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期貨 » 期貨市場產品創新應遵循以下原則

期貨市場產品創新應遵循以下原則

發布時間: 2021-08-29 13:51:52

A. 創新需要哪些原則

技術水平是反映企業經營實力的一個重要標志,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就必須順應甚至引導社會技術進步的方向,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由於一定的技術都是通過一定的物質載體和利用這些載體的方法來體現的,因此企業的技術創新主要表現在要素創新、要素組合方法的創新以及作為要素組合結果的產品的創新。

要素創新包括材料創新、設備創新兩方面。要素組合方法創新包括生產工藝和生產過程的時空組織兩個方面。要素創新和要素組合創新的內容將在下一章企業技術創新中詳細闡述。


生產過程中各種要素組合的結果是形成企業向社會貢獻的產品。企業是通過生產和提供產品來求得社會承認、證明其存在的價值,也是通過銷售產品來補償生產消耗、取得盈餘,實現其社會存在的。產品創新包括許多內容,這里主要分析物質產品本身的創新,物質產品創新主要包括品種和結構的創新。

1.品種創新要求企業根據市場需要的變化,根據消費者偏好的轉移,及時地調整企業的生產方向和生產結構,不斷開發出用戶歡迎的適銷對路的產品。

2.產品結構的創新,在於不改變原有品種的基本性能,對現在生產的各種產品進行改進和改造,找出更加合理的產品結構,使其生產成本更低、性能更完善、使用更安全,從而更具市場競爭力。

產品創新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核心內容,它既受制於技術創新的其他方面,又影響其他技術創新效果的發揮:新的產品、產品的新的結構,往往要求企業利用新的機器設備和新的工藝方法;而新設備、新工藝的運用又為產品的創新提供了更優越的物質條件。

B. 銀行存款工具的創新必須堅持的原則有哪些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銀行對存款工具的設計和創新,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1)效益性原則。銀行存款創新最終以獲取一定的利潤為目標,一種存款新品種的產生,應當是既能滿足客戶需求,又能滿足銀行供給動機的有效組合。多種存款品種的平均成本不能超過原有存款的平均成本,如果因為成本過高而導致銀行收益下降甚至虧本,顯然與銀行的經營目標相悖。
(2)必須符合存款的基本特徵和規范。創新要依據銀行存款所固有的功能進行設計,對不同的利率形式、計息方法、服務特點、期限差異、流通轉讓程度、提取方式等進行選擇、排列和組合,以創造出無限豐富的存款品種。
(3)不斷開發、連續創新的原則。銀行的產品開發與一般物質經營企業產品開發的根本區別,就在於金融服務的新產品沒有專利權,不受知識產權保護,一家銀行推出有市場潛力的新存款工具,很快就會被其他銀行模仿和改進。因此銀行存款工具創新是一個不斷開發的過程,必須堅持推陳出新,不斷推出新的存款品種。
(4)存款工具的創新還需堅持社會性原則。新的存款工具的推出,不能有損於社會的宏觀經濟效益,應當有利於平衡社會經濟發展所必然出現的貨幣供給和需求的矛盾。

C. 期貨交易的原則與方法是什麼

1.期貨交易規則

任何交易市場,都必須具備一整套規章制度。因為,任何一個市場,如果缺少了規則的約束,就會亂套。當然,期貨交易也是如此,必須有一套專門的規則,期貨交易才能夠正常開展。那麼,什麼才是期貨交易規則呢?

