上隆超過了海平面的上升(圖1-3d-f)。OPG准層序組與Hunt等(1992)的強制性海退體系域相對應。Emery(1996)也介紹了這種類型的層序,該層序由一個單一的中位體系域(midstand)組成,在這種體系域中任何時刻的沉降都不會高過沉積物的供給,從而產生海退。Hunt等(1992)認為強制性海退OPG准層序組由丘形盆底扇/裙組成,但是不一定同時發育在一個單一的海退期間。D型層序發育在低構造沉降或上隆、高沉積物供給的盆地中,活動斷層的下盤或者低坡度的前積和陸架邊緣發育最好。
E型層序:該類層序由兩個交替的准層序組組成,具有SPG或OPG疊置樣式,且與波動的相對海平面變化相伴生,海平面變化具有上升階段和下降階段,而且,沉積速率大於可容納空間產生的速率(S'>A'max)(圖1-3g)。E型層序邊界與Ⅰ型層序邊界極其類似,因為相對海平面旋迴被相對海平面下降階段所強化。然而,存在的爭議是層序邊界是放在強制性海退體系域之下,還是之上。在本文的模式中,邊界被置於OPG准層序組(強制性海退體系域)之上,因為這是在深部地震剖面上最容易識別和容易制圖的界面。
F型層序:該層序由下到上可以劃分出4個准層序組:SPG,RG,SPG,OPG。相對海平面變化具有上升和下降階段,中等到低的物源供給,並小於最大的可容空間產生的速率(S'<A'max)(圖1-3h和i)。這基本上是Exxon研究小組定義的Ⅰ型層序。相對海平面上升的早期階段,最下部的SPG樣式的准層序組對應於Exxon研究組的低位域(低位楔),或者是Hunt(1992)的低位進積楔狀體。在相對海平面迅速上升時期,沉積體系滿足條件S'<A',這是由於相對海平面上升加速的緣故,由此產生了RG准層序組與海進體系域相對應。在這一海侵單元之上,另一個SPG准層序組發育,這是由於可容空間產生較慢並相對地被物源供給超越。這是在強制性海平面上升的晚期形成的高位體系域,最上部的OPG樣式的准層序組是相對海平面下降時期的低位域(盆底扇)上半部分的沉積。
對於應用於構造活動型盆地邊緣的層序模式,構造活動和沉積物的輸入量是除了全球性海平面變化之外的主要因素,這個模式提出了6種層序類型,顯示了一種准層序組在數量上和疊置樣式上的變化。這些准層序組反映了可容納空間的變化(A')和沉積物(S')供給速率的復合效應(圖1-3)。由單一的SPG准層序組構成的A型層序與可容納空間的穩定產生和沉積物的高速供給(S'>A')相關。B型層序(SPG-RG-SPG)本質上與Exxon研究組的Ⅱ-型層序類似,形成於可容納空間穩定產生疊置在中等物源供給速率的條件下(A'max>S'>A'min);C型層序(RG)與可容納空間的穩定產生和低沉積物供給有關(A'max>S');D型層序由具有OPG疊置樣式的准層序組構成,由於海底的迅速上隆超過了全球海平面上升,可容納空間負增長(A'<0);E型層序由SPG和上覆OPG准層序組構成,它形成於具有形成和消失階段的、波動的可容納空間的變化與沉積速率大於可容納空間產生的最大速率的部位(S'>A'max);F型層序與Exxon研究組的Ⅰ-型層序相對應,從下到上被劃分為4個准層序組SPG、RG、SPG和OPG,其與可容納空間產生、消失的波動變化和中低物源供給小於可容納空間產生的最高速率的部位相關(S'<A'max)。
位於弧後的Ulleung盆地西南邊緣層序研究表明,盆地層序的發育與盆地邊緣的構造演化密切相關(Young等,2000)。在弧後盆地擴張晚期階段(中新世早—中期)迅速的沉降導致了可容納空間的持續產生和構造控制的盆地邊緣的高速和最後的中等速率的物源供給,導致了A、B型層序的發育;在弧後閉合的初期階段伴有區域性收縮變形(中到晚中新世),較慢沉降速率和來自上隆沖斷帶沉積物的輸入的增加導致了E型層序的發育。在晚中新世,Ulleung盆地的收縮調整是平靜的或不活動的,邊緣沉降加速,因此上升為主的相對海平面變化與中-低沉積物供給相配合產生了F型層序,反映了全球性海平面變化的主體控制機制。
E. 國內外研究現狀
總體看,國外偏重資源、環境保護、人口及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主題,較宏觀。而國內偏重的是理論方法、發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比較微觀。有關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研究的著述相對較少。
一、國外研究現狀
(一)提出以人為本的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理論
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問題,眾多學者從不同的學科角度研究提出了諸如環境決定論、人口中心論、增長方式轉變核心論等各種側重點迥異的理論觀點。如1994年開羅會議提出:「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中心是人」,引起學術界強烈反響。這個新的發展觀逐步演變為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理論體系,其基本點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宗旨是為了滿足人的生理、心理、交往、文化等全面發展的需要;發展途徑為實現資源合理有效配置,尤其注重人力資源開發和利用,逐步過渡到以人力轉變積聚和集中為主要手段的發展;基本模式為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科技相互促進和協調發展,由此形成可持續發展理論框架為全方位適度人口論、資源稀缺論、生態系統論、總體經濟效益論、社會協調論等。
(二)提出經濟社會、環境、資源協調一致的可持續發展理論
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理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各類國際文獻以及召開的一系列會議(如基多的「綜合發展觀」專家會議和北京的國際社會發展會議等)都在世界范圍內深化了社會發展理論,強調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們認識到經濟發展就是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而社會發展就是「更好地生存」。
在20世紀人類物質文明高度發達,同時也是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最為嚴重的時期。全球發生了三大影響深遠的變化:一是生產力極大提高和經濟規模空前擴大,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的物質財富,從而迅猛推進人類文明進程;二是人口爆炸性增長,20世紀人口翻了兩番,超過62億,並仍以每年7800萬的速度繼續激增;三是由於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與消耗,污染物質的大量排放,導致全球性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惡化和貧富分化加劇已成為21世紀困擾人類文明進步的桎梏,表明人類社會當今生存方式不可持續,四者的惡性循環為舊工業生產方式掘下墳墓,那種「先污染後治理」,以高消耗刺激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已走到盡頭。
人們逐漸意識到人類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與自然資源、環境生態緊密相聯,人類的活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必須納入人口、資源、環境、生態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人類社會系統與地球自然系統協同進化、良性循環。1992年183個國家和地區代表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聚會,其中102個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出席,討論並通過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聯合國氣候發展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關於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等一系列文件,對國土資源的利用與保護提上了日程,並付諸實踐。
(三)社會資源利用與保護發展模式
西方社會也從先前的發展模式中認識到社會發展必須是「整體的」,「綜合的」,也是「協調的」。很多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出台政策,制定法規、採取措施,對國土資源進行重新的定位和開發利用。從大量的消耗資源聚集財富到降低消耗,遵守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到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提出了「低碳經濟」這一新的理論和發展模式,即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總體看,從國外對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的研究成果來看,各國都從自身國情出發,提出的理論和制定的發展模式具有針對性,雖然國外少有直接針對像我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方面的相關研究,但國外發展理論的演變及其規律則為本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樣本和理論基礎,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必須指出的是,這些研究常常欠缺對社會背景和社會制度的深入分析,各種發展模式忽略了各國內部存在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和區域之間的巨大差異,從而使理論及模式的預期指導意義相對弱化。
