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金融 » 國際經濟政策對上市公司的影響

國際經濟政策對上市公司的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9-09 14:01:07

A. 國際企業對本國經濟有哪些正面影響

一,國際貿易對國民的作用
1、增加國民福利。
2、滿足國民不同的需求偏好。
3、國際貿易提高國民生活水平。
4、國際貿易影響國民的文化和價值觀。
5、提供就業崗位。
二,國際貿易對的作用
1、強化品質管理,提高效益。
2、在產品品質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3、有利於國際間的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
4、有利於自我改進能力的提高。
5、有效地避免產品責任。
三,國際貿易對單一國家的作用
1、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
2、延續社會再生產。
3、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
4、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
5、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6、增加財政收入。
7、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 。
四,國際貿易對世界的作用
1、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參與國際分工,實現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
2、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間進行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途徑。
3、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進行政治、外交斗爭的重要工具。
4、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5.國際貿易是國際經濟中「傳遞」的重要渠道。

B. 國際貿易的政治經濟學對企業有什麼影響

經過相關調查分析可以得出,利益集團對國際貿易政策具有顯著影響,一般能夠通過政治捐獻手段、政治途徑、影響貿易談判、影響本國政策幾個方面來影響國際貿易政策。實際上國際經濟活動中的主要人物就是企業利益集團,可以看出早在1929年美國修訂《關稅法案》時就已經受到企業利益集團的影響。隨著科學的進步,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新理論、觀念的產生,對於利益集團對國際貿易政策政策影響的政治經濟學分析變得更加完善,通過學者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政府與公眾、個人、集體之間都存在著利益分歧,但是利益集團往往都會利用多種方式向政府決策者施加政治壓力、以此來影響對外貿易政策,可以說貿易政策就是政府對利益集團妥協後的結果,這些受到利益集團通過政治手段影響後的貿易政策,往往都會對利益集團有利。

C. 環境對企業的影響

影響企業經營的宏觀環境要素包括:社會環境、經濟環境、技術環境和文化環境。
1、社會環境:包括社會的政治、法律、人口、教育等環境因素。在我國,特別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演變,以及富民政策。在國際,則涉及各國的政治體制,政權更迭及各政黨的政策,特別是經濟政策。
2、經濟環境:是宏觀環境中對企業經營具有重要影響的因素。它主要包括:資源的豐瘠及其分布狀況;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戰略;通貨膨脹率;銀行利率;稅制與稅率;國民收入水平等。就國際經濟環境來講,還包括國際性經濟集團,國際貿易關系,經濟周期等因素。
3、技術環境:是影響企業經營宏觀諸因素中最活躍的因素。新技術的出現往往會改變產業結構和戰略均勢。現今技術環境的重要特點是,技術發展以高速度在進行,對產業結構的調整產生了強大的沖擊波,企業必須以戰略眼光密切注視科學技術前沿的動向和發展趨勢。
4、文化環境:也屬於社會環境,但是對企業經營具有特殊的意義。文化因素包括人們的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的特定的習慣、風俗、觀念、道德准則等,其核心是價值觀念。不同社會、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價值觀念是有很大差異的,往往會造成一定的文化障礙,忽視這種差異,會導致戰略失誤。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0-12-09,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D. 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利弊的簡要分析

