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開盤 » 奉化時代瑞府開盤

奉化時代瑞府開盤

發布時間: 2021-08-29 13:33:13

1. 李清照生活時代的具體歷史事件,誰能告訴我嗎許多資料上的都很籠統簡單.

你可以看看亂世中的女神,介紹的比較詳細
《亂世中的美神》(之一)

李清照是因為那首著名的《聲聲慢》被人們所記住的。那是一種凄冷的美,特別 是那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簡直成了她個人的專有品牌,彪炳於 文學史,空前絕後,沒有任何人敢於企及。於是,她便被當作了愁的化身。當我們穿 過歷史的塵煙咀嚼她的愁情時,才發現在中國三千年的古代文學史中,特立獨行,登 峰造極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對她的解讀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其實李清照在寫這首詞前,曾經有過太多太多的歡樂。
李清照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出生於一個官宦人家。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在朝為官,地位並不算低,是學者兼文學家,又是蘇東坡的學生。母親也是名門閨秀,善文學。這樣的出身,在當時對一個女子來說是很可貴的。官宦門第及政治活動的濡染,使她視界開闊,氣質高貴。而文學藝術的熏陶,又讓她能更深切細微地感知生活,體驗美感。因為不可能有當時的照片傳世,我們現在無從知道她的相貌。但據這出身的推測,再參考她以後詩詞所流露的神韻,她該天生就是一個美人胚子。李清照幾乎一懂事,就開始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訓練。又幾乎是同時,她一邊創作,一邊評判他人,研究文藝理論。她不但會享受美,還能駕馭美,一下就躍上一個很高的起點,而這時她還是一個待字閨中的少女。
請看下面這三首詞:
[浣溪沙] 綉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一面風情深有
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寶鴨,發型。)
[浣溪沙] 淡盪春光寒食天,玉爐瀋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海燕未來人斗
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鞦韆。(瀋水,香名;鬥草,一種游戲。)
[點絳唇]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
鏟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襪,不穿鞋。)
一個天真無邪的少女,秀發香腮,面如花玉,情竇初開,春心萌動,難以按捺。她躺在閨房中,或者傻傻地看著沈香裊裊,或者起身寫一封情書,然後又到後園里去與女伴斗一會兒草。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著舒適的生活,並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這在數千年封建社會中並不奇怪。令人驚奇的是,李清照並沒有按常規初識文字,嫻熟針綉,然後就等待出嫁。她飽覽了父親的所有藏書,文化的汁液將她澆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內秀如竹。她在駕馭詩詞格律方面已經如鬥草、盪鞦韆般隨意自如。而品評史實人物,卻胸有塊壘,大氣如虹。
唐開元天寶間的安史之亂及其被平定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事件,後人多有評論。唐代詩人元結作有著名的《大唐中興頌》,並請大書法家顏真卿書刻於壁,被稱為雙絕。與李清照同時的張文潛,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名已盛,也算個大人物,曾就這道碑寫了一首詩,感嘆:「天遣二子傳將來,高山十丈摩蒼崖。誰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見昏眸開。」這詩轉閨閣,入綉戶,傳到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隨即和一首道:「五十年功如電掃,華清花柳咸陽草。五坊供俸斗雞兒,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來,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樓前走胡馬,珠翠踏盡香塵埃。何為出戰則披靡,傳置荔枝多馬死。堯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區區紀文字。著碑銘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 崖.」你看這詩的氣勢哪像是出自一個閨中女子之手。鋪敘場面,品評功過,慨嘆世事,不讓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棄疾。李父格非初見此詩不覺一驚。這詩傳到外面更是引起文人堆里好一陣躁動。李家有女初長成,筆走龍蛇起雷聲。少女李清照靜靜地享受著嬌寵和才氣編織的美麗光環。
愛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它是一個渡口,一個人將從這里出發,從少年走向青年,從父母溫暖的翅膀下走向獨立的人生,包括再延續新的生命。因此,它充滿著期待的焦慮,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溫馨,也有失敗的悲涼。它能奏出最復雜,最震撼人心的交響。許多偉人的生命都是在這一刻放出奇光異彩的。
當李清照滿載著閨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愛河時,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層樓,為我們留下了一部愛情經典。她的愛情不像西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也不像東方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不是那種經歷千難萬阻,要死要活之後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開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頂上,就住進了水晶宮里。夫婿趙明誠是一位翩翩少年,兩人又是文學知己,情投意合。趙明誠的父親也在朝為官,兩家門當戶對。更難得的是他們二人除一般文人詩詞琴棋的雅興外,還有更相投的事業結合點——金石研究。在不準自由戀愛,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時代,他倆能有這樣的愛情結局,真是天賜良緣,百里挑一了。就像陸游的《釵頭鳳》為我們留下愛
的悲傷一樣,李清照為我們留下了愛情的另一端——愛的甜美。這個愛情故事,經李清照妙筆的深情潤色,成了中國人千餘年來的精神享受。
請看這首《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這是婚後的甜蜜,是對丈夫的撒嬌。從中也透出她對自己美麗的自信。
再看這首送別之作《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離愁別緒,難舍難分,愛之愈深,思之愈切。另是一種甜蜜的偷偷地咀嚼。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絕不是一般的只會嘆息幾句「賤妾守空房」的小婦人,她在空房裡修煉著文學,直將這門藝術煉得爐火純青,於是這種最普通的愛情表達竟變成
了夫妻間的命題創作比賽,成了他們向藝術高峰攀登的記錄。
請看這首《醉花陰·重陽》: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
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是趙明誠在外地時,李清照寄給他的一首相思詞。徹骨地愛戀,痴痴地思念,借秋風黃花表現得淋漓盡致。史載趙明誠收到這首詞後,先為情所感,後更為詞的藝術力所激,發誓要寫一首超過妻子的詞。他閉門謝客,三日得詞50首,將李詞雜於其間,請友人評點,不料友人說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自嘆不如。這個故事流傳極廣,可想他們夫妻二人是怎樣在相互愛慕中享受著琴瑟相和的甜蜜。這也令後世一切有才有貌卻得不到相應質量愛情的男女感到一絲的悲涼。李清照自己在《金石錄後序》里追憶那段生活時說:「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歡樂,怎一個「甜」字了得。這蜜一樣的生活,滋養著她綽約的風姿和旺盛的藝術創造。
但上天早就發現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藝術才華。如果只讓她這樣去輕松地寫一點閨怨閑愁,中國歷史、文學史將會從她的身邊白白走過。於是宇宙爆炸,時空激盪,新的人格考驗,新的命題創作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前。
宋王朝經過167年「清明上河圖」式的和平繁榮之後,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個游牧民族。金人一錘砸爛了都城汴京(開封)的瓊樓玉苑,還掠走了徽、欽二帝,趙宋王朝於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國家民族極屈辱的一頁。李清照在山東青州的愛巢也樹倒窩散,一家人開始過漂泊無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趙明誠被任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這時發生了一件國恥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裡發生叛亂,身為地方長官的趙明誠不是身先士卒指揮戡亂,而是偷偷用繩子縋城逃走。事定之後,他被朝廷撤職。李清照這個柔弱女子,在這件事上卻表現出大節大義,很為丈夫臨陣脫逃而羞愧。趙被撤職後夫婦二人繼續沿長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難免有點別扭,略失往昔的魚水之和。當行至烏江鎮時,李清照得知這就是當年項羽兵敗自刎之處,不覺心潮起伏,面對浩浩江面,吟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丈夫在其身後聽著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聲,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責。第二年
(1129)趙明誠被召回京復職,但隨即急病而亡。
>>《亂世中的女神》(梁衡)
亂世中的美神》(之二)
人不能沒有愛,如花的女人不能沒有愛,感情豐富的女詩人就更不能沒有愛。正當她的藝術之樹在愛的汁液澆灌下茁壯成長時,上帝無情地斬斷了她的愛河。李清照是一懂得愛就被愛所寵,被家所捧的人,現在一下被困在了乾涸的河床上,她怎麼能不犯愁呢?
失家之後的李清照開始了她後半生的三大磨難
第一大磨難就是再婚又離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趙明誠死後,李清照行無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給了一個叫張汝舟的人。對於李清照為什麼改嫁,史說不一,但一個人生活的艱辛恐怕是主要原因。這個張汝舟,初一接觸也是個彬彬有禮的君子,剛結婚之後張對她照顧得也還不錯,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來他是想佔有李清照身邊尚存的文物。這些東西李視之如命,而且《金石錄》也還沒有整理成書,當然不能失去。在張看來,你既嫁我,你的身體連同你的一切都歸我所有,為我支配,你還會有什麼獨立的追求?兩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權上鬧矛盾,漸漸發現志向情趣大異,真正是同床異夢。張汝舟先是以佔有這樣一個美婦名詞人自豪,後漸因不能俘獲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為而惱羞成怒,最後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紗,拳腳相加,大打出手。華帳前,紅燭下,李清照看著這個小白臉,真是怒火中燒。曾經滄海難為水,心存高潔不低頭。李清照視人格比生命更珍貴,哪裡受得這種窩囊氣,便
決定與他分手。但在封建社會女人要離婚談何容易。無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條絕路,魚死網破,告發張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來,張汝舟在將李清照娶到手後十分得意,就將自己科舉考試作弊過關的事拿來誇耀。這當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將張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脫離這張羅網。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無論對錯輸贏,都要坐牢兩年。李清照是一個在感情生活上絕不湊合的人,她寧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一旦看穿對方的靈魂,她便表現出無情的鄙視和深切地懊悔。她在給友人的信中說:「猥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材」。她是何等剛烈之人,寧可坐牢下獄也不肯與「駔儈」之人為伴。這場官司的結果是張汝舟
被發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隨之入獄。我們現在想像李清照為了婚姻的自由,在大堂之上,揚首挺胸,將纖細柔弱的雙手伸進枷鎖中的一瞬,其堅毅安祥之態真不亞於項羽引頸向劍時那勇敢的一刎。可能是李清照的名聲太大,當時又有許多人關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幫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釋放了。但這在她心靈深處留下了重重的一道傷痕。
今天男女之間分離結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個女人,尤其是一個讀書女人的再婚又離婚就要引起社會輿論的極大歧視。在當時和事後的許多記載李清照的史書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華,同時又無不以「不終晚節」、「無檢操」、「晚節流盪無歸」記之。節是什麼?就是不管好壞,女人都得跟著這個男人過,就是你不許有個性的追求。可見我們的女詩人當時是承受了多麼大的心理壓力。但是她不怕,她堅持獨立的人格,堅持高質量的愛情,她以兩個月的時間快刀斬亂麻,甩掉了張汝舟這個「駔儈」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錄》的編寫中去了。現在我們讀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發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倒像是一個「五四」時代反封建的新女性。
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那麼愛情對一個人來說有幾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徹骨的也只有一次。愛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著的一種極危險的實驗,是把青春、才華、時間、事業都要賭進去的實驗。只有極少的人第一次便告成功,他們像中了頭彩的幸運者一樣,一邊竊喜著自己的僥幸,美其名「緣」;一邊又用同情、憐憫的目光審視著其餘芸芸眾生們的失敗,或者半失敗。李清照本來是屬於這一類型的,但上蒼欲成其名,必先奪其情,苦其心。於是就把她趕出這幸福一族,先是讓趙明誠離她而去,再派一個張汝舟來試其心志。她駕著一葉生命的孤舟迎著世俗的惡浪,以破釜沉舟的膽力做了好一場惡斗。本來愛情一次失敗,再試成功,甚而更加風光者大有人在,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就是。李清照也是准備再攀愛峰的,但可惜沒有翻過這道山樑。這是一個悲劇。一個女人心中愛的火花就這 樣永遠地熄滅了,這怎麼能不令她沮喪,叫她犯愁呢?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難是,身心顛沛流離,四處逃亡。
1129年8月,丈夫趙明誠剛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帶著沉重的書籍文物開始逃難。她基本上是追隨著皇上逃亡的路線,國君是國家的代表啊。但是這個可憐可恨的高宗趙構並沒有這個覺悟,他不代表國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條小命。他從建康出逃,經越州、明州、奉化、寧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飄泊到海上,又過海到溫州。李清照一孤寡婦人眼巴巴地追尋著國君遠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親靠友,帶著她和趙明誠一生搜集的書籍文物,這樣苦苦地堅持著。趙明誠生前有托,這些文物是捨命也不能丟的,而且《金石錄》也還沒有出版,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託。她還有一個想法就是這些文物在戰火中靠她個人實在難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給朝廷,但是她始終沒能追上皇帝。她在當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這期間,她寄存在洪州的兩萬卷書、兩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時隨身帶著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賊人破牆盜走。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後跟隨的人太多不利逃跑,乾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著龍 旗龍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無限的失望。就按封建社會的觀念,國家者國土、國君、百姓。今國土讓人家佔去一半,國君讓人家攆得抱頭鼠竄,百姓四處流離。國已不國,
君已不君,她這個無處立身的亡國之民怎麼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歷史的油鍋里
忍受著痛苦的煎熬。
大約是在避難溫州時,她寫下這首《添字採桑子》: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 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 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北人」是什麼樣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國之民,李清照正是這其中的一個。中國歷史上的異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難就成了一種歷史現象,也成了一種文學現象。「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我們聽到了什麼呢?聽到了祖逖中流擊水的呼喊,聽到了陸游「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的嘆息,聽到了辛棄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的無奈,更又彷彿聽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涼的歌聲。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趙構又棄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華。國運維艱,愁壓心頭。有人請她去游附近的雙溪名勝,她長嘆一聲,無心出遊: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雙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武陵春》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無定所,國家支離破碎,到處物是人非,這愁就是一條船也載不動啊。這使我們想起杜甫在逃難中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李清照這時的愁早已
不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家愁、情愁,現在國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舊愁,想覓也難尋了。她這時是《詩經》的《黍離》之愁,是辛棄疾「而今識盡愁滋味」的愁,是國家民 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發愁啊。
李清照是恪守「詩言志,歌永言」古訓的。她在詞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種情緒,而在詩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懷、志向、好惡。因為她的詞名太甚,所以人們大多隻看到她愁緒滿懷的一面。我們如果參讀她的詩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詞背後所蘊含的苦悶、掙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為哪般了。

