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為什麼會影響經濟
按正常的角度說,實體經濟與股市的關系是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
1、實體經濟直接影響著股市,原因是它影響著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業績的預期;
2、股市行情變化對實體經濟只有間接反作用,沒有直接影響———企業的機器設備不會因為股價下跌而少掉一個零件,實體經濟更不可能因為一個電子符號的變化而突然轉向。
股指下跌時財富效應超過了替代效應,目前銀行仍有「惜貸」傾向,與資產價格下跌引起的企業凈值下降不無關系。隨著股市整體價格水平的回落,消費者信心指數趨於下降,消費更加謹慎,企業投資收縮。證券市場對經濟增長的直接影響,主要體現在證券業創造的增加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上。所謂證券業增加值是證券中介機構為證券交易活動及密切相關的金融活動提供服務和進行投資所創造的價值。
B. 股票大跌為什麼會影響經濟政府為什麼要大力救市
股票大跌會導致資金避險流出中國。阻礙國外資金進入。資金是經濟的血液。沒血了經濟活動就會弱化。
政府大力救市的理由和當年力挺人民幣不貶值的目的一樣。給國外投資者吃定心丸。吸引外資。
C. 股市投機為什麼會引發經濟危機
股票價格在上漲期間,人們會感覺到自己的財富明顯增加,自己的消費量,也隨之增大,這必然會在不知不覺中增大的。個人消費量的增大,會刺激各個行業的銷售興旺,利潤增加。這些行業中的上市企業,其利潤增大了,其股票價格必然上漲。當然還有許多不是上市的企業,這些企業的擁有者與員工,也會跟著獲利,這會繼續促進消費量增大,這是一個擴大效應。這又會增加擁有股票的人的自我感覺財富的增多,其消費必然會增大。這會繼續刺激各行各業的銷售,利潤繼續增大,股票價格繼續上漲,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是這個良性循環,吹爆了股票市場。這個良性循環也刺激了股票投機,經濟市場運行的良好,會導致股票市場的高漲,股票市場的高漲,會刺激股票投機的高漲,股票投機的高漲會促使股票價格增長更快,價格增長更快的股票會促使,股票投機更多。這又會促使股票價格上漲,這又是一個逐漸促進擴大的循環。是這個循環吹破了股票市場。待到股票價格遠離其應有價值時,投機者的擔憂增多了,投機開始萎縮。
投機萎縮的另一個原因是,由於大量錢財投機到股票上,使投機者的投機能力受到極大的限制。可投機的錢基本用光了。自己的財富已經基本上完全在股票上。投機的繼續能力自然就萎縮了。
自然,這是一個非常時期,能不能脫身就看自己了。大家已經開始想法從股票市場上脫身了。對自己來說,最明智的時候是在這個時候賣掉自己的股票。最敏感的人已經開始拋售自己的股票,股票價格已經上漲到極點,停滯了。這是一個可怕的時候,也許第二天,就會有更多的人拋售者,股票價格開始出現下滑。一旦下滑,就不可收拾。那個黑暗的星期四大概就是這樣來的。股票一旦大跌,會使股票擁有者的財富大為縮水。其消費水平,會明顯下降。各類市場消費出現萎縮,利潤下滑。上市公司的收益也大為減少,股票相對應的價值,也跟著縮小。這給股票價格的繼續下跌提供了可能。股票價格自然會繼續下跌。投機者基本是只賣不買了。投資者也對股票市場暫時觀望。股票的價格自然會繼續狂跌。這進入了一個典型的,誇張的惡性循環。促使股票價格繼續下跌的惡性循環。股票市場價格就這樣的崩潰了。
其崩潰的後果是很嚴重的,投機者血本無歸。普通投資者,資產也大為縮水。這兩類人,本身就會帶來市場各種消費的較大萎縮。當然還有擴大效應。企業利潤的下降,或者虧損,會使自己還銀行貸款的能力減弱。這些投機者,更還不上銀行的代款了。部分銀行會出現信用危機,投資者股票的收益少了,往銀行存錢自然就少了,並且還有許多人要吃老本。取錢消費。人們對部分銀行開始不信任了,把自己的存錢取出來了。會出現擠兌危機。部分銀行自然兌現不了。信用危機開始蔓延,由小銀行蔓延到大銀行。紛紛擠兌,許多銀行開始倒閉。倒閉的銀行自然可以製造一些失業人口。這部分人的消費開始萎縮。進一步導致市場萎縮。大家就更難過了。金融業的混亂開始影響企業的金融需求,這樣更不利於企業的生存了。各類企業的投資更少了,這對另一部分企業,會產生致命打擊。總之大家都不好生存了,挺不住的就要倒閉了,部分人就要失業了。失業與倒閉的企業,會導致社會需求進一步減少。
D. 股票為什麼關繫到經濟發展
世人皆知:股市是國民經濟的情雨表。也就是說,國民經濟的運行狀態直接影響股市的漲跌。
但是,「國民經濟」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包括的內容、指標很多很多。人們最熟知的就是GDP,GDP與股市是一個什麼關系呢?