事實上,期貨交易規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期貨交易規則包括期貨市場管理的一切法律、法規、交易所章程及規則。而狹義的期貨交易規則,只是指期貨交易所制定的、經過國家監管部門審核批準的《期貨交易規則》,以及以此為基礎產生的各種細則、辦法、規定。

所有的期貨交易所都應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條例制定自己的期貨交易規則。交易規則應以交易所為中心明確全部交易規范。實際上,這就是交易所與期貨投資者之間達成的一種共同契約。

那麼,期貨交易規則的內容包括哪些呢?期貨交易規則應包括開市、閉市、報價、成交、記錄、停板、交易的結算和保證、交割、糾紛處理及違約處罰等內容。我們應該注意的是,期貨合約也是規則的組成部分。制定期貨交易規則的目的是為了維持正常交易秩序,保護平等競爭,懲罰違約,制止壟斷、操縱市場等不正當的交易行為。

2.如何運用追隨趨勢的交易原則

在期貨交易中,有四種基本的交易原則,它們分別是:追隨趨勢交易;止損及時,使損失最小化;利潤最大化;避免風險。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運用趨勢進行交易。下面,我們就主要介紹一下期貨的這種交易原則。

追隨趨勢進行交易。就是說你應該遵循近期的價格波動方向進行交易。根據專家分析,這些價格變化與最初的小趨勢的隨意波動有關。這就是說,要想取得交易成功,就應該遵循追隨趨勢的交易原則。

從長遠看,你只能與商品價格波動趨勢同步運行方能獲利。因此,當價格呈現趨勢性上漲時,你就只能採取買入的操作方式,而當價格呈現趨勢性下跌時。你採取的策略或者操作方式只能是拋售。

雖然,運用趨勢交易這個重要的法則眾所周知,但是,能夠在實際交易中遵守這條法則的期貨交易者並不是很多。他們總是傾向於在新的趨勢確立之前,在極端的底部買入,或者在極端的頂部拋出。但是,真正能夠取勝的交易者卻是一直在等待,在確認了一個趨勢已經形成之後,再創建與這個趨勢相吻合的頭寸。

與追隨趨勢相對立的則是預測,但是,這一個陷阱幾乎所有的期貨投資者都曾經掉進去過。這些掉進陷阱的投資者,他們對期貨交易進行了思考,並且斷定成功之路就是學會預測市場在未來的走勢。所以,這些人也曾經向人們宣傳他們對期貨市場的最新預測。事實上,這卻是一個陷阱。作為一個成功的投資者。根本不用預測市場,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對市場走勢做出反應。如果你是一個長期追隨著趨勢進行交易的期貨投資者,你就會發現市場真的不需要去預測。

如何規避期貨交易風險

我們應該充分地認識到,期貨投資與股票投資一樣,也是一種高利潤而且高風險的商品投資,所以,如果我們要想在期貨投資市場上成功,首先就要懂得如何降低風險。下面,就降低風險這個問題,為大家提供幾個金點子,以幫助大家在期貨投資市場上獲得成功。

第一,提高保證金成數。

保證金成數就是指保證金額占整個投資總金額的百分比。提高保證金的成數,也就等於是降低了整個的投資金額,這樣的話,就可以減少虧本的數目。但是,這么做之後,當你賺錢的時候,所獲得的利潤也就相應地減少了。

第二,選擇價格波動幅度小的商品。

在觀察期貨商品的價格之後,你可以發現其中有些商品的價格漲幅比較大,這部分商品適合短期投資,而且是可能大賺也可能大賠的投資商品。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價格波動幅度較小的商品,這是比較穩定的投資,無論是賺錢還是虧本,金額都比較小。如果你不想承擔太大的風險,就可以選擇這類價格波動幅度比較小的商品。這也是降低風險的一種方式。

第三,建立停損。

所謂停損,就是指當你投資的商品價格下跌時,跌到某一個價格使你的損失達到保證金額的某一個百分等級的時候,就應設法停止虧損。這種停損制度的建立有時候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確保你的損失到達一定的金額時不再繼續虧損下去,這也是避免過大的風險的一種方式。