2. 關於奉化的歷史

早在19世紀,寧波鄞州、奉化一帶就擁有一批技藝高超的裁縫師傅,他們被譽為「紅幫裁縫」。 中國第一套西裝、中山裝都出自他們之手。如今,在我們奉化有多家知名服裝企業,如「羅蒙」、「愛伊美」等。

3. 那位知道梁祝是什麼朝代的故事時代背景是什麼

全國七處梁祝墳墓三處讀書處梁祝起源地確定有點難

當民間文藝界為古琴進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慶賀時,正在進行的「梁祝申遺」東家又新增一處——山東濟寧,這是繼浙江鄞州和江蘇宜興兩地「梁祝申遺」之後的又一家申請。作為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梁祝」有著廣泛的流傳性,被歐美稱之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目前共有寧波、宜興、曲阜、清水等十幾處地方和梁祝有關。「梁祝」被過濾廣告
究竟起源於哪兒?對於這一文化遺產的保護,三地有著怎樣的想法?

發源地之爭——浙蘇魯各圓其說

浙江:梁山伯為浙江鄞州縣令

佐證人:麻承照(鄞州區人大常務副主任、浙江寧波鄞州文聯主席)

梁祝傳說大概起於三國以後、六朝以前,現在可以考證的,最早記載於梁元帝時期《金樓子》一書,此書著作的年代大約在公元552——554年間,可是他的原作在明末已經消失,清乾隆年間編修的《四庫全書》提到這本書。較詳細的記錄應是在晚唐時期張讀的《宣室志》上:「英台,上虞祝氏女,女扮男裝,與會稽(浙江紹興——編者注)梁山伯共同求學,他們關系很好,祝英台先回家,兩年後,山伯拜訪,才知道英台為女孩……」從這段歷史記載中已有了一些動人的故事情節。

北宋時,明州郡守李茂誠撰寫了一篇《鄞州志》抄錄下來:「義忠王廟,一名梁聖君廟,縣西十六里接待寺西,祀東晉縣令梁山伯等」。經專家考證,梁山伯原為鄞縣縣令,清正廉潔,辛勞過度,病死任上。目前專家組認為「梁祝」最原始的發源地在寧波市鄞州區高橋鎮一帶。

江蘇:梁祝為宜興人的記載比浙江早70年

佐證人:黃興南(江蘇宜興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梁祝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參與者)

在宜興,相傳自祝英台「祭墳化蝶」之後,每年早春三月,祝英台和梁山伯讀書的善卷洞碧蘚庵附近,就會有一對對彩色大蝴蝶翩翩起舞。宋人薛季宜《游祝陵善權洞詩》就有「蝶舞凝山魄,花開想玉顏」句。當地的民眾為紀念他們,把碧蘚庵命名為「英台讀書處」,建起了「祝陵」,並把農歷三月一日�傳說是英台的生日�定為「雙蝶節」。

2002年4月,來自江蘇學術界、史志界、旅遊界的60多位專家教授會聚宜興市善卷洞,與會專家認為:大量證據顯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興人氏。現在已經退休的蔣堯民——研究梁祝文化40多年的專家介紹,在縣志證據方面也有較大突破。據宋咸淳《毗陵志》記載,在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的《善卷寺記》中就有關於梁祝是宜興人的說法,比現在公認的公元550年梁元帝《金樓子》中的最早記載還早70年。

山東:梁祝是漢代孔孟故里人

佐證人:樊存常(山東濟寧梁祝文化研究會會長、濟寧市文物局副局長)

今年11月山東濟寧「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的出土應該說是「復出」,因為此碑在歷史上早就存在,只是沒有得到權威人士的認證。而通過墓記碑的內容可以考證出梁祝是漢代孔孟故里人。

一般認為梁祝故事發生在東晉,但是梁祝墓記碑記載梁祝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是注重孝道,可憑此做官的社會風俗。在東晉之前的各個朝代,只有漢代實行「舉孝廉」制,與梁祝故事產生的時代背景相符合。而在鄒城嶧山——儒家教育的重要場所,有梁祝讀書洞遺跡。

2002年3月,濟寧市文物局組織專家對梁祝墓地進行勘探發掘,發現了漢代的畫像石、陶器以及一些陪葬品,進一步證實了梁祝為孔孟故里漢代人。

梁祝的故事流傳的空間很大,已涉及十幾個城市,梁祝的墳墓全國就有七處,讀書處有三處,「梁山伯廟」有一處。

申請世遺之爭——不應單打獨斗

梁祝申遺半路殺出「程咬金」

那麼,究竟誰有資格來承辦梁祝「申遺」事宜呢?

江蘇宜興的專家認為,梁祝故事的史實原地和民間傳說的最早發源地為江蘇宜興的祝陵,因此,宜興方面將承辦梁祝「申遺」事宜視作責無旁貸;而浙江寧波認為「梁祝故事寧波說」有著廣泛的社會認同,也把「梁祝」申遺作為文化大事來抓,目前雙方都在做梁祝文化遺產的保護規劃方案。

早在2002年5月,寧波召開的「梁祝國際文化研討會」已拉開了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序幕,當時,政府官員將精美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傳說故事文集饋贈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事處代表;同年12月,全國各地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齊聚寧波,共同商討梁祝申遺可行性報告。但12月底,一直處於低調的江蘇宜興也組織了「梁祝申遺」的領導班子,主要的負責人除了研究者之外還有當地的政府官員。

讓江浙兩地沒想到的是,這時又殺出一個對手。山東濟寧梁祝文化研究會會長、濟寧文物局副局長樊存常表示,他們協會正為梁祝申遺做積極准備,明年2月,他們將組織對孔孟之鄉的梁祝文化進行普查,同時重修梁祝墓,並要建一個梁祝文化公園。

梁祝申遺爭的是投資環境

在梁祝申遺之爭之前,江浙兩地就2002年10月的梁祝郵票的「發源地」也經歷過一次爭論。因為郵票首發的落地戳,意味著對當地是梁祝故事起源地的認可。

無論是郵票發行地的爭奪,還是申遺之爭,實際上就是投資環境的競爭。對於這一點,浙江寧波鄞州文聯主席麻承照沒有完全否認,「我們申遺重要目的是為了保護這一文化遺產,另外也想提高寧波的城市文化品牌。寧波也是有著7000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但在市場經濟大潮下,我們的城市歷史文化漸漸被遺忘,梁祝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城市文化品牌之一」。

