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金融 » 我國上市公司再融資現狀和特點

我國上市公司再融資現狀和特點

發布時間: 2021-09-05 12:11:00

㈠ (簡答題)簡述我國企業融資結構及存在的問題。

摘 要:中小企業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中小企業融資難是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問題,本文在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和原因分析的基礎上,借鑒中小企業比較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較為成功做法,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體系的建議,並對建立中小企業融資體系的模式、內容和意義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體系;建議

統計表明,到目前為止,我國在工商注冊的中小企業已超過800萬家,佔全國企業總數的99%,成為拉動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經濟快速增長中,工業新增產值的76%以上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實現利稅、出口總額分別佔全國的60%、57%、40%和60%。由其所提供的就業崗位約佔全國城鎮就業崗位總數的75%,在全國整體經濟中占據大半壁江山.

但由於我國市場機制尚不成熟,中小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擾,從對我國中小企業比較發達的浙江省部分中小企業管理者所做的調查可看出融資難已經成為經營中的首要難題,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適合中小企業的融資體系,已成為推動中小企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一、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體系現狀與原因分析

中小企業自身的特點和我國現行資本市場的游戲規則決定了它很難得到股市融資,加之我國產業、風險投資基金發展緩慢,因此,中小企業資金籌措基本上依賴於銀行的間接融資完成的。自1998年以來,人民銀行採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強和改進對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政策措施,如對金融機構連續下發了兩個《指導意見》,同時進一步擴大了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范圍。然而,中小企業融資環境並未因此而明顯改善,不少中小企業甚至抱怨,他們得到銀行貸款似乎更難了。那麼,這種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

1.歷史背景 中小企業成分復雜,存在較大的制度性風險。目前我國中小企業主要來源於5種渠道:一是計劃經濟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國有小企業和集體企業,這部分企業產權不清,機制僵化,經營狀況不佳,大部分有長期的銀行負債,信用記錄不良。二是鄉鎮企業。這部分企業技術檔次低,管理水平低,產品研發能力弱。其資金來源主要是銀行借款、內部積累和集資,一般都有較高的資產負債率。三是一些機關和企業開辦的「三產企業」,因其難以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所以達不到銀行貸款的條件。四是私營和個體企業,我國近期內這類企業如雨後春筍大批涌現。這些企業缺乏嚴格的管理制度,大多是家族企業,財務管理形同虛設,銀行難以掌握其真實的經營狀況。五是近年發展起來的民營高科技企業。這類企業項目風險較大,啟動資金需求大,自身積累難以滿足,銀行又因擔心其項目風險而不敢對其融資。

2.企業自身情況 中小企業自身積累少,經營管理不規范,經營效益低下,銀行由於對其融資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存在著「惜貸」、「懼貸」心理。究其原因:一是中小企業自身積累明顯不足,對外融資需求大。據《上海統計年鑒2002》顯示,2001年,全市中小型企業戶平均年末資產只有1914.29萬元,僅為大型企業的1/55,中小企業平均年產值1741萬元,約為同期大企業的1/34。全市大型工業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為42.67%,中型企業為 55.42%,小企業為56.09%。其二,企業資信等級不夠,根據對江蘇省1100家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年銷售收入500萬以下企業)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截至2002年底,江蘇省規模以下工業企業中3.8%的企業已獲得AA級資信等級,10%的企業獲得A級資信,但尚有股82%的企業未參與評級,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這部分企業事實上產品缺乏市場潛力,技術含量低,或由於其他原因未參與評級,另一方面則是企業不動產及規模指標難以達到信貸准人等級,未能參評。其三,大部分中小企業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這些企業普遍都是家族式經營,少數或個別人控制現象嚴重,法人資產與自然人資產沒有嚴格區分,當企業經營發生困難時,抽逃資產的現象時有發生。部分民營企業財務數據不真實,一個企業往往有幾套賬表甚至幾十上百個賬戶,造成銀行與企業間信息嚴重不對稱,難以掌握企業的真實經營情況。而且部分企業在「轉制」過程中逃避銀行債務的現象較普遍。

3.首要原因 在對浙江部分中小企業管理者的調查中,他們把難以提供合格的擔保、抵押品,難找擔保單位作為嚴重製約金融機構對其融資的首要原因。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第一,中小企業自身規模小,資金實力不強,難以提供符合要求的抵押品和找到有實力的擔保單位;第二,抵押擔保手續復雜,費用較高,耗時耗力,企業不堪重負;第三,抵押物流通市場窄小,變現能力弱,進一步加大了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的難度。