在今以經濟發展為首位的國家幾乎是覆蓋了這個星球的情況下,接受經濟全球化並去偽存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由的之路。
世界經濟在二戰後的高新科技推動下,通過全球性的跨國直接投資和世界性金融市場的作用,不斷實現一體化,這一過程被稱為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世界經濟在生產、金融乃至知識等深層次經濟結構上的不斷一體化,因此,在它的發展過程中,不斷一體化的世界經濟行為對國際政治體系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同時,後者又反過來對前者產生巨大的反作用,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全球的政治、文化,乃至社會生活都深受經濟一體化的影響而同樣顯示出一體化的傾向。具體而言,經濟全球化就是世界經濟的發展跨越了政治上以民族國家為主體的國家和地區的邊界,超越了自資本來到世間後所形成的民族國家政治體制的控制,從而使世界市場不斷地在深層次上整合,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全球一體化市場。在不斷整合的世界市場中,全球的產品、服務和資本不僅通過國際貿易、更重要的是通過國際投資和國際化生產高速度大容量地跨國界流動,各種資源的利用和配置也因此而大大地越出民族國家的疆界。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客觀過程,它是一股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巨大的歷史潮流。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系……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經濟全球化藉助世界市場的力量在全球性生產結構和世界金融市場的不斷擴展中日益增大,以致極大地降低了國家調控經濟的能力。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經營使得建立有效的貿易壁壘成為過去式,而新的技術和新的金融手段使各國政府難以控制金融的跨國流通。於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作用之下,經濟資源不再被限於國界之內流動,而是沖破國界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配置,世界經濟因此得以以空前的速度發展,因為生產要素的全球性流動給整個世界帶來更多的資金、更低的成本、更先進的技術和更廣闊的市場。正因為如此,經濟全球化給世界各國,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加速發展的機遇。但是,經濟全球化在給各國帶來空前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給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首先,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世界市場的力量日益強大,而國家對世界市場的宏觀調控能力則往往力不從心,由此,世界市場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對介入世界經濟的國家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由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底子薄,國家的經濟調控能力本來就弱於發達國家,因此,在全球化條件下,每當世界市場失靈,受其負面影響最重的無疑是參與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國家,1997年發生的東南亞金融風暴就是最好的例證。
其次,經濟全球化使世界性的貧富差距拉大。由於經濟全球化並不是世界經濟體系的一場革命,而是世界經濟在國際經濟秩序不發生根本變化的條件下的某種新發展,因此,由舊的國際經濟秩序所造成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以及發展的不平衡和機會的不均等等都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繼續存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還有所加強。由於經濟全球化通過對世界市場的深層次整合而加強了各國間的相互依存,因此,全球性的貧富差距,發展不平衡和機會的不均不僅主要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不利,而且對發達國家也會造成負面影響,以至最終會影響全球的發展進程。
第三,經濟全球化導致了全球性問題的出現,而現有的國際政治體系卻依然是分裂的民族國家體系,國家依然是國際政治經濟體系中的主要行為者,國際體系在總體上仍是無序的,因此,全球性問題往往因得不到權威性的全球性機構的處理而惡化。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環境問題、人口問題、能源問題、毒品問題,以及難民問題都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問題,單個的民族國家實際上很難獨自對這些問題加以解決。然而,迄今為止,建立超越國家,面向世界市場經濟機制的全球性權威政治機構依然只是某種理想境界,世界政治體系從本質上而言仍然是分裂而無序的體系,由此,問題的全球化而解決問題的機制依然分裂化對人類構成巨大的挑戰。
面臨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客觀現實,我們應該作何反應和選擇呢?躲避肯定不是正確的選擇,因為經濟全球化實際上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客觀歷史潮流。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動下,經濟活動的全球化已成不可逆轉之勢。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世界市場的日益整合,使世界經濟從更深的層次上相互聯結,而科學技術和世界市場的發展又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因此,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是完全超乎於個人乃至國家控制的。經濟全球化存在客觀的基本動力,筆者認為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一、市場經濟體制已為世界各國所接受,並且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使各國經濟接軌的可行性大大提高。二、信息科技日新月異,網際網路如雨後春筍,加速了經濟信息在全球的傳遞,縮短了經濟活動所需的時間,卻擴大了其空間。三、發達國家的國內資本市場已呈現超飽和狀態,而其本國的跨國公司又不斷膨脹,所以不斷向全球尋找新市場,全球化就成為它們的主要出路。