第四,豐富自己的投資知識。

為了避免風險,應該充實自己對於各項商品及全球化經濟市場的知識。為做到這一點,除了參考各種財經信息之外,更要隨時關心時事,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因為,期貨市場的變化很大,如果能充分了解各項時事對商品價格及整個投資市場的影響,培養出靈敏的應變能力,只要一有什麼風吹草動,你就能夠准確察覺並做好准備。這樣的判斷對你的投資決策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五,用日常開支之外的金錢投資。

對於期貨投資來說,比較妥當的方法就是投資的金錢來源不得影響日常的生活。也就是說,用以投資的錢必須是日常生活所需之外的余錢。這樣做的好處是,即使有一定損失,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也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第六,選擇與自己從事的行業相關的商品來投資。

雖然期貨市場中可供選擇的商品很多,但是就長期投資而言,為了積累實際操作的經驗以減低風險,從一而終是很好的選擇。而且,最好是選擇與自己所從事的行業相關的商品,如從事汽車銷售的人可選擇汽油來做投資、餐飲業者則可選擇農產品等等。總之,盡量選擇自己已經比較熟悉的商品作為投資項目,就算要有其他不同種類的選擇,也盡量以同種類的近似商品為主。根據本身的專業信息常識,再加上對該項商品實際操作的經驗累積而得到的心得體會,必然可以培養出個人對這種商品的獨特觀察與分析能力。如此則投資正確的幾率便增大了。

D. 期貨交易應該遵循哪些原則

做好資金管理和風險控制,這很重要

E. 從事期貨交易活動,應當遵循以下哪些原則

你好,可以網路看一下期貨的交易規則,各種條款很多的,自己可以去看。

F. 股指期貨套期保值一般應遵循什麼原則

投資者只要在股指期貨市場建立與股票市場相反的持倉,則在市場價格發生變化時,他必然在一個市場上虧損而在另一個市場上盈利。通過計算適當的套期保值比率可以達到虧損與盈利的大致平衡,從而實現保值的目的。一般來說,股指期貨套期保值操作應該遵循以下四項基本原則:

原則1:品種相同或相近原則。

原則2:月份相同或相近原則

原則3:方向相反原則

原則4:數量相當原則。

G. 創新管理應遵循的主要原則

中國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既是一種「過程創新」,也是一種「目標創新」。關於「過程創新」,理論界一般沒有異議,但缺乏對這一判斷所隱含原則的徹底澄清,否則企業制度創新過程中政府思維替代企業思維的錯誤傾向就不可能長期存在;關於「目標創新」,目前爭論還比較多,致使許多企業在借鑒國外經驗與兼顧本國國情的夾縫中不是「左右逢源」而是「左右為難」。遵循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通過哈耶克「社會秩序二元觀」〔1〕視角和新經濟社會學(The New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的「嵌入性」〔2〕視角,我們試圖對這樣兩個問題作出較系統的解釋。

一、中國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是一種「過程創新」
一般來說,企業制度本質上是一種「內部規則」〔3〕,企業制度要想免受「外部規則」〔4〕的異化而按照自身的邏輯持續展開和成長演進,制度環境對產權原則、法治原則和合約原則的遵循是基本的制度基礎和前提條件。由於較早和較好的具備了這三個條件,西方國家的企業制度變遷過程是自然成長型的;由於古代中國的制度環境在這三個方面均存在致命或嚴重的缺陷,結果使現代企業制度未從中國歷史自發創新而不得不在近現代走上了一條制度模仿和推廣的強制性制度變遷的道路。