二、國內研究現狀
中國對於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認識是在西方發展理論的輸入,以及我國社會實踐的雙層擠壓中逐漸領悟到的,並部分在國土規劃等研究實踐中得到了應用。
(一)十八大報告等為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研究指明了方向
從我國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戰略規劃來看,國內相關的研究在沿襲、借鑒國外發展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根據中國國情,提出我國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同社會可持續發展和諧統一,並在有些細節上有所充實、完善和發展。如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把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地區協調發展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強調:「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關系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關系地區協調發展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大舉措」。在十六大報告中論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時,提出了「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新概念,認為要「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就必須使「社會更加和諧」。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過程中,必須進一步樹立全面的發展觀,始終堅持統籌兼顧,更加註重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地區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又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直至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構築「和諧社會」。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了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主要目標,在十七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指出了政策的著力點將轉到提高居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富裕人民群眾作為全新思路和戰略。
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促進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這些表述為我國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區域國土規劃發展模式和實踐成果
從發展模式和實踐成果來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國土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一般採取「層次推進」的模式。堅持讓部分地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原則,這種政策本身並沒有問題,但傳統的發展觀偏重區域發展,卻忽視了區域間協調以及可持續發展。
我國「十一五」規劃首次把東中西和東北地區作為一個整體,完整地闡明了四大區域的戰略布局,即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西部地區大開發、中部地區崛起、東北地區振興。這種全新的區域發展戰略格局的調整充分體現了「全國一盤棋」、各地區共同發展和共同富裕的一貫思想,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同時,我國西部地區尤其是邊境少數民族經濟欠發達地區,在開發利用國土資源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和整個社會協調發展的問題得到了政府和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我國主體功能區劃相關研究成果。2010年12月21日,國務院下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實際上是中國第一個關於國土空間開發的規劃。樊傑等(2009)對中國主體功能區的科學基礎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些成果為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區劃提供參考和借鑒。
(三)相關理論研究
從相關理論研究看,代表的研究成果有: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的《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從當前國土資源管理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土地資源、固體礦產資源、能源礦產為研究重點,設計了我國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總體框架,以及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能源安全評價的基本框架;建立了我國耕地糧食生產能力指標、城市用地集約利用指數、礦產品價格指數、礦產資源國際競爭力指數、石油安全度和國土資源管理績效等6個綜合性指標。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從國土資源規劃理論與實踐出發,主要針對國土資源規劃體系、國土資源規劃理論基礎、國土資源規劃編制及國土資源規劃實施等專題進行闡述,重點對國土資源五年規劃編制、國土資源與環境綜合承載力評價等實例進行了專題研究。李新玉等的《國土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主要就中國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區域特徵進行分析,總結出這些資源在空間布局、發揮區域資源比較優勢、區域國土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在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規劃、參與世界經濟分工協作、法制建設、技術進步等方面相應的對策。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的《民族語發展》、樊勝岳等的《西北地區發展戰略與對策研究》、徐建華等的《中國西部地區遲發展效應與後發優勢及創新對策研究》、王文學主持的《甘肅民族地區大開發的戰略與對策研究》、《西部大開發與甘肅區域經濟》,劉敏主編的《西北民族地區社會穩定與社會發展》和王永亮主編的《西北回族社會發展機制》等成果,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等進行了研究。
另外,還有很多零散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都有效地結合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包含了大量的理論見解,豐富和完善了我國民族地區國土資源利用開發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理論研究,對本項目研究的順利開展具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四)阿勒泰地區相關研究成果
近年來,已有一些針對阿勒泰地區土地、礦產、水、草場與畜牧、旅遊5種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的論文、專著等。這些成果對阿勒泰地區單一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有獨到的見解,為本項目研究提供了參考。
有關土地資源的研究成果較少,主要有《阿勒泰地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還有地區申報土地整治項目所形成的部分資料,如《新疆天山北麓阿勒泰地區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論證材料》(2010)等。此外,阿勒泰地區也有一些游牧民定居工程方面的實際經驗和資料,這些材料主要對阿勒泰地區土地利用現狀、存在問題等進行了闡述。上述成果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具有參考借鑒價值。
