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現狀
1. 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的現狀是怎樣的
會計信息是會計工作的最終產品,目前已日益成為一種准「公共產品」,其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社會資源的配置與利用效率,這就要求會計信息做到真實與公允。然而現階段,會計信息質量普遍不高,據我國財政部1999年抽查100家國有企業會計報表時,有81家虛列資產37.61億元,89家虛列利潤27.47億元;而在2000年度對159家企業會計信息質量抽查中,資產不實的有147戶,虛增資產18.48億元,虛減資產24.75億元,利潤不實的有157戶,虛增利潤14.72億元,虛減利潤19.43億元。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一)信息不對稱是會計失信的前提
信息不對稱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加州大學的喬治.阿克爾洛夫提出的,指的是市場經濟的活動主體具有不相同的信息。我們知道,如果會計信息是對稱的,會計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指廠商)與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投資者)對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虛假的會計信息就很容易被識破,那麼就談不上會計失信的問題,甚至會計這種職業也沒有存在的必要。現實的經濟並非一個有效率的市場,信息不對稱始終存在,因此信息的不對稱是會計信息製造者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前提。
首先是會計信息的製造者與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的信息不對稱。由於信息不對稱,會計信息的製造者就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獲取時間、內容等方面都存在優勢。由於會計信息的製造者一般是直接參與公司的運作管理,控制著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擁有企業內部的各種信息。而會計信息使用者由於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只能靠會計信息製造者提供信息來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結果會計信息製造者就可能出現「道德風險」或進行逆向選擇,違反誠信原則,提供虛假會計信息。
其次是由於信息的不對稱,使我國的會計陷入「囚徒困境」。在不同的會計個體之間,存在三種選擇:一個會計主體選擇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則該會計主體可能獲得好處;兩個會計主體都選擇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則可能都受到嚴厲的處罰;兩個會計主體都選擇提供真實會計信息,則什麼益處都沒有。由於信息不對稱,結果都選擇了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同樣在會計人員中,也存在三種選擇:一個會計人員執行領導授意做假賬,另一個不執行領導授意,則執行領導意圖的會計人員可能獲得好處;二個都拒絕領導授意,則可能面臨一起受到不公正待遇;二個都執行領導授意,共同做假賬,大家都得不到好處。結果會計人員在現實生活中更多表現為一起執行領導授意而做假賬。結果是製造虛假信息者獲得好處的機會大,導致會計信息製造者競相提供虛假會計信息。
(二)會計自身的特點及局限性是會計失信的條件
在日常經濟中,我們經常看到會計人員為一分錢的差錯折騰半天。會計工作給人們的感覺就是一門非常精確的科學。但事實是會計是一門貌似精確但並不精確的科學。這是因為會計原則或會計標準的選擇餘地較大,不同的選擇將生成不同的會計信息,這就為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提供了條件。
一是會計原則為會計信息虛假提供了操作空間。現代財務會計以權責發生制為確認基礎,從而產生了大量的應計、預提和待攤項目,會計信息製造者就可以通過操縱應計項目的確認時間來製造虛假業績,如提前確認收入、推遲確認費用;而穩健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運用是建立在會計人員職業判斷基礎上的,存在較強的主觀隨意性,會計信息製造者很容易藉此高估費用和損失、低估收入和利潤來操縱利潤;另外重要性原則、實質重於形式原則都為製造虛假會計信息提供了想像的空間。
二是會計政策為企業提供越來越寬的選擇范圍,製造者總是在規定的范圍內選擇有利於自身績效或其他會計目的的會計政策,如美國的安然公司就是利用「特別目的實體」(SPE)符合條件可以不納入合並會計報表的會計政策,將本應納入合並會計報表的三個SPE排除在合並報表范圍外,導致1997年到2000年期間高估4.99億美元的利潤,低估數億美元的負債,給投資者提供虛假會計信息。
三是會計工作內容需要憑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來進行,這為會計人員製造虛假會計信息提供了職務上的方便。會計核算工作就其內容而言,雖然具有客觀的一面,但也不能完全脫離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在日趨復雜的經濟活動中,會計核算方法、會計核算程序的選擇及財產價值的評估等,都需要會計人員客觀、公正的主觀判斷。如果會計人員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擾,其主觀判斷就會失去客觀和公正,這就為會計人員製造虛假會計信息提供了職務上的便利。