由此可見,面對作為世界經濟發展客觀過程的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有意識地去避免這一過程絕對不可能。實際上,現在我們要問的問題不應該是要不要介入經濟全球化,而應該是如何介入經濟全球化。這也就是說,在很大的程度上我們實際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捲入了經濟全球化的浪潮,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用什麼樣的心態、方法和手段去抓住經濟全球化所給予的機遇,迎接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我們必須注意到,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所面臨的由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也要比其他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更為嚴峻。
首先,在不斷介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國受世界市場不確定和不穩定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會越來越大。這一是因為國家對宏觀經濟的調控會隨著融入世界市場程度的加深而日益困難,而由於中國的經濟總量要遠遠超過一般的發展中國家,因此一旦世界市場失靈,中國所可能受到的影響必然要更大。二是因為中國目前並不處於世界經濟體系的核心地位。雖然中國的總體經濟實力已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對世界經濟運行的影響力卻仍然不足。中國至今沒有能夠參與對世界經濟運作具有舉足輕重影響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盡管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了七國中的加拿大;盡管目前低於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國民經濟總產值為4500億美元的俄羅斯卻能參與其中。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既有分量又影響力不足的實際地位決定了世界經濟在全球化過程所發生的震盪會更嚴重地影響中國。三是因為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正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雖然從1978年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就開始了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並且最終已經確定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但是,應當承認我們的市場化程度迄今依然不高,尤其是與世界市場的接軌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由於中國介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恰與中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同步,因此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全球性問題,如環境問題、人口問題、能源問題,乃至發展的不平衡問題等對我們的挑戰就更大,因為自身機制的不完善會極大地影響處理這一系列全球性問題。
其次,但並不是次要的嚴峻挑戰是,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不僅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以及發展的不平衡和機會的不均等等都有可能拉大和加強,而且具有因趕不上經濟全球化不斷變化的節奏而被拋入現代世界體系的邊緣的可能。由於在現存的國際經濟體系中中國並不處於有利的地位,加之中國是在改革的同時實施開放的,也就是中國是在建立完善市場機制的同時不斷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因此,經濟全球化所造成的不確定和不穩定往往會導致國內機制變革的某種停頓。然而經濟全球化所造成的形勢是,任何國家,尤其是處於世界體系邊緣和半邊緣地區的國家,只有不停頓地不斷地適應千變萬化的世界市場,才有可能抓住機遇,跟上潮流。否則中心和邊緣、半邊緣的差距只會拉得更大。
眾所周知,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者跨國公司通常是在全球范圍內配置生產要素,設置工廠,組織社會化大生產和進行全球化的經營和管理的。跨國公司的這種以全世界為「工廠」,以各民族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為「車間」的經營行為需要各接受直接投資的國家通過不斷改善本國的市場經濟機制相配合的。對那些市場經濟機制比較完備的國家而言,適應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經營行為並不難,這也就是為什麼迄今為止,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的重點依然在世界經濟的核心地區。然而,對市場機制不完備,或正在不斷完備自身市場機制的國家而言,對跨國公司的適應性就比較差,尤其是在全球經濟發生動盪的時候就更不易於適應,有時甚至會走向極端,即停止對自身內在經濟機制實行調整,拒絕走經濟國際化的道路,乃至最終徹底排斥跨國公司的投資。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不斷地失去經濟全球化所給予的機遇,以至被完全甩出世界經濟的主流。實際上目前一些處於世界體系邊緣中的國家已經幾乎完全被逐出國際經濟循環圈而成為赤貧國家。就目前中國的改革開放程度而言,我們似乎不太可能陷入如此可怕的境地,但是,這樣的威脅並非完全不存在。
顯然,解決這些問題要求我們洞察人類歷史的發展趨勢,認清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中國國情,把握輕重緩急的不同節奏,處理好改革、開放、發展與穩定的關系。坦率地說,這是十分艱巨的使命,既要有深遠的戰略思考,又要有高超的操作藝術;既需要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也需要堅強奮發的全民族的凝聚力。
一是要把中國經濟發展融入到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政策。20年以來,中國改革開放與經濟全球化互為促進的。中國這個全球最大待開發市場的對外開放,正改變著國際資本和商品的流向,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潛力。經濟全球化則為中國提供了歷史機遇。中國成為吸收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批准設立的外資企業已近50多萬家,實際利用外資3200多億美元,外國資本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資金來源之一。中國經濟加入世界市場的過程,同時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育過程。市場的資源配置和競爭機制,正在促進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實行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已經確定為21世紀中國發展的基本戰略。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20個年頭。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歷史性的變化。市場經濟新體制的雛形已基本顯現,長期困擾我們的物資短缺已基本消失。片面追求產量擴張的增長受到抑制。銀行與企業之間正在形成以效益為基礎的商業關系。投資主體正在從政府轉向多元化的資產市場。同時,由於改革的縱深推進,各種福利保障轉向社會化。市場機制已在商品和勞務交易、資源配置等經濟領域起著廣泛的調節作用。