山東濟寧市文物局樊副局長認為:「山東曲阜本是孔孟之鄉,但是一個城市的文化是多元的,梁祝我們也需要。就梁祝申遺的事還是聯合起來做更好,因為梁祝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不是將某一地的『梁祝』保護起來,也不是為增強某一地的經濟文化建設。」

樊存常也承認:梁祝的故事流傳的空間很大,已涉及十幾個城市,梁祝的墳墓全國就有七處,讀書處有三處,「梁山伯廟」有一處。由於年代久遠,又缺乏權威的記載,究竟在哪兒並不能完全確定。

記者了解到,明年3月,浙江寧波將舉行一個「梁祝保護全國特別行動」,他們將組織民間文化專家到浙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北、河南等地采訪,搜集全國各地的梁祝資料,為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奠定基礎。另據了解,根據申遺的規定,梁祝申遺至少要等到2005年。

文化傳承之困——保護者建議將梁祝傳說納入教育

浙江寧波鄞州文聯主席麻承照告訴記者,「現代人對梁祝的印象就是音樂、舞蹈這些民間傳說的衍生藝術,已經聽不到真正的梁祝傳說。拿我們鄞州來說,周邊的鄉村大部分成為小城鎮,人們享受著現代科技所創造的一切,下班後,看電視,上網,誰會閑聊梁祝?因此梁祝的口耳傳承正面臨消亡。」麻承照為此嘆息。

「這一點是我們梁祝保護的最大難題。」麻承照為難地說,「20世紀末,我們投資幾千萬元建設了梁祝文化公園,並舉辦了三屆梁祝民俗文化節,今後的保護規劃有梁山伯古墓保護區、梁祝資料博物館等。但是最難的就在這個口耳傳承上,我們也設想過,是否建一個梁祝村,但這很難。」對此,中國民間文化協會副主席白賡勝認為,我們將梁祝的傳說納入學校的教育,文化的傳承就不成問題。

這種文化在現代文化發展競爭中很容易受到傷害,必須保護。

4. 給點關於《亂世中的美神》評論

唐開元天寶間的安史之亂及其被平定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事件,後人多有評論。唐代詩人元結作有著名的《大唐中興頌》,並請大書法家顏真卿書刻於壁,被稱為雙絕。與李清照同時的張文潛,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名已盛,也算個大人物,曾就這道碑寫了一首詩,感嘆:「天遣二子傳將來,高山十丈摩蒼崖。誰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見昏眸開。」這詩轉閨閣,入綉戶,傳到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隨即和一首道:「五十年功如電掃,華清花柳咸陽草。五坊供俸斗雞兒,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來,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樓前走胡馬,珠翠踏盡香塵埃。何為出戰則披靡,傳置荔枝多馬死。堯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區區紀文字。著碑銘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你看這詩的氣勢哪像是出自一個閨中女子之手。鋪敘場面,品評功過,慨嘆世事,不讓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棄疾。李父格非初見此詩不覺一驚。這詩傳到外面更是引起文人堆里好一陣躁動。李家有女初長成,筆走龍蛇起雷聲。少女李清照靜靜地享受著嬌寵和才氣編織的美麗光環。
愛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它是一個渡口,一個人將從這里出發,從少年走向青年,從父母溫暖的翅膀下走向獨立的人生,包括再延續新的生命。因此,它充滿著期待的焦慮,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溫馨,也有失敗的悲涼。它能奏出最復雜,最震撼人心的交響。許多偉人的生命都是在這一刻放出奇光異彩的。
當李清照滿載著閨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愛河時,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層樓,為我們留下了一部愛情經典。她的愛情不像西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也不像東方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不是那種經歷千難萬阻,要死要活之後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開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頂上,就住進了水晶宮里。夫婿趙明誠是一位翩翩少年,兩人又是文學知己,情投意合。趙明誠的父親也在朝為官,兩家門當戶對。更難得的是他們二人除一般文人詩詞琴棋的雅興外,還有更相投的事業結合點——金石研究。在不準自由戀愛,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時代,他倆能有這樣的愛情結局,真是天賜良緣,百里挑一了。就像陸游的《釵頭鳳》為我們留下愛的悲傷一樣,李清照為我們留下了愛情的另一端——愛的甜美。這個愛情故事,經李清照妙筆的深情潤色,成了中國人千餘年來的精神享受。請看這首《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這是婚後的甜蜜,是對丈夫的撒嬌。從中也透出她對自己美麗的自信。再看這首送別之作《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離愁別緒,難舍難分,愛之愈深,思之愈切。另是一種甜蜜的偷偷地咀嚼。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絕不是一般的只會嘆息幾句「賤妾守空房」的小婦人,她在空房裡修煉著文學,直將這門藝術煉得爐火純青,於是這種最普通的愛情表達竟變成了夫妻間的命題創作比賽,成了他們向藝術高峰攀登的記錄

5.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中國與高句麗、百濟和新羅有什麼文化交流

三韓是朝鮮半島南部的古老民族,共有三個分支,即馬韓、辰韓和弁(biàn)韓。馬韓在今京畿(jī)道、忠清道、全羅道一帶;辰韓在今慶尚道洛東江東側;弁韓則在洛東江西側。古代朝鮮半島南部社會發展緩慢。中國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三韓仍處在部落聯盟階段。馬韓人在三韓族中居於主體地位;辰韓中,有一部分原系秦朝人,因逃避秦王朝的苦役流亡到這里,馬韓首領把他們安置在了東部地方,也稱秦韓;弁韓在辰韓之南,有辰韓人雜居,也稱弁辰。中國大陸的鐵器文化與青銅器文化一起,經半島北部傳人三韓後,半島南部的稻作、蠶桑等農業生產便有了飛躍性發展,三韓也因此從新石器時代直接進入了鐵器時代。

後來,馬韓眾部落發展為百濟國,辰韓諸部落發展為新羅國。新羅於公元532年至562年間統一了弁韓諸部落,並於660年藉助唐軍的力量統一了百濟國。至此,原三韓地域便完全歸屬於新羅。

高句麗(句:gōu)原為中國東北渾江流域一個古老部族。公元前37年,部族首領高朱蒙在紇升骨城(紇:hé,今遼寧桓仁)定都稱王,國號高句麗。公元3年,高句而遷都國內城(今吉林集安)。自第六世太祖大王高宮起,王位世襲得到確立,王權得到加強,國家體制初具規模。高句麗自四世紀初占據樂浪郡後,便與半島南部兩個三韓族國家百濟和新羅直接接壤,三國間激烈的角逐也便由此展開。新羅受到高句麗、百濟的不斷進攻,處境十分危險,於是請求唐朝出面於預。唐朝調解無效,便在新羅配合下出兵,於公元660年滅百濟,再於668年滅高句麗。百濟、高句麗滅亡後,新羅統一了大同江以南地區。大同江以北直到遼東則歸唐朝管轄。

公元372年,秦王苻堅(公元338~385年,前秦世祖。西晉滅亡、東晉在南方建立之時,黃河流域的各族統治者彼此爭伐混戰,在130多年的時間里,先後建立起大大小小許多國家,歷史上稱為「十六國」。十六國中有前秦、後秦、西秦。前泰建於350年,滅亡於394年)遣使及浮屠(和尚)順道送佛像、經文至高句麗,高句麗第十七代君主小獸林王也遣使者答謝。兩年後,僧人阿道又自前秦至高句而。375年,高句麗始建肖門寺,以安置順道;又建伊佛蘭寺,以安置阿道。從此,佛教傳人了高句麗。

與苻堅遣使赴高句麗的同一年,高句麗設立國家教育機關太學,以漢學為主要內容的高句麗教育事業,其時已有較大的發展。高句麗自建國初期起,就利用漢文撰修本國史籍。有人用漢文記下高句麗史事100卷,名日《留記》。公元600年,嬰陽王詔令太學博士李文真,將《留記》整理刪訂為《新集》五卷。好太王碑更是高句麗時期中朝文化交流的最好見證。碑在集安縣城東九華里處,建於高句麗將其政治中心遷移至朝鮮半島前不久的公元414年。碑身高6.39米,四面環刻漢字碑文,以東南為正面,共44行,每行一般為4l字,計1775字。

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淵,公元618~626年在位)派遣使臣前往高句麗,帶有天尊(道教徒對該教所奉天神中最高貴者的尊稱)像及道土。使團宣講《老子》時,道俗聽者竟達數千人。公元643年,高句麗寶藏王派遣使者人唐,求取道教經典;唐太宗於是派遣道士叔達等8人前往高句而傳揚道教,並賜老子的《道德經》。道家學說傳人高句麗後,曾一度有壓倒佛教之勢。這一時期,高句麗進而派遣貴族子弟人唐,以直接吸收漢文化。

高句麗藝術與中國的關系,可從古墓墓室壁畫中看到。壁畫墓集中分布在集安、平壤、安岳三地,壁畫題材又大體分為三類:社會生活風俗畫、案畫和神靈畫。前兩類多為三世紀中葉至五世紀中葉的作品,後者多為五世紀末至六世紀中的作品。高句麗的政治中心轉移到朝鮮半島之後,墓室壁畫從題材到技法仍保持著與漢文化的深厚淵源。

墓葬壁畫和史籍中也描繪、記載了中國與高句麗之間在音樂方面的交流。在冬壽墓(位於朝鮮黃海南道安岳郡,公元375年營造,1949年發掘。墓主冬壽,原為遼東慕容氏官員,公元336年亡命高句麗)前室壁畫的奏樂上,繪有樂隊和儀仗隊,樂隊坐,儀仗隊立。專家推斷:在殿庭演奏的這種儀禮樂,應是鼓吹樂;而高句麗的這種殿庭鼓吹,應是中國漢代的黃門(官署名)鼓吹。