(一)企業制度本質上是一種「內部規則」
按照現代企業理論,企業制度作為企業合約的外化,本質上代表了企業各要素產權主體間就如何配置企業產權(主要是剩餘索取權和剩餘控制權)而通過某種再談判機制達成的動態博弈均衡。可見,現代企業理論仍主要沿襲了個體主義方法論的傳統,把制度看作是企業利益相關者之間交易的博弈產生的「內生變數」。內生性的企業制度也可理解為哈耶克意義上的「內部規則」。
在哈耶克那裡,「內部規則」作為其「社會秩序二元觀」的基本范疇而與「外部規則」相對應。在給定知識分散化和經濟人有限理性的前提下,哈耶克證明:(1)規則本身是一種共同知識,社會成員通過遵守規則來彌補理性的不足,從而盡可能減少不確定性世界中決策的失誤。制度可視為規則的具體化,因而規則是一個更為根本的概念;(2)內部規則是分散的個體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相互作用過程中自發形成和彼此認同的制度,外部規則是與「個人」相對應的「組織」(如政府)通過命令——服從關系來貫徹某種特定目的(往往是自身利益)而推行的制度。內部規則並非總是最好的,外部規則並非總是壞的;(3)與此對應,社會秩序演化存在兩條主線:一方面,當事人在遵守內部規則的前提下自主行動,通過當事人之間的互動以及當事人與規則之間的互動形成一種自發的「人類合作的擴展秩序」,另一方面,組織為了特定目的,通過政治行為實施外部規則,形成一種圍繞外生制度的外生秩序;(4)個人和組織之間、內部規則與外部規則之間普遍存在的互動關系,是社會演進的源動力,自發秩序和人為秩序的相互交織和具體關系格局構成現實的社會秩序;(5)由此,社會秩序的切入點是自發秩序和人為秩序的二元觀,但由於組織同樣要在一個更大的自發秩序范圍內活動,因而內部規則和自發秩序比較外部規則和人為秩序而言更具有根本性的意義。〔5〕
盡管社會秩序必然是二元的,但正常社會狀態下,其內部規則必定占據基礎性的地位並發揮主導性的作用。不過,由於內部規則具有自發性質,而外部規則多依託於組織而發揮作用,結果內部規則的形成和演進很容易會受到外部規則的影響。因此,為了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需要設定一系列的制度條件來保證內部規則的演化不會因外部規則的干擾而被異化。企業制度的創新及其演化也是如此。

(二)企業制度持續演進的基本制度條件
企業制度本質上是一種「內部規則」意味著:企業制度創新及其演進主要是一個企業基本邏輯自然展開和拓展的過程,而不是一個任何其它主體(包括政府)在替代性思維支配下進行主觀設計的問題。從企業制度作為產權主體間通過再談判機制達成的動態博弈均衡之代表的角度來看,企業制度創新及其演進需要三大基本制度條件。

1、產權原則
產權原則是說:各生產要素必須有其人格化的代表,或者,社會財富必須在社會成員之間進行明確的和排他性的分配。
產權原則是整個企業制度賴以成立並發揮作用的隱含前提。(1)企業所有權主要強調的是對財產實體的動態經營過程和價值的動態實現,資本所有權則側重於對財產歸屬的靜態佔有和法律上的確認。因此,企業所有權主要是一個權利交易的概念,資本所有權是這種交易所以能夠進行的前提條件。(2)產權原則決定了要素產權主體的經濟理性是尋求其要素產權的經濟價值實現的最大化,這為企業內各人格化要素之間交易的博弈提供了基本的動力來源。(3)產權原則也是企業內剩餘權利配置方式進而企業制度的決定性因素。企業制度的具體狀況取決於企業各利益相關者的談判實力的對比格局,而其談判實力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所佔有的生產要素的特性。可見, 產權原則不僅是企業制度運行的邏輯前提,也是企業制度設置的重要決定性因素。所謂「有恆產者有恆心」,在此基礎上,獲利的預期才會變成確切可把握的現實,經濟人理性才得以確立,產權交易才成為可能,企業制度創新也才獲得了堅實的微觀基礎。張維迎曾提出「國家所有制下的企業家不可能定理」,認為企業家是一種特定的財產關系(即私有財產關系)的產物,沒有這樣的財產關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企業家,即是對產權原則的一種表述。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忽視了企業制度的產權原則前提,就等於忽視了企業制度建設本身。
不同產權約束條件對應著不同的外部規則與內部規則的均衡與演化路徑(進而不同的經濟績效):(1)產權主體缺位的情況下,內部規則變遷遭受外部規則的異化;(2)產權主體到位的情況下,內部規則變遷牽引外部規則的變遷;(3)產權主體不完全到位的情況下,內部規則、外部規則相互牽制,內部規則可能會逐漸發揮主導作用。