礦產資源及礦業發展成果。阿勒泰地區此類相關研究成果較多,主要有《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研究與探索》(2010)、《新疆阿勒泰地區礦業經濟管理研究》(2012)。主要論文有:《加快新疆阿勒泰市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思考》、《新疆阿勒泰地區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的可利用性》,研究報告有《阿勒泰地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8~2015年)報告》等。這些成果對阿勒泰地區礦產資源概況、礦業經濟發展等進行了研究探索。為本書的編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針對阿勒泰地區草場與畜牧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論著有:《阿勒泰草原的無奈和期盼》(2009)、《裂變的阿勒泰草原》(2009),《新疆阿勒泰牧區草地資源分類經營機制與可持續發展研究(2008)》(碩士論文)等。這些文獻資料為阿勒泰地區草場與畜牧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提供了研究支撐與參考。
阿勒泰地區為我國重要的旅遊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阿勒泰地區先後編制實施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對阿勒泰地區旅遊指導思想、原則、目標任務、旅遊資源與環境分析、旅遊業發展總體目標和保障措施等進行了闡述。2006年國家旅遊局、新疆旅遊局組織中山大學編制了《大喀納斯旅遊區總體規劃(2006~2020年)》等。2009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與阿勒泰地區旅遊局完成了《阿勒泰地區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09~2020年)》(徵求意見稿)等。
(五)總體評述
從國內對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的研究成果來看,現有的成果涉及我國某一固定區域單項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的戰略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多,專注於區域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方面的研究較少,尤其是針對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更少。總體考察與本項目相關的研究成果,不足之處主要在於:
(1)大多數研究是將國土資源分種類,具體細化到每種資源不同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方式,專門研究單個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但並沒有同其他相關資源統籌考慮,缺乏一定的系統性與綜合性。
(2)對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困境和途徑等方面,特別是脫貧、基礎教育、轉移支付等層面,而涉及該類地區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的綜合性戰略研究較少,系統總結研究的更少。事實上,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是自然資源豐富和潛力較大的地區,對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的研究,將更有利用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從而縮小地區差距,縮短區域間的不平衡發展,同時保護相對脆弱的生態環境。
(3)可持續協調發展的本質是要求用社會系統的觀點和方法探索經濟、社會發展問題,而任何發展都需要現實的物質基礎,國土資源作為社會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應對其加以重視。目前學術界對於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研究還較為分散,系統性不強,亟待相對系統完善的成果問世,以期對這類地區的國土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利用與有效保護,促進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合理開發與保護。
因此,如何把西方社會發展理論和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結合起來,借鑒切實有效的理論成果,提出發展戰略、選擇適合該類地區發展的路徑和模式,對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進行綜合利用、有效保護,是開展本項目研究的首要問題,也是本書研究的重要內容。
F. 求助: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的問題和對策的開題報告怎麼寫。主要是意義和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非誠勿擾 xie
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披露,通常指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招股說明書、上市公告、定期報告等文件向廣大投資者、債權人等披露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等信息,是投資者評價公司業績決定投資方向的重要參考之一,也是資本市場運行的基礎。及時有效的會計信息披露可以規范公司行為,降低代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由於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保護廣大中小投資者利益,幫助投資者制定正確的投資決策。
財務報告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主要載體,其在公布之前屬於公司的私有信息,一旦被披露便成為公共信息,存在很強的外部性,因此企業都不願意將重要信息徹底披露,並且考慮到信息公布後的市場反映,公司會傾向於披露利好信息而刻意迴避利差信息,以此來穩定投資者對公司的信心,引起會計信息披露失真。更有甚者,部分上市公司通過謊報資產;虛構財務狀況;編造虛假利潤或虧損;隱瞞募集資金的使用情況;誇大公司未來盈利等來進行會計信息造假,扭曲披露信息的真實性。信息披露虛假可以說是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為嚴重、危害最大的問題,既誤導了廣大投資者,也嚴重影響到了市場的健康運行。從會計信息披露成本角度來看,如果上市公司從會計信息披造假為中獲得的收益大於其違規成本,那麼公司就有虛報會計信息的動因。而我國目前,會計造假的違規成本是相當低廉的。
首先,公司造假被揭露的概率很小。正如上文所指出的,我國相關的會計制度不完善,資本市場不健全,有關部門的監管不力和缺位,使虛假信息被揭露的可能性變得很小;其次,即使被揭露出來,其受到的處罰的力度也不夠大,並不能使違規上市公司感受到切膚之痛。相較於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目前頒布的相關法律法規並未對會計信息造假行為進行嚴厲的處罰,使得造假者難以受到應有的處罰,即其造假所付出的代價遠遠小於因失信而得到的收益。這種成本—效益的不對稱性使得上市公司在巨額收益的誘惑下,不惜通過隱藏或歪曲某些會計信息來形成對自己有利的局面。同時這還大大挫傷了誠信者的積極性,可能會放棄原則,紛紛效仿,進而整個社會陷入會計誠信缺失的黑洞,嚴重影響整個市場的健康運行。1.加強對上市公司的治理
上市公司是虛假會計信息產生的源頭,因此是我們治理的重點。要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加強治理力度。除了要對公司負責人和財務負責人進行法制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外,還要進行股權結構調整。主要是指通過改制重組,引入新股東,分散大股東股權來抑制公司的「內部人控制」問題,加強不同持股者之間的制衡關系,約束大股東行為。此外,還因不斷推進獨立董事制度,提高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的地位,增強董事或內部的制約機制。使獨立董事和監事會在監管公司的過程中相互配合相互補充,促進真實會計信息的披露。
2.建立完善的會計准則
會計信息披露的規范體系包括了會計准則、會計信息披露制度、會計信息披露信用評價制度、審計制度及其他相關法規,其中的核心便是會計准則。准則規定了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基本內容,是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標准,是我們進行會計監督的主要手段。但就目前來看,我國的會計准則中對上市公司會汁信息披露的規定並不完善,有必要構建一套准確、系統、適應未來發展需要、與國際接軌的會計准則體系,為上市公司披露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提供技術保證。