從後室壁畫的舞樂上,可以看到高句麗樂器玄琴。據史書記載,這種樂器是第二丞相王山嶽參照中國七弦琴的式樣製造的,演奏時因有「玄鶴來舞,遂名玄鶴琴」,後來便稱玄琴。與前室壁畫的鼓吹不同,這里沒有儀仗。由此可以斷定這里不是禮宴,而是曲宴(私宴),使用的樂器為玄琴、洞蕭以及中國晉人創制的阮成(簡稱「阮」,撥弦樂器。古琵琶之一種,四弦有柱。相傳西晉文學家阮成善彈此樂器,因而得名。)

百濟國也曾廣泛吸收漢文化。公元346年至375年,近肖古王在位期間,博士高興以漢文撰修百濟國史《書記》,這表明百濟引入漢字和漢文化已非一日。公元384年,胡僧摩羅難陀自東晉至百濟;第二年,百濟在南漢山建佛寺,度僧十人。佛教從此開始在百濟流布。也就是在這一時期,百濟學者王仁應邀赴日本,向太子菟道稚郎子等講授《論語》。此事表明,百濟不但廣泛深入地吸收了漢文化,而且還為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架設了橋梁。

據《周書》(唐令狐德等撰,紀傳體北周史。北周,南北朝時代北朝的最後一個王朝,起於公元557年,亡於581年)記載,百濟的青年學子普遍喜歡騎射,並且努力學習中國古代典籍。他們之中的優異者不僅能用漢文撰寫文章,而且懂得陰陽五行(陰陽和五行兩說的合流)乃至占卜之術。這說明,當時以中國經史為主要內容的百濟教育事業已相當發達。公元534年至541年間,百濟曾多次遣使與梁(南北朝時代南朝的一個王朝,建於公元502年,亡於公元557年)通貢,並請《涅檠》等經義、《毛詩》博士以及工匠、畫師等,梁武帝(蕭衍,公元502~549年在位)對百濟的所有要求都曾給予滿足。七世紀中葉,百濟同高句麗一樣,也派遣貴族子弟入唐,以學習、吸收漢文化。

百濟的墓葬,以公州宋山裡墓群為代表。這里的四神家,墓壁上有取材於中原神話故事、用白粉繪成的四神。武寧王陵出土的青銅鏡,據考證是百濟復制的、典型的中國六朝(三國的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都以建康即今江蘇南京為首都,歷史上合稱六朝,是三世紀初到六世紀末前後三百餘年的歷史時期的泛稱)鏡;墓中出土的青瓷器,也來自中國。甚至,該墓的墓磚形制與墓室結構,也與中國南朝的風格頗為近似。

百濟的佛雕,也源於中國六朝。百濟佛自然主義色彩濃郁,表情溫和,頗有人情昧。大部分佛像的面部都浮現出所謂的「百濟的微笑」。比如扶余軍守里廢寺址出土的金銅觀音菩薩立像和蠟制如來坐像(均藏於漢城國立中央博物館),既保持了傳統的形式特徵,又都是體現「百濟的微笑」的佳作。

七世紀前半葉,百濟開始雕刻摩崖佛。1958年於忠清南道瑞山發現的摩岩佛,為釋迦三尊。本尊及觀音菩薩為立像,彌勒菩薩則為半跏(jiā,盤腿而坐意)像。本尊的眼睛大睜,並浮現出快活的微笑。從中可以看到:此時的百濟仍然保持著中國南朝的傳統,只是佛像衣褶(zhě)顯得有些生硬。據此可推知這已是百濟晚期的作品。

新羅是4世紀中葉至10世紀30年代三韓族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的奴隸制國家。公元682年,新羅建立國學。八世紀中葉改國學為太學監,設置各科博士及助教,定《論語》、《孝經》為必修科目,《禮記》、《周易》、《左傳》、《毛詩》、《尚書》、《文選》為選修科目。人學者主要是15至30歲的貴族子弟,修業年限為9年。公元788年,新羅實施「讀書三品科」制度,進行國家考試,以錄用官吏。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漢學的普及,新羅涌現出了像帝文、守真、良、風訓、薛聰、強首等許多文人,其中強首以擅寫外交文書著稱。新羅文武王金法敏671年《答唐行軍總管薛仁貴書》,史學界多數學者認為是強首手筆。《答唐行軍總管薛仁貴書》不僅是重要的歷史文獻,而且是朝鮮古代珍貴的漢文文章典範。

公元631年之後,唐太宗曾幾次視察國學,表示他對國學的重視和支持。此後,高句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音bō)相繼派遣子弟來人國學。837年,新羅在唐朝國學的留學生達216人之多。新羅留學生中,有成就者不乏其人,金雲卿、金文蔚、崔致遠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崔致遠生於公元857年,自幼聰穎好學,12歲時隨海舶入唐。臨行前,父親對他說:「十年不第進士,則勿謂吾兒,吾亦不謂有兒矣。」對他寄予了極大期望。崔致遠在唐刻苦求學,18歲時中進士,調授宣州溧水(今江蘇鎮江地區)縣尉(官名。始於秦,兩漢沿置,大縣二人,小縣一人,掌管一縣軍事。唐代縣尉通常為進士出身者初任之官)。致遠28歲時,思歸故國,唐僖宗(李儇xu~tn,公元874年至888年在位)於公元885年命他持詔書東歸,歸國後,被新羅朝廷留為侍讀(官名)兼翰林學士。致遠晚年,因痛恨朝政腐敗,決心遠離官場,於是攜帶家人隱居伽椰山海印寺,直至逝世。致遠在唐時已頗有名氣,與唐詩人羅隱、顧雲等交誼甚厚。歸國前,顧雲曾以詩為他送行,詩中寫道:

十二乘船渡海來,文章感動中華國。

十八橫行戰詞苑,一箭射破金門策。

崔致遠所著詩文集《桂苑筆耕》(20卷),錄於《新唐書·藝文志》。他對新羅時代的學術和文學發展貢獻很大,被認為是朝鮮漢文學的奠基人。

在唐為官的新羅人,比較有名的還有張保皋、鄭年、梁悅等。張保皋、鄭年是武將,能征慣戰,智勇雙全,中唐詩人杜牧(公元803~852年)曾為之作傳。朝鮮《三國史記》中的張保皋、鄭年列傳,就是杜牧撰述的轉錄,只是對張、鄭在新羅晚期政局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與杜牧所記略異。

新羅統一百濟、高句麗前,從總體來看,新羅的書法較高句麗、百濟落後。所流行的書體,有著濃厚的地方色彩,是所謂的「俗體書」。新羅統一百濟、高句麗後,才直接汲取唐朝的書法藝術,其所推重和流行的,是顏(真卿,公元709~785年,唐書法家)體和歐(陽詢,公元557~641年,唐書法家)體。

新羅的書法家中,以金生最為傑出。金生出身寒微,終生致力於書法,年逾(yú,超過)八十,仍臨池不輟(chuò,中止、停止)。其隸書行草,皆出神人化,被世人視為珍品。公元954年豎立的《奉化太子寺朗空大師白月棲雲塔碑》,即金生真跡的集字。

唐與新羅,也有花籽、茶和茶種等物品方面的交流。《三國史記·善德女王本紀》中,便記載了這樣一段佳話:

善德女王,諱德曼,真平王長女也。德曼性寬仁明敏。真平王薨(hōng,死),無子,國人立德曼。真平王時,得自唐來牡丹花並花籽,以示德曼。德曼日:「此花雖絕艷而必無香氣。」王笑口:「爾何以知之?」對曰:「畫無蜂蝶,故知之。大抵女有國色,男隨之。花有香氣,蜂蝶隨之,故也。此花絕艷而畫又無蜂蝶,是必無香氣。」種植之,果如此言。

據可靠記載,茶是新羅時期從中國傳人朝鮮的。公元828年,新羅遣唐使大廉從中國帶回茶種,種於地理山(智異山)下的華岩寺周圍,從此朝鮮開始了茶的種植與生產。至今,全羅南道、全羅北道、慶尚南道等地仍生產茶葉,茶葉的種類也不少。當然,當時及後來逐漸引入朝鮮的,還有中國的飲茶技藝和茶道精神。與日本不同的是,日本注重完整的茶道儀式,而朝鮮則更重茶禮。

前秦時期。佛教傳人高句麗,接著,又由高句麗傳入新羅。隨著佛教在新羅逐漸興盛,到中國留學的新羅僧也日見增多。他們之中,有些人終身留在中國,長期從事佛經的翻譯或註疏,對中國佛教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有的學成歸國,成為新羅華嚴宗、禪宗等宗派的鼻祖。

公元549年春,「梁遣使與入學僧覺德,送佛舍利(至新羅)」(見於《三國史記》。舍利shèlì刨,佛教稱釋迦牟尼遺體焚燒之後結成珠狀的東西,後來也指德行較高的和尚死後燒剩的骨頭,亦稱舍利子)。這是新羅僧到中國留學的最早記錄。新羅留學僧圓光,於公元578年到陳(南北朝時代南朝的一個王朝,建於公元557年,亡於公元589年),在金陵庄嚴寺聽講,廣研佛教經典;後住蘇州虎丘山,講《成實》及《般若》,在中國傳揚新羅僧人的名望。陳亡後,圓光人長安,研習《攝論》。後歸國傳揚佛法,卒於公元630年。圓光在出家之前就曾廣讀漢籍,讀過《論語》、《孟子》、《春秋》、《史記》等;後來他提出五戒,即「事君以忠,事親以孝,交友以信,臨戰無退,殺生有擇。」這五戒成為新羅青年組織「花郎道」的中心理念。不難看出,五戒源於儒家及釋家思想。

公元627年,15歲的新羅僧圓測來到唐代都城長安求學,從中國高僧學習佛教經論。玄奘法師回國後,圓測立即前往就學,得受《瑜伽師地論》(「瑜伽」亦作「瑜珈」,梵文為Yoga)。《成唯識論》等。後被召為西明寺大德(大德,佛教名詞。對佛及高年和尚的敬稱),為《成唯識論》、《解深密經》、《仁王經》等撰疏。唐高宗後期和武則天執政初期,圓測被選人譯經館,幫助中天竺地婆訶羅翻譯《大乘密嚴經》、《大乘顯識經》等。圓測勤敏好學,成為玄類法師的著名弟子之一。逝世後,與玄類的另一位著名弟子窺基被分葬在玄類墓塔的兩側。