2、法治原則
產權原則是企業制度作為一種內部規則而言的邏輯起點,但一個沒有良好執行和保護機制的產權制度安排,可能比沒有這種產權制度本身更糟糕。因此對產權的保護至關重要。產權保護作為一種公共品主要是通過以國家「暴力潛能」為後盾的法律來實現的。這就是「法治原則」。
如果說產權原則是內部規則自然演進的動力源泉,那麼法治原則則是確保內部規則演進不被異化的根本保障。法治原則包含兩重相輔相成的含義。(1)雖然法律是一個社會至關重要的制度架構或平台,但法律本身並不是我們刻意而為的主觀設計,相反而只應該是對以產權原則為起點自發衍生出來的內部規則亦即既存社會秩序的發現和確認,否則法律本身即失去了其存在的「合法性」;(2)雖然法律看來是出自於立法者之手並由國家來掌控,但既然其內容在本質上即是「人之行動而不是人之設計的結果」,那麼作為其表現和實現形式的法律其立法和執法過程也理所當然只應當具有形式和程序性的意義。這喻示著:一方面,「法律先於立法」(哈耶克),亦即法律是立法者「發現」而不是立法者「發明」的;另一方面,統治的實施必須根據普遍的法規(亦即對內部規則的發現和確認)而不是專斷的命令。這正是所謂「守法的統治」(亞里士多德)。
可見,堅持法治原則,不僅應當將基於產權原則的「權利」納入法治化的軌道,更應當將國家或者政府的「權力」也納入法治化的軌道。

3、合約原則
合約原則是企業制度作為一種內部規則而言的最直接體現。合約原則是一個古老的價值追求,內含有合意、正義、自由選擇、自然秩序等理念。在博弈論的框架下,企業代表一種合作博弈的內生均衡過程,「契約為一種合意」〔6〕,合意亦即「一致性同意」,是指簽約當事人意見一致的狀態。合約的簽訂必須依據各方的意志一致同意而成立,締約各方必須同時受到合約的約束。無論任何一方接受了特定的企業合約,就意味著它認為這個合約所規定的要素行為和利益,優於其它可能的合約。如果其中任何一方不滿意合約條件,企業合約就不能達成。反過來說,以產權的明確界定和充分保護為前提,將企業合約視為利益相關者自由選擇的結果,並且存在自由退出機制,則只要企業「存在」,它必然是「一致同意的」,即實現了給定約束條件下交易各方的最優選擇,特定的企業合約或產權安排處於納什均衡狀態。
合約原則是企業制度的深層精神實質。當產權界定明晰且有法律的有效保護時,產權的平等交易就會取代產權的異化流動方式甚至產權的侵蝕和掠奪而成為產權主體面臨約束條件下的必然選擇,資本所有權才可能以一種被揚棄了的產權形式(企業所有權),從簡單人與物關系的領域進入到人與人關系的領域,作為一種制度工具發揮著規制交易關系和促進激勵兼容的功能。與此相適應,「平等」、「自由選擇」、「合意」和「共贏」等普遍主義的理念,應當是得到大多數人認同並遵循的社會精神。
與合約原則相對應的是「身份」原則。從古代到近、現代,社會發展遵循了從「身份治理」向「契約治理」過渡的邏輯。一般來說,身份原則的必然後果是「政治資本主義」〔7〕或「裙帶資本主義」,這與合約原則所對應的一般「企業資本主義」相比而言是「反現代」的,與現代企業制度是背道而馳的,是一種必然會遭到淘汰命運的發展方向。因此,企業制度演進要趨向於現代的方向,也必須遵循「從身份到契約」的社會發展基本趨勢。

