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科創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A. 高企認定對企業有什麼好處
1、凡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企業所得稅稅率由原來的25%降為15%,相當於在原來基礎上降低了40%(詳見08年1月起實行的《企業所得稅法》二十八條),連續三年,三年期滿之後可以申請復審,復審通過繼續享受三年稅收優惠,一共是6年。(如年納稅100萬,申報通過當年,即可享受減免40萬的優惠,三年就可減免120萬稅收,六年則減免240萬)。2、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可憑批准文件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證書》辦理享受國家、省、市有關優惠政策,更容易獲得國家、省、市各級的科研經費支持和財政撥款;高新技術企業稱號將會是眾多政策性如資金扶持等的一個基本門檻。
3、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將有效地提高企業的科技研發管理水平,重視科技研發,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能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提供有力的資質,極大地提升企業品牌形象,無論是廣告宣傳還是產品招投標工程,都將有非常大的幫助。
微略有專人溝通相關部門,緊盯實時信息,掌握更新的政策。優質策劃團隊,快速診斷企業,制定解決方案。微略有系統完善的材料模塊,提高處理效率,保證高新企業認證的成功率。
B. 大家給我介紹一個單位 我是2010年畢業生 測繪專業的
北京市
北京愛地地質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中國石油集團工程設計有限責任公司
北京市地質工程勘察院
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北京長地友好制圖技術有限公司
北京國電水利電力工程有限公司
鐵道部專業設計院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
中國地圖出版社
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
中國四維測繪技術總公司
中航勘察設計研究院
北京市城建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國家測繪資料檔案館)
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建設部綜合勘察研究設計院(建設部遙感制圖中心)
北京國電華北電力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
北京勘察技術工程公司
北京城市空間數據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四維圖新導航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北京華星勘查新技術公司
北京航天勘察設計研究院
中兵勘察設計研究院
高德軟體有限公司
易圖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靈圖軟體技術有限公司
地質出版社
北京蒼穹數碼測繪有限公司
天津市
鐵道第三勘測設計院
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
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
中水北方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
天津海事局海測大隊
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
天津市勘察院
天津水運工程勘察設計院
天津港灣水運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市地質工程勘察院
天津市水利勘測設計院
天津航道勘察設計研究院
天津市測繪院
天津金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河北省
河北地礦建設工程集團冀東公司
河北省建設勘察研究院
河北省第二測繪院
石家莊市勘察測繪設計研究院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一局測繪大隊
河北省第一測繪院
河北省欣航測繪院
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
廊坊開發區中油四維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中國兵器工業北方勘察設計研究院
中國化學工程第一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石油集團工程設計有限責任公司華北分公司
中國石化集團勘察設計院
河北中核岩土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冶金工業部勘察研究總院
水利部河北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河北煤田地質局物測地質隊
河北省制圖院
保定地質圖制印廠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測繪工程中心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勘查總局測繪中心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河北總隊
秦皇島市測繪大隊
地質礦產部河北水文工程地質勘察院
河北省水利水電第二勘測設計研究院
保定九華地質勘查測繪總院(華北地質勘查局五一九大隊)
保定金迪地下管線探測工程有限公司
山西省
山西省基礎地理信息院
山西省地質礦產局測繪隊
山西省工程測繪院
太原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山西省第六地質工程勘察院
山西省電力勘測設計院
水利部山西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山西省勘察設計研究院
山西省第二地質工程勘察院
山西省地圖集編篡委員會編輯部
西山煤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山西煤田地質綜合普查隊
山西華晉岩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山西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
山西省第三地質工程勘察院
陽泉新宇岩土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山西省第五地質工程勘察院
內蒙古自治區
蒙古交通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內蒙古自治區航空遙感測繪院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測繪院
內蒙古自治區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
內蒙古自治區電力勘測設計院
包鋼集團勘察測繪研究院有限公司
呼和浩特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內蒙古大興安嶺森隆工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
內蒙古自治區地圖制印院
包頭市測繪院
內蒙古自治區測繪院
核工業二○八大隊
遼寧省
沈陽市勘察測繪研究院(沈陽市地理信息中心)
大連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遼寧省第二測繪院
中冶沈勘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遼寧有色勘察研究院
中煤國際工程集團沈陽設計研究院
遼寧省第一測繪院
遼寧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遼寧地礦測繪院
遼寧省第三測繪院
遼寧省城鄉建設規劃設計院
中國水利水電第六工程局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設計研究院
遼寧省交通勘測設計院
遼寧電力勘測設計院
遼寧省冶金地質勘察局地質勘察研究院
大連九成測繪信息有限公司
遼寧經緯測繪科技有限公司
沈陽市公路規劃設計院
遼河石油勘探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吉林省
吉林市勘測設計院
中水東北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
吉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吉林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長春市測繪院
吉林省地理信息工程院
吉林省第一測繪院
吉林省第二測繪院
吉林地礦測繪院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東北電力設計院
吉林省公路勘測設計院
黑龍江省
黑龍江地理信息工程院
國家測繪局第二大地測量隊(黑龍江第一測繪工程院)
國家測繪局第三地形測量隊(黑龍江第二測繪工程院)
國家測繪局第四地形測量隊(黑龍江第三測繪工程院)
哈爾濱地圖出版社
大慶油田建設設計研究院
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局測繪院
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哈爾濱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哈爾濱測量高等專科學校測量工程公司
黑龍江省林業設計研究院
黑龍江省電力勘察設計研究院
黑龍江省測繪航空遙感中心
黑龍江農墾勘測設計研究院
黑龍江航道局測量大隊
黑龍江省土地勘測規劃院
黑龍江省測繪科學研究所
齊齊哈爾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黑龍江省地理信息中心
佳木斯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齊齊哈爾市水利勘察設計研究院
牡丹江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上海市
上海市海事局
上海達華測繪公司
國家電力公司華東電力設計院
上海市測繪院
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
上海東亞地球物理勘查有限公司
中船勘察設計研究院
交通部第三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勘察工程公司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
上海市政工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
上海同濟規劃建築設計研究總院
江蘇省
江蘇省地質測繪院
長江口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中國化學工程南京岩土工程公司