傳入朝鮮的中國佛教宗派,有律宗、涅槃宗、華嚴宗、法性宗、法相宗、凈土宗、天台宗、禪宗。禪宗在朝鮮分立於九山,即迦智、實相、桐里、闍掘(shé kū)、風林、獅子、聖住、須彌、曦陽。一般指稱前五宗及禪宗為五教九山。五教九山的開創時間,除九山中的須彌山及曦陽山在高麗王朝初年外,其他全在新羅王朝時期。

自菩提達摩(Bodhi-dharma。中國佛教禪宗的創始者)起,佛教禪宗開始在中國流傳。中國禪宗傳至六世祖惠能(即慧能,公元638~713年)時,分為南頓禪(南宗)和北漸禪(北宗)。中國禪宗極盛時期在唐朝,那時,曾有不少新羅僧人來唐學習禪法。

首先將中國禪宗引入朝鮮的是新羅僧人法朗。據傳:法朗從中國禪宗四世祖道信(公元580~651年)學得禪法後返回新羅,將禪法傳給了弟子神行(又寫作信行、慎行,公元704~779年)。神行學習禪法後,感到有責任讓禪法在朝鮮廣為傳布,於是決定親自來唐,在高僧普寂(即大照禪師,北宗開創者神秀的弟子)的門人志空門下修道。後來,神行回到朝鮮,在智異山傳道。

還有兩位在中國佛教宗派的傳布中影響較大的新羅僧人,一為義湘,一為元曉。義湘於公元669年抵唐,投終南山智儼(yǎn)法師(世稱「至相大師」)研習《華嚴經》經義,與中國佛教華嚴宗實際創始者「賢首大師」(即法藏法師)同學。回國後,義湘成為新羅華嚴宗初祖。義湘門下有悟真等十大弟子,華嚴宗因此得以在新羅興盛。

元曉曾與義湘一同赴唐,因途中被高句麗拘留而未果。元曉深人鑽研玄奘新譯佛經諸論,在新羅倡導法性宗。為消弭(xiāomǐ,消除)各宗派的對立,他撰著了《十門和諍論》。正因如此,元曉的法性宗與唐朝的法性宗略有差異,被稱為「海東(朝鮮)宗」。元曉破戒後,自稱J、性居士,皈依(guīyī,也作。歸依」)凈土宗,並周遊各地,致力於此宗的傳布。

據傳,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的安徽省九華山,與新羅僧人金喬覺有著特殊的淵源:喬覺本是新羅王族,唐時航海來到江南池州府青陽縣九子山(後稱九華山)修行。他端坐山頭數十載,於貞元十九年(803年)夏坐於石函(石匣)之中圓寂。據說他的肉體三年不腐,與佛經中的地藏菩薩瑞相相似;佛教信徒認為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因此稱之為「金地藏」。當時的居士、僧眾在他的葬地修建了「地藏培」,供人朝拜。九華山從此香火日盛,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鼎盛時期,九華山有佛寺300餘座,僧眾4000餘人,香煙繚繞,終年不絕。

6. 寧波珠江中央城周邊環境怎麼樣生活便利嗎

樓盤名稱:寧波珠江中央城

城市:寧波

別名:君薈華府

公交線路:205路、206路、209路、212路、213路;215路等多輛公交車直達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900000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30%,共8棟樓,停車位共1000個停車位

周邊配套:幼兒園:奉化第一實驗幼兒園;
中小學:奉化實驗小學、奉化實驗中學、奉化中學;
綜合商場:奉化銀泰城、奉化萬達廣場、大洋時代購物中心;
醫院:奉化人民醫院;
其他:中山公園、奉化劇院、葉傅圖書館。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點擊查看更全面,更及時,更准確的新房信息