四是會計准則的滯後性,為會計造假提供了契機。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新的經濟事項不斷出現,使原有的會計制度、會計准則已不能適應新的經濟形勢的發展需要,而新會計政策又不能及時制訂及頒布,這就很容易被上市公司利用會計准則的空白來選擇有利於自身利益的會計政策。
(三)公司制度缺陷是我國會計失信的根本原因
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的缺陷,已經嚴重製約著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會計信譽度低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國公司制度缺陷。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都是由國企改制而來的,由於改制不徹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約機制,因此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較突出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一是股權結構不合理,「一股獨大」現象嚴重,由於我國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仍在推進的過程中,許多上市公司的國有股仍處於絕對控股地位,其他股東不可能真正意義上對大股東形成約束,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容易成為形式;二是董事會、監事會存在缺陷,表現為缺乏必要機制來保障全體董事嚴格遵守義務,維護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董事未能履行誠信義務、不勤勉盡責的現象時有發生,獨立的非執行董事缺乏保護中小股東權益的能力與動力,過分突出董事長的地位和作用,與董事會以集體身份起作用的特徵相矛盾;三是上市公司與控股股東在人員、財務、資產、機構、業務上沒有實現真正分開,與控股股東之間關聯交易不規范,導致上市公司被大股東操縱,從而造成控股股東損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東利益。
2. 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存在哪些問題優化對策有哪些
真實性不高,利潤虛高,企業一大責任就大,尤其上市的,就算虧了也不會輕易做出來,不然就被ST了。對策,強化審計、監督、責任制
3.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現狀是怎樣的
那些財務報告,要麼注水,要麼縮水,沒有幾家是實秤的。
以前有個說法:上市公司不想說真話,又不願說假話的時候,就選擇遺漏。
大概就這現狀。
4. 淺析如何提高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
辛勤(遼寧大金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遼寧 阜新 123000)
摘要:會計信息作為信息使用者進行投資時賴以決策與分析的基礎,其真實性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如果會計信息失真,它不但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破壞了上市公司的社會形象,而且挫傷了廣大投資者的積極性,使信息使用者產生一種不信任的感覺。因此,如何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實性,對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和維持社會穩定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結合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現狀,剖析質量薄弱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現狀;對策
1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現狀
1.1 信息披露不真實。信息披露不真實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利潤造假。上市公司為了自身利益,常常採用多提多攤的手法,把本不該列入本期的成本費用列入本期;一些上市公司甚至還利用非經常性損益實現賬面上的扭虧為盈,誘導投資者。二是盈利預測弄虛作假。很多公司為了盡可能在上市時募集資金,常在盈利預測方面做虛假陳述,甚至故意操縱盈利預測,發布誤導性信息。三是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一些上市公司在披露會計信息時,常採用手段發布虛假的會計信息披露。
1.2 會計信息披露不夠及時。若不及時公布,信息的相關性就會降低。在證券市場上,若信息披露及時,投資者能在第一時間獲得准確的信息,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相反,如果信息披露不及時,不僅會影響投資者的決策,而且還可能有一些內幕人員利用時間差進行內幕交易、牟取暴利。目前上市公司在實際操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上市公司將有利的會計信息提前披露,而將不利的會計信息延遲披露。