3.強化對會計信息披露的監管
我們有必要參照國際慣例,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將政府監管、行業監管和市場監管進行有機結合。第一,要明確政府的監督職能,各部門合理分工,明確職責。財政部與證監會在工作中保持協調一致,加強合作,在規范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中各司其職。財政部主要負責制定和完善會計准則,側重於規范披露信息的實質內容;證監會負責監管,確認會計信息披露,重點在於規范披露信息的表現形式,即披露什麼,如何披露,何時披露等等。第二,健全和完善注冊會計師審汁制度。比如建立注冊會計師獎懲制度,實施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輪換制度,提高會計師職業道德和執業水平,強化其獨立性,充分發揮他們的行業監督作用。
4.嚴格執法,加大對違規公司的處罰力度
我們要嚴厲懲罰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上市公司,以及與這些上市公司合謀或無法公正履行職責的會計中介機構。第一,完善民事賠償制度,對提供虛假信息的公司以及參與造假的個人給予嚴厲的懲罰,追求其法律責任。第二,構建有效的市場退出機制。當上市公司的造假行為被揭發後,應該把相關的肇事者驅逐出其所處的行業,給那些沒有職業操守、不守誠信的上市公司或個人以嚴厲的打擊。比如,對會計造假的上市公司進行強制退市,對參與造假的會計中介機構進行停業整頓,對會計造假的單位責任人、會計從業人員和注冊會計師則應該吊銷其從業執照,不允許繼續從事相關職業等。
我國改進無形資產計量的緊迫性
綜上所述,與國外報表中的充分、詳盡、謹慎相比,我國上市公司報表中關於無形資產的披露狀況不盡如人意:范圍過窄、結構不合理、表外披露太少。特別是對某些維持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無形資產沒有充分揭示和披露,一方面使得報表的相關性減弱,也必然使報表國際通用的程度降低,在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更加廣泛地進行聯營、兼並及商務交往的活動中,無形資產披露不充分則會導致國內企業處於不利地位。
報表披露出現種種差異的原因,究其根本,在於國內外會計准則中關於無形資產披露的要求不同。我國改進無形資產的計量迫在眉睫。財政部實施的《企業會計准則》,其中關於無形資產的部分作出的大幅改動,正是順應了這一要求。
修訂後的《企業會計准則》,明確規定無形資產不包括商譽,商譽在企業合並相關准則中規定。這樣,商譽的核算更為明確;新准則對投資者投入無形資產的計價作了改變,取消了原准則第10條中「企業為首次發行股票而接受投資者投入的無形資產,應該以無形資產在投資方的賬面價值作為入賬價值」,意在減少實際工作中遇到的能否用評估價入賬的問題;新准則還增加了有關不確定壽命無形資產的會計處理規定,不確定性的說明應運用穩健原則,應當進行減值測試,這一點體現了新准則中的謹慎性原則。
對於研發費用,原准則規定「自行開發並依法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其入賬價值應按依法取得時發生的注冊費、律師費等費用確定;依法申請取得前發生的研究與開發費用,應予發生時確認為當期費用。」新准則中,研究費用依然是費用化處理,進入開發程序後,對開發過程中的費用如果符合相關條件,就可以資本化。此條規定適應了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披露的要求,對於研發費用較大的企業影響巨大,將極大增加企業的權益,資產結構隨之發生變化,權益比率的提高,有利於增加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
為了消除上市公司利用無形資產減值准備調節利潤、粉飾報表來應付投資者及規避退市。新的資產減值准則規定,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後期間不得轉回。它是根據我國的現實國情進行的重大變革。新的資產減值准則將有效的遏制利用減值准備作為「秘密儲備」調節利潤的情況。准則實施後,利用減值准備調節利潤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小,利用計提手法調節利潤將越來越難,相應的,報表真實性會越來越高。
關於我國會計准則與國際接軌的若干思考
判斷一個會計准則的好壞不在於該准則有多先進,而在於是否適應其所處的會計環境。新會計准則是隨著我國目前資本市場及監管環境的發展而制定出台的,是與我國當前的會計環境相適應的。以下是關於無形資產方面我國新准則與國際准則接軌的幾點思考。
(一)擴大確認范圍
知識經濟時代,能夠給企業帶來不確定性的超額未來經濟利益的資產中絕大部分是無形資產,包括我們所熟悉的無形資產(專利權、商標權、非專利技術、特許使用權等)、組織資本、智力資本、人力資本等。國際會計准則中無形資產包括六大類,分別為與營銷有關的無形資產、與客戶關系有關的無形資產、與技術有關的無形資產、與合同權利有關的無形資產、與技術革新有關的無形資產、商譽。客戶關系、資料庫升級費用、製造合同、設計許可等都納入了無形資產核算的范疇。其范圍十分寬泛,也充分體現了無形資產對企業價值的驅動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國准則規定的無形資產范圍過於狹窄。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出現的形形色色的「無形資產」對於企業價值的驅動作用日益明顯,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擴大無形資產的確認范圍,將客戶關系、技術文檔、非競爭協議等納入無形資產核算體系,同時要積極研究可行的確認與計量方法,包括一些非財務計量方法,在理論成熟的基礎上,逐步將這些新興的無形資產予以確認。
(二)逐步建立公允價值計價的環境
與國外公司治理相對規范、監管體系完備、資本市場發展相對成熟相適應,在計量手段上,國際會計准則對於無形資產都採用的是以公允價值計量。此次頒布的新准則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產、債務重組等方面均謹慎地採用了公允價值,成為本次會計准則的一大亮點。雖然我國證券市場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和完善,但我國公允價值的應用環境並未完全建立。國際接軌是方向,是大勢所趨,因此我國應在今後逐步建立公允價值的計價環境。
(三)對研發費用資本化的建議
對於研發費用的會計處理,在英國,研發費用一般存在於科學或工程項目中,缺乏「獨特性」使之與其它內生資產一樣被資本化(Company Reporting, January, 2002)。目前國際會計准則(IAS No.38)對研發費用採用的是有條件的資本化方法,即通過技術可行性測試後,內生無形資產在研發過程中的支出可予以資本化處理。
新准則中,我國改變了之前研發費用完全費用化的做法。對開發過程中的費用,如果符合相關條件,就可以資本化。這與國際會計准則接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應注意的是:要嚴格制定研究和開發階段的標准,以防企業利用費用資本化調節利潤。
Amir&Lev(1996)提出,在慎重對待研發費用資本化的問題中,「內部效用」是一個很好的評判標准。為了製造出令人滿意的產品,成功的非商業產品所含的智力資本也可能用於內部研究。因此,基於市場生存能力及內部有用性的研發費用進行資本化處理將更有意義。
(四)加強表外披露
美國的Paul B·W·Miller和Paul R· Bahnson 在《高質量財務報告》一書中指出:產生QFR(高質量財務報告)信息最可能的途徑在於提供大量的補充披露信息,以幫助財務報表使用者了解所有已確認的和未確認的無形資產。同時應該使用這些補充披露來描述所有無形資產的來源和對未來現金流量的預計價值。當衡量無形資產時,不應該給出一個單獨的確切數字,而應該描述可能的價值分布。在本文所研究的15家國外上市公司2004年年報中,發現其中對於無形資產的披露相比國內公司而言充分很多。不僅體現在無形資產包含項目上,而且對近三年攤銷、減值情況的對比、今後五年的預計減值(具體到每項資產)、研發活動對於企業生存及發展的重要性等等都作了詳盡描述。 因此,我國上市公司需要進一步加強表外披露,在擴大披露范圍的基礎上,盡可能多的給出每項無形資產的來源、增減情況、預計未來攤銷額、預計減值情況等,這樣,不僅可以增強信息與決策的相關性,也使得企業的獲利能力及盈利的增長率更符合實際。
綜觀世界上著名的公司無不靠無形資產贏得投資者信任,其股票受到投資者追捧,從而使公司及投資者雙贏。當前,舊《企業會計准則》編制的上市公司報表中關於無形資產的披露不完全,不能真實反映企業價值,使得報表不具相關性及可比性。新會計准則的頒布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並改善了無形資產的披露狀況,但與國際會計准則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今後,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全、市場監管的逐步有序,我國會計准則與國際接軌的程度會越來越高。