4.國家政策對中小企業缺乏必要的引導和扶持 首先,國有銀行不願意給中小企業貸款的原因之一是沒錢可賺。國有商業銀行機構龐大,冗員甚多,本身運行成本就高,再加上審貸程序復雜,使得他們幾乎沒有辦法來經辦小額貸款,一辦就虧。對於國有商業銀行來說,無論貸款額大小,其運作成本基本相同。舉例來說,國有商業銀行貸出一筆1億元一年期的貸款,利息收入600萬左右。而貸出一筆10萬元的貸款,利息收入只有6000元。這點利息收入還不足以支付銀行運作成本,難怪國有商業銀行總把眼睛盯在那些大客戶身上。其次,近年來,一些地方把「抓大放小」政策片面理解為放棄中小企業,在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上,沒有充分考慮中小企業的特點,使得銀行對中小企業改革與發展認識不清,信貸支持力度不夠。

二、完善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體系的建議

(一)政策性融資渠道的建立

在我國現行的企業制度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中,政府的角色已經獨立出來,不再以銀行和企業的所有者身份對它們的經營活動進行決策和控制,而是以協調者的身份對市場經濟中諸主體的行為進行調控和引導。目前,政府在「抓大放小」之後對國有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已制定和實施了不少扶持政策,它們的融資問題已得到了較好的解決。然而對於眾多的中小企業,政府亟需推出相應措施,建立中小企業的政策性融資渠道。具體來說,可考慮進行以下操作:

1.建立、完善與中小企業相關的法律、政策體系 相關法律體系的建立應該先於融資體系的建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建立並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健康、有序的融資體系才能蓬勃發展。中小企業發達的國家地區的實踐也證明了這點。

日本早在1953年頒布了《信用保證協會法》,為中小企業從民間機構融資實行擔保。為促進信用擔保體系的發展,日本政府於1950年頒布了《小企業信用保險法》,奠定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法律基礎。1958年,日本對《小企業信用保險法》進行了修改,把信用擔保體系和信用保險體系理順,避免對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重復。1963年制定的《中小企業基本法》,是日本中小企業發展的綱領性法規,被稱為日本的中小企業憲法。此外還有《中小企業現代化資金助成法》,為中小企業現代化提供資金保證;《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法》等等,形成了相對獨立的較為完善的中小企業法律體系。日本政府還進行了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制度建設,其中涉及融資的制度就有新技術企業保險制度,這是一種針對開發一種新技術需要大量資金,但技術產業化存在風險,籌措資金又缺乏抵押品和必要的能力的中小企業,進行資助。當企業在技術開發中出現了事故,產生了損失,這一保險制度就可為其提供補助金額。

我國到目前關於中小企業的法律有《小型企業租賃暫行條例》,《鄉鎮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規定》,《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鄉村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出售國有小型企業暫行條例》,《鄉鎮企業法》,《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私營企業條例》,《個人獨資企業法》等等。以上這些法律在計劃經濟體制時代和經濟轉軌前期對中小企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情況的變化,這些法律法規已經變得與實際情況不相適應了。主要表現在:(1)按照所有制劃分,已經不再適應現實。(2)側重於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色彩。(3)許多法規為國務院或國務院各直屬部委制定,法律效力低且不系統。於2003年1月1日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作為我國中小企業法律的「母法」,初步界定了法律的調整范圍。重新確定了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在我國經濟生活中的地位。該法的第二章(資金支持)對中小企業融資作出了明確的指導。

2.建立政府系統中小企業金融機構 日本在這方面的經驗可供借鑒。日本政府為了發揮中小企業的活力來支撐日本經濟,綜合實施了各種相應政策,其中在資金支持方面設立了完善的政府系統中小企業金融機構,包括中小企業金融公庫、國民金融公庫和工商公會中央金庫,利用財政資金對中小企業進行資金融通。這3家機構分工明確,其中中小企業金融公庫為中小企業振興事業及穩定經營所需的長期資金提供融資,國民金融公庫為小型企業的小額事業所需的資金提供融資,工商公會中央金庫則是具有存貸款、債券、外匯等綜合金融機能的金融機構,進行推行中小企業組織化的金融業務。這些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一般利率較低、期限較長、擔保要求較松,其中中小企業金融公庫還依據促進中小企業現代化、調整產業結構、節能、防止公害等特定政策目標提供特別貸款,具有更優惠的利率、期限條件。