1.3 信息披露不充分。會計信息充分披露要求信息披露當事人依法充分完整的公開所有法定項目的信息,不得有遺漏和短缺。但在實際操作中,一些上市公司通報有利的消息而隱瞞不利和消息,常常隱瞞部分事實,誤導投資者。主要表現有償債能力、或有事項、關聯交易等信息披露不充分。
2 造成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薄弱的原因分析
2.1 會計法規不完善。在我國,雖然已相繼修訂了《會計法》、《公司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等法律、法規,但由於經營者法制觀念淡薄,有關規定不配套,執法環境欠佳及執法者本身素質低下,對違規違紀者懲罰不力等因素,會計法律規范的執行仍不理想。就現有會計管理法規、會計管理體系而言,還存在理念滯後,規定內容空泛,監管手段不明確等局限。
2.2 社會監督力度不夠。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社會監管,主要是由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的獨立審計來完成的。其他社會機構或組織,雖然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監管也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並沒有相關的法律將其納入監管主體的范圍,賦予其監管責任。以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的獨立審計為主的會計信息社會監管,能夠促使上市公司強化會計核算基礎工作,加強對會計人員的培訓,提高其業務水平,從而有利於對會計信息披露的規范。但是,從目前的監管效果來看,並不令人滿意,這種社會監管機制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2.3 上市公司內部有意進行違規操作。上市公司的管理層處於利益驅動,失實披露會計信息。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由於在現代股份公司中,股東和受託管理公司的經濟利益傾向於提高利潤,並往往藉助於會計上的技術處理達到自己的目的。此外,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條件下,證券市場也成為展現企業形象的一個重要舞台,公司的盈利以及其它有利好消息,有利於吸引投資者。因此提高公司的股票價格,有利於樹立公司的良好形象,使公司在競爭中立於有利地位。而且由於我國證券市場建立的時間不長,一些成熟的觀念和意識還沒有建立起來,許多上市公司對會計信息披露的做法也不很成熟,這樣製作出來的信息常常不能完全符合規范的要求。
2.4 企業內部治理結構有缺陷。具體表現在,一是從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來看,存在著嚴重失衡。股東大會大多是擺擺樣子,難以有效監督公司管理人員,大股東干預上市公司日常決策的不規范現象時有所見。二是從公司董事會的結構和功能來看,許多由國有或集體企業改制而成的上市公司,公司的董事長多數仍由原來的廠長或者經理擔任,習慣於既管決策,又管經營。三是從監事會的監督來看,其監督功能弱化、缺乏權威,部分監事因缺乏法律、財務等專業知識無法行使職權。許多公司的監事。是由現任董事長或總經理上市前的副職或助手來擔任,由原來的上下級關系轉變為現在的相互制衡關系,其監督難度可想而知。
3 提高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對策
3.1 完善會計法規體系。我國在借鑒國際會計准則制定我國會計准則上邁出了較大步伐,但在具體執行時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一個制定得再好的會計准則,如果得不到有效執行,那就是形同虛設。所以,要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會計准則執行機制。同時,不斷完善會計法律法規建設,從制度層面預防會計違規行為。會計法律法規的作用在於強約束性,通過對具體會計核算業務進行規范性約束,來達到規范會計行為的結果,最終達到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目的。
3.2 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應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健全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一是明確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者責、權、利,建立股東對經營管理者的強力約束,建立董事會與經理層之間基於合約的委託代理關系;二是理順委託方和代理方的利益關系,解決國有股產權主體虛位問題;三是通過權利分配、權利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機制,在企業內部控制機制上減少會計造假的風險;四是完善業績評價機制,應考慮增加一些涉及企業持續經營能力等的非財務會計指標,使經營者所得的利益與企業目標約束掛鉤;五是改變激勵措施,防止經營者的短期行為,就經營管理者的激勵措施將長期績效補償與短期工薪支付分開。