二是做好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經濟轉型。當前我們面臨著兩個重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現代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二是經濟結構由粗放式經營轉變為集約式經營。與這兩個轉變相一致,我們面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從未遇見過的問題。其中包括:對國有經濟實行戰略性改組,並提高國有企業的競爭力;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並使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並解決就業和再就業問題;改造和重建金融體制並發展資本市場;擴充和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並開拓人力資本;加強民主與法制,抵制社會的腐敗現象等等。中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顯示出了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姿態。但關鍵要積極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後面臨的挑戰。要加快推進與加入世貿組織相關的法律體系建設,這是更好地適應世貿組織規則的需要,更好地保護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對外經濟合法權益的需要,也是我國法制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必須抓緊做好清理、修訂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工作,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要加快推進政府職能的轉變。要通過一系列法律法規來規范政府行為,建立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要十分注意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審慎做好對服務業等重要敏感領域的開放和監管,建立產業安全保障體系,合理保護國內市場和產業。要努力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由於我們發展市場經濟時間比較短,所以,從總體上看,我們的企業與發達國家的先進企業相比還有不小差距,我們的商品和服務與國際上同類品牌相比還缺乏競爭力。我們只能在競爭中學會競爭,不斷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從根本上轉換企業經營機制。要積極推進科技創新,提高商品和服務的科技含量,精心打造優秀品牌,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
三是加大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筆者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也是重要推動手段。區域經濟一體化本質上屬於各國在WTO承諾的基礎上進一步互相開放,是最惠國待遇的一種例外。因為區域成員之間互相給予的優惠高於其他域外成員,這就給域內成員之間帶來了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兩大效應,大大促進了區域內成員之間的貿易和投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上述特點,使得過往以地緣因素為基礎的傳統經濟區劃進一步轉化為具有強大的對外張力和一定程度排斥力的世界經濟板塊結構。被稱為世界經濟三大板塊的北美、西歐和東亞三個地區中,西歐地區早已成立了歐洲聯盟,北美地區也建立了包括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在內的北美自由貿易區,並正在努力擴大到南美,建立整個美洲自由貿易區。只有東亞地區至今尚未建立起統一的、制度化安排的經濟組織。東亞地區經貿合作制度安排上的滯後,與區域內經濟貿易互相依存度較高的現狀呈現出巨大的反差。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亞洲各國,尤其是中日兩國,需要進一步加強在這個領域的合作。
當然,國體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也是我國經濟發展一大支點。
近年來,長三角的超速崛起,和同時暴漏出來的問題,也提醒了人們,經濟全球化,並不像讀起來的那麼好聽。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勁的地區之一,目前被列入「長三角」都市圈的共有16座城市,包括上海,江蘇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泰州,浙江的杭州、寧波、湖州、嘉興、紹興、舟山和台州。長江三角洲都市圈的這16座城市土地面積約佔全國的1%,人口佔全國的5.8%,創造了國內生產總值的18.7%,貢獻了全國財政收入的22%和全國出口總額的28.4%。無論在經濟總量還是發展速度上,長三角區域已成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典範,被認為是未來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之一。長三角無疑為全國經濟社會最為發達的地區,不但人均GDP全國第一,而且開放度、創新能力也是名列前茅,表明這一區域經濟實力強勁,基礎扎實,發展潛力雄厚
但是,其中中型城市資源短時間被大量利用,也造成了一些隱患,追求產值也帶來了錯誤的政策模式。興建高樓大廈、機場、高速公路和發電站就是經濟增長的觀點對中國微觀競爭力的危害非常大。在中國,這種觀點導致了大規模的強迫征地、功能仍完善的房屋遭拆毀和耕地的減少。這些做法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是毀滅性的,自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之後一直脆弱的財產安全感進一步喪失。這種破壞在中國的農村地區尤其嚴重。我自己進行的研究顯示,上世紀80年代時,中國部分最貧困地區的鄉鎮企業迅猛發展,但到了90年代,融資變得越來越困難,根據中國教育學家的研究,農村的基礎教育也受到了沖擊。以常州為例,改革開放初期,該城依靠外資迅速發展,與蘇州無錫共得個蘇錫常的美名,由於大量的土地等資源被徵用,使得其長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以至其為保住經濟強市之稱,無視國家法規,更無視已經極度匱乏的資源,弄出個全國聞名的 鐵本 事件。