針對我國具體情況,建立相應的政府金融支持機構勢在必行。在具體操作上提出以下建議:(1)在形式上,可以設立相應的政策性銀行,也可以委託現有的商業銀行開設此類業務,但要保證貸款專項使用,真正體現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目的。同時,也可考慮設立專項基金,用於中小企業的技術改造、產業結構升級等特定用途。(2)在資金來源上,可以由中央財政撥款,也可以與地方財政共同出資。隨著機構改革的推行和企業效益的好轉,我們的財政收入應能保證這項開支的來源。(3)在融資方式上,要以長期的信貸資金融通為主,也應考慮設立投資性機構。日本的中小企業投資扶持株式會社就是通過承兌中小企業股票、可轉換債券等方式向中小企業進行投資的政策機構,以充實這些企業的自有資本。這樣,資金支持與資金投入相結合,可以更好地增強中小企業的活力。

3.建立、完善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實施相應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制度 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信用風險較大,銀行不願對它們提供貸款。從根本上解決貸款難、銀行「惜貸」的出路在於建立全國范圍內的信用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第二部分的第十八條明確指出國家將會推進信用制度建設,「建立信用信息徵集與評價體系,實現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查詢、交流和共享的社會化。」比如日本就在全國務都道府縣設有信用保證協會,在缺乏信用和擔保能力的中小企業從民間金融機構借貸經營資本時對債務予以保證,並且對信用保證協會保證的債務由政府出資的中小企業信用保險金庫進行保險。美國的小企業管理局(SBA)也為中小企業的貸款提供擔保,擔保金額一般在75萬美元以下,擔保部分不超過90%。

目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散出資,規模過小,許多地方政府按縣區設立擔保基金,有些基金只有幾百萬,大部分企業互助基金規模小,很難得到銀行的信任;資金來源單一,缺乏資金補償機制;缺乏專業隊伍,由於過去專業擔保機構少,近兩年擔保機構擴張迅速,擔保專業人才短缺。

此外還存在著如何合理運用擔保基金,如何減少政府幹預等問題。雖然我國1995年頒布了擔保法,但是該法是規范擔保行為而不是規范擔保機構的,缺少對擔保機構的法律規范。1998年開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試點以來,國家經貿委和財政部分別發布了有關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管理辦法,但是主要針對政策性擔保機構,適用范圍比較窄,不夠完善。目前,國內已經有多種形式的擔保機構,因此,迫切需要規范擔保機構的相關法律規定。

4.制定相關的中小企業扶植政策 我國中小企業數量眾多,與人民日常生活聯系密切,是職工就業的主要場所和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因此,政府必須推行相應的扶植政策,優化中小企業面臨的金融環境,真正搞活中小企業。(1)成立統籌全局的政府管理機構,如美國的SBA、日本的中小企業廳等組織,對束縛中小企業發展的各種因素統一協調解決。在此基礎上,融資困難的狀況自然會得到化解。(2)鼓勵中小企業通過改制和重組優化資產結構,降低其經營風險和信用風險。(3)在稅收上除對新改制的中小企業給以優惠外,也應對中小企業用於開發、改造的投資減免所得稅。(4)鼓勵居民儲蓄部分投向中小企業。

㈡ 我國上市公司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特點和發展現狀 有什麼現存的困難 成因是什麼 解決的對策