3.3 逐步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水平。會計人員如果缺乏必要的業務水平,很可能會出現會計信息差錯。而當會計人員缺乏職業道德時,那麼就算他的業務水平再高,也會出現會計信息舞弊。所以需要以技能培訓與強化職業道德教育相結合的方式來提高會計人員素質。即要經常對會計人員進行培訓教育,提高會計人員素質。高水平的專業素質是規范會計職業的前提條件,職業道德意識的提高是規范會計職業的重要因素,有助於會計人員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其能夠抵制和化解來自外部的威逼利誘,依法辦事,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之間的關系,杜絕會計違法現象的發生。
3.4 完善公司獨立董事制度,建立審計委員會。完善的獨立董事制度可加強對上市公司的外部監督,並使董事會這一內部機構適當的外部化,從而形成一定的監督制約力量,加強了對公司經營活動的監督。同時,在獨立董事制度下設置審計委員會有助於對受制於經理層的會計信息進行再監督。鑒於會計信息由管理層負責編制和提供,而管理層的聘任顯然受大股東意志的支配或影響,為了防止內部人控制,制衡管理層和大股東在會計信息方面的權利,在公司的治理實務上,設立審計委員會,對受制於經理層的會計信息進行再監督。審計委員會最主要的功能是通過指導和協調公司內部審計工作與外部注冊會計師審計,確保公司披露的會計信息的質量。審計委員會制度的建立,可有效擺脫經理層的控制,實現對注冊會計師執業質量的再監督,從而為資本市場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
3.5 加強執法力度。要明確會計信息失真的責任承擔主體,應該將會計信息失真歸入企業領導者的約束體制中,而不應讓會計人員充當不該充當的角色,否則會適得其反。應該明確會計信息失真的衡量標准,使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成本遠遠高於其所得的利益,革除目前造假利益大於造假成本的現象,從經濟利益上隔斷對會計信息造假的偏好。
[2]李翔,馮崢.會計信息披露需求.來自證券研究機構的分析[J].會計研究,2006(3).[3]降琪琦.會計信息的優勢分析[J].財會通訊,2006(5).
5. 急~~~!!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評價 怎麼分析這個題目
摘 要:信息披露是證券市場穩定發展的基石,本文從信息披露內涵和信息披露理論基礎入手,重點對國內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進行了綜述,在此基礎提出了進一步研究的思路。
一、引言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就開始成為了國外研究的對象。我國從文獻的檢索情況來看,直到1994年起才出現信息披露方面的文獻,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信息披露制度建設、強制性信息披露、自願性信息披露、分布信息披露等領域從理論到實證都有了較快的發展。但著眼於總體來看,離不開信息披露質量的提升。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和制度安排的作用就是要保證契約的正常履行,同時要降低正常的交易費用和盡量避免非正常交易費用的發生。Lee(1987)、Saudagaran和Diga(1997)重點分析了信息披露對資本市場的重要性。Healy和Palepu(2001)指出信息不僅能幫助解決投資中的不確定性,還能實施有效的資源配置,對投資者和其他股東而言增加了公司內部的透明度。我國證券市場自建立以來,到2005年底,境內上市公司已達到1381家,全年市價總市值為32430.28億元,總股本為7629.51億股 [2]。但是我國證券市場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同時,出現了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比較突出的是上市公司相繼出現了一系列違規信息披露的事件,如深圳原野、瓊民源、長城機電、紅光實業、東方鍋爐、 四川紅光、銀廣夏、億安科技、江蘇瓊花等,給投資者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給社會帶來了極大負面影響。
二、信息披露涵義和現狀
信息披露,在英文中為information disclosure,information起源於拉丁文中informare,有「報告」、「通知」等含義,disclosure有「公開」、「公示」之意。信息披露體現了證券市場的「三公政策」,是投資決策的前提,也是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的保障基礎。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已經成為世界資本市場研究界的重大課題,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多年以來一直成立特別研究委員會對此進行整體研究。Schwartz(1991)、Becker(1992)、Biais(1993)、Madhavan(1996)、Angel(1997)、Bloomfield和O』Hara(1999)、Flood(1998)通過實證研究都提出交易信息越充分,市場透明度越高,市場的有效性就越強。Myers和 Majluf(1984)指出假如信息不對稱不能解決,對於已有的股東、公司出售股票或發行債券成本將會增加;而提高信息透明度,Barry和Merton(1997)指出會對外部投資者而言就會減少成本,降低投資風險。