GDP與股市沒有任何關系。最近十幾年來,中國GDP每年都保持在+8%以上的增長速度,但是股市卻大起大落,股市走勢與GDP指標毫無相關。因為GDP考量的是經濟總量,是產值,而不是企業效益。GDP本身在衡量財富上也有先天性的重大缺陷。比如,今年的汶川大地震,直接經濟損失超過8000多億元,但是,這對GDP卻是天大大利好,因為在恢復重建中,將直接增加GDP至少8000多億元。
筆者上文已分析,「股市漲跌的本質」是以上市公司業績預期增降為核心的各路資金之間的博弈。其核心是:上市公司業績預期的增長或降低。
「本輪熊市暴跌的最真實原因」正是:上市公司業績將出現重大下滑。國民經濟中,企業效益出現重大問題。
但是,業績下滑是結果,等業績下滑真正變成現實時,再才在股市中反應而出貨,一定就晚了。聰明人,一定是在預期業績將下滑時,就早早出貨,比如筆者本人;預期業績將增長時,就早早建倉。這就是打提前量,這就是筆者所說的,「股市漲跌的核心」是上市公司業績「預期」的增長或降低。
中國股市十幾年的歷史中,特別是96年以來,每輪牛市,都與上市公司業績增長正相關;每輪熊市,也都與上市公司業績下滑正相關。
分析股市漲跌,就應該集中分析影響上市公司業績增長的諸多因素上。
E. 股市下跌為什麼會引起經濟衰退
因為資金面由於大小非的拋售出現一邊倒的情況,賣多於買,自然就跌了.] 熊市繼續著熊的步伐,一切配合機構出貨股評的鼓雜訊在熊掌下一片狼跡,所謂的反轉不過是機構再次給個人投資者編織的一幅美麗的夢而已,既然是編織的,當機構出貨目的真正實現後,夢就該醒了.破1800後大盤已經連續9個交易日在均線下橫盤運行了,雖然和前期連續下跌比比較緩和了,但是又在重復以前熊市的老套路了,如果後市繼續被均線壓制橫行無法放量突破(當然需要很多有利因素來支持),那習慣性的大跌小心再次來到,昨天美國大選結果出來了,美國帶動全球股市上漲,但是該消息不具備實質性作用奧巴馬上台也還得面對布希留下來的爛攤子,救市資金還是一樣的杯水車薪,金融危機還會繼續下去,最新消息美國社保基金虧空缺口高達1300億美圓,而據統計該數值將達到3040億美圓,那8500億的救市資金都還沒著落,這金融危機下的新的帳單又來了,美國的經濟風暴無法避免,而且還有加重的危險(持續時間估計3年甚至以上),而國內導致大跌的大小非問題,還是A股的頑疾,它們帶來的拋壓,帶來的資金面的長期空頭壓制多頭無法避免,熊市也就無法避免,固執的看多者反復的抄底行動帶來的只是機構的反復出貨熊市時間延長而已,而且現在機構也撕掉了價值投資的遮羞布,天天超短線操作,把散戶玩弄於股掌之中今天漲停說不定明天就跌停了,資金游動過快,對行情的持續性並不好。 而中國交通運輸部門「醞釀」5萬億的投資計劃也刺激了昨天的高開高走,請看清楚是醞釀這兩個字,前期機構也傳出消息財政部要醞釀3萬億資金救市但是第二天財政部就辟謠了導致頭天追漲的短線資金全部被套,而這個消息不排除也是機構放出來的配合做短線甚至出貨的套子。 證監會前主力周道炯表示民間還有20多萬億的資金可以進入股市救市,看來政府已經在盤算著在怎麼把這些資金吸進來接大小非的籌碼了,既然政府已經在盤算從民間套錢了,那大小非政府較長時間內還是沒有解決的希望了。政府決意讓市場和民間資金來消化大小非的爛帳。 而基金最新報表顯示除了一家新發基金還沒建倉外,其餘股票和指數型基金全部虧損,只是虧損多少而已,這已經表明了未來的趨勢,機構在大小非的拋壓下只有邊打邊撤退的份,炒短線減少損失也是被避無奈,只要機構繼續撤退未來大盤新低無法避免。機構的倉位越低,未來的走勢可能越不好看,這次印花稅行情機構出貨接近千億,散戶被套資金也是近1500億,血的教訓再次放在投資者面前,在導致大跌的大小非沒解決前憑主觀願望希望迎來反轉行情本來就是個不顧現實的夢,機構在巨大的大小非面前都選擇逃命的時候,個人投資者憑什麼去迎接反轉行情?