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普萊克斯股價市值
㈠ 咨詢國企考試 100以上高分!!!
國企檔案
韶關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始建於1966年。從1966年到1979年,政府累計投資了2.1億元,使韶鋼形成10萬噸鋼、10萬噸鐵的生產能力,但13年累計虧損了1.9億元。通過企業改革滾動發展,韶鋼1994年形成72萬噸鋼的生產能力。
1995年,韶鋼被列入國有資產授權經營試點企業,此後完成了煉鋼設備大型化、自動化改造,300萬噸鋼平台已成功搭建,實現從中小型鋼廠向大型鋼鐵企業的跨越,生產主體技術裝備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部分裝備已達到20世紀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
1995年到2002年,韶鋼鋼產量從80萬噸增長到225萬噸,年銷售收入從19.03億元增長到55.83億元,總資產從24.4億元增長到目前的100億元。2002年,在世界鋼鐵企業中排名第95位;在中國69家重點鋼鐵企業中,生產規模排第21位,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排第11位,利潤總額排第8位。
本報記者 陳韓暉 劉海斌 通訊員 韶宣
在省經貿委最近公布的廣東50家龍頭企業運行業績中,韶關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134%的利稅增長幅度名列第一。這家實現由傳統國有企業向現代化企業脫胎換骨轉型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越來越顯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今年初,在股市一片低迷中,韶鋼松山成為深市首家公布年報的上市公司,以每股收益0.78元、每股凈資產6.1元、凈資產收益率12.79%的驕人業績打破股市低迷沉悶的局面,拉開了股市「大煉鋼鐵」的熱潮。今年節後開市至今,韶鋼松山股價上揚近70%,因此入選深市成份股和深市100指數樣本股,成為傲視股市的國企「藍籌股」。
韶鋼松山的股市業績,生動地證明了一個擺脫了傳統國有企業包袱的現代化國有控股企業,通過思想觀念、工藝技術裝備、管理體制的脫胎換骨的改革,其市場活力和競爭力是強大的。
低谷中走向市場
上世紀90年代初,韶鋼經受了經濟過熱、投資失控、競爭無序的磨難,也患上了觀念滯後、體制僵化、設備落後等「國企病」。當時廣東是國內外各路鋼鐵諸侯激烈角逐的戰場,外有洋鋼材湧入,內有鋼鐵大企業進攻,下有小企業競相壓價,而韶鋼年產僅幾十萬噸,規模效益上不去,根本無法與人競爭。1994年至1995年初,韶鋼已連續8個月虧損。韶鋼走到了「欲擴張無錢、不擴張無路」的關口。
正是在這個時候,省委、省政府下決心打造廣東的鋼鐵基地,並於1995年調整了韶鋼領導班子,把韶鋼列為國有資產授權經營試點單位。韶鋼新班子對市場進行縝密分析:韶鋼具有獨特的區位市場優勢,從鋼材300公里黃金銷售半徑看,韶鋼正好緊貼珠江三角洲這個全國鋼材需求量最大的目標市場,往南可向東南亞延伸,周邊可輻射桂、湘、贛。市場競爭不進則退,如果韶鋼也隨大流壓縮減產,最終有可能被擠出市場。市場不但不能丟,而且還要佔,韶鋼發展必須走規模效益之路,為此,韶鋼新班子作出了當年向年產80萬噸鋼沖刺的決策!
突破80萬噸鋼大關、奪回失去的市場,韶鋼人信心倍增,通過技改挖潛,每年以平均近20萬噸鋼的產量遞增,目前已形成300萬噸鋼的生產平台,不斷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占廣東市場份額也從當初的10%增長到30%,並逐步形成影響鋼材市場的「韶鋼價格」。
有人問韶鋼黨委書記、董事長曾德新,國有企業到底能不能搞好?曾德新說:「能!但前提是要大踏步走向市場,對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落後觀念、落後裝備、管理體制來個脫胎換骨的改造。」
走出技改怪圈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省里就提出韶鋼到20世紀末達到年產鋼150萬噸的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籌資60億元,再建一個年產鋼80萬噸的新區。到了90年代中期,在國家加強宏觀調控的形勢下,投入巨資再建一個新區已不現實。為此,韶鋼調整思路,走上一條內涵挖潛、自發積累、滾動發展的路子。
韶鋼決策者解放思想,調整思路,利用少量增量投資盤活大量存量資產,最大限度發揮現有生產能力的潛力。韶鋼能動地把握了時局,迅速而有效地進行股份制改造,大規模引入了外資。1997年,完成企業的股份制改造,韶鋼松山上市;2000年,韶鋼與全球著名的美國普萊克斯公司合資興建的實用氣體有限公司正式投產,效益顯著,標志著韶鋼這家老國企為自己最終走向國際化邁出了步伐,演練了陣法。