華東有色測繪院
南通市測繪院有限公司
徐州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江蘇省工程勘測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南京市測繪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蘇省測繪工程院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下游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江蘇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南京北極測繪研究院
江蘇省電力設計院
鎮江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無錫市測繪院有限責任公司
蘇州市測繪院有限責任公司
南京市國土資源信息中心
江蘇省工程物理勘察院
江蘇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
淮安市測繪勘察研究院
淮安市水利工程勘測院
蘇州工業園區測繪有限責任公司
常州市測繪院
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
江蘇蘇州地質工程勘察院
浙江省
冶金工業部寧波勘察研究院
浙江省電力設計院
浙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
國家電力公司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
浙江省測繪大隊
溫州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浙江省第一測繪院
浙江省第二測繪院
浙江煤炭測繪院
浙江有色測繪院
杭州市勘測設計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第十二工程局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寧波國土測繪院
寧波市測繪設計研究院
浙江省水利水電河口海岸研究設計院
義烏市勘測設計研究院
浙江省地理信息中心
安徽省
安徽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
安徽地質測繪技術院
合肥市測繪設計研究院
安徽省第一測繪院
安徽省第二測繪院
安徽省第三測繪院
安徽省第四測繪院
安徽省公路勘測設計院
蕪湖市勘察測繪設計研究院
安徽省長江河道管理局測繪院
安徽省基礎測繪信息中心
馬鞍山市華東探測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安徽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中水淮河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福建省
福建省地質測繪院
福州市勘測院
福建省第一測繪
福建省第二測繪
福建省交通規劃設計院
國家地震局廈門地震勘測研究中心
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福建省航道局勘測大隊
福建省八閩煤田測繪院
福建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廈門市測量隊
福建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江西省
南昌市測繪勘察研究院
江西省第三測繪院
江西省第一測繪院
江西省第二測繪院
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贛西地質調查大隊
江西省水利規劃設計院
江西煤田地質局測繪大隊
江西地質礦產勘察開發局贛西地質調查大隊
核工業華東地質局測繪院
江西有色地質測繪院
江西省交通設計院
江西省瑞華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山東省
青島海洋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
濟南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山東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山東省地質測繪院
中國海洋大學工程勘察設計開發院
淄博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山東省國土測繪院
山東中煤物探測量總公司
山東省城鄉建設勘察院
山東省地圖出版社
山東省經緯工程測繪勘察院
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
維坊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中國石化集團勝利油田管理局
河南省
河南省地球物理工程勘察院
化工部鄭州地質工程勘察院
中鐵大橋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省地質測繪總院
河南省電力勘測設計院
河南省航測遙感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煤炭工業部選煤設計研究院
中鐵隧道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
河南省測繪工程院
河南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河南省地圖院
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河南省水利勘測總隊
鄭州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
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河南黃河水文勘測總隊
河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
焦作市中緯測繪地理信息有限公司
小浪底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河南省有色測繪有限公司
鄭州市市政工程勘測設計研究院
湖北省
武漢科島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石化集團江漢石油管理局勘察設計研究院
武漢大學設計研究總院
武漢武大吉奧信息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武漢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
武漢市勘測設計研究院
長江航道局
湖北省第一測繪院
湖北省第二測繪院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中游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
長江水利委員會綜合勘測局
鐵道部第四勘測設計院
葛洲壩股份有限公司測繪總隊
中冶集團武漢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武漢測繪院
湖北省地圖院
機械工業部第三勘察研究所
中南勘察設計院
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中南電力設計院
湖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
中國石化集團江漢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處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
湖北省交通規劃設計院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
湖北省國土測繪院
湖南省
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四一八隊
湖南地質調查研究院
湖南中揚建設工程公司
湖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
株洲市勘測設計研究院
湖南省工程勘察院
衡陽市規劃設計院
湖南省第三測繪院(湖南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長沙勘察設計研究院
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湖南省第二測繪院
湖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總院
湖南省第一測繪院
中國水電顧問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
湖南省地質測繪院
核工業衡陽第二地質工程勘察院
長沙市勘測設計研究院
湖南地圖出版社
長沙科創岩土工程技術開發有限公司
湖南有色測繪院
湖南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湖南省地球物理化學勘查院
中南石油局第五物探大隊
廣東省
廣州市房地產測繪所
深圳市易圖資訊開發中心
深圳市長勘勘察設計有限公司
廣州航道局
深圳市勘察測繪院
廣東省地質測繪院
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
中水珠江規劃勘測設計有限公司
廣東省國土資源信息中心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測繪院
深圳市勘察研究院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測繪院
廣東省測繪技術公司
廣東省地圖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海事局海測大隊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
深圳市地籍測繪大隊
深圳市凱立德計算機系統技術有限公司
廣西壯族自治區
柳州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廣西第一測繪院
廣西第二測繪院
廣西航空遙感測繪院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測繪院
廣西電力工業勘察設計研究院
廣西地圖院
桂林市測繪研究院
廣西壯族自治區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
廣西壯族自治區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廣西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
海南省
國家測繪局第七地形測量隊
國家測繪局海南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國家測繪局第四航測遙感院
重慶市
國家測繪局第五地形測量隊(四川省第二測繪工程院)
重慶市勘測院
重慶市土地勘測規劃院(重慶市房屋勘測院)
四川省
四川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
四川省第一測繪工程院(國家測繪局第三大地測量隊)
四川省第三測繪工程院(國家測繪局地下管線勘測工程院)(國家測繪局第六地形測量隊)
成都地圖出版社
四川省遙感信息測繪院
國家電力公司西南電力設計院