大小非還不解決下個目標暫時是1500了, 永遠站在大多數瘋狂投資者的對面可能也是理智之舉!在大多數人瘋狂失去理智和判斷力的時候保持一份警惕心沒有壞處。而中長線趨勢投資者這次大盤如果看低到1500附近時可以開始分階段選擇股票小幅度建倉了,3季報顯示部分業績好的次新股成為這次機構重點建倉和加倉的品種,而未來大盤從單邊下跌階段進入震盪橫盤階段後,這類次新股可能成為引發大盤反彈的排頭兵,可以開始篩選股票做功課了,倉位維持輕倉,保留主動權就行了. 可交換債:穩市又一"定心丸"? 可交換債券與可轉換債券一樣,也具備贖回、回售的條款,以及向下修正轉換價的可能性。可交換債業務的推出,讓「大小非」股東多了一種市值管理、債務融資的工具。對投資者而言,則多了一種新的固定收益類投資產品。 從發行股東角度看,在市場逐步企穩轉好的前提下,所持股票在交換期可以溢價出售,價格將比目前市場價高出20%至30%,可以獲得當前融資,解決迫在眉睫的資金困境。從投資者角度看,如果市場轉好上漲,投資者擁有的換股期權將轉化為實利,從而分享股價上升的收益。但是該政策都是在一個假設前提下才會有作用,也就是市場逐步企穩轉好的前提下價格將比目前市場價高出20%至30%,但是現在是牛市嗎?誰願意去在下跌市中賭股市將長期上漲??又讓散戶去消化嗎?而且該政策還存在很多不好解決的問題,大規模發行也面臨一些障礙。一方面,換股價格難以確定;另一方面,大規模發行可能會影響到大股東的控股權,大股東會願意嗎? 對於「小非」而言,可交換債的發行門檻稍顯嚴格。證監會要求發行可交換債的股東最近一期末的凈資產額不少於3億元,且最近3年可分配利潤不少於公司債券一年的利息。這使得「小非」不太可能成為發行主體。 既然小非不具備資格,大非又會因為股權受損,大非會主動伸脖子挨宰嗎?那該政策真的能夠解決大小非問題嗎?文字游戲是政府最喜歡玩的,其實把字眼看清楚了什麼也不是。 首先救市就需要錢來救而這最基本的東西做為世界第一富裕的國家美國卻出現了很尷尬的事欠的外債數十萬億沒法還完的情況下經濟又出了問題(次貸危機涉及的負債額超過3萬億美圓,後續陸續有企業破產累加負債值無法避免)美國是除中國以外的唯一一個可以靠強大的內需度過經濟危機的國家但是這次正好出問題的是內部問題而不是外部問題,所以這和上次的東南亞經濟危機不可同一而語如果這次危機在美國捉襟見肘的救市資金下擴大成全球金融危機,那可以毫不避諱的說美國可能經歷超過5年的經濟衰退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現在中國肯定不可能獨善其身現在的沖擊只是開始而已,中國擴大內需的策略也是刻不容緩. 客戶向證券公司借資金買證券叫融資交易.客戶向證券公司借入證券賣出叫融券.該消息初期對入市資有限,在很長一段時間後走上正軌後(可能在3年以上),規模才可能對市場產生較大影響,而且通過國外市場顯示,融資融券發展到相對平衡後有助漲助跌的左右,但不會改變大趨勢,如果在牛市中該消息是利好,因為會放大上漲的勢頭,而在熊市中該消息一定程度上是很大的利空,因為下跌趨勢也可能被放大,該政策是把雙仞劍,在不同的趨勢中作用正好相反,由於該制度涉及業務擔保品、保證金強制規定、強行平倉制度、結算風險基金、信用等級制度等,必須要注意因杠桿投資帶來的遠超過以前的投資風險。 當然作為想出貨的機構,就算是利空,機構、股票和媒體也會忽悠個人投資者一直看多該利好政策,並認為該政策是實質性的利好,當然他們只想讓個人投資者這么認為,他們心理很清楚,該政策可能幾年內對股市都不會產生什麼利好,甚至可能因為熊市中的助跌作用是股市跌得更厲害,而借所謂的利好出貨,個人投資資金接盤的意願更大,說到底和印花稅政策一樣的是掩護機構出貨的遮羞布。 