我國證監會在1999年10月頒布了《關於提高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質量的通知》,到2004年1月又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質量的通知》,期間還實施了其他專項信息披露管理辦法。2005年3月1日,證券委員會國際組織下屬技術委員會(The Technical Committee)發布了《加強資本市場防範財務舞弊報告》。2005年11月3日上海證券交易所與中國人民銀行誠信管理局就雙方共享監管信息,合作推進證券市場誠信建設等事項進行了安排。本文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公布的深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評資料統計得到(如表1),從最近五年的數據來看,信息披露情況評級為優秀的所佔比例成波動趨勢,信息披露情況良好的逐年增多,到2003年已超過了50%,2004年達到了61.34%,增幅較大,但2005年又有所下降;信息披露情況為及格的明顯下降;不及格的2005年又開始上升,佔到7.04%,總體上成橄欖型分布。
表1 2001-2005年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評級表
年份評 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優秀(%) 5.89 7.84 8.07 6.07 8.05
良好(%) 39.49 46.86 52.76 61.34 56.94
及格(%) 48.72 38.82 34.06 30.16 27.97
不及格(%) 5.89 6.47 5.12 2.43 7.04
合計(%)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三、 信息披露質量影響因素:理論與國外的經驗證據
(一)理論基礎
Coase(1937)提出了交易成本的理論,包含了搜尋信息的成本,在信息披露時當管理層擁有絕對的信息優勢時,投資者和債權人就要付出甄別和證實信息的成本。Fama(1970)年提出了有效市場假說理論,包括弱式有效、半強式有效和強式有效三種類型,表明有效市場實現的前提是信息的對稱性和透明化。Akerlof(1970)提出了汽車市場上信息的不對稱理論,在資本市場上表現為管理者處於信息的優勢,委託——代理問題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不利於投資者對信息的了解。Jensen 和 Meckling(1976)提出的代理理論為研究公司治理與信息披露行為提供了理論框架,提出了代理成本主要包括委託人的監督支出、代理人的保證支出和剩餘損失。Jae-Cheol Kim(1985)在Akerlof研究基礎上,在假設存在多種類型代理人的前提下構建了信息不對稱模型。Williamson(1985)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論也為信息披露質量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從非完全有效市場條件出發,認為自願性信息披露是委託代理關系的契約構成。
在衡量信息披露質量時,根據國外大量的文獻總結來看,包括三種類型:一是採用財務分析師協會(FAF)提供的數據,如Lang和Lundholm(1993)、Farragher (1994)、Welker (1995)和Sengupta (1998),FAF排名時即包括了可測量的數據,也包括了不可測量的數據,打分的專家為該行業分析家和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其缺點是專家的主觀性不可忽視。二是構建自願性披露指數,如Cerf(1961)、Singhvi和Desai(1971)、Botosan(1997)、Miller(1999)、Miller和Piotroski(2000)等,構建自願性披露指數時,在選取指標和給定權重時會存在著主觀性。三是選擇信息披露排名,如Welker(1996)、Lang, M., Lundholm, R.(1993)、Botosan(1997)、David.S.(2000)使用投資管理協會(AIMR)的信息委員會公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排名作為研究依據。
(二)信息披露質量影響因素
1.行業特徵。Darrough和Stoughton(1990)指出在競爭性較強的行業,上市公司披露信息時會在向市場傳達有利信息和限制信息流向競爭者之間作出博弈分析。Clarkson等(1994)證實了Darrough和Stoughton的觀點,對1989-1991年加拿大的上市公司的管理層預測報告進行了分析,發現工業企業有較少集中度(用前四大公司銷售收入占整個行業的比例作為市場集中度)、低進入壁壘的公司很少提供可觀(favorable)的預測信息。Verrecchia(1983)指出競爭性行業中限制自願性披露的原因在於防止自有信息流向競爭對手。Cohen(1992)表明生物行業傾向於披露相當多的軟(nonrequired)信息,原因在於管理層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較大。Newson 和Deegan(2002)通過歐美一些國家的150個機構投資者對澳大利亞、新加坡、韓國三國的跨國公司調查顯示,上市公司自願性信息披露的主要目的在於體現公司核心能力和全球競爭化策略。