國家電力公司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測繪隊
鐵道第二勘測設計院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中國冶金建設集團成都勘察研究總院
中國建築西南勘察設計研究院
中國第五冶金建設公司
四川省煤田測繪工程院
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測繪工程大隊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四川總隊
四川省地震局測繪工程院
中鐵二局集團有限公司
中機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
四川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成都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四川省交通廳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
四川省建築設計院
四川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四川省交通廳交通勘察設計研究院
貴州省
貴州有色地質工程勘察公司
貴州省第二測繪院
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測繪院
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貴州黔美測繪工程院
貴州省第一測繪院
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
貴州省第三測繪院
中鐵五局(集團)有限公司
貴陽市測繪院
雲南省
雲南地礦測繪院有限公司
國家電力公司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
雲南省航測遙感信息院
雲南省測繪工程院
雲南省公路規劃勘察設計院
西南有色昆明勘測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
雲南省地圖院
雲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四工程局
昆明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國家林業局昆明勘察設計院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昆明勘察設計研究院
西藏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測繪局測繪大隊
陝西省
國家測繪局第一大地測量隊(國家測繪局精密工程測量隊)
國家測繪局第一地形測量隊(陝西省第二測繪工程院)
國家測繪局第二地形測量隊(陝西省第三測繪工程院)
國家測繪局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
國家測繪局第一航測遙感院(陝西省第五測繪工程院)
西安地圖出版社(陝西省第六測繪工程院)
煤航(集團)實業發展有限公司
中國地震局第二監測中心
陝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測繪隊(陝西工程測繪院)
西北有色金屬測繪院
西安市勘察測繪院
寶雞市勘察測繪院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西安勘察設計研究院
陝西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
國家電力公司西北電力設計院
機械工業勘察設計研究院
陝西省公路勘察設計院
西安建材地質工程勘察院
煤炭工業西安設計研究院
西安中勘工程有限公司
西北綜合勘察設計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第三工程局
國家測繪局陝西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國家測繪局陝西測繪資料檔案館)
西安國測航攝遙感有限公司
中鐵一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咸陽市勘察測繪院
甘肅省
蘭州市城市建設設計院
甘肅省測繪工程院
鐵道第一勘測設計院
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測繪勘查院
甘肅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
蘭州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甘肅總隊
甘肅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
甘肅省地圖院
甘肅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青海省
青海省第一測繪院
青海省第二測繪院
中國水利水電第四工程局
青海省地礦測繪院
青海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青海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一測繪院
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二測繪院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國土資源規劃研究院
新疆第二測繪院
新疆地礦測繪院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
新疆地震測繪研究院
新疆時代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水利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烏魯木齊市城市勘察測繪院
新疆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
C. 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實施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地位更加鞏固,經濟總量佔全國的比重進一步提高,科教實力顯著增強,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同時,中部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內陸開放水平有待提高,製造業創新能力有待增強,生態綠色發展格局有待鞏固,公共服務保障特別是應對公共衛生等重大突發事件能力有待提升。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響,中部地區特別是湖北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民生改善需要作出更大努力。順應新時代新要求,為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充分發揮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和資源要素豐富、市場潛力巨大、文化底蘊深厚等比較優勢,著力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著力增強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著力建設綠色發展的美麗中部,著力推動內陸高水平開放,著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著力改革完善體制機制,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貢獻。
(二)主要目標。到2025年,中部地區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投入產出效益大幅提高,綜合實力、內生動力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創新能力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科創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基本建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進一步增強。綠色發展深入推進,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幅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進一步降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方式普遍建立。開放水平再上新台階,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共享發展達到新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統籌應對公共衛生等重大突發事件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到2035年,中部地區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產業整體邁向中高端,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達到較高水平,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二、堅持創新發展,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三)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統籌規劃引導中部地區產業集群(基地)發展,在長江沿線建設中國(武漢)光谷、中國(合肥)聲谷,在京廣沿線建設鄭州電子信息、長株潭裝備製造產業集群,在京九沿線建設南昌、吉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在大湛沿線建設太原新材料、洛陽裝備製造產業集群。建設智能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產業基地。打造集研究開發、檢驗檢測、成果推廣等功能於一體的產業集群(基地)服務平台。深入實施製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重點促進河南食品輕紡、山西煤炭、江西有色金屬、湖南冶金、湖北化工建材、安徽鋼鐵有色等傳統產業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加快推進山西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和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