7. 趙梅伯的人物生平

1905年8月16日,趙梅伯出生於浙江奉化 ,早年名章倫、號梅伯,以後一直以號為名。父趙筱山,母姚筱岑。家中有兄、弟、妹三人。父親為上海聖約翰大學早期學生,後在郵政局工作,生平喜歡音樂,還拉得一手好京胡,愛唱京戲。
梅伯小時候便能吹笛拉琴,白幼念私塾,音樂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少年時梅伯便相當俊秀,天性聰穎,又天生一副好嗓子,音樂天賦已初露端倪。
趙梅伯10歲時,父親工作調動至南昌郵局,遂轉學到大同中學,後轉入豫章中學。此時趙梅伯在學校里接觸到很多美國民歌、黑人靈歌、贊美詩及運動歌,這是他真正喜歡音樂的開始。除此之外,他還喜歡體育,是學校的足球健將,網球、田徑也具相當實力。在豫章中學,趙梅伯參加了學校的星期日詩班,由於他資質甚佳,詩班指揮湯普森女士對他特別賞識,並給他以聲樂訓練上的幫助,使他很快成為一名校園歌手。不久其父又調回寧波,趙梅伯隨父返甬,進入英國循道公會所辦的斐迪中學,經過初步聲樂訓練的他以歌聲吸引了校長貝茲,貝常帶他到教會演唱並為其伴奏。除了籃球、足球、網球外,他在跳高、鉛球、鐵餅方面也常捧銀杯、銀牌,使斐迪好不榮光。
這一時期,趙梅伯在音樂和體育方面均高人一籌,兩種才藝使他歡快地度過了少年時代,並因此領受各種榮耀。 1921年,趙梅伯從寧波斐迪中學畢業後,考入滬江大學。在滬大「新生之夜」晚會上,他被推派代表新生獨唱,唱完後因過分緊張而在台上摔了一跤,全場為之嘩然大笑,因此「跌跤之趙梅伯」便聞名全校。
滬江大學的音樂氣氛在上海各高校中深負名望,該校每月有一二次音樂會,並常邀請音樂名家到校演唱。該校外籍教授安德森博土非常欣賞趙梅伯的音樂天賦,並積極鼓勵他學習音樂,於是梅伯每天一人去禮堂練聲,從不間斷。一次,應安博士邀請,英國歌劇泰斗赫泊特·凱夫到滬大演唱,趙梅伯前去求教,不想從早上7點等到晚上7點,這樣持續了三天,凱夫為其鍥而不舍的精神所動,特減免一半學費為他上課,令梅伯欣喜若狂。這時他深深地被音樂吸引了,從此他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音樂之中,走音樂之路的決心日趨堅定。
但是,趙梅伯這條路走得並不順利,他遇到的第一個難關便是父親的竭力反對,並因此斷絕了他在滬大的學費供應。為賺取學費,梅伯只得到進港的外輪上去做「小販」,向船員兜售中國的,還刺綉品在安德森博士教的音樂課中做助理。這樣念了兩年滬大,便輟學到杭州蕙蘭中學作音樂教員。把所得薪水供學聲樂及生活之用。這時他又聽說上海有一位俄國皇家劇院歌唱家賽利凡諾夫,教學上頗有成就,便登門求教,每月上課3次。為此趙梅伯特地每周乘火車往返滬杭二次,時間、金錢花費甚巨,可他寧可生活節儉,除了付聲樂學費之外,還要把省得的錢用來買樂譜、聽音樂會。他只坐二等電車,必要時就以步當車。後他在賽氏所組建的俄人合唱團中擔任獨唱演員,經常去各地演出,以豐富音樂閱歷。在此期間,他又負責指揮杭州最大的教會合唱團體,杭州樂正社合唱團,該團有相當水準。
趙梅伯在蕙蘭中學一邊學習一邊教音樂,一年後,轉回上海,面在美童公學工作,一面繼續隨賽利凡諾夫學習,並修完了滬江大學的學業,於1927年獲得教育及商科學位。趙梅伯那時差不多每天都有應邀演唱的請帖,他赴唱的團體包括英國婦女總會、日本青年會、美國婦女俱樂部、日本俱樂部、俄將校俱樂部、蘇州東吳大學、中西女塾、清心女塾、弘道女校、航海青年會、中西男女青年會、萬國禮拜堂、無線電台等等。
1928年,滬江大學舉辦盛大音樂會,這在滬大音樂歷史上為空前盛舉,趙梅伯應邀到會演唱,全校為之轟動。有評淪說:「趙氏聲音迥異兩年前,至為悅耳,而且響雲,表情極佳,聽者為之神往。」
1929年,趙梅伯應德國高亭唱片公司之邀,錄制中華民國國歌(國民黨黨歌),每星期由南京向全國播放。就在這一年,上海音樂界知名人士發起成立上海音樂協會,發起人除趙梅伯外,還有譚抒真、周大融、張若谷、沈松伯、朱希聖、方於女士等,並聘音樂名人蕭友梅、傅彥良、趙元任、王光祈、梁志忠、黃倩鴻女士等指導。趙梅伯後來還被推為協會組織部主任兼聲樂科主任。
後來,趙梅伯由安德森博士介紹,他結識了胡適博士,胡適演講時常請他為其演唱,井結為好友。由於這一因緣,胡適特別推介趙梅伯給當時教育部部長蔡元培與朱經農。
趙梅伯在滬大期間,認識了滬大校花、一年級學生左大璋。她愛好中西文學,是晚清名將左宗棠的孫女,時任戰地政務委員、農礦部部長左宗澍的千金,趙和左大璋倆人意氣相投,彼此敬愛、勉勵、合作,他的《中外歌唱入門》得以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就是左大璋相助而成的。1928年,左因父親調職北平,便淚汪汪地離開了趙梅伯,北上轉入燕京大學求讀。良緣未續,又天降噩耗,左大璋竟於翌年春天。因日夜照顧患猩紅熱的幼弟而被傳染,沒有數日便撒手人寰,與趙梅伯永訣。左大璋的猝然逝世令趙傷心欲絕,這一痛擊,成了他日後成功的動力之一。他下定決心出洋留學,並以此來表達對心上人刻骨銘心的懷念。 1929年10月,正值中比庚款委員會派送學生赴比利時留學。參加考試者共百餘人,錄取20名,多為理工科學生,只有趙梅伯一人學習音樂。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是世界最高音樂學府之一,與著名的巴黎音樂學院是姐妹學校,投考極難,而趙梅伯竟被錄取於正班(非外國人班),成為當時第一個學聲樂的中國人。
趙梅伯在皇家音樂學院時,師從維南教授。維南教授是比利時優秀的聖樂男高音歌唱家,對趙關懷備至,除了學校上課外,還賜予私人免費授課,在提供獎學金之事亦給以不少幫助。他特將巴黎音樂院所採用的新派《發聲練習曲》中一首練習曲贈予趙梅伯,並簽上「致予愛徒趙梅伯」。
初到比利時,趙梅伯對法文一字不識,由於趙梅伯的聰慧與刻苦,一年後竟能流利地使用法語,第二年就能用法文演講中國音樂。比利時、瑞士、法國等國的音樂學院每年都採取公開考試制,由主科教授向校長提出哪些人有資格參加考試。考評委員會人選除校長外,其餘五名都由外國專家或著名歌劇家組成,考試要求極其嚴格。只有在考試成績得到50分滿分的情況下才算考取頭獎而畢業,考分在45分以上的,獲二獎,須再練一年後重新考試。
1931年7月,趙梅伯第—次參加公開考獎,雖然只得了一個「提名」,但卻受到了比利時最權威的音樂評論家保羅·提乃爾的竭力稱贊和鼓勵:「在這里不能不歸於趙梅伯的猛進精神,雖然沒有完全使評判員滿意,因為他們要他的發音完全和法、比人一樣,但他的表情細膩,深解樂意並生動地詮釋每曲的精意,無疑使評判員感到驚異。」
1932年7月,趙梅伯第二次參加公開考獎,仍得二獎,與頭獎僅差一分。而讓國人驕傲的是,他第一次在歐洲試唱中國名歌,竟大得聽眾歡迎。該年考獎特別難,因為參加考試的比利時音樂家太多,教育部想方設法限制名額,使評判出現很多不公平處。雖然他未獲頭獎,但樂評家Tinel還是特別賞識他,把他排在第一位,這是對學藝術的中國人莫大的鼓勵。
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院長約瑟夫及維南教授也撰文盛贊趙梅伯驚人的語言接受能力,高水準音樂詮釋能力,深奧的音樂感,健康而扎實的聲樂技術,高尚的風格,尤其是精確地把中國音樂之美以自己的理解介紹給西方人,更是難能可貴。
趙梅伯在緊張的學習、社交、演出之餘,不忘把中國音樂介紹給歐洲人。1939年,他將中國音樂史及樂器、樂曲匯編整理成一本法文《黃鍾史》,由中比國際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出版後,好評頻出,並引起歐洲音樂界對中國音樂的注意。趙梅伯用法文演講介紹中國音樂,並由蕭淑嫻女士用琵琶伴奏示範,使歐洲人也能欣賞中國樂器清幽甜美的聲音。 1933年,世界各國外交長官匯集日內瓦,商討中日外交問題。中國外交長官也參與此會,並特邀趙梅伯舉行獨唱會,替中國爭取文化地位。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破例給予趙梅伯獨唱會資格,維南教授親自前往日內瓦為之伴奏,音樂會極為成功。
1933年,趙梅伯自日內瓦返回比利時後,在蕭淑嫻的鼓勵與幫助下,第三次抱病參加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公開考獎,終於獲得頭獎(羅雷亞學位),兼獲愛爾乾獎學金。華人在歐洲最高學府中學音樂而享有此殊榮的,趙梅伯為第一人。對他的成功,中國駐比公使致函祝賀。
1934年2月,趙梅伯應其業師安德生博士與中國駐美大使之邀由歐赴美,紐約全國廣播電台NBC·WEAF特此舉行廣播音樂會。這是美國人「第一次聽到如此知名的東方人的演唱」。之後,紐約中美協會、康奈爾大學、巴爾的摩市、維吉尼亞州以及美國中西部城市密歇根、伊利諾等市都盛情邀請趙梅伯舉辦獨唱音樂會。趙還在芝加哥安息會的百老富大學擔任短期聲樂教職,由此在美國社會掀起了趙梅伯熱。1935年,英文版《黃鍾史》也在美國馬利蘭州巴爾的摩市出版。
趙梅伯第—次赴美,除了表演外還考察各音樂院各大學音樂科教學,尤其注意聲樂科的考察,歷時三年,於1936年7月19日,由美回國就職。 1936年,趙梅伯由歐美載譽回國,被蕭友梅聘為上海國立音專聲樂教授及主任。郎毓秀、葛朝祉、魏秀娥、黃鍾鳴、伍芙蓉等都是他首期學生。
趙梅伯在上海國立音專任職時,主要有兩個教育理想:一是將歐洲近現代作曲家作品介紹給學生;二是推動中國新音樂運動。為此,他把全部心血和時間投入音樂教育中。從此歌唱家趙梅伯又成為指揮家與音樂教育家。
1937年1月,國民政府中央文化事業計劃委員會舉行音樂研究會議,陳果夫、褚民誼及趙梅伯、蕭友梅、楊葆元等專門委員出席。4月,教育部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會主辦國立音專音樂大會,在南京國民大會堂舉行,由國立音專學生及教員擔任演出,陣容強大,學生有斯義桂(奉化人)、張蓉珍、郎毓秀、吳樂懿(鄞縣人)等;教員有餘夫差、應尚能(奉化人)、蘇石林等。5月,上海工部局交響樂隊意籍指揮帕器邀請趙梅伯演出,這是華人第一次在此種音樂會上擔任獨唱。1937年全國中等學校及大學校長教務長在牯嶺接受軍訓,趙梅伯應蔣介石之聘,在廬山任軍訓音樂總教官,每天早晨指揮五千餘人唱歌。趙梅伯與胡宗南由此相識。
1938年12月,趙梅伯指揮全上海基督教聯合合唱團250人演唱英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高爾的聖樂長歌《聖城》,規模空前。1939年5月4日,在滬他指揮百人合唱團演唱貝多芬《C調彌撒曲》。趙梅伯還曾指揮凱路賓尼的《第四彌撒曲》和舒伯特的《降E大調彌撒曲》等作品,這在抗戰時的上海孤島實為難得,在精神上和文化上給上海抗日民眾灑下了一股甘霖。
1940年3月10日,上海美軍第四海軍陸戰隊在大光明戲院舉行演唱會,由趙梅伯但任指揮及顧問。由他創立的「樂進團」30位女社員在他指揮下演唱施特勞斯的《春之聲》圓舞曲,並由美軍樂隊伴奏。這年他還應上海美專校長劉海粟之約,受聘為該校聲樂教授。