2.公司規模。理論上,King等(1990)從交易成本的假說表明,公司規模與信息披露質量正相關,原因在於對大公司信息的需求量大,在交易此信息時利潤就高。Lang和Lundholm(1993)表明小公司發布信息的成本相對要高,原因在於媒介更願意發布大公司信息。 實證上,Cox (1985)、Waymire(1985)、Chow和Wong-Boren(1987)、Lev和Penman(1990)、Pownall和Waymire(1990)提出公司規模與信息披露質量成正比。Lang和Lundolm (1993)實證結果發現,公司規模越大,其披露的評分等級就越高,原因在於信息披露成本與公司規模成本負相關。Belkaoui (2001)採用類似的研究方法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3.公司業績。最早的Bowman和Haire(1975)採用ROE指標衡量公司財務業績,檢驗結果表明ROE與自願性信息披露成正比。Patell(1976)、Penman(1980)、Verrecchia(1983; 1990)、McNichols(1984)、Dye(1985; 1986)、Jung和Kwon(1988)、Darrough和Stoughton(1990)、Wagenhoefer(1990)、Lev和Penman(1990)、Feltham和Xie(1993)、Kenneth (2001)以及Miller(2002)都提出當上市公司預計有好的經營收益時,信息披露將更加頻繁。Smith 和Watts(1992)、Gaver(1993)表明業績增長的公司信息披露狀況較好。
4.公司治理結構。Eng和Mak(2003)考察了在新加坡上市的158家上市公司不同所有權結構和董事會構成對公司自願性信息披露影響,研究顯示公司治理程度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明顯正向關系。(1)股權集中度。Craswell and Taylor(1992)、Mckinnon和Dalimunthe(1993)、Hossain , Tan和Adams(1994)、Raffournier(1995)、Alexander和Cohen(1999)驗證了股權結構與公司欺詐之間的關系。Schadewitz和Blevins(1998)表明股權集中度與信息披露質量之間顯著負相關。(2)管理層持股。Warfield等(1995)指出管理層持股較高的公司投入回報關系更顯著,原因在於信息披露隨著管理層持股增加而表現得更加透明。David S.(2000)從代理成本的角度出發,驗證了管理層持股與信息披露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實證表明管理層持股較多的上市公司,投資者需要的信息披露越透徹,也就在年報和季報中提供更多的信息。(3)董事結構。Fama(1980)指出從外部引入一定比例的非執行董事將會更好地監管董事會和管理層的行為。Forker( 1992)、Malone等(1993)、Cobbl(1993)和Beasley(1996)指出外部董事比例與財務信息欺詐的概率成反比。Chen和Jaggi(2000)信息披露質量與董事會獨立非執行董事成正比。(4)監管委員會。Wild(1996)、Mcmullen(1996)指出有監管委員會的上市公司提供虛假財務信息的可能性較小。Ho和Wong(2001)以香港上市公司為樣本,得出是否存在監管委員會與自願性信息披露顯著正相關。Joseph和Terry(2003)檢驗了監管委員的獨立性與財務困境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的關系,實證表明兩者存在著正相關關系。Simon 和 Kar(2001)通過對香港上市公司的四個治理指標(董事會中獨立董事比例、總經理董事長是否兩職合一、是否存在監管委員會、董事會中的家族成員比例)來分析影響信息披露質量的情況,發現存在監管委員會的上市公司對公司自願性信息披露具有顯著正相關。Anderson 和 Mansi(2004)發現監管委員會和董事會是影響財務報告真實性的重要因素。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綜述 來自: 免費論文網www.shu1000.com
5.會計事務所。DeAngelo(1981)、Malone 等(1993)提出大的會計事務所由於客戶較多,作假後被吊銷執照的成本就比小的會計事務所要大,因而也就有更大的動機去堅持審計的獨立性。Craswell 和 Taylor (1992)、Inchausti (1997)發現上市公司聘請的會計事務所排名與信息披露質量成正比。
6.其他因素。Trueman(1986)表明能力較強的經理層傾向於增加自願性信息披露。Cooke(1998)、Ferguson 等 (2002)指出在國內外都上市的公司會披露更多的信息。Leland和Pyle(1977)、Myers和Majluf(1984)、Ruland 等(1990)、Frankel 等(1992)指出上市公司在融資前會發布更多的信息以減少信息的不對稱。
四、信息披露質量影響因素:國內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
在理論研究上,周紅(1998)提出了財務信息披露的三種基本理論模式:財務信息披露的新古典理論、規范理論和實證理論。其中實證理論包括代理理論、公共選擇和國家調節理論,以後學者較多引用的是委託-代理理論。王躍堂、張祖國(2001)探討了西方財務報告質量評價理論,包括用戶需求觀和投資者保護觀。吳聯生(2001)在其博士論文中從市場有效理論和企業契約的角度研究了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問題,對上市公司組織制度(最高權力機構安排、董事會制度和內部控制制度)與信息披露質量之間進行了理論分析。劉媛媛(2005)對我國上市公司自願性信息披露進行了規范性研究,從代理理論、市場的競爭性和信號理論的角度分析了自願性信息披露的動機。其他國內學者較多的從理論上主要是立法的角度和政府監管的角度,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成因進行分析。