9月「大非」減持數量為1.47億股,小非」9月的解禁數量為1.58億元,但減持數量卻高達3.05億股,說明此前解禁未賣出的「大小非」紛紛選擇在9月出逃。救市行情成出逃良機.而10月份的資金進出統計大資金還是以出逃為主對比這幾個月的股市走勢,能清晰得出一個規律:行情好,走勢穩,大小非跑得就越多;反之,則減持少。 如果導致這次熊市的大小非問題真的如國家通過新華社評論所暗示的讓時間來解決,那解禁高峰期後的2011年才有希望,走出底部調整到位.主力出貨的行情沒底.底是機構大規模建倉抄出來的不是散戶建議穩健對安全要求較高的投資者不介入,持幣為主輕倉觀望. 導致大跌的大小非問題直接導致了資金面的失衡,空方長期壓制多方,而在這個長期趨勢中資金面被空方占據,行情自然是長期震盪走低.這就是股票為什麼老跌的真正原因.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請謹慎採納朋友
F. 股票對經濟的影響是怎樣的
炒股是一種金融投資行為,你把錢放到銀行,銀行給你利息,這也是一種金融投資,只不過這個沒有風險,也就沒什麼所謂的利潤。
G. 股票市場如何影響經濟
股票市場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問題一直是經濟金融界學者感興趣的研究課題.由於研究方法的不同,學術界對二者的關系存在著較大的分歧和爭議.股票市場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通過實證分析的方法對股票市場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H. 股票的漲跌對經濟的影響
你說的完全正確
首先:股票的泡沫是存在的,泡沫是融資的附屬品,沒有辦法避免的,所以泡沫過量的話,股市其實就是個合法的賭博機了,因為過高的股票價格對於上市公司的營運來說影響不大,只不過是股民手中的錢在轉換。
其次:為什麼說股市對於經濟的影響很大。正如你說的,股票下跌,市值減少,這不過是股民的事,其他人民群眾財產沒有減少。但是,你要考慮一個良好的金融環境對於一個上市企業的影響有多大,如果股票上升,首先說明大環境很好,上市企業在決策的時候也就放的開一些,盈利就會變大,並且通過增股、配股、可轉債等手段再次融資的資金量就更大,就更好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相反,股價跌的話,說明經濟低迷,大家信心不足,公司的擴展和盈利必然受到影響了
金融業是一個國家的命脈,如果脈象微弱,你說說國家還有力氣去發展嗎?就是這么個道理,但你說的具體到小老百姓,那就無所謂了,股市一般波及不到他們,頂多就是有些公司破產了,他們失業了,所以只要國家不破產,他們該怎麼過還是怎麼過
I. 股市為什麼會對國家經濟造成巨大影響又是如何造成影響的求大神解
中國是經濟快速發展回家,各部門、各地方和各企業對資金量的需求非常迫切。但是,資金量供給有限,主要是通過發行股票及企業家債券等方式,成本低,融資快速等,企業在不同融資渠道成本差異巨大。銀行貸款和企業發債當然是實體經濟獲得資金的主渠道。可是,對實體經濟來講,銀行貸款成本和發企業債成本比起發行股票集資上市來講太高。而且銀行貸款和企業債,到期必須還本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