地位及作用:
(一) 上市公司是推進現代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力量隨著我國市場化程度的不斷加強, 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在資源配置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而作為優秀企業代表的上市公司的發展對於國民經濟增長以及經濟結構優化必然發揮重要作用。
(二)上市公司通過證券市場融資,降低融資成本,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使企業更好地發展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上市公司逐步成為我國企業直接融資的主渠道, 降低了企業發展對銀行的過度依賴和金融風險, 其直接融資大大提高了同期國民經濟和相應區域的經濟建設與發展能力。
(三)上市公司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一股重要力量上市公司顯示了較為優良的價值創造能力,我國國民經濟高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
特點及現狀:
(1)企業屬性上來說,我國上市公司以國有企業為主
(2)行業分布上,我國上市公司以資金密集型和資源導向型公司為主,例如房地產、醫葯、化工、機械、汽車、零售行業;
(3)A股上市公司各財務項目均衡增長,收入與利潤都大幅提高,但是現金狀況並不樂觀。
(4)A股上市公司在產品結構調整和新產品開發方面,以及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績,為將來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進一步發展壯大提供了條件。
(5)上市公司的非等價交易嚴重存在
(6)國有股比例過大、國有股不能流通。
(7)自我交易、內部交易和關於控制人方面的法律不完善。
對策:
(一)認清當前證券市場形勢, 抓機遇促發展
(二)齊抓共管, 加大培育力度, 加快推進企業改制上市步伐
仍然要穩步發展主板和中小板市場,並完善並購重組市場化制度安排,支持並購融資方式創新。
資本市場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之後,並購重組將成為其重要功能。證監會統計顯示,2009年全年有56家公司實施重大資產重組,交易規模達3693.5億元。
(三)選准優勢產業, 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擬上市公司
目前境內上市公司(A,B股)截止2010年9月有1976家,境內上市外資股(B股截止2010年9月有108家,境外上市H股,截止2010年9月有161家。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與上市公司比例不協調,需要進一步增加上司的數量。
(四)依託優勢企業規模擴張, 帶動我國產業結構調整
已公布的2010年報顯示,上市公司四季度業績在三季度環比增長的情況下再接再厲,全年凈利潤增幅達41.22%。其中,石化與銀行業仍是A股「最賺錢」公司。作為國家的經濟命脈,能源和銀行業在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有著重要作用。
(五)提高現有上市公司業績, 帶動我國整體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
2010年是創業板公司登陸資本市場後度過的首個完整年度。但遺憾的是,整體看這一小群體中僅有少數幾家公司的業績表現出高成長特徵,而絕大多數業績平平,增速下降,另有4家公司業績變臉,凈利潤增長率同比下降。因此,上市公司的業績仍然是我國上市公司的軟肋。

㈢ 我國上市公司融資偏好現狀如何

我只能告訴你 我國公司的融資狀況主要依靠的是股權融資,看你的問題下面所寫的內容,似乎要研究的范圍是內源融資與外源融資問題。我認為,我國股市的ipo基本屬於暴利收入,不夠的話還可以選擇再融資,實在沒必要選擇債權融資。至於你所謂的外源,一則本身作為上市公司直接選擇再融資更為合適不必從國外獲得債權融資;二則如果考慮在國外上市的公司,這種公司要麼規模很大,要麼是我們國家給外人做秀,也沒必要一定要在國外上市。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你要研究融資結構更應該傾向股權融資與債權融資的結構,而不是內與外的區別。我國股市還有很大的能量供我國上市公司攫取。

㈣ 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現狀

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現狀
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偏好股權資本。從長期資金來源構成看,企業長期負債比率極低,有些企業甚至無長期負債。特別是在連續數次降息,在債務成本不斷下降的背景下,長期債務比例不升反降,並一直維持在低水平上,這不能不說明我國上市公司具有明顯的選擇股權融資方式的偏好。西方現代資本結構理論提出,企業融資次序應遵循內源融資優先,債務融資其次,股權融資最後的順序。然而,從我國近幾年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看,則是盡量避免借債,在企業上市時,多剝離負債,在再融資時,多推薦配股。
從內源融資與外源融資的關系看,我國企業具有強烈的外源融資偏好。1995-2000年對於未分配利潤大於0的上市公司,內源融資平均只有不到15%,85%以上是外源融資,而未分配利潤小於0的上市公司,外源融資更是在100%以上,內源融資為負。在外源融資結構中,股權融資又占優勢,典型地表現為股權融資偏好,融資的順序一般表現為:股權融資、短期負債融資、長期負債融資 中國企業上市之前有著極其強烈的沖動去謀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成功上市;上市之後在再融資方式的選擇上,往往不顧一切地選擇配股或增發等股權融資方式,以致形成所謂的上市公司集中性的「配股熱」或「增發熱」;大多數上市公司一方面保持很低的資產負債率,而另一方面目前1000多家上市公司幾乎沒有任何一家會主動放棄其利用再次發行股票融資的機會。我們將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上述特徵稱為股權融資偏好。這是與國外成熟融資市場的「啄食次序」所不同的,我國企業在外源融資時,表現出強烈的股權融資慾望和行動。自1990年股市成立,市場規模不斷擴大。1990年,我國上市公司只有10家,到2004年已達1377家;1991年,我國股票籌資額只有5億元,2004年達到1510.94億元,企業對公開發行股票的願望仍然十分強烈,對上市資格和上市後股權融資資格的爭奪一直沒有停止過。從1991年-2004年我國企業債券與股票融資額的比較中可以看到,股權融資的金額遠遠高於債權融資。