實證研究上,陳娟(2001)提出公司治理對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並結合國有企業改革對公司治理結構深入研究。計小青、曹嘯(2003)指出引入權威結構來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呈報進行管制,會增加經營狀況不良公司進行虛假財務呈報的成本。鄭槐淼,朱開悉等(2003)從環境因素、投資者影響因素分析未來財務信息質量的影響因素。張宗新(2003)引用經濟主體行為最優化理論,分析公司自願性信息披露的動因,構建了自願性信息披露指數評分表,揭示新興市場上市公司自願性信息披露動機。實證結果表明規模大、效益好、同時海外上市的公司,更傾向於實施自願性信息披露。李豫湘等(2004)從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了自願性信息披露狀況,結果表明自願信息披露指數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呈U型關系,與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的比例、董事長總經理是否兩職合一無顯著相關性;規模大的上市公司,更傾向於實施自願信息披露。閆化海(2004)總結了自願性信息披露的衡量方法和影響上市公司自願性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綜合上述研究,更多的是從自願性信息披露的角度進行研究,而沒有考慮到上市公司的全面信息披露質量;在影響因素的選擇上較多地採用公司治理結構的角度,缺乏公司其他特徵的探討;在信息披露質量的衡量上也有待進一步商榷。
五、結論
信息披露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但是長期以來,特別是國內研究更多地是對信息披露行為的描述和從政策層面提出如何提高信息披露質量的建議。因而進一步以中國資本市場研究時,改變以往的「行為」研究,將目標指向 「動因」研究,從根源入手,全面考察影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因素。另外國外已建立行業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排名,而國內除深圳證券市場對上市信息披露有考評機制,其它還缺少必要的定量評定,因此衡量信息披露質量時,在以後的研究中可以採用專家打分等方法,避免了以年報中獲取的本可能存在信息真實問題的資料來構建評分表,以使評定更加客觀。最後在衡量信息披露質量時,考慮的內容盡可能全面,不僅包括披露信息的真實性,還要包括披露信息的時效性。
參考文獻:
[1] 崔如波.公司治理:制度與績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2004年PP.296。
[2] Lee, J.. Accounting 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1987(6).
[3] Saudagaran, S.M., Diga, J.. Financial reporting in emerging capital markets: Characteristics and policy issues[J]. Accounting Horizons,1997,11( 2).
[4] Healy, P.M., Palepu, K.G..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the capital market: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 31.
[5] Angel, James J.. Tick size, share prices, and stock splits[J].Journal of Finance, 1997, 52( 2).
[6] Myers, S., Majluf, N..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4, 13.
[7] Jae-Cheol Kim. The Market for "Lemons" Reconsidered: A Model of the Used Car Market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5, 75(4).
[8] Lang, M. , Lundholm. Cross-sectional determinants of analysts ratings of corporate disclosur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3, 31(2).
[9] Botosan, Christine A. Disclosure level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7, 72 (3).
[10] G.S. Miller. Earnings performance and discretionary disclosur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2, 40 (1).
[11] David S. Gelb. Managerial Ownership and Accounting Disclosures: An Empirical Study Review of Quantitative [J].Finance and Accounting, 2000,15.
[12] Joseph V. Carcello,Terry L. Neal. Audit Committee Independence and Disclosure: choice for financially distressed firm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3,11( 4).