如果我們以這一戰略視角來審視我國目前正在展開的區域經濟協作和都市圈建設狀況,那麼我們的有些做法和認識是有缺陷的,是比較短視的,缺乏一種戰略性的考慮和長遠發展思路。特別是對推進各區域經濟協作聯動具有重要作用的核心城市來說,提高這方面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區域的中心城市目前的狀況似乎都在考慮如何在自身狹窄的范圍內建設全面的產業體系。但是,區域經濟協作不是一種簡單的地方經濟的疊加湊合,不是地方經濟總量的加總。這種認識和做法有害於區域范圍的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和整合,有害於產業分工協作深化,更無法創造出區域明顯的產業優勢和突出區域的經濟功能。這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是不利的,對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產業競爭力提高是不利的。並且從長遠的角度看,對中心城市的加快發展同樣是有害的。在一個惡性競爭、各自為戰的區域內,所謂的區域中心城市是缺乏基礎的,站不住的。區域協作的低水平將無法烘托中心城市的高度。
區域經濟協作的導向是為國民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和加快發展服務的。區域經濟協作首先應形成更為有效的區域性產業結構。即在區域范圍內資源要素整合的基礎上建設一個較以前更合理的一、二、三產業結構和體系,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及對外輻射拓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基礎;在此前提下,進一步突出區域范圍內資源要素及產業的組合優勢,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區域經濟的產業優勢、功能優勢和競爭優勢,在國民經濟中尋找自己區域的正確定位,為國民經濟結構優化貢獻區域的力量,為區域對特定的資源要素和產業的集聚和輻射創造更為有利的狀況;第三,區域經濟通過協作聯動及整體優勢的進一步營造和發揮,並通過對全球資源要素及產業的集聚和輻射,從而使得這一優勢體現在全球性的市場競爭中。
中國經濟的發展得益於政策開放,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也需要進一步的改革開放。東亞金融危機使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政企需要分開,產權應當透明,政府的作用是糾正市場失靈,維護公正,間接調控,而不能包辦代替。1998年以來,中國的政策事實上始終遵循了這個原則,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當的貨幣政策僅是幫助啟動經濟,而不是代替經濟增長。與此同時,中國政府進一步加大了改革力度,政府機構的改革為政企分開創造了條件,國有經濟戰略性重組正穩步進行.清理整頓金融機構,關閉了一些有問題的機構,黨政軍機關與所辦的企業脫鉤,加強法制建設,培育基層民主有長足的進步等。這些都為中國經濟發展奠定了條件,也使我們對中國經濟的前景充滿了信心。展望未來,鄧小平理論指引下的改革開放戰略將得到堅持,加入世界經濟體系的方向不會改變。一方面,開放國內市場還大有潛力,中國的龐大市場對國際投資的吸引力始終存在。中國的勞動力比較優勢和地區間的經濟技術轉移與開發將為國際產業轉移提供巨大的空間。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形成,多種經濟成分共存競爭的局面正在出現,中國政府駕馭宏觀經濟的能力和機制已經展現,抵禦各種風險的物質技術基礎初步奠定,它構成了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 根據世界市場的不斷變化而保持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不僅是規避風險的重要途徑,而且是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眾所周知,市場經濟的運作是以價值規律為決定性因素的,因此獲取利潤和實現利潤的最大化是參與市場競爭的任何企業的不二法門。為了資本利潤的最大化,為了在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公司企業不論大小往往都以眼前利益為重而不重視全球的長遠利益,其中特別是不重視全球長遠的環境和生態問題。由於不論世界市場如何在深度和廣度上整合都不可能自動地節制企業追逐利潤的行為而使之注意保護環境和生態,因此,市場機制本身不能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和生態平衡遭破壞的問題。更有甚者,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劇了企業特別是跨國企業對全球環境的不負責任的態度,因為為了利潤的最大化,跨國公司常常將在發達國家中受限制的污染企業原封不動地轉移至發展中國家,從而使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持續性遭到嚴重的影響,同時全球的環境和生態則繼續整體性地惡化。在這樣的形勢下,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必須運用市場之外的政治力量來調控企業的行為,通過行政手段來保護環境和生態以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們在融入世界市場中所必須十分注意的。
作為新興市場的一員,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因此,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所處的地位正在上升,經濟全球化少了中國的參與就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反之作為新興市場中的大國,中國也必然要參與經濟全球化。然而,由於中國畢竟還是發展中國家,因此迄今並不處於全球化的世界經濟的核心,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力自然是有一定限度的。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經濟實力尚未達到「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的程度。客觀的現實告訴我們,在經濟全球化的沖擊下,中國目前的經濟實力實際上處在「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甚至「不若則能避之」的地位。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一面是利,一面是弊;一面有機遇,一面有風險。利要興,機遇要抓住;弊要除,風險要化解。中國古代詩人屈原有句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是艱巨的。經濟全球化與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道路更需要時間。人類不會畏懼路途遙遠而止步,更不會因為道路曲折而茫然。讓我們細心大膽的走向經濟全球化,共創美好的明天