(三)獨特製度環境下中國企業制度變遷的獨特路徑
分析表明,與西方社會不同,古代中國的制度環境在產權原則、法治原則和合約原則三方面均存在致命或嚴重的缺陷,結果現代企業制度未從中國歷史自發創新而不得不在近現代走上了一條政府主導和制度模仿的強制性制度變遷道路。

1、產權原則狀況及其後果
同西方國家從18世紀初就逐步形成並長期延續下來的產權制度不同,中國歷史上一直比較缺乏明確界定且穩定的產權關系。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講,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社會財產從來都是屬於當權者的私有之物,而種種人身依附關系的存在也導致了一般民眾獨立人格的缺乏。即使在每朝開國伊始,人們可能會獲得土地或其它形式的財產,並具有某種形式和某種程度上的剩餘權利,但隨著國家初期政策的「無為」、「休養生息」色彩的逐漸淡化,產權關系不斷受到權力的侵蝕,產權邊界不斷進行重新界定,資本所有權分布逐漸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僅佔有同質性人力資本的分散的民眾——佔有物質資本和異質性人力資本的官僚階層),「均貧富」、「耕者有其田」等口號被一再的提出,以大規模社會沖突為表現形式的產權關系重新安排的過程一次再一次的復制,於是,社會也就一次再一次的退回到最初的起點。當然,以產權交易為基礎的企業組織,雖然也可能曾經創新出過原始的制度形式,卻終究難以獲得可持續的演進。

2、法治原則狀況及其後果
諾思(North)、泰格(Tigar)和利維(Levy)等人的研究〔8〕表明,產權結構和法律制度一同奠定了西歐資本主義發展的基礎。可是,古代中國歷史上幾乎不存在旨在保護產權和調整經濟生活的法律框架,這嚴重不利於作為內部規則的企業制度的創新和演進。布迪(Bodde)的研究〔9〕表明,中國古代的法律(成文法)完全以刑法為重點。對於民事行為的處理,要麼不作任何規定,要麼以刑法加以調整。保護個人或團體的利益,尤其是經濟利益免受其它個人或團體的損害,並不是法律的主要任務。而對於受到國家損害的個人或團體的利益,法律則根本不予保護。也可以說,在古代中國,法律的基本任務是政治性的,是社會本位而非個人本位的,是國家對社會和個人施行嚴格政治控制的手段。事實上,在「均田制」、「均貧富」的普遍理想和改朝換代之際常對土地等生產要素進行大規模重新分配的實踐背後,掩蓋的是沒有保護裝置的產權結構。既然產權缺乏法律的有效保護,既然國家是一種超越於法律之上的存在,那麼社會的技術進步、投資願望就會受到遏制,「小富即安」就成為一種普遍的理想,企業組織拓展和企業制度演進的內生驅動力量不僅大大打了折扣,而且也很容易受到政府組織所供給外部規則的影響而被異化。