(四)積極承接製造業轉移。推進皖江城市帶、晉陝豫黃河金三角、湖北荊州、贛南、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和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積極承接新興產業轉移,重點承接產業鏈關鍵環節。創新園區建設運營方式,支持與其他地區共建產業轉移合作園區。依託園區搭建產業轉移服務平台,加強信息溝通及區域產業合作,推動產業轉移精準對接。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對產業轉移合作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在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前提下,適當增加中部地區承接製造業轉移項目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創新跨區域製造業轉移利益分享機制,建立跨區域經濟統計分成制度。
(五)提高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主動融入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提高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將長板進一步拉長,不斷縮小與東部地區尖端技術差距,加快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加快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探索國家實驗室建設運行模式,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化發展,開展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攻關。選擇武漢等有條件城市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武漢信息光電子、株洲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洛陽農機裝備等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新培育一批產業創新中心和製造業創新中心。支持建設一批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等創新創業孵化平台和雙創示範基地,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聯合區域創新資源,實施一批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中小企業創新活動。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布局建設一批綜合性中試基地,依託龍頭企業建設一批專業中試基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更多鼓勵原創技術創新,依託現有國家和省級技術轉移中心、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等,建設中部地區技術交易市場聯盟,推動技術交易市場互聯互通。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支持有條件地區創建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六)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依託產業集群(基地)建設一批工業設計中心和工業互聯網平台,推動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製造業領域的應用創新,大力發展研發設計、金融服務、檢驗檢測等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服務型製造業,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路,拓展第五代移動通信應用。積極發展電商網購、在線服務等新業態,推動生活服務業線上線下融合,支持電商、快遞進農村。加快鄭州、長沙、太原、宜昌、贛州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支持建設一批生產服務型物流樞紐。增加鄭州商品交易所上市產品,支持山西與現有期貨交易所合作開展能源商品期現結合交易。推進江西省贛江新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
三、堅持協調發展,增強城鄉區域發展協同性
(七)主動融入區域重大戰略。加強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互促共進,促進區域間融合互動、融通補充。支持安徽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和綠色發展樣板區。支持河南、山西深度參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支持湖北、湖南、江西加強生態保護、推動綠色發展,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八)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為重點,加強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內城市間合作。支持武漢、長株潭、鄭州、合肥等都市圈及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設,培育發展南昌都市圈。加快武漢、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增強長沙、合肥、南昌、太原等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促進洛陽、襄陽、阜陽、贛州、衡陽、大同等區域重點城市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以縣域為單元統籌城鄉發展。發展一批特色小鎮,補齊縣城和小城鎮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短板。有條件地區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農村供水規模化建設和水利設施改造升級,加快推進引江濟淮、長江和淮河幹流治理、鄂北水資源配置、江西花橋水庫、湖南椒花水庫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
(九)推進城市品質提升。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合理確定城市規模、人口密度,優化城市布局,推動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化網路化建設,推進基於數字化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補齊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系統化全域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功能。推動地級及以上城市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系統。建設完整居住社區,開展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加強建築設計管理,優化城市空間和建築布局,塑造城市時代特色風貌。
(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大力發展糧食生產,支持河南等主產區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確保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保持穩定,鞏固提升全國糧食生產基地地位。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和現代化建設,大力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機化技術和裝備,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支持發展高效旱作農業。高質量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大力發展油料、生豬、水產品等優勢農產品生產,打造一批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加快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建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興農業經營主體,大力培育高素質農民,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十一)推動省際協作和交界地區協同發展。圍繞對話交流、重大事項協商、規劃銜接,建立健全中部地區省際合作機制。加快落實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大別山等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中部六省省際交界地區以及與東部、西部其他省份交界地區合作,務實推進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深化大別山、武陵山等區域旅遊與經濟協作。加強流域上下游產業園區合作共建,充分發揮長江流域園區合作聯盟作用,建立淮河、漢江流域園區合作聯盟,促進產業協同創新、有序轉移、優化升級。加快重要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地區融合發展,推動長株潭跨湘江、南昌跨贛江、太原跨汾河、荊州和蕪湖等跨長江發展。
四、堅持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部
(十二)共同構築生態安全屏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將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的硬約束落實到環境管控單元,建立全覆蓋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嚴格取用水管理。繼續深化做實河長制湖長制。強化長江岸線分區管理與用途管制,保護自然岸線和水域生態環境,加強鄱陽湖、洞庭湖等湖泊保護和治理,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保護長江珍稀瀕危水生生物。加強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工程。加快解決中小河流、病險水庫、重要蓄滯洪區和山洪災害等防汛薄弱環節,增強城鄉防洪能力。以河道生態整治和河道外兩岸造林綠化為重點,建設淮河、漢江、湘江、贛江、汾河等河流生態廊道。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科學推進長江中下游、華北平原國土綠化行動,積極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推行林長制,大力推進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加強生物多樣性系統保護,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力度。