E. 國際貿易對經濟發展有什麼作用

國際貿易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一、國際貿易對國民的作用:

1、增加國民福利。

2、滿足國民不同的需求偏好。

3、國際貿易提高國民生活水平。

4、國際貿易影響國民的文化和價值觀。

5、提供就業崗位。

二、國際貿易對企業的作用:

1、強化品質管理,提高企業效益。

2、在產品品質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3、有利於國際間的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

4、有利於企業自我改進能力的提高。

5、有效地避免產品責任。

三、國際貿易對單一國家的作用:

1、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

2、延續社會再生產。

3、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

4、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

5、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6、增加財政收入。

7、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 。

五、國際貿易對世界的作用:

1、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參與國際分工,實現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

2、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間進行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途徑。

3、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進行政治、外交斗爭的重要工具。

4、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

5、國際貿易是國際經濟中「傳遞」的重要渠道。

(5)國際經濟政策對上市公司的影響擴展閱讀:

一、國際貿易的特點:

1、國際貨物貿易要涉及不同國家或地區在政策措施、法律體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異和沖突,以及語言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帶來的差異,所涉及的問題遠比國內貿易復雜。

2、國際貨物貿易的交易數量和金額一般較大,運輸距離較遠,履行時間較長,因此交易雙方承擔的風險遠比國內貿易要大。

3、國際貨物貿易容易受到交易雙方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變動、雙邊關系及國際局勢變化等條件的影響。

4、國際貨物貿易除了交易雙方外,還需涉及到運輸、保險、銀行、商檢、海關等部門的協作、配合,過程較國內貿易要復雜得多。

二、國際貿易的發質感趨勢:

1、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

2、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

3、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

4、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5、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6、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F. B題: 「黃金十年」保險理財

答:
一、您所說的受到「許多人喜歡」,指的是哪些人?有相關數據嗎?是您所生活的圈子裡的親友們「很多人喜歡」還是您有權威的數據顯示證明?如果說真有「奧秘」,那就是您自導自演。
二、之所以提出第一條質疑,是因為根據您的描述,我懷疑您就是銀行的相關工作人員,通過這種自問自答的方式變相做廣告。至於改進,銀行有待改進的地方實在太多了,不信您隨便問任何一個路人,他們如果懂網路語言的話,很多人想必會問:「我可以說臟話嗎」?當然,我們保險行業目前也同樣存在著諸多問題有待改善。讓我們都共同善待消費者吧!
三、老百姓對於推出理財產品的金融公司的建議其實很簡單:少忽悠,少坑爹!

G. 我有十萬元現金 如何理財比較好 不求大賺 求穩妥

怎麼理財是一直都在提的問題,你能在市面上找到的理財方式和理財產品都太過繁雜了,今天我給大家化繁為簡,把我最推薦理財方式和理財產品給到大家!
最近有一門基金課程是我極其推薦的,大神們專注基金投資多年,年化收益可達15%:僅限50人!點擊參加《基金訓練營》,跟投高收益基金!
下面進入正題
1. 股票——高回報型理財產品
僅僅去券商那裡開個戶就可投身股市,本金都不需要准備太多。大家都明白股票的刺激性很大,因此投入資金不要超出總資產的20%,炒股不太適合理財新手,因為風險有點偏高,且系統地學習太耗費時間和精力,不懂行情就只能當韭菜。
2. 基金——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兼備的理財產品
基金的資金是存放在銀行的,所以安全十分有保障。基金和股票的區別在於,基金是由專人管理的,比起股市的自由投資,穩定性高很多。基金10元起賣,價格非常親民,投資種類也不會集中在一個品種上面,風險很低。基金的特點在於:強流動性,易贖回,錢靈活。
由於很多人挑選的基金太菜了,所以收益不高,跟投投資大神的選擇,一般來說可以獲得長遠的收益:限時福利!點擊參加《基金訓練營》,高收益基金已流出。速度跟投收益可達15%!
3. 國債——門檻低,安全性高,流動性較差的理財產品
國債的優點有很多,首先它只要100元就能買;安全性高,發行主體是國家;年收益大約在4%。但是國債在提現支取的時候需要支付0.1%的手續費,而國債屬於長期投資,所以不建議提前兌取。
綜上所述,理財最合適的產品還是基金,普通人理財在投資過程中都有三個不利的點:不專業、沒時間、錢不夠。而投到一隻給力的基金,能完美解決這些問題。想入手高質量基金,就來參加基金訓練營:點擊參加《基金訓練營》,基金投資能躺贏!