1940年秋,趙梅伯寫的《合唱指揮法》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書中提出指揮不只是擊拍姿勢的優美及讀譜的靈敏,更重要的是對音樂的天賦、了解、獨見和心得,真可謂一語破的。
1941年,趙梅伯應英國廣播民主電台(XCDN設於上海)之請,每周安排兩檔節目,介紹古典音樂,並將中國的音樂與音樂家介紹給外國人士。同年10月,美僑委員會主席閔士德及之江大學校長李培思發起組織「之江東吳諸校大學聯合聖樂團」,鄭重敦請趙梅伯擔任聖樂團總監與指揮。
1941年也是趙梅伯一生中最值得紀念的一年。那年他去青島避暑,恰逢廈門望族胡蓮亭,並締結連理。胡蓮亭,上海光華大學肄業,十分賢惠,且精於烹飪。婚後專心料理家務,照顧子女,使趙梅伯無後顧之憂。
1942年聖誕夜,趙梅伯率學生在新都飯店舉行音樂會,收入充作上海國立音專聲樂獎學金。就是在這場音樂會不久,趙梅伯因不願接受南京汪偽政府要他擔任南京音樂學院院長一職,悄然離滬。 趙梅伯婉拒南京汪偽政府的邀請後,便攜妻女悄悄逃離上海,千里跋涉,冒著生命危險通過日軍封鎖線,輾轉到達西安。在胡宗南的幫助下,覓得香米園西安第一中學校舍,創辦了西北音樂學院。西北音樂學院是在當時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創立的,當地軍政要員和社會人士也出力不少,當時蔣緯國駐守潼關,對趙氏十分敬重,兩人交往投契,後結為難得知交。
當年西北音樂教育極其落後,1008所中等學校,音樂教師約有三分之二沒有受過正規訓練。因此,西北音樂學院對於發展西北音樂教育,更負有重大使命。學院於1943年8月開始招生,學生多為淪陷區逃亡出來的。凡考試主科能達80分以上者,均享受免學食費等優待。他的辦學宗旨不只是培養人才,而且更注重提高西北音樂教育水平,因此,在設立專修科的同時,還設有師范科。日軍佔領上海後,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被迫改為汪偽國立音樂學院,不少愛國師生憤然離校,相繼流亡到西安,使學院充實了高質量的授課老師,令梅伯和學生感到欣慰。
西北音學院自1943年建立到1946年抗戰勝利後停辦,時間雖短,但對西北地區的音樂教育卻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她培養了一批像張樹楠這樣的音樂人才,開展了一些社會活動,傳播了音樂知識。在3年時間里,該院曾在西安多次舉辦音樂會。學生演唱的歌曲都是歐洲最高尚的音樂,有法文、英文、意文和中文的歌曲,有古典的,也有最新派的作品;有神曲,也有歌劇。有人稱西北音樂學院為「西北荒漠土地上的一棵音樂萌芽。有幾位偉大的培植家在撫養。」稱趙梅伯是「一位不願屈服在敵人統治下的文化英雄」。趙梅伯苦心經營西北音樂學院,在當時經費困難,物質缺少的情況下,從樂器購置到道路修整,他都親自參加,著實難能可貴。抗戰勝利後,由於校舍須歸還陝西當局,學院只得停辦。 1946年,趙梅伯與徐悲鴻受教育部長朱家驊之命,去北平重建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他遂舉家遷往北平。
北平國立藝專是當時北方惟一的藝術學府,1918年建立。有繪畫、音樂等5個學科,自抗戰以來,該校曾與國立杭州藝專合作,幾經流離遷徙至昆明、重慶。
趙梅伯在北平藝專期間,除發展西洋音樂之外,便一心一意推動中國新音樂運動。他認為藝術雖不分國界,中國樂器可以演奏西洋音樂,但須保留中國樂器原有的音色和音韻。中國人必須以中國人獨到的體會,樹立自己的國家風格。
1946午9月,藝專開始招生。趙梅伯在短短一二年之內,已將藝專音樂系辦得有聲有色,聘有30多位中外教授,均為音樂界的傑出者。他與同事們極重視中國音樂的推廣,推動中國戲曲和藝術歌曲及民歌的研究,水準已凌駕於燕京大學及師范大學音樂系之上,也可與上海國立音專相媲美。
在教學中,趙梅伯推出一種新的教授方法,形同現今的導師制。每位教授分別指導幾位學生,並在國內首度以公開考試制度與其配套,學期末可以公開檢驗教師的教學成果與水平,這使得師生們產生一種強烈的競爭意識,教學成果因此非常顯著。為提高市民音樂欣賞力,趙梅伯特約北平音樂愛好者多人,共同創辦了北平歌詠團,每周在南河沿禮拜堂練習,由梅伯擔任指導,深獲北平人士好評。
1947年,為加強北平音樂氣氛,趙梅伯組織了聯合音樂演奏會,並經常演出。這些活動打破了北平樂壇沉悶的空氣,進而發揮領導北平音樂工作的作用。
由於平律局勢緊張,趙夫人先攜子女回到她的出生地香港,梅伯則於1948年底與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北京圖書館館長袁同禮同機離開北平,由南京轉滬。 1949年,趙梅伯抵港與家人團聚,從此開始了香港20年輝煌的音樂人生。他從收私人學生起步,繼而指揮多所學校合唱團,創辦樂進團、音樂學院,擔任音樂比賽評委,主持電台節目,著書立說,從事的音樂活動無法勝數,受其造就的學生更不知有多少。他把香港音樂水準從荒蕪蕭條引領至國際水平,居功至偉,實乃港人之幸。
趙梅伯在香港前後創立了兩個重要的合唱團,一為樂進團,二為梅伯少女合唱團。1949年,趙梅伯創辦了樂進團,並親自擔任團長及指揮。團員多為香港各界音樂愛好者,約90人。該團的創辦得到了何家鑾夫人、蔡東生夫人、程士德等香港名流的支持。樂進團是當時香港新音樂運動的主流團體,也是香港惟一的中國人藝術歌唱團體。樂進團成立後,多次為慈善事業募捐演出。《南華早報》有雲:「凡趙氏所領之音樂會,必具四個優點:一曰客滿,二曰訓練完善,三曰歌聲美麗,四曰氣氛和諧。」
1962年成立了「梅伯少女合唱團」。團員由香港青年女學生組成,趙梅伯親任指揮,其學生曾麗嫦擔任團長。「梅伯少女合唱團」名取自澳洲著名女高音MELBA,譯音恰為」梅伯」。他們以「道德Morality、效率Efficiency、忠心Loyalty、美觀Beauty及藝術Artistry'』為合唱團格言,代表這五個英文字的意義。合唱團的演唱,亦是每年聖誕節電視的最主要節目。梅伯少女合唱團是人們不能忘懷的最優秀少女合唱團,充滿朝氣,清新突起,活躍度與聲望並不遜於樂進團。1966年12月4日,因演唱極為成功,聽眾強烈要求將全部節目再唱一遍,稱「全部節目安可」,這在香港音樂史上首度發生,在音樂界實屬罕見。演唱的歌曲主要包括中國各地的優美民歌及中國早期藝術歌曲,其中《雨不灑花花不紅》、《玫瑰三願》及《花兒少女》最為引人動聽。
歷任香港各校音樂指揮教席。梅伯初抵香港時,一度同時兼職於聖士提反女校、聖保羅男女校、英華女校、真光中學、協恩中學等5校。從1953年開始,趙氏所指揮的初中高級及中、英文女生合唱團連獲15年冠軍,其中以聖士提反與英華女校奪冠最多。
1954年編纂《趙梅伯名歌選》兩集。其中選錄有世界各地民歌並附中文譯詞。經香港教育司認可,被各校採用。
1963年創辦的《星島日報·音樂周刊》,每周有半版由趙梅伯主編,以介紹音樂藝術方面的文章。他還曾在此辟《聲樂漫談》專欄,發表聲樂和器樂的文章。
由於香港音樂水準已逐漸提高,習樂者遂漸增多,但許多人苦於投師無門,學習困難。趙梅伯在教育司音樂總監的支持和社會人士的幫助下,於1965年創辦了香港音樂學院。該院是香港音樂最高學府,設本科與專科(師范科),教師均為香港知名音樂家。如小提琴組的富亞、王酉三;鋼琴組的梅雅禮夫人、夏國瓊、屠月仙;聲樂組的費明儀、李冰、薛偉祥、譚鐵峰;長笛及國樂組的黃呈杈、吳宗權、石培元等。
1968年5月,原音樂周刊中的《聲樂漫談》編輯成書,在香港出版,取名《唱歌的藝術》,全書共14萬字,為趙梅伯30年教唱經驗的集成。1969年,又出版英文版《中國音樂簡史》(即《黃鍾史》)。 1968年,趙梅伯結束了香港音樂學院的工作之後,夫婦倆便移居美國。趙梅伯到美國時已年屆六十,但仍不放棄教學生涯,熱衷於學校及教會的音樂工作。他曾先後在2所大專院校但任兼職與專職工作,也在家收授私人學生。
美國的教學環境不比以前好,學生素質也不比中國的高,但趙梅伯不以年事已高而懈怠,仍兢兢業業,且不斷吸收音樂新知,孜孜不倦地進行教學。故其子女雲:「若真要我爸不工作,他定會整天不舒服。」
1969年聖誕,趙梅伯在聖荷西市應邀參加音樂會,由聖荷西市立合唱團演唱《彌賽亞》,恰好擔任獨唱的依倫好友是梅伯的鄰座,他問趙梅伯觀後感。趙梅伯對《彌賽亞》早已爛熟在胸,對依倫的演唱有褒有貶地評得頭頭是道。依倫得知後立即登門求教,遂成為趙梅伯在美國的第一位學生。而為依倫伴奏的恰恰是聖荷西市立大學音樂系主任韓德森博士,因欽佩趙梅伯的學識,便邀請他到該校任教。又因聖荷西市立合唱團指揮葛林布克相邀趙梅伯擔任洛史阿托斯長老會音樂總監及指揮,趙梅伯一干就是10年。後承該長老會牧師太太海洛夫人介紹,趙氏又去三藩市辛浦森大學任教。1972年後,趙梅伯主持聲樂系與合唱指揮共8年,在西部舉行了兩百餘次音樂會,到處備受熱烈贊賞。
1975年,趙梅伯蒙辛浦森大學舉薦當選為該年「美國傑出教育家」。又逢美國兩百周年國慶,被美國傳記協會選為「美國兩百年時代名人」。1978年,趙梅伯因家距辛浦森大學路途太遠,轉而去福特希大學任教。辛浦森大學全體教授、學生都非常依依不捨。在福希特大學期間,該校設立了特別音樂獎學金,讓趙氏深感欣慰。由於趙梅伯出眾的教學才能,因此,被選為舊金山灣區最佳5位聲樂教授之一。1981年,趙梅伯在福特希大學創立女生合唱團,是該地區惟一能演唱中文及其他語種的合唱團。藝術水平很高,常被邀出外演出。
1986年,為實現去台灣指導中國年輕學子的夙願,趙梅伯接受台灣教育當局的聘請,於同年9月起擔任為期一年的「特別講座教授」,分別在東海大學、東吳大學、師范大學、國立藝專等校舉行巡迴講座。趙梅伯在台灣最轟動之舉,是1987年3月15日於台北社教館指揮「國家實驗合唱團」演唱法國近代作曲家浦朗克的《榮耀頌》(Gloria)。演唱會盛況空前,群情激昂,觀眾不斷要求「安可」。這次台灣之行,使趙梅伯有機會會晤台灣樂壇人士和年青時好友蔣緯國及其他政界人士。音樂會後,世界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的父親,寧波人馬孝駿設家宴款待趙梅伯,馬先生親自烹飪寧波菜,在馬府歡聚,相言甚歡。
1988年,香港舉辦第40屆學校音樂節。趙梅伯是第一屆評委,40年後,香港政府鄭重邀請趙梅伯擔任總裁判。他故土重遊,眼見40年前當評委時所栽的幼苗如今已開花結果,甚是欣慰。再次擔任聲樂與合唱首席評委,霎時成為香港新聞的焦點。
是1988年3月18日,趙梅伯門生為對一代宗師表示最高敬意,特在香港大會堂舉辦「趙梅伯教授之夜」。節目均由他歷年門生擔任,有昔日上海音專學生、樂進團、明儀合唱團、梅伯少女合唱團,費明儀、李冰、韋秀嫻、陳麟等擔任獨唱。趙梅伯親自指揮梅伯少女合唱團演唱中西歌曲及大合唱《羅撒夢》,將演出推向高潮。最後由他親自將一座特別的音樂節獎杯轉交音樂協會,以示薪火相傳之意。
1988年,趙梅伯正式由福希特大學退休,後便遷居到洛杉磯,由兩個女兒梅蘭、梅瑩照顧,1999年11月19日,趙梅伯教授因病在美國加州湖林城逝世 ,享年94歲。