(十三)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全民共治、源頭防治,落實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共同解決區域環境突出問題。以城市群、都市圈為重點,協同開展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推進重點行業大氣污染深度治理。強化移動源污染防治,全面治理面源揚塵污染。以長江、黃河等流域為重點,推動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逐步完善流域生態保護補償等標准體系,建立跨界斷面水質目標責任體系,推動恢復水域生態環境。加快推進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和改造,推廣污水資源化利用。推進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實施糧食主產區永久基本農田面源污染專項治理工程,加強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治理和資源化利用。加快實施礦山修復重點工程、尾礦庫污染治理工程,推動礦業綠色發展。嚴格防控港口船舶污染。加強白色污染治理。強化雜訊源頭防控和監督管理,提高聲環境功能區達標率。
(十四)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大園區循環化改造力度,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支持新建一批循環經濟示範城市、示範園區。支持開展低碳城市試點,積極推進近零碳排放示範工程,開展節約型機關和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建築等創建行動,鼓勵綠色消費和綠色出行,促進產業綠色轉型發展,提升生態碳匯能力。因地制宜發展綠色小水電、分布式光伏發電,支持山西煤層氣、鄂西頁岩氣開發轉化,加快農村能源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和落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依託規范的公共資源和產權交易平台開展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健全有利於節約用水的價格機制,完善促進節能環保的電價機制。支持許昌、銅陵、瑞金等地深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試點。
五、堅持開放發展,形成內陸高水平開放新體制
(十五)加快內陸開放通道建設。全面開工呼南縱向高速鐵路通道中部段,加快沿江、廈渝橫向高速鐵路通道中部段建設。實施漢江、湘江、贛江、淮河航道整治工程,研究推進水系溝通工程,形成水運大通道。加快推進長江干線過江通道建設,繼續實施省際高速公路連通工程。加強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發展沿江港口鐵水聯運功能,優化中轉設施和集疏運網路。加快推進鄭州國際物流中心、湖北鄂州貨運樞紐機場和合肥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建設,提升鄭州、武漢區域航空樞紐功能,積極推動長沙、合肥、南昌、太原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樞紐,提高支線機場服務能力。完善國際航線網路,發展全貨機航班,增強中部地區機場連接國際樞紐機場能力。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和京廣、京九、浩吉、滬昆、隴海-蘭新交通干線作用,加強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海峽西岸等沿海地區及內蒙古、廣西、雲南、新疆等邊境口岸合作,對接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南半島、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中蒙俄經濟走廊及西部陸海新通道,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
(十六)打造內陸高水平開放平台。高標准建設安徽、河南、湖北、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先行先試,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進一步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支持湖南湘江新區、江西贛江新區建成對外開放重要平台。充分發揮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長沙臨空經濟示範區在對外開放中的重要作用,鼓勵武漢、南昌、合肥、太原等地建設臨空經濟區。加快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建設,推動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支持建設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加快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構建區域性電子商務樞紐。支持有條件地區設立綜合保稅區、創建國家級開放口岸,深化與長江經濟帶其他地區、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通關合作,提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要口岸互聯互通水平。支持有條件地區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
(十七)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全面推行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推進「一次辦好」改革,做到企業開辦全程網上辦理。推進與企業發展、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高頻事項「跨省通辦」,實現更多事項異地辦理。對標國際一流水平,建設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市場體系,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加強事前事中事後全鏈條監管,加大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司法力度,為各類所有制企業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環境。改善中小微企業發展生態,放寬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登記經營場所限制,便利各類創業者注冊經營、及時享受扶持政策,支持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六、堅持共享發展,提升公共服務保障水平
(十八)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認真總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經驗模式,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建立公共衛生事業穩定投入機制,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處置機制,防範化解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風險,著力補齊公共衛生風險防控和應急管理短板,重點支持早期監測預警能力、應急醫療救治體系、醫療物資儲備設施及隔離設施等傳染病防治項目建設,加快實施傳染病醫院、疾控中心標准化建設,提高城鄉社區醫療服務能力。推動基本醫療保險信息互聯共享,完善住院費用異地直接結算。建立統一的公共就業信息服務平台,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群體就業支持,引導重點就業群體跨地區就業,促進多渠道靈活就業。支持農民工、高校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等人員返鄉入鄉就業創業。合理提高孤兒基本生活費、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補貼標准,推動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和轉型發展。完善農村留守老人關愛服務工作體系,健全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標准體系並適時進行動態調整。推動居住證制度覆蓋全部未落戶城鎮常住人口,完善以居住證為載體的隨遷子女就學、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務政策。
(十九)增加高品質公共服務供給。加快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國內一流科研機構在中部地區設立分支機構,鼓勵國外著名高校在中部地區開展合作辦學。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加快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打造一批示範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支持中部省份共建共享一批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支持建設若干區域醫療中心,鼓勵國內外大型綜合性醫療機構依法依規在中部地區設立分支機構。支持縣級醫院與鄉鎮(社區)醫療機構建立醫療聯合體,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水平。條件成熟時在中部地區設立葯品、醫療器械審評分中心,加快創新葯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進程。深入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打響中原文化、楚文化、三晉文化品牌。傳承和弘揚贛南等原中央蘇區、井岡山、大別山等革命老區紅色文化,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遊目的地。積極發展文化創意、廣播影視、動漫遊戲、數字出版等產業,推進國家文化與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建設,加快建設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加大對足球場地等體育設施建設支持力度。