信息披露制度是證券市場監管制度的基石,其理論基礎是強制性信息披露制度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解決證券市場中的逆向選擇問題,從而糾正證券定價偏差,最終促進資本的有效配置。真實、准確、完整、公平披露、規范、易解、易得的信息是投資者作出理性投資決策的先決條件,是證券市場賴以生存的基礎之一。在沒有建立強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情況下,證券市場上信息的混雜狀態使得投資者無法辨別高品質證券與低品質證券,結果便是高低品質證券的價格趨同,換句話說,投資者不願意為高品質證券支付高價,因為他不知道哪些是高品質證券。這就是證券市場中的逆向選擇問題,其直接後果便是「資源將會配置到一些低價值的替代物上作用 」(Esterbrook and Fischel,1984),而高價值的證券定價偏低,證券市場的有效性降低,資源配置功能受損。作為一種低成本高效益的證券監管方式,信息披露制度已經在世界各主要資本市場中得以推行。實踐強有力地證明,通過樹立並維護公眾對證券市場的信心和提供投資者保障,信息披露制度增進了資本市場的有效性並最終促進了資本的有效配置,推動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從維護投資者權益和資本市場運行秩序出發,按照法定要求將自身財務經營等會計信息情況向證券監督管理部門報告,並且向社會公眾投資者公告。
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披露包括如下一些內容:
(1)數量性信息。上市公司一般按照國家頒布的"股份制企業會計制度"等文件要求,結合本公司的實際以及行業會計規定,以貨幣形式反映公司所涉及的各種經濟活動的歷史信息。
(2)非數量性信息。這主要包括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重要變化說明、會計政策的使用說明、會計政策變更的原因及其影響等等。
(3)期後事項信息。這主要包括:直接影響以後時期財務報表金額的事項、嚴重改變資產負債表計價連續性嚴重影響資產權益之間關系或嚴重影響以前年度所呈報的有關本期的預測活動的事項、以及對未來收益和計價的影響不明了或不確定的事項等。
(4)公司分部業務的信息。它們是隨著公司多元化經營、跨地區經營的業務發展,而導致的一種信息聚合。如果僅僅在財務報表中揭示這些數量性的數據,很難准確揭示公司這部分業務的經營、以及未來的發展情況。因此,上市公司必須在對外報表中公布這部分數據,以及數據的口徑、揭示的原則、管理的要求等眾多重要信息。
(5)其它有關信息。上市公司在發行、上市、交易過程中,除了公布上述佔主要地位的財務、會計信息之外,還應披露相關的:公司概況、組織狀況說明、股東持股情況、經營情況的回顧與展望、公司內部審計制度、重要事項揭示、公司發展規劃以及資金投向、股權結構及其變動、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報告和意見等信息。
以上資料小希望能幫到你
G. 國內外財務造假研究的現狀
一、財務造假概念及行為特徵 1
(一)財務造假概念 1
(二)財務造假的特徵分析 2
二、財務造假的手段剖析 2
(一)虛構交易,操縱利潤 2
(二)操縱收入、費用,調節利潤 3
(三)會計方法和會計原則的不恰當利用 3
(四)關聯交易准則的不恰當利用 4
(五)其他操縱利潤、調節資產行為 4
三、財務造假的防範措施及治理建議 5
(一)提高會計誠信,凈化社會環境 5
(二)完善會計規則,減少會計操縱空間 6
(三)加大處罰力度,提高財務造假成本 6
(四)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 7
(五)強化獨立審計的社會監督作用 7
四、結束語 8
主要參考文獻 9
引言
財務造假問題由來己久,現今全球都存在財務造假的問題,人們採用了眾多的手段和方法,卻一直未能徹底解決這一問題。與國外財務造假狀況相比,我國財務造假的現象更為普遍,並且由於各國國情不同,我國財務造假的原因有自身的獨特性。[1]這些財務造假事件引起中國的資本市場的巨大震動,並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不僅給投資者造成巨大損失,而且對於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證券市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危害,已成為各國證券市場的公害。因此,識別財務造假的主要手段並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已成為會計理論研究和實踐的重要議題。
一、財務造假概念及行為特徵
財務造假一直是世界會計學界研究的重點課題,也一直是世界各國政府部門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筆者首先對會計信息的基本概念進行簡要的分析,因為只有搞清楚財務造假概念這一基本問題,才能探悉到其症結所在,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良方。
(一)財務造假概念
財務造假,是指在有關會計行為人為實現其行為目標,達到某種目的,利用會計法規、准則的靈活性以及其中尚存的漏洞和未涉及的領域,有目的的選擇會計程序和方法,甚至憑空捏造,修飾其財務報表和數據,使之顯示出對其有利的會計信息的行為,財務造假是一種不規范的會計行為,它將致使提供的會計信息失去真實性和可靠性。財務造假行為包含造假的主體、造假的動機、造假的主要手段和造假的影響等要素。
在實務中,要保證真實性,杜絕財務造假行為,從根本上來說,就要求各類經濟信息的產生、傳遞、輸送和加工使用,必須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及其證明經濟業務發生的合法憑證為依據,如實反映經濟活動的狀況和結果,做到內容真實、數字准確、資料可靠。具體地說:會計確認環節,要求以實際經濟活動為依據,會計計量、記錄的對象必須是真實的經濟業務,財務會計報告必須如實地反映情況,不得掩飾。也就是說會計核算必須根據經濟業務填制憑證、根據憑證登記賬簿、根據賬簿編制財務會計報告,這一程序應是對經濟活動的客觀、完全、系統和規范的反映。在我國,企業事業單位為實現真實性的目標,首先必須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行事,按規范的程序和方法進行會計核算工作,按照統一的口徑編制出會計報表,得出有關財務指標數據。企業事業單位貫徹真實性原則,必須遵守《會計法》、《企業會計准則》、《企業統一會計制度》及企業事業單位相關的規章制度、工作規范和原則等。
(二)財務造假的特徵分析
1.通常是以管理層為主體的集體舞弊
盡管公司財務造假可能出現在各個層面,但造假的主體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如果是普通員工舞弊,除非串通或經管理層授意,否則內部控制制度均能有效預防或事後核查;而管理層舞弊通常經過精心設計並且事後極力隱瞞,注冊會計師難以有效識別。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屬集體舞弊,往往動用組織的資源和力量,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造假。[2]但由於其「戰線」過長,破綻相應地也較多,隱蔽性不及個人舞弊和小集團舞弊。
2.以會計數據作為造假的客體
財務造假活動不論其目的和形式如何,最終都要反映到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和資產實物等會計信息載體之中。造假的方式主要有偽造、變造公司的會計憑證,應用不恰當的會計方法和頻繁(惡意)變更會計政策等,但最終還是要在對外財務報告的會計數據上做文章。
3.造假不能改變企業的真實盈利狀況
財務造假是虛構或者篡改真實的財務數據,因此造假不會也不能改變企業的真實盈利狀況,相反,造假帶來的虛假信息反面會干擾、破壞正常的經營決策,惡化企業的盈利情況。
4.連續的行為
財務造假通常具有在幾個年度內連續的造假行為,既然造假行為是有系統、有步驟、有計劃的行為,就很難只在一個年度內出現,必然會涉及到幾個會計期間。比如上個會計期間對壞帳大量計提,在下個會計期間轉回來提高利潤。
二、財務造假的手段剖析
隨著經濟政策、經濟法規和核算制度的調整變化,新的財務造假行為不斷出現,而且手段翻新花樣繁多,幾乎到了防不勝防的地步。有嚴重的虛構交易、虛構收入和利潤的財務欺詐,有利用會計准則、會計制度的缺陷來操縱利潤、調節資產,也有利用其他手段進行財務造假的行為。
(一)虛構交易,操縱利潤
虛構交易主要表現為偽造收入,它是性質最為惡劣、欺騙性最大的一種財務造假的手段,在最近幾年發生的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給投資者造成損失最慘重的財務欺詐案件,幾乎都是使用這種虛假會計信息的手法製造的。偽造的交易是一場完全的騙局,是對財務信息真實性的踐踏,是公然的違法違規行為。
虛構交易的主要途徑是偽造收入,偽造收入主要包括以下手段:從虛構交易對象開始,虛構原材料購入發票、偽造材料購入合同、材料運輸入庫單據、材料出庫單據、產品生產班組和記錄、產品入庫單據、銷售合同、銷售發票單據、產品出庫單據、產品運輸單據、銀行存款對賬單、銀行存款調節表、納稅單據、產品外銷報關單、國際信用證、國外交易方、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等所有需要的憑證和文件。這樣的虛假交易和事項輸出的會計信息,即使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有時也難以洞察其蹤跡。銀廣夏就是一個虛構交易和利潤的典型案例。
(二)操縱收入、費用,調節利潤
1.提前確認收入
會計信息加工的整個過程分為四個步驟:確認—計量—記錄—報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居於首要地位的是交易和事項的確認,然後才逐步進行到最後的信息報告,會計信息的確認對會計信息報告有著最重要的影響。只有正確的交易和事項的確認,才能談到會計信息最重要的質量特性—相關性和可靠性。雖然資產負債表也逐步得到更多的關注,但會計報表使用者對損益表的認知程度似乎更高。而在損益表的第一頁,列出的就是主營業務收入,如果收入確認不符合會計准則的判斷標准,必然導致會計報告的不真實。收入的確認本質上就是指收入在什麼時候入賬,並在損益表上如何反映。