8. 李清照 醉花陰

李清照(1084~約1155)

中國宋代詞人。自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官至禮部員外郎,為當時齊、魯一帶知名學者。母王氏,知書善文。夫趙明誠,為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金石考據家。李清照早年生活優裕,工書能文,通曉音律。婚後與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整理,編寫了《金石錄》。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中原淪陷後,與丈夫南流,過著顛沛流離、凄涼愁苦的生活。明誠病死,境遇孤苦。 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今僅存四印齋本《漱玉詞》1卷,王仲聞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學出

9. 釋紹曇是誰,哪個時期何方人生前活動及好友。

以下摘自《釋紹曇詩韻研究》作者 丁治民

紹曇的生平事跡等,可考證的,僅以下幾點:
一、紹曇的籍貫為西蜀(今四川西部)。
《續藏經 五家正宗贊並序》署名為"寶甲寅西蜀比丘紹曇百 出世佛隴。"
《續藏經 五燈全書續略》五,《續藏經 增集續傳燈錄》四,《續藏經 五燈全書》四九同。
二、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紹曇進住兩浙東路慶元府(今浙江)佛隴寺。
《續藏經 希叟紹曇禪師語錄》:"希叟和尚住慶元府佛隴口口禪寺語錄侍者自悟等編師於淳禧九年正月初八日入院捧。"
《希叟紹曇禪師廣錄》同。
三、景定庚申(公元1260 年),紹曇進住兩浙西路平江府(今蘇州)法華寺。
《續藏經 希叟紹曇禪師語錄》:"平江府法華禪寺語錄侍者了舜妙恩等編師於景定庚申六月初九日人院。"
《希叟紹曇禪師廣錄》同。
四、景定五年(公元1265年),紹曇進住兩浙東路慶元府(今浙江奉化)雪竇資聖寺。
《續藏經 希叟紹曇禪師語錄》:"慶元府雪竇資聖禪寺語錄侍者普和惠洇希革編師於景定五年四月初六日人院。
《希叟紹曇禪師廣錄》同。
五、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紹曇進住兩浙東路慶元府開善寺(今浙江)。
《續藏經 希叟紹曇禪師語錄錄》:"慶元府瑞岩山開善禪寺語錄侍者彌紹道信宗邦道亨編師於咸淳五年三月初三日人院。
《希叟紹曇禪師廣錄》同。
六、紹曇禪師卒於公元1297年之前。這可以從《希叟紹曇禪師語錄 附錄》中推知。現把附錄邏錄於下:
"白雲曉禪師臨歸國時,布施令刊先師希叟和尚語,一冊相寄便速,不及多印。守先師友雲塔所居徑拜呈東福寺諸位法兄禪師: 白雲禪師,徑先師希叟和尚會中,見徹佛祖根源,相聚既久,知心亦多.聞於丁酉歲(按: 公元1297年)臘月二十六日,說偈示寂,遠隔天涯,不勝悲哀。因蒙兄過訪,細知其詳,僅以拙偈二首,一悼一寄,以見真情。伏乞尊賢。守希叟和尚友雲塔所小師居徑拜呈日本國栗棘庵諸位尊屬禪師。
一片白雲歸海東,普施法雨化魚龍。毗嵐驀地忽吹散,大地難尋栗影蹤。
佛法初無彼此分,大唐日本一乾坤。先師柱杖如山重,擔荷欣聞有子孫。
大德三年已亥(按:公元1299年)中夏居徑謹書。

10. 重慶市 酉陽縣 龍潭鎮 有人在非法開采礦石。『其中有個的村長幫忙,酉陽縣竟然沒人管

滲透的古巴國家委員會,香水,充滿了氛圍濃郁的現代文明,兩河三峽庫區的明珠,重慶市涪陵區,邑枕長,烏克蘭,首要的物資集散地的歷史遺產烏江流域,渝東南門戶網站,一個著名的中國榨菜之遠及近鎮。該地區佔地面積?2946平方公里,管轄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民營經濟示範區和44個村莊和城鎮,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13萬,主城區的居民人口? 300000。涪陵區,良好的自然條件,豐富的文化資源。涪陵榨菜,涪陵水牛,涪陵胡蘿卜是三個著名的專業;新儒學點易洞「的水下森林,古跡,著名的中國和外國涪陵森林碑林白鶴梁20個地區的主要城市,在城市和農村經濟重慶市東南走廊相連,是100公里,距重慶渝富高速公路主城80公里,距重慶江北國際機場,計劃在重慶的渝懷鐵路,319國道涪陵至利川鐵路,公路沿線通過港口及貨櫃碼頭居重慶的領土前沿的功能和能力的江海聯運,直接在海外低廉的價格,水,電,氣,基礎設施,貿易和積極的。涪陵的重災區之一,涪陵三峽工程的224個工礦企業,搬遷人口11萬人,搬??遷,移民湮沒補償靜態投資3.445億元人民幣,居全國第四位重慶庫區飛濺道,無法忍受。「涪陵人,敢為人先的新興產業基地涪陵質量特性的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區域經濟中心的重慶市三峽庫區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環境優美,富裕的人,大城市的目標城市和農村地區的共同繁榮,相互幫助,並不斷開拓進取。涪陵區涪陵區轄5個街道,18個鎮,22個鄉:Dunren街道崇義街道,荔枝街道,江北街道,江東街道,百勝鎮,珍妮弗鎮,清溪鎮,南沱鎮干石鎮,白濤鎮行政區劃,馬武鎮,青陽鎮,龍潭鎮,堡子鎮,龍橋鎮搶鎮,新的精彩城市,鎮,石沱鎮安鎮,義和鎮李渡鎮,韓國城,叢林鎮,鄉,憑借所造成鄉土地坡鄉,羅雲鄉,卷洞鄉,大木鄉,山窩鄉,武陵山,天台山家鄉鄉酒店鄉,太和鄉,同樂鄉聚寶鄉,村,的增加福鄉,惠民鄉,交換他的家鄉村,石和鄉,石龍鎮。大橋開發區。歷史吳江市水資源豐富的古名?巴基斯坦的陵墓墓地是在這個奇怪的。春秋晚期的情況下,巴基斯坦的南部邊境。戰國時代,楚,秦末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地面。王30年(公元前277年)置枳縣。穆帝永和三年的東晉(AD347年)的(也被稱為梓城郡),府河縣。隨著茯苓縣。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富河州。松芝,馬鞍河州。元,明,清還設置了富河州隸重慶市委,市政府。中國鋰涪陵縣,東川路,17歲的四川,直屬共和國。首頁川東行署涪陵,南川,豐都,石柱,武隆,彭水,長壽,涪陵區,轄1950年1月。下轄地區的酉陽,黔江,酉陽,秀山三縣,涪陵區,在1952年9月合並。 1953年墊江縣涪陵區。 1958年類別長壽。涪陵區在1968年,而不是涪陵。 1983年涪陵涪陵縣(縣級)。在1988年的黔江,酉陽,石柱,秀山,彭水縣,建立黔江。 1995年11月,市和??縣,,涪陵涪陵市的水平,豐都,涪陵市墊江縣,武隆縣,南川市新成立的枳城,李渡司法管轄區的建立。被安排在1996年9月,涪陵市,重慶市下的中介服務。 1997年劃歸重慶管轄。 1998年6月,涪陵市枳城的重組涪陵區重慶李渡管轄原枳城,李渡區下轄兩區。在墊江,豐都,南川,武隆劃歸重慶市直接管轄的。 1998年3月23日,涪陵枳江北區,街道辦事處駐地由黃旗口遷移點彝村(渝府[1998] 37號)。 2000年,涪陵區轄5個街道,18個鎮,22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在總人口1134080人,其中包括在鄉鎮人口(人):44 406 97 239 44 645 4928 0 Dunren街道的崇義街道荔枝街道江北街道江東街道39677 26460 40464簡鎮,百勝鎮清溪25011令人興奮的新鎮31269 22925石沱鎮,長安鎮22996白濤鎮,馬武鎮18995龍潭鎮,26966,32433,22567青陽鎮,鎮,堡子鎮,32436 35450 26905白龍橋26,934可樂,南沱鎮,石浦鎮,搶鎮26,982義和鎮李渡鄉青山36,692韓國24,013鎮,53,413承諾叢林鄉1402122538義鄉,鎮的24,227土地坡鄉,羅雲鄉1727110695孔6827大木鄉3818山窩鄉6930 15659龍塘鄉,家鄉鄉天台山1229611693酒店鄉14951太和鄉5992音樂之鄉828416365聚寶鄉,村1342924348增福鄉21359惠民鄉明家鄉16428涪陵區兩匯鄉15862石龍鎮,石鄉11154 12805大橋開發區虛擬街道189704 2002年5月30日,更名為龍塘鄉,武陵山(渝府[2002] 50號)。 2002年底,涪陵區轄5個街道辦事處(Duiren,崇義,江東,江北,荔枝),18個鎮(簡溪,百勝,清溪,南沱陶波,干石李渡,鎮正誼,韓國,馬武,龍潭,青羊,新的和美好的,和石沱搶市,堡子,龍橋),22個鄉(定義的山峰,叢林,山窩,武陵山,石龍,卷洞羅雲酒店,惠民的發明者,有趣的,兩個水槽,蘇增福,石,村,聚寶,太和,家庭,屋頂,大木坡),63個居委會,356個村委會。在2002年末,戶籍總人口11146萬,其中非農業人口為27610000人。 10月21日,2003年,涪陵區叢林鄉杉樹灣村5組劃歸管轄的簡單的城市。在農村地區調整後的叢林? 75.813平方公里,總人口13,928人;簡單城區的?52.128平方公里,總人口26,551人(渝府[2003] 233號)。關於鄉鎮街道江東街,2月5日,2006年,涪陵區人民政府「同意江東街道農場村建立的農場社區批准」:同意農場設立的農場社區農場社區,本行政區域內村? ?原農村行政區域,面積嗎? 6.14平方公里,由9個居民小組在原來的農場,農場社區居委會村委會辦公室。龍橋6月7,2006,在涪陵區人民政府同意,錦豐村,白龍橋鎮袁家社區,袁家村批准設立「:同意退出袁家社區,金鳳村,袁家村原元家庭社區,金鳳村行政區域的行政袁家村地區,村民委員會白龍橋鎮路。新成立的嗎?該9.67平方公里Yuanjiacun地區的人口,1496年,4186年,轄9個村民小組,村民小組的序列號,確定自治的原則,由白龍橋鎮方便。

熱點內容
利率越低債券價格高 發布:2021-09-10 11:04:26 瀏覽:403
基金交易原則 發布:2021-09-10 11:03:50 瀏覽:464
車險如何網上買保險 發布:2021-09-10 11:03:14 瀏覽:970
英國郵局申根保險價格 發布:2021-09-10 11:03:13 瀏覽:16
果洛網上炒股 發布:2021-09-10 11:01:59 瀏覽:9
股市中的換手率內盤也算在內嗎 發布:2021-09-10 11:01:56 瀏覽:80
60歲老年人保險價格是多少 發布:2021-09-10 10:58:41 瀏覽:606
匯博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信息 發布:2021-09-10 10:57:17 瀏覽:66
河南期貨從業資格成績查詢入口 發布:2021-09-10 10:57:14 瀏覽:422
乙烯期貨價格 發布:2021-09-10 10:55:20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