(二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突發事件監測預警、應急響應平台和決策指揮系統,建設區域應急救援平台和區域保障中心,提高應急物資生產、儲備和調配能力。依託社會管理信息化平台,推動政府部門業務數據互聯共享,打造智慧城市、智慧社區。推進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推動治理重心下移,實現社區服務規范化、全覆蓋。完善村黨組織領導鄉村治理的體制機制,強化村級組織自治功能,全面實施村級事務陽光工程。全面推進「一區一警、一村一輔警」建設,打造平安社區、平安鄉村。加強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監督管理。加強農村普法教育和法律援助,依法解決農村社會矛盾。
(二十一)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聚焦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大別山區、太行山區、呂梁山區、羅霄山區、武陵山區等地區,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實施幫扶對象動態管理,防止已脫貧人口返貧。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和市場環境,因地制宜推動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
七、完善促進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
(二十二)建立健全支持政策體系。確保支持湖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攬子政策盡快落實到位,支持保就業、保民生、保運轉,促進湖北經濟社會秩序全面恢復。中部地區欠發達縣(市、區)繼續比照實施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老工業基地城市繼續比照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有關政策,並結合實際調整優化實施范圍和有關政策內容。對重要改革開放平台建設用地實行計劃指標傾斜,按照國家統籌、地方分擔原則,優先保障先進製造業、跨區域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鼓勵人才自由流動,實行雙向掛職、短期工作、項目合作等靈活多樣的人才柔性流動政策,推進人力資源信息共享和服務政策有機銜接,吸引各類專業人才到中部地區就業創業。允許中央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才按有關規定在中部地區兼職並取得合法報酬,鼓勵地方政府設立人才引進專項資金,實行專業技術人才落戶「零門檻」。
(二十三)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中央財政繼續加大對中部地區轉移支付力度,支持中部地區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適當增加省級政府地方政府債券分配額度。全面實施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綜合獎補政策,對在投資總額內進口的自用設備按現行規定免徵關稅。積極培育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支持鼓勵類產業企業上市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債券市場直接融資,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加強對中部地區的支持,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信貸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增強金融普惠性。
八、認真抓好組織實施
(二十四)加強組織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全過程。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六省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落實主體責任,完善推進機制,加強工作協同,深化相互合作,確保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二十五)強化協調指導。中央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密切與中部六省溝通銜接,在規劃編制和重大政策制定、項目安排、改革創新等方面予以積極支持。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辦公室要加強統籌指導,協調解決本意見實施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強化督促和實施效果評估。本意見實施涉及的重要規劃、重點政策、重大項目要按規定程序報批。重大事項及時向黨中央、國務院請示報告。
D. 創新券是什麼,做什麼用的
創新券是將「普惠性政策」設計為有價電子票券,通過平台實現可流轉、可兌現,變「多窗」為「一窗」受理,變信息「孤島」為數據「共享」。每個地方的叫法不一樣。例如:天津創通票、安徽創業券、南昌科創券、貴安新區雙創券等。
創新券,是針對中小企業經濟實力不足、創新資源缺乏,大學和研發機構沒有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動力機制而設計發行的一種「創新貨幣」。
天津創通票,天津創通票系統是全國首例利用大數據技術解決政策兌現問題的平台,其是政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實踐、成功範例,被中國政府網5次報道。
(4)南昌科創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擴展閱讀:
政府向企業發放創新券,企業用創新券向研發機構、研發人員購買科技成果或研發、設計、檢測等科技服務,或者購買研發設備。
然後,科研服務機構和科研服務人員到政府財政部門兌現創新券。
這種靈活的資助方式,一方面企業不僅可以根據自身的研發計劃,來靈活選擇所需的服務類型;另一方面,高校或研究機構也能夠將技術成果轉化到企業,增強了市場對創新資源的配置效率,同時也提高了政府的科技投入資金使用效率,體現了激勵企業創新投入的「普惠性」特點。
首都科技創新券不同於普通財政補貼,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按規定在有效期內登記了科研活動時創新券生效,使財政投入的使用更加精準,較大限度發揮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首都科技創新券主要用於鼓勵本市小微企業及創業團隊充分利用北京地區實驗室資源開展測試檢測、合作研發等創新創業活動,由政府發放,小微企業及創業團隊向高校院所購買科研活動時使用。
通過首都科技創新券政策的持續實施,逐步覆蓋更多區域、更多領域的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並逐步推進更多的科技資源對外開放,在全社會形成支持科技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
E. 南昌有哪些工資較高的電子廠
南昌市信佳電子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東路98號)
2.珠海經濟特區威利電子有限公司南昌辦事處(沿江中路19號第16層)
3.南昌世恆電子有限公司(八一大道135號(科技大市場二樓))
4.南昌捷通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八一大道213號)
5.江西華科電子有限公司(北京東路171號)
6.北京獅島消防電子有限公司南昌分公司(沿江中路19號華財大廈B121室)
7.南昌雅希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沿江路19號華財大廈228室)
8.南昌亞達電子有限公司(湖坊鄉肖坊村青山湖大道中段)
9.南昌新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月池中路工業大樓A棟)
10.南昌銀嘉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東路3號5棟2單元)
11.泉州市先創電子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井岡山大道1028號華龍福邸A棟901室)
12.南昌市寶興電子有限公司(二七北路72號)
13.南昌市和光電子有限公司(解放西路147號(南昌市膠帶廠內))
14.南昌萬能電子有限公司(永外正街15號)
15.南昌威英電子技術有限公司(二七南路540號)
16.南昌新迪電子有限公司(蓮塘鎮公園路)
17.南昌亞光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孺子亭路9號1單元)
18.南昌賽特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營業部(洪城路2號1棟A座1604室)
19.南昌三泰和電子有限公司(北京東路東段100號)
20.南昌市佳鵬電子有限公司(洪都中大道187號)
21.江西研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八一大道119號6幢501室
)22.江西意德電子有限公司南昌維修部(八一大道35號)
23.江西尤尼柯電子有限公司(江大南路13號)
24.南昌奧士達電子有限公司(沿江北路36號)
25.南昌開元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塘山鄉星光村1號)
26.南昌市星海電子有限責任公司(孺子路97號)
27.南昌市永昌電子有限公司(省家電市場11棟12號)
28.南昌寺岡電子有限公司(井岡山大道1028號匯盛大廈)
29.南昌強波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南京西路26號)
30.南昌瑞曼電子有限公司(陽明路368號702室)
31.南昌三金電子有限公司(北京西路88號江信大廈17樓)
32.江西鑫達電子有限公司(佘山路7號綜合大樓)
33.江西意德電子有限公司南昌經營維修部(井岡山大道563號)
34.江西振華電子有限公司(南京西路殷家墩55-66號)
35.南昌方泰電子有限公司(八一大道長途汽車站二樓)
36.南昌力天數碼電子有限公司(岔道口西路29號01棟3單元301室)
37.江西科海電子有限公司辦公自動化分公司(北京西路18號)
38.江西力合世紀數碼電子有限公司(八一大道318號)
39南昌新銘基電子有限公司(中山路64號)
40.南昌信寶電子有限公司(廣場南路23號)
41.南昌永華電子有限公司(南京西路227號)
42.深圳奧士達電子有限公司南昌分公司(南京東路137號)
43.南昌市金達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八一大道135號長運商貿城A座)
44.南昌市科創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洪都北大道179號市體育中心二樓)
45.南昌市南方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洪都北大道27號)
46.南昌市賽貝思電子實業有限公司(八一大道197號長運大廈長欣樓13樓01號)
47.南昌市世強電子有限公司(洪都北大道23附3號)
48.南昌市萬晨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騰達分公司(八一大道266號展覽中心1020號)
F. 測繪全國甲級資質是什麼概念
相當於醫院的三級甲等。這懂啊?是這個行業最高級別的了!