[13] Mark Lang, Russell Lundholm. Cross-Sectional Determinants of Analyst Ratings of Corporate Disclosur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3,31(2).
[14] Paul M. Healy, Krishna G. Palepu.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the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 31(1-3).
[15] Robert M.Bushman. Transparency,financi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Economic Policy Review, 2003, 9(1).
[16] L. L. Eng, Y. T. Mak.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03, 22( 4).
[17] 周紅.財務信息披露的三種基本理論模式[J].會計研究,1998,(12)。
[18] 王躍堂,張祖國.財務報告質量評價觀及信息披露監管[J].會計研究,2001,(10)。
[19] 吳聯生.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理論與證據[D].博士論文,廈門大學,2001年。
[20] 張宗新,郭來生等.上市公司自願性信息披露的有效性研究[R].深圳證券交易所綜合研究所研究報告,2004。
[21] 計小青,曹嘯.資本市場財務呈報管制:理論及其對中國實踐的解釋[J].管理世界, 2003,(2)。
[22] 李豫湘,付秀明等.中國公司治理與自願信息披露的實證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27(12)。
[23] 閆化海.自願性信息披露問題研究及其新進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4,(10)。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綜述 來自: 免費論文網www.shu1000.com
6. 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質量基礎分析
⒈信息披露的虛假性:
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為嚴重和危害最大的問題:
⑴募集資金使用情況披露不真實;
上市公司必須按照招股說明書所列的資金用途使用其所募集的資金,如果改變募集的資金用途,必須經股東大會批准。可是有些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利用其劇絕對的控股地位,在不徵求其它股東意見的基礎上,隨意改變募集資金的用途,而且不履行該事項的及時公告義務,任意侵犯中小股東的利益,於是上市形成了「圈錢」的工具。
⑵虛增利潤;
虛增利潤是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最「漂亮」的、最普遍的虛假信息。申請上市、配股資格及終止上市等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在對上市公司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的同時,也在客觀上使上市公司產生了追逐帳面利潤、進行盈餘操縱的動機,致使利潤的「注水」現象十分嚴重。
⑶披露信息內容虛假或具有誤導性的信息;
這種行為的動機通常較虛增利潤更為復雜;為了上市、為了配股、為了收購成功、為了不被ST或PT等等,上市公司往往就進行各種虛假陳述和信息誤導,誤導投資者投資。
2、信息披露的非主動性
不少上市公司把信息披露看成是一種額外的負擔,而不是把它看成是一種應該承擔的義務和股東應該獲得的權利,因而往往不是主動地去披露有關信息,而是抱著能夠少披露就盡量少披露的觀念,這種認識上的偏差使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處於一種被動應付的局面。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上市公司在其經營管理方面存在著較多的不願讓公眾知道的暗點,從而對信息披露產生一種害怕和迴避的心理。
會計案例失真:浙江JY集團有限公司(下稱JY集團)2000年7月,財政部門派出檢查組,對JY集團及其下屬四個子公司1999年會計信息質量進行了檢查。檢查發現,JY集團財務管理混亂,會計核算不規范,基礎工作薄弱,會計信息嚴重失真。經檢查後調整會計報表,該集團實際資產為20098萬元、負債為15667萬元、所有者權益為4431萬元、利潤總額為-3271萬元。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分別虛增了126%、74%、308%,利潤虛增達3488萬元。檢查結果被財政部門公告,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強的反響。
所以,上市公司及時、真實、充分、公平地向廣大投資者披露可能影響投資者決策的信息是上市公司必須履行的義務。從宏觀而言,它有助於國家的宏觀調控和市場的運轉,有助於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有助於維護證劵市場秩序,促進證劵市場的發展。從微觀而言,從企業外部信息需要者角度來看,它有助於保障投資者和債權人等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從企業角度看它有助於公司的籌資和降低籌資成本,有助於促進公司自身的發展。從企業經營管理者角度看,它有助於落實和考核其經營管理責任。總之,及時、真實、充分、公平的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於國家、企業、民眾都是大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