我國會計准則中的收入確認准則基本借鑒了國際會計准則的做法,對各種類別交易事項的確認規定了很嚴格的標准,但這些標准雖然看上去很明確,但是基於判斷的成分依然很大。基於估計和判斷的領域總是容易被作為操縱的空間,因此收入確認的彈性很大,這一也是經常被用來作為利潤規劃手段的原因。一些公司使用提前或推遲確認收入的做法確認收入,給外部信息使用者造成很大誤導。
2.利用投資收益等一次性所得調節利潤
在我國,首次發行股票、配股、增發新股、發行可轉換債券、某些銀行貸款的申請、發行企業債券、恢復上市、解除特別處理等,都規定有硬性指標,比如凈資產收益率達到某一比率、扭虧為盈、連續三年盈利等。當企業經營不利而又想進一步融資或者解除特別處理時,就會為了實現這些硬性指標而操縱利潤,方法之一就是依賴一次性所得。特別是投資收益,是一種最直接有效的利潤操縱方法。可以操縱的一次性所指包括巨額投資收益、銷售實物資產、無形資產所有權或使用權轉讓、股權轉讓、關聯方之間的資產購銷等。這些一次性所得不會給企業帶來持續的盈利收入,當企業達到既定目標後該部分利潤和收入會隨即消失,不但盈利能力不真實,也降低了不同會計期間的可比性。
3.將費用資本化來調節利潤
費用必須與發生的收入配比,不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費用必須抵減收入。如果把不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費用資本化,會由於資本化費用轉化為資本而在以後的多個會計期間攤銷而誇大當期利潤。經常被不適當的資本化的費用有利息費用、廣告費用、研究與開發經費和其他日常經營費用等,其資本化的借口往往是一些會計原則,比如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等。
(三)會計方法和會計原則的不恰當利用
會計制度同任何制度一樣都具有局限性,會計准則所固有的估計和專業判斷以及會計核算方法的可選擇性給上市公司管理層操縱利潤提供了機會。在會計制度和會計方法中,只要存在估計和判斷的領域,就存在被利用來進行利潤操縱和調節資產的可能性,就可能引起會計信息失真。
1.會計估計方法的不恰當利用
會計估計指企業對結果不確定的交易或事項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為基礎所作的判斷。由於企業經營活動中內在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某些會計報表項目不可能精確地計量,而只能加以估計。如果賴以估計的基礎發生了變化,或者由於取得新的信息、積累更多的經驗,可能需要對會計估計進行更正。需要進行會計估計的項目很多,例如:壞賬比例、存貨毀損、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和凈殘值、無形資產的受益年限、資產減值等。由於會計估計的特點是依靠估計和判斷,使用會計估計規劃利潤的概率很大,比如利用會計估計的巨額准備計提、各種秘密准備等,如果使用靈活,可以成為利潤調節和規劃的強有力的武器。
2.會計原則的不恰當利用
利用會計原則規劃利潤都是在實務中扭曲業務的實質情況,卻以會計原則為盾牌達到利潤操縱的目的。無論會計制度和會計准則對各種交易和事項會計處理的規定多麼詳細,都不可能包羅實務中的所有情況,特別是科技發展如此快、金融衍生工具層出不窮的今天,這樣就給那些想操縱會計行為、製作失真會計信息的會計師和企業管理當局留下了可乘之機。只要存在估計和判斷的領域,就可能被利用來製作失真會計信息。
利用會計原則操縱利潤的可能情形有:(1)實質重於形式原則。明明一項交易不符合完整手續,管理當局卻可能以實質重於形式原則為借口,把交易所必備的手續歪曲成事項的形式而確認該交易的結果,從而製造出形式重於實質的交易;相反,有的管理當局把實質上的真正交易扭曲為不符合實質重於形式原則而不加以確認。這兩種處理方法一個是提前確認了交易結果,一個是推遲確認了交易結果,兩者都沒有真實反映經濟內容的真實情況。(2)權責發生制原則和配比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要求判斷經濟事項的發生期間,並以判斷為基礎,決定是否確認收入和承擔費用,而不是以貨幣支付和收取為確認基礎。配比原則要求實現的收入與為之發生的費用在同一會計期間核算與記錄。比如廣告費,一般要求在發生的會計期間記入損益,但企業認為該筆費用可以使連續多個會計期間受益而進行資本化,在以後的多個期間分攤。權責發生制原則可以使企業有很靈活的確認收入的會計期間,這樣管理當局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決定何時確認收入。多元化是很多公司的經營特點,有些上市公司的經營范圍十分廣泛,自己或子公司經營多種業務,其利潤就很容易以不同業務為借口被人為操縱,在需要利潤時就使用最激進的會計手法,提前確認收入:否則就使用最穩健的會計手法,盡可能遲的確認收入,畢竟它的業務范圍為它提供了可操縱的空間。(3)謹慎性原則。該准則要求企業不得多記錄資產和收益,也不得少記錄負債和費用,計提資產減值就是該准則的具體應用。事實上,很多企業並沒有按照謹慎性原則進行會計處理,而是把資產減值准備作為利潤的調節器,需要利潤時,不提取或者提取很少的減值准備;發生虧損成為定局時,一次性提取大量的准備,確認過多的費用,為以後的扭虧為盈做准備。
(四)關聯交易准則的不恰當利用
關聯交易並非為法律所禁止,也不是所有的關聯交易都違背市場規則,但卻曾經被上市公司廣泛用來進行利潤造假。
關聯交易正常化的做法是,關聯方之間通過非關聯的第三方作為中介,循環交易,或者掩蓋關聯關系,避開會計規定的限制,或者與其他企業建立戰略夥伴關系,利用與戰略夥伴的關系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這種關系表面上看不屬於關聯交易,但由於在這些操作的背後有另外的利益轉移,這種方式本質上也應該屬於關聯交易,但是判斷的難度比較大,可以被企業作為操縱利潤的手段,特別是在我國財務報告披露不充分的情況下,如果企業自己不提供,外部財務報表使用者無法得到真實的交易信息。關聯交易的最終目的是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比如為了配股、發行新股、發行債券的成功,或者通過企業經營利潤的支持操縱股票價格,從而得到更大的自身利益。
(五)其他操縱利潤、調節資產行為
除存在以上幾種主要的財務造假手段外,有些企業採用下列手段來達到目的。
1.子公司、空殼公司的妙用
在利潤操縱、資本運營領域,子公司、空殼公司等虛擬公司有非常神奇的作用。美國安然公司堪稱典範,子公司數目達3000家以上,銀廣夏在北京的兩家商貿公司和一家研究所、東方電子的煙台振東高新技術發展公司、一條龍作假的黎明股份等,在運作過程中都晃動著虛擬公司的影子。而資本市場的玩家,對虛擬公司、空殼公司更是運用自如。[4]虛擬公司、空殼公司常有下列妙用:(1)虛構交易和事項。(2)關聯交易正常化。(3)資本運作。(4)轉移資金。(5)操縱市場。(6)資產重組。所有涉及交易規劃和資本運營的操縱行為,對具有法人性質的虛擬公司運用得好,都會收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既躲開了監管部門的監督,又避開了形式上違規的風險,而且不容易引起外界的注意。
2.不按規定披露重大信息
企業的一些重大事項,如委託理財、重大訴訟、關聯交易、抵押、擔保、兼並收購、大股東高額佔用資金等,必須全面及時地按照要求披露,否則將出現誤導投資者的會計信息。在市場監管逐步嚴格的情況下,企業不按照要求披露重大信息的情況越來越少,但仍然有部分企業沒有按照要求去做,信息披露避重就輕,將過多的筆墨傾注於非重要事項,而對重要、關鍵的事項缺乏詳細描述,特別是一些對企業十分不利的重大事項輕描淡寫,甚至隱瞞掩藏。當重大事項已經危及企業的生存,很可能發生財務危機甚至影響持續經營時,不披露行為會給投資者帶來十分嚴重的決策失誤,造成經濟損失。
目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常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1)信息披露不真實; (2)信息披露不充分;(3)信息披露不及時;(4)信息披露不公平;(5)信息披露不對稱;(6)信息披露與國際會計慣例不協調。例如,「ST春都」存在嚴重的隱瞞實情與虛假披露,「南華西」推遲重大事項的披露,「三九醫葯」避重就輕披露等現象,都嚴重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真實價值的判斷,誤導他們的決策,導致重大損失。
3.私設小金庫
小金庫問題在企業中非常普遍,即使上市公司也不能避免。企業常通過下列手段將資金轉移到小金庫賬上。(1)獲得的現金折扣不入賬。(2)投資收益等不固定的收入部分或全部不入賬。(3)虛假研究開發費用、虛假廣告費、虛假會議費等各種虛假費用抵賬。(4)直接收集各種費用性質的發票抽取單位資金。小金庫的存在,雖然很少影響到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會計信息的失真,縱容了管理層道德的缺失。
三、財務造假的防範措施及治理建議
防範和治理財務造假刻不容緩,需要我們採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打擊財務會計造假行為。遏制財務會計造假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從各個方面進行統一協調、綜合平衡。
(一)提高會計誠信,凈化社會環境
會計誠信表達了會計對社會的一種基本承諾,即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地把客觀經濟活動反映出來,並忠實地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服務。誠信在會計行業尤為重要,為了減少、避免財務造假現象的泛濫,我們應提高會計誠信,把信用作為會計工作的生命線,凈化社會環境。
1.打造信用政府