具體關於測繪資質的參網路:http://ke..com/view/2771608.html
全國甲級測繪單位
2008年10月24日
北京市
北京愛地地質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中國石油集團工程設計有限責任公司
北京市地質工程勘察院
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北京長地友好制圖技術有限公司
北京國電水利電力工程有限公司
鐵道部專業設計院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
中國地圖出版社
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
中國四維測繪技術總公司
中航勘察設計研究院
北京市城建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國家測繪資料檔案館)
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建設部綜合勘察研究設計院(建設部遙感制圖中心)
北京國電華北電力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
北京勘察技術工程公司
北京城市空間數據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四維圖新導航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北京華星勘查新技術公司
北京航天勘察設計研究院
中兵勘察設計研究院
高德軟體有限公司
易圖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靈圖軟體技術有限公司
地質出版社
北京蒼穹數碼測繪有限公司
天津市
鐵道第三勘測設計院
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
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
中水北方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
天津海事局海測大隊
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
天津市勘察院
天津水運工程勘察設計院
天津港灣水運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市地質工程勘察院
天津市水利勘測設計院
天津航道勘察設計研究院
天津市測繪院
天津金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河北省
河北地礦建設工程集團冀東公司
河北省建設勘察研究院
河北省第二測繪院
石家莊市勘察測繪設計研究院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一局測繪大隊
河北省第一測繪院
河北省欣航測繪院
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
廊坊開發區中油四維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中國兵器工業北方勘察設計研究院
中國化學工程第一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石油集團工程設計有限責任公司華北分公司
中國石化集團勘察設計院
河北中核岩土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冶金工業部勘察研究總院
水利部河北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河北煤田地質局物測地質隊
河北省制圖院
保定地質圖制印廠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測繪工程中心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勘查總局測繪中心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河北總隊
秦皇島市測繪大隊
地質礦產部河北水文工程地質勘察院
河北省水利水電第二勘測設計研究院
保定九華地質勘查測繪總院(華北地質勘查局五一九大隊)
保定金迪地下管線探測工程有限公司
山西省
山西省基礎地理信息院
山西省地質礦產局測繪隊
山西省工程測繪院
太原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山西省第六地質工程勘察院
山西省電力勘測設計院
水利部山西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山西省勘察設計研究院
山西省第二地質工程勘察院
山西省地圖集編篡委員會編輯部
西山煤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山西煤田地質綜合普查隊
山西華晉岩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山西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
山西省第三地質工程勘察院
陽泉新宇岩土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山西省第五地質工程勘察院
內蒙古自治區
蒙古交通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內蒙古自治區航空遙感測繪院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測繪院
內蒙古自治區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
內蒙古自治區電力勘測設計院
包鋼集團勘察測繪研究院有限公司
呼和浩特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內蒙古大興安嶺森隆工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
內蒙古自治區地圖制印院
包頭市測繪院
內蒙古自治區測繪院
核工業二○八大隊
遼寧省
沈陽市勘察測繪研究院(沈陽市地理信息中心)
大連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遼寧省第二測繪院
中冶沈勘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遼寧有色勘察研究院
中煤國際工程集團沈陽設計研究院
遼寧省第一測繪院
遼寧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遼寧地礦測繪院
遼寧省第三測繪院
遼寧省城鄉建設規劃設計院
中國水利水電第六工程局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設計研究院
遼寧省交通勘測設計院
遼寧電力勘測設計院
遼寧省冶金地質勘察局地質勘察研究院
大連九成測繪信息有限公司
遼寧經緯測繪科技有限公司
沈陽市公路規劃設計院
遼河石油勘探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吉林省
吉林市勘測設計院
中水東北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
吉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吉林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長春市測繪院
吉林省地理信息工程院
吉林省第一測繪院
吉林省第二測繪院
吉林地礦測繪院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東北電力設計院
吉林省公路勘測設計院
黑龍江省
黑龍江地理信息工程院
國家測繪局第二大地測量隊(黑龍江第一測繪工程院)
國家測繪局第三地形測量隊(黑龍江第二測繪工程院)
國家測繪局第四地形測量隊(黑龍江第三測繪工程院)
哈爾濱地圖出版社
大慶油田建設設計研究院
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局測繪院
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哈爾濱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哈爾濱測量高等專科學校測量工程公司
黑龍江省林業設計研究院
黑龍江省電力勘察設計研究院
黑龍江省測繪航空遙感中心
黑龍江農墾勘測設計研究院
黑龍江航道局測量大隊
黑龍江省土地勘測規劃院
黑龍江省測繪科學研究所
齊齊哈爾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黑龍江省地理信息中心
佳木斯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齊齊哈爾市水利勘察設計研究院
牡丹江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上海市
上海市海事局
上海達華測繪公司
國家電力公司華東電力設計院
上海市測繪院
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
上海東亞地球物理勘查有限公司
中船勘察設計研究院
交通部第三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勘察工程公司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