3、合約原則狀況及其後果
西歐國家自古以來就普遍奠定了基於產權原則和法律原則之上的平等契約關系和理念。但在中國,如費正清(Fairbank)和賴肖爾(Reischauer)等人的研究〔10〕所指出的,取而代之的是普遍存在的身份原則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強調尊卑上下、帶有濃厚「親親色彩」的禮治社會秩序和精神。與此適應,中國社會成為分散的個人的集合而與中國獨特的官僚政治體系相對應,形成一種獨特的官民二重結構,並一直持續許多個世紀。
與此適應,一方面,獲益機會主要分布於社會身份上層的狀況,再加上缺乏法律保護的產權結構,決定了社會成員(士農工商)的行為選擇理性與社會資源的流向。史實表明,在歷史上擁有異質性人力資本的「士」和擁有物質資本的「商」,它們都少有將自有資源投向經濟方向的激勵,而是主要用之於與身份上層結構有關的各種渠道(如科舉、紅頂子商人對官府庇護的尋求等)。另一方面,在特殊主義大行其道的社會中,人們彼此認定的都是具體的人,而不是什麼一般性的原則或法律條文。作為一切買賣關系之基礎的信賴,大多是建立在親緣或類似親緣的純個人關系的基礎之上的。結果政治與經濟組織形式的性質完全依賴於個人的關系,以至於所有的共同行為都受純粹個人關系尤其是親緣關系的包圍與制約。這暗喻著:(1)身份是決定廣義上剩餘控制權和剩餘索取權配置結構的關鍵變數;(2)縱向的身份導向和聯系而不是橫向的經濟(狹義)導向和聯系;(3)分配性的努力大於生產性的努力。顯然,身份原則事實上主要起到了阻礙組織拓展和制度變遷的消極作用。

據上述可以判斷,中國古代的歷史:(1)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外部規則統御整個社會的歷史,外部規則和內部規則對比一直是一種非常不對稱的狀態。三大原則的缺失,使內部規則演化失去了必需的微觀基礎和基本的動力源泉,而外部規則則憑借國家「暴力潛能」輕而易舉的得到推行、貫徹甚至泛濫。(2)在古代中國,企業制度最基本的外部制度基礎或者前提條件無法得到充分的滿足。因而,企業成長、企業組織演進面臨來自內、外部的諸多約束,作為內生規則的企業制度創新的「內生過程」無法獲得堅實的微觀基礎,不可能進行可持續的演進和拓展,並且也經常受到外部規則的干擾和異化。其結果,在周期性的社會動盪中,企業組織生生滅滅;在一次又一次的制度復制過程中,很少有新制度增量的產出和積累,原始企業制度低水平循環,現代企業制度無從創新。(3)制度本身從終極意義上講應當是內生的,考慮到制度變遷的財富效用和溢出效應,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制度變遷背後必然存在著更深層次的有關利益博弈的因素。分析表明,與「紡錘型」的社會結構不同,中國社會自古以來就是一種二重結構〔11〕:一方是壟斷了暴力潛能的國家及其規模龐大的官僚體制,另一方是分散且沒有完全獨立的民眾階層。在現代社會,制度變遷往往是一個在政治市場上發生的公共選擇過程;而在古代中國,制度變遷主要是一個社會與國家之間的利益博弈過程。由於缺乏一個中間階層,這種嚴重不對稱的社會格局就必然會造成外部規則嚴重扭曲內部規則的非均衡制度格局。由於非均衡能量長期不斷積累且得不到中間階層的有效中和,結果,遵循同樣的邏輯,從一個極端振盪到另外一個極端,大規模的社會變遷過程周而復始,制度復制而不是制度創新的過程反復上演,因而中國歷史長期停滯不前。

H. 期貨行情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所遵循的原則是什麼

基本分析原則:供需關系
技術分析原則:順勢而為
(1)、理論基礎
技術分析的理論基礎是基於三個合理的假設:市場行為包容消化一切;價格以趨勢方式演變;歷史會重演。

技術分析的三個基本假定

①、市場行為包容消化一切

"市場行為包容消化一切"構成了技術分析的基礎。除非你已經完全理解和接受這個前提條件,否則學習技術分析就毫無意義。技術分析者認為,能夠影響某種商品期貨價格的任何因素--基礎的、政治的、心理的或任何其它方面的--實際上都反映在其價格之中。由此推論,我們必須做的事情就是研究價格變化。乍一聽,這句話似乎過於武斷,但是花功夫推敲推敲,確實如此。這個前提的實質含義其實就是價格變化必定反映供求關系,如果需求大於供給,價格必然上漲;如果供給過於需求,價格必然下跌。供求規律是所有經濟預測方法的出發點。把它倒過來,那麼,只要價格上漲,不論是因為什麼具體的原因,需求一定超過供給,從經濟基礎上說必定看好;如果價格下跌,從經濟基礎上說必定看淡。歸根結底,技術分析者不過是通過價格的變化間接地研究基本面。大多數技術派人士也會同意,正是某種商品的供求關系,即基本面決定了該商品的看漲或者看跌。圖表本身並不能導致市場的升跌,只是簡明地顯示了市場上流行的樂觀或悲觀的心態。