各級政府作為掌握公共權力者,享用和支配著納稅人的錢,實質上和納稅人之間就是一種契約關系,要守契約、講誠信,就要切實為納稅人謀取利益,通過制度建設,規范和保護誠信,嚴厲打擊各類造假等不誠信行為,杜絕「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浮誇風,提高政府信譽度。如果掌握公共權力者不守誠信、不為民謀利,也應該受到相應的制裁。這樣,誠信建設才有根基,才能得到法律的支持,才能營造全社會的誠信氛圍。
2.加強社會誠信教育
誠信不僅僅是道德要求,更是市場經濟中企業和個人必須遵循的基本游戲規則,因此要利用各種渠道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使全社會的人們都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不誠信的危害性,形成誠信者受尊重、不誠信者遭受鄙視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使「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取之有害」等觀念深入人心。因此,只有讓誠信深入人心,才能使會計人員樹立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操,才能消除財務造假的主觀意識,從根本上抑制財務造假現象。
(二)完善會計規則,減少會計操縱空間
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我國先後制訂和修訂了一系列相關的會計法規和制度,如《會計法》、《企業會計准則》、《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企業會計制度》、《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披露細則》等,這些法規和制度的執行,基本保證了會計信息的質量,抑制了會計蓄意造假的現象,但會計規則自身的漏洞給財務造假者提供了充分施展的空間。因此要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必須完善會計法規、制度。
1.改善會計准則的制定程序
首先,會計准則制定者應向社會公眾公開更多的己有的相關會計知識,特別是世界各國和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的成熟經驗,以便社會公眾結合其所處環境,理解會計准則及其相應的利益關系。其次,應建立更加公開化、制度化的徵求意見制度,即使是會計准則正式頒布之後,這種制度仍然是必要的,因為知識不是一個靜態的概念,會計准則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進行修訂則是必然的。
2.完善會計法規的內容
隨著經濟國際化進程的加快,會計國際化已成為必然,我國必須加快深化會計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完善會計准則及相關會計制度,規范會計行為,避免主觀隨意性,縮小會計信息與實際情況的差距,這是確保會計信息質量的前提條件。一是進一步完善《企業會計准則》,壓縮財務報告粉飾的空間,可以適當增加財務報表附註,鼓勵企業披露非財務信息,進一步完善並嚴格規范關聯交易的披露,加強對現金流量信息的呈報和審核。二是在認真總結現行會計准則實施情況的基礎上,根據市場經濟和證券市場發展要求,適時出台一批與國際慣例相協調、體現我國經濟發展特點的具體會計准則,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透明度,規范會計信息披露。三是鑒於會計核算制度將在較長一個時期與會奇准則並行的實際情況,因此要努力提高會計核算制度的靈敏性,及時反映多變的、日趨復雜的經濟業務。四是在准則的制定過程中,應採取慎之又慎的態度,處理好會計准則的統一性與靈活性之間的關系,避免個別企業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飾財務報告,操縱企業利潤。五是盡可能縮小會計政策的選擇空間,在對會計政策選擇方面的規定應更加具體。
(三)加大處罰力度,提高財務造假成本
企業作為經濟主體,其一切行為應遵循成本效益原則。企業財務造假本質上是一種違約行為,企業是否會選擇違約,主要還是看違約成本的高低。當財務造假的預期成本大大低於造假的預期收益時,企業很難不產生造假的沖動。因此,加大對財務造假的懲罰力度,提高財務造假成本,無疑是遏制財務造假屢禁不止的重要措施。
而目前的狀況是:守信者未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失信者也未得到嚴厲的制裁,一些企業或中介機構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已成為「公開的秘密」。[5]加上造假者受到懲處的僅是極少數,許多企業和個人都從「失信」中撈到好處,一些擅長做假賬的人還成了一些企業競相聘請的人才,非常「走俏」。在這樣一個失信成本過低的環境下,「好人也會變壞」。要改變這一局面,惟有加大處罰力度,大幅度提高財務造假的成本和風險,使造假者得不償失、無利可圖。
(四)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
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企業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的核心,它是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確保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而制定和實施的一個控制系統。為了貫徹落實《會計法》,促進各單位內部會計控制系統建設,加強內部會計監督,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促進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財政部於2001年6月發布了《內部會計控制基本規范》,之後,財政部、證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相繼出台了一系列的內部控製法規及其配套規定,這對企事業單位加強內部會計監管、防範會計錯弊發揮了重要的「人工屏障」作用。然而,我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實踐中仍存在以下突出的、普遍的問題:(1)管理當局認識不足,有章不循和無章可循的現象較為突出。(2)內部會計控制系統缺乏科學性,難以發揮其應有功效。(3)內部會計控制系統的執行與監督不力,獎懲不明。(4)會計監督不力財務控制存在漏洞。(5)對內部會計控制進行評價的審計制度滯後。因此,要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加強內部會計控制系統建設勢在必行。
設計內部會計控制系統應以控制目標為導向,以業務流程式控制制為基礎,以控製程序和確定關鍵控制點為手段來進行內部會計控制系統的實務設計。主要包括籌資業務控制、對外投資業務控制、采購與付款控制、貨幣資金控制、銷售與收款控制、成本費用控制、工程項目控制、對外擔保控制等內容。
(五)強化獨立審計的社會監督作用
1.加強注冊會計師行業監管
我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一直存在著性質不清、職責不明的問題。它既是部門所屬的事業單位,又是社會民間團體;既有行政管理職能,又有行業自律色彩。因此,目前我們應該做的是理順中注協、財政部、證監會等部門在注冊會計師行業監管中的職能與分工,建立起政府行政監管和注冊會計師行業自律有機結合,分工合理、監管全面的行業監管體系。
從長遠看,政府部門應為注冊會計師行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促進其健康發展。政府監管應重在監控和預防,利用行政手段和強制力,發揮政府監管的優勢,規范行業運行秩序。同時,注冊會計師協會應切實加強自律管理體制的建設,通過豐富和完善自律性服務、監督、管理、協調職能,推動行業更加走向成熟。以會員為中心建立行業自律管理體系,做好為會員提供技術支持、法律援助、教育培訓和改善職業環境等各項服務工作,強化對會員的誠信意識、職業道德和職業質量的自律監管約束。
2.強化注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
獨立性是注冊會計師審計的靈魂,它包括形式上的獨立和實質上的獨立。形式上的獨立是指注冊會計師必須與被審查企業或個人沒有任何特殊的利益關系。實質上的獨立,又稱為精神狀態或自信心,它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嚴格保持超然性,不能袒護任何一方當事人,尤其不能使自己的結論依附或屈從於持反對意見利益集團或人士的影響和壓力。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審核和審閱等鑒證業務,應當恪守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應當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保持和提高專業勝任能力,遵守獨立審計准則等職業規范,勤勉盡責。從國內外證券市場發生的重大案件看,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倍受關注。
3.加強前後任注冊會計師的溝通
從我國近幾年出現的財務造假情況看,證券市場主要存在著會計師事務所變更過於頻繁的現象。由於不良執業環境和事務所之間不良競爭的影響,一些上市公司通過變更事務所來購買審計意見,極大地損害了投資人的利益。在目前的會計信息披露規定中,要求其必須及時披露包括變更會計師事務所在內的重大事項,以抑制上市公司潛在購買審計意見的行為。