上海市政工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
上海同濟規劃建築設計研究總院
江蘇省
江蘇省地質測繪院
長江口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中國化學工程南京岩土工程公司
華東有色測繪院
南通市測繪院有限公司
徐州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江蘇省工程勘測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南京市測繪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蘇省測繪工程院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下游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江蘇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南京北極測繪研究院
江蘇省電力設計院
鎮江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無錫市測繪院有限責任公司
蘇州市測繪院有限責任公司
南京市國土資源信息中心
江蘇省工程物理勘察院
江蘇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
淮安市測繪勘察研究院
淮安市水利工程勘測院
蘇州工業園區測繪有限責任公司
常州市測繪院
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
江蘇蘇州地質工程勘察院
浙江省
冶金工業部寧波勘察研究院
浙江省電力設計院
浙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
國家電力公司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
浙江省測繪大隊
溫州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浙江省第一測繪院
浙江省第二測繪院
浙江煤炭測繪院
浙江有色測繪院
杭州市勘測設計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第十二工程局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寧波國土測繪院
寧波市測繪設計研究院
浙江省水利水電河口海岸研究設計院
義烏市勘測設計研究院
浙江省地理信息中心
安徽省
安徽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
安徽地質測繪技術院
合肥市測繪設計研究院
安徽省第一測繪院
安徽省第二測繪院
安徽省第三測繪院
安徽省第四測繪院
安徽省公路勘測設計院
蕪湖市勘察測繪設計研究院
安徽省長江河道管理局測繪院
安徽省基礎測繪信息中心
馬鞍山市華東探測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安徽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中水淮河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福建省
福建省地質測繪院
福州市勘測院
福建省第一測繪
福建省第二測繪
福建省交通規劃設計院
國家地震局廈門地震勘測研究中心
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福建省航道局勘測大隊
福建省八閩煤田測繪院
福建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廈門市測量隊
福建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江西省
南昌市測繪勘察研究院
江西省第三測繪院
江西省第一測繪院
江西省第二測繪院
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贛西地質調查大隊
江西省水利規劃設計院
江西煤田地質局測繪大隊
江西地質礦產勘察開發局贛西地質調查大隊
核工業華東地質局測繪院
江西有色地質測繪院
江西省交通設計院
江西省瑞華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山東省
青島海洋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
濟南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山東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山東省地質測繪院
中國海洋大學工程勘察設計開發院
淄博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山東省國土測繪院
山東中煤物探測量總公司
山東省城鄉建設勘察院
山東省地圖出版社
山東省經緯工程測繪勘察院
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
維坊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中國石化集團勝利油田管理局
河南省
河南省地球物理工程勘察院
化工部鄭州地質工程勘察院
中鐵大橋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省地質測繪總院
河南省電力勘測設計院
河南省航測遙感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煤炭工業部選煤設計研究院
中鐵隧道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
河南省測繪工程院
河南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河南省地圖院
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河南省水利勘測總隊
鄭州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
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河南黃河水文勘測總隊
河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
焦作市中緯測繪地理信息有限公司
小浪底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河南省有色測繪有限公司
鄭州市市政工程勘測設計研究院
湖北省
武漢科島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石化集團江漢石油管理局勘察設計研究院
武漢大學設計研究總院
武漢武大吉奧信息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武漢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
武漢市勘測設計研究院
長江航道局
湖北省第一測繪院
湖北省第二測繪院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中游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
長江水利委員會綜合勘測局
鐵道部第四勘測設計院
葛洲壩股份有限公司測繪總隊
中冶集團武漢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武漢測繪院
湖北省地圖院
機械工業部第三勘察研究所
中南勘察設計院
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中南電力設計院
湖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
中國石化集團江漢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處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
湖北省交通規劃設計院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
湖北省國土測繪院
湖南省
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四一八隊
湖南地質調查研究院
湖南中揚建設工程公司
湖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
株洲市勘測設計研究院
湖南省工程勘察院
衡陽市規劃設計院
湖南省第三測繪院(湖南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長沙勘察設計研究院
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湖南省第二測繪院
湖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總院
湖南省第一測繪院
中國水電顧問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
湖南省地質測繪院
核工業衡陽第二地質工程勘察院
長沙市勘測設計研究院
湖南地圖出版社
長沙科創岩土工程技術開發有限公司
湖南有色測繪院
湖南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湖南省地球物理化學勘查院
中南石油局第五物探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