圖表派通常不理會價格漲落的原因,而且在價格趨勢形成的早期或者市場正處在關鍵轉折點的時候,往往沒人確切了解市場為什麼會如此這般古怪地動作。恰恰是在這種至關緊要的時刻,技術分析者常常獨辟蹊徑,一語中的。所以,隨著你市場經驗日益豐富,遇到上邊這種情況越多,"市場行為包容消化一切"這一句話就越發顯出不可抗拒的魅力。

順理成章,既然影響市場價格的所有因素最終必定要通過市場價格反映出來,那麼研究價格就夠了。實際上,圖表分析師只不過是通過研究價格圖表及大量的輔助技術指標,讓市場自己揭示它最可能的走勢,而並不是分析師憑他的精明"征服"了市場。今後討論的所有技術工具只不過是市場分析的輔助手段。技術派當然知道市場漲落肯定有緣故,但他們認為這些因素對於分析預測無關痛癢。

②、價格以趨勢方式演變

"趨勢"概念是技術分析的核心。研究價格圖表的全部意義,就是要在一個趨勢發生發展的早期,及時准確地把它揭示出來,從而達到順著趨勢交易的目的。事實上,技術分析在本質上就是順應趨勢,即以判定和追隨既成趨勢為目的。

從"價格以趨勢方式演變"可以自然而然地推斷,對於一個既成的趨勢來說,下一步常常是沿著現存趨勢方向繼續演變,而掉頭反向的可能性要小得多。這當然也是牛頓慣性定律的應用。還可以換個說法:當前趨勢將一直持續到掉頭反向為止。雖然這句話差不多是同語反復,但這里要強調的是:堅定不移地順應一個既成趨勢,直至有反向的徵兆為止。

③、歷史會重演

技術分析和市場行為學與人類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價格形態,它們通過一些特定的價格圖表形狀表現出來,而這些圖形表示了人們對某市場看好或看淡的心理。其實這些圖形在過去的幾百年裡早已廣為人知、並被分門別類了。既然它們在過去很管用,就不妨認為它們在未來同樣有效,因為它們是以人類心理為根據的,而人類心理從來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歷史會重演"說得具體點就是,打開未來之門的鑰匙隱藏在歷史里,或者說將來是過去的翻版。

在三大假設之下,技術分析有了自己的理論基礎。第一條肯定了研究市場行為就意味著全面考慮了影響價格的所有因素,第二和第三條使得我們找到的規律能夠應用於期貨市場的實際操作中。

熱點內容
利率越低債券價格高 發布:2021-09-10 11:04:26 瀏覽:403
基金交易原則 發布:2021-09-10 11:03:50 瀏覽:464
車險如何網上買保險 發布:2021-09-10 11:03:14 瀏覽:970
英國郵局申根保險價格 發布:2021-09-10 11:03:13 瀏覽:16
果洛網上炒股 發布:2021-09-10 11:01:59 瀏覽:9
股市中的換手率內盤也算在內嗎 發布:2021-09-10 11:01:56 瀏覽:80
60歲老年人保險價格是多少 發布:2021-09-10 10:58:41 瀏覽:606
匯博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信息 發布:2021-09-10 10:57:17 瀏覽:66
河南期貨從業資格成績查詢入口 發布:2021-09-10 10:57:14 瀏覽:422
乙烯期貨價格 發布:2021-09-10 10:55:20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