以上是我對《我有十萬元現金 如何理財比較好 不求大賺 求穩妥?》的回答,望採納~
點擊文中鏈接了解理財訓練營,讓你在理財的道路上事半功倍!

H. 2010~2011年國際上主權債務危機對於我國上市公司有哪些影響要分析得簡潔精煉 謝謝

2010~2011年國際上主權債務危機對於我國A股市場影響很大,造成上市公司無法套現、再融資。

I. 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對國際企業經營的影響

從2002到2007年是我國歷史上經濟社會發展最好的六年,也是中國中小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六年。截至2007年底,我國中小企業總數已達4200多萬家,佔全國企業總數的99.8%,吸納了75%的城鎮人口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生產總值佔到全國GDP的60%,出口的70%,稅收的50%,我國65%的發明專利和80%以上的新產品都是從中小企業而來的。可見,沒有中小企業的發展,就沒有中國經濟社會的今天。
可是2008年情況卻峰迴路轉。經濟增長內外部環境發生了顯著改變,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我國經濟增長以從第一季度的10.6%回落到第二季度的10.1%,到了第三季度更是首次跌破兩位數的增速,降至9.5%。另外,根據央行公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5000戶企業調查匯總分析:宏觀經濟的熱度指數顯著回落,企業家對下季度的經濟下行的預期進一步增強;出口訂單景氣指數持續回落,國內訂單的景氣度首現大幅度下降。經濟增長還有繼續回落的趨勢。國家經濟的高速增長,相當程度上依賴於中小企業的崛起。而當下經濟增長的內外環境的變化,中小企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據統計,2008年上半年,全國有6.7萬家規模以上的中小企業倒閉,超過2000萬工人解聘。在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高漲的推動下,國內市場相關產品如石油、煤炭和農副產品等價格也大幅上漲,這就從外圍給國內中小企業帶來了生產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從而給中小企業帶來巨大的成本壓力,生存面臨著嚴重的挑戰。由於我國經濟嚴重的依賴於出口,凈出口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已上升到21.5%。而由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放緩導致外部需求減少,國外訂單的減少,出口增速的回落,使我國出口受到嚴重影響。
問題與機遇往往是相伴而生的。中小企業無疑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受到的沖擊更為猛烈,雖然有些殘酷,但給中小企業的轉型卻提供了契機。另外,金融危機可以帶來更多政策層面上的優惠,國家近期相關政策的出台便是證明。國家為保增長的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也無疑給中小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中小企業的發展,國家應該鼓勵多出政策.有了國家的支持,小企業就會有強有力的後盾,

熱點內容
利率越低債券價格高 發布:2021-09-10 11:04:26 瀏覽:403
基金交易原則 發布:2021-09-10 11:03:50 瀏覽:464
車險如何網上買保險 發布:2021-09-10 11:03:14 瀏覽:970
英國郵局申根保險價格 發布:2021-09-10 11:03:13 瀏覽:16
果洛網上炒股 發布:2021-09-10 11:01:59 瀏覽:9
股市中的換手率內盤也算在內嗎 發布:2021-09-10 11:01:56 瀏覽:80
60歲老年人保險價格是多少 發布:2021-09-10 10:58:41 瀏覽:606
匯博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信息 發布:2021-09-10 10:57:17 瀏覽:66
河南期貨從業資格成績查詢入口 發布:2021-09-10 10:57:14 瀏覽:422
乙烯期貨價格 發布:2021-09-10 10:55:20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