四、結束語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手法可謂花樣繁多,財務造假行為的蔓延與發展是與其手法的更新和變化相互依賴的。造假手段是財務造假各要素中變化最快、最為活躍的因素,對造假手段的總結提煉具有特別重要的實戰意義,「知已知彼,百戰不殆」。造假手段雖然繁多,但最終都要通過財務報表和信息披露來實現,調節利潤等數字,既能夠直接的提高業績,粉飾報表,也可以提高一些反映公司獲利能力的指標,信息披露的程度也會影響投資者的決策。因此,強化會計監管,有效地發揮會計監管的職能,是對當前經濟領域中,出現的財務造假現象的有力挑戰,也是防止和發現財務造假的有力措施
H. 關於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問題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上市公司常用的14種財務造假手法
銷售:
1 銷售給控股股東或非控股子公司
2 在子公司之間安排銷售
3 上市公司溢價采購控股子公司產品
4 變更銷售後如確認方式
成本
5 不同成本費用項目之間的分類變化(銷售折扣)
6 變通廣告費和商標使用費
7 利息費用資本化
稅收
8 所得稅返還,確認時間
9 內部轉移價格避稅
資產
10 資產溢價轉讓
11 以不良實物資產對外投資
12 調節股東控股比例
13 折舊,攤銷
14 資產減值准備提取和沖回
I. 上市公司粉飾利潤現象的國內外背景及國內外研究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上市公司迅速成長壯大。目前我國A股市場合
計上市公司約1370家,合計流通市值約10000億,總市值約30000億。上市公
司不斷發展壯大、運作日趨規范、質量逐步提高,已經成為推動企業改革和帶
動我國經濟成長的中堅力量。」
然而我國上市公司的利潤質量狀況不容樂觀。長期以來,在體制、機制、
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我國部分上市公司崇尚數量上的成長,而忽視利潤
品質的提升和提高。上市公司繁榮的背後隱藏著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利潤數據失真,虛增利潤問題嚴重。2004年財政部公布了對152戶上市
公司企業2002年度會計信息質量檢查的結果,共查出152戶企業資產不實85.88
億元,所有者權益不實41.38億元,利潤不實28.72億元。調查結果顯示,巧2
戶企業中利潤不實比例10%以上的企業82戶;利潤嚴重不實,虛盈實虧企業5
戶,報表反映盈利3551萬元,實際虧損1.5億元。自2000年至2004年,非標
准審計報告佔比依次為14.48%、13.7%、12.1%、.742%和3.89%,從統計數據來
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可信度近幾年來已在逐步提高。但這一比例卻始終處
於較高狀態,上市公司有意或無意調高甚至虛增的利潤數額相當可觀。
2、凈利潤實現的現金保障不足。2004年我國上市公司盡管整體業績增長了
37%,可是上市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增長率卻並不高,僅為10%。經
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未能實現與凈利潤同步大幅增長,這反映出上市公司業績
增長的有效性還不夠。
3、利潤結構不合理。主營業務利潤對業績的貢獻度很小,其他收益對利潤
的貢獻度較大。從1993年到1999年,我國上市公司主營業務利潤占利潤總額
比重僅為50.7%,而投資收益對利潤的貢獻卻達到了24.02%,營業外收支掙
額和補貼收入分別占利潤的6.89%和5.31%。2004年上市公司年報的統計分析
表明,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8,05%的上市公司由盈轉虧,EPS從.0044元降
0.11元。43.28%的上市公司的非經常性損益對EPS貢獻率超過10%以上,其中,
有183家上市公司凈利潤的50%來源於非經常性損益。1299家上市公司有752
家獲得補貼收入,占統計樣本的57.89%,補貼收入占上市公司凈利潤額在100%
以上的公司有39家,介於50%一100%的有48家。這說明了我國上市主業不突
出,未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盈利能力,大量補貼收入的存在也說明地方政府運用
財政補貼等形式幫助上市公司操縱出了利潤數據。
4、上市公司持續盈利能力不強。從2004年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情況看,有
585家公司凈利潤同比出現負增長,佔比達到45%。截至2006年1月9日,從
2005年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情況來看,滬深兩市預虧公司已達181家,超過1998
年至2004年的任何年份。2003年147家虧損、2004年174家虧損,2005年虧
損公司數量再創新高。除181家公司預虧之外,還有69家公司預計凈利潤同比
大幅下降。一些上市公司業績變化如同「坐山車」,前幾年還是盈利大戶,而現
在卻深陷虧損泥潭。暴露出上市公司持續盈利能力不強。
在這種情況下,上市公司的利潤質量令人十分擔憂。近年來,中國普馬「資
金鏈斷裂」、巨人大廈的「倒塌」、鄭百文等明星企業的「突然」倒閉,我國上
市公司「一年績優,兩年平平,三年ST」的現象屢屢出現,都給我們敲響了警
鍾。上市公司利潤實現的現金保障不足,利潤持續性不強等質量問題日益引起
重視,企業財務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也日益關注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實際
質量而不僅僅是賬面數據。2005年n月國務院批轉了證監會《關於提高上市公
司質量意見》,要求有關方面要高度重視並著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提高上市公
司質量己經成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而利潤質量是上市公司質量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
在這種背景下,加強對利潤質量理論的研究和探索,並以此指導改善利潤質
量的實踐,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緊迫的。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選題意義
(一)利潤質量研究的理論意義
如果說基於利潤數據計算的盈利能力指標是對公司盈利水平的量的描述和
外在表象,那麼利潤質量則反映出公司盈利水平的質的規定性和內在揭示。
第2頁
第一章導論
現行的基於利潤數據的財務分析基於一個基本假設①,即利潤本身是對公司
在某一特定報告期間經營成果的准確計量,也是該公司在未來可能的現金流入
的合理估計。如果這一假設不成立,那麼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不同會計期間
之間的利潤數據的可比性就不復存在。利潤質量就是對這一基本假設是否成立
以及成立程度的衡量。傳統的盈利能力分析的缺陷之一就是沒有考慮到利潤數
據質量高低程度的不同對利潤數據可比性的影響。因此,利潤質量分析是對財
務分析理論的完善和補充。
(二)利潤質量研究的現實意義
上市公司是我國經濟運行中最具發展優勢的群體,是資本市場投資價值的源
泉。提高上市公司利潤質量,是強化上市公司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
在要求;是夯實資本市場基礎,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的根本;是增強資
本市場吸引力和活力,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的關鍵。
1、利潤質量研究是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在現代社會,追求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人們的共識,追求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是
未來企業發展的主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要追求利潤的數量,更要重視利
潤的質量。高質量的利潤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高質量的利潤是指伴隨著資源流入,在長期可以持續穩定生成的利潤。
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計算的會計利潤,其計算過程中包含一系列的主觀估計
和判斷,代表的是企業的賬面成果,而不是企業可以自由支配財富的增加。真
正能夠為企業所用的,是穩健的現金流量。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資金是涉
及到企業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現金流的充沛與通暢,是企業生存立足和健康
經營的前提。
一家企業的利潤數量多,並不一定說明該公司的經營狀況令人滿意,利潤可
能是因為某些投機項目所形成的,並不能保持持久的盈利狀況。這種情況下的
業績是有水分的。因此,只有利潤數量和質量都好的企業具有才具有持續的成
長能力。高質量的利潤以其較強的持續穩定增長的能力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
保障。
因此,加強上市公司利潤質量的研究並以此指導改善利潤質量的實踐,是市公司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