融資渠道的拓寬,為韶鋼的技改解決了資金問題。「九五」期間,韶鋼以置換性改造為主,建成中板改造、小型連軋、大電爐、大制氧等一批標志性的技術改造工程。原規劃「九五」達到年產150萬噸鋼規模需投資60億元,而韶鋼實際只投資24億元,就實現了這一目標。
裝備水平的脫胎換骨,為韶鋼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和軋制附加值高的鋼材創造了條件。以中板生產線改造為例,針對廣東製造業發達,機械製造等對板材消費需求量大的特點,韶鋼看準市場,看好產品,於1996年投資5億多元,對中板生產線進行改造,搶占市場空檔,如今中板產品適銷對路,附加值高,已成為韶鋼利潤的新增長點。
以市場為導向,韶鋼人不僅走出「技改找死,不技改等死」的怪圈,走上跨越式發展之路。曾德新把它總結為:「以市場來選擇產品,以產品確定工藝,以工藝來確定裝備,以裝備來確定最佳經濟規模。」
盯住市場的「空檔」
韶鋼近日大轉爐的投產,意味著韶鋼完成煉鋼設備大型化、自動化的脫胎換骨的改造,300萬噸鋼平台的建立,突破了產品結構升級的技術設備瓶頸。過去韶鋼難以生產的鋼種,大轉爐都可以開發生產,碳結鋼、低合金鋼、橋梁鋼、汽車大梁鋼、造船鋼、管線鋼等幾乎所有鋼種都可以生產。韶鋼又獲得了制勝市場的技術裝備利器,為韶鋼加速品種研發,走品種效益型路子拓展了通道。
韶鋼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根據廣東省基本情況,結合公司實際,將產品定位為:生產那些特大型鋼鐵企業因品種和批量效益所限不生產,而小型民營企業因技術、裝備和資金所限無法生產的產品。
在未來發展中,韶鋼目標鎖定高附加值產品,以裝備製造工業為導向,與珠江鋼廠熱軋薄板細分市場,著眼未來的市場競爭,實現中板、棒材、線材產品更新換代,以高品質、寬規格造船板、管線板、橋梁板、汽車大梁板、汽車輪轂板等高檔次寬幅專用鋼板為龍頭產品主導中厚板市場。目前,韶鋼生產的船板獲得了中國、英國、美國、德國、日本、法國、挪威等7國船級社的認證,產品銷往全球。
韶鋼盯住市場的「空檔」,開始由規模擴張轉變為品種擴張和質量提升,由階段適應性和置換性結構調整轉變為產品升級換代和產業升級的戰略性調整。
借上市促進內部改革
如果說裝備的脫胎換骨是韶鋼搏擊市場的硬體,那麼,1997年韶鋼的股份制改造,則是使韶鋼實現管理體系脫胎換骨的改造。曾德新實話實說:上市融資是一大好處,但對企業更深遠的影響在於,通過上市公司規范運作,借外力促進企業內部改革。
韶鋼正是借上市契機,通過資產重組,在集團內部形成由上市公司、中外合資公司和其它形式的責任有限公司組成的多元產權結構,建立起與現代公司相適應的法人治理結構。
與此同時,韶鋼逐步建立和完善與現代企業相適應的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製度。在人事制度上,韶鋼積極探索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用人機制,全面實施幹部的任期考核制,科技人員的技術專家、優秀人才舉薦評審制,管理人員招聘制以及生產工人以崗定人制。在分配製度上,韶鋼已經形成「上崗靠競爭、競爭靠技能、收入靠貢獻」的良好機制。最終將原來「兩萬人圍著鋼鐵主業轉」,變成「1萬人領著鋼鐵跑」的喜人變化。
輕裝上陣的韶鋼,獲得了搏擊市場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
編輯點評
走向市場天地寬
國有經濟在外向型經濟發達的廣東依然佔有重要的地位,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依然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為此,本報從今天起陸續推出一批國企典型報道,試圖回答人們關心的一些關鍵問題。
一直被形容為「傻大黑粗」的國有鋼鐵企業,能否走向市場?在省經貿委最近公布的廣東50家龍頭企業運行業績排行榜上,韶關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134%的利稅增長幅度名列第一。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這家傳統國企就開始了走向市場的磨煉。1995年,該企業在連續八個月虧損的低谷中,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瞄準處於最佳銷售半徑之內的珠三角市場,提升產量,進占市場。從此,韶鋼人勇立市場經濟的潮頭,盡顯時代弄潮兒的威風,由佔領廣東市場份額的10%擴展到30%。
韶鋼之所以能夠低谷奮起,其奧秘正在於:一個傳統的國有企業,惟有把自己推向市場,從思想觀念運營機制上適應市場,以適銷對路產品佔領市場,在市場經濟風浪的磨煉中,真正實現向現代化企業的轉變,才能保持企業的生機活力。
韶鋼,為國企改革發展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