㈤ 簡述上市公司再融資方式有哪些優勢和劣勢並比較分析公開增發與定向增發

目前上市公司普遍使用的再融資方式有三種:配股、增發和可轉換債券,在核准制框架下,這三種融資方式都是由證券公司推薦、中國證監會審核、發行人和主承銷商確定發行規模、發行方式和發行價格、證監會核准等證券發行制度,這三種再融資方式有相通的一面,又存在許多差異:

㈥ 請問上市公司再融資的作用和意義是什麼

恢復市場融資功能是市場發展的內在要求。為國民經濟建設籌集資本,為社會資金保值增值提供渠道,是資本市場的基本功能,也是市場發展的根本途徑。上市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是離不開融資的。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是上市公司獲得資金的重要途徑。同時,上市公司不發行新的證券,那麼就難以為投資者提供更多、更新的投資機會。因此,長期停止上市公司的再融資,是對投融資雙方都不利的。
此外,從中國證監會「新老劃斷」分三步走的安排看,只有先恢復上市公司再融資,才能最後恢復待上市公司的融資。從中國上市公司的構成看,境內市場如果長期不能恢復發行新股,那麼境內A股也存在被邊緣化的可能。因此,首先恢復上市公司再融資,也是境內資本市場長治久安的需要。
股權分置改革進程過半的背景下,逐步讓上市公司進行再融資,有著多重意義。誠如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所言:「恢復上市公司再融資是『新老劃斷』的一個重要步驟,既標志著股權分置改革完成了重要的階段性進程,也標志著市場創新發展在新機制下的啟動。同時,在完成股權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優先安排再融資,也是兌現改革政策、扶持改革後公司做優做強的一項重要舉措。」
從徵求意見稿具體的制度安排看,恢復上市公司再融資,不是簡單的再融資重新開閘,而是證券市場的一項重要變革,是在新運行機制上的新發展。中國證監會曾在《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股權分置改革是一項完善市場基礎制度和運行機制的改革,其意義不僅在於解決歷史問題,更在於為資本市場其它各項改革和制度創新創造條件。」徵求意見稿反映了這樣的幾個新特點:一是強化公開發行證券的市場約束機制。股權分置改革後,股東的利益基礎趨於一致,以價格信號為導向的市場資源配置功能將逐步發揮作用。二是嚴格募集資金管理,鼓勵回報股東。三是進一步完善再融資市場化運作機制,提高融資效率。如發行人獲得發行核准後,可在六個月內自行選擇發行時機;對兩次融資的時間間隔不再限制,可以更多地由股東大會決定,等等。這些指導思想,都是原來的有關規定所沒有的。
原有基於股權分置環境下制定的以財務指標和行政管理為主要監管手段的再融資規則已難以適應當前的市場情況,因而,《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的強化公開發行證券的市場約束機制,主要通過以下兩個方面實現:一、按確定市價發行原則,適度降低財務指標要求;二、配股引入發行失敗機制。這樣,以往增發時折價發行的情形,就將得到根本性的改變。而配股失敗的成本,也會引起上市公司的鄭重考慮。因此,改變以財務指標為主要監管手段的再融資規則,並不等於上市公司可以大規模再融資。綜合來看,再融資的門檻實際上還有所提高。

㈦ 上市公司再融資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上市公司再融資需要具備的條件有:

  1. 盈利能力需要滿足要求。增發要求公司最近3個會計年度扣除非經常損益後的凈資產收益率平均不低於6%,若低於6%,則發行當年加權凈資產收益率應不低於發行前一年的水平。配股要求公司最近3個會計年度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資產收益率平均不低於6%。而發行可轉換債券則要求公司近3年連續盈利,且最近3年凈資產利潤率平均在10%以上,屬於能源、原材料、基礎設施類公司可以略低,但是不得低於7%;

  2. 分紅派息要滿足要求。增發和配股均要求公司近三年有分紅;而發行可轉換債券則要求最近三年特別是最近一年應有現金分紅;

  3. 距前次發行的時間間隔。增發要求時間間隔為12個月;配股要求間隔為一個完整會計年度;而發行可轉換債券則沒有具體規定;

  4. 發行對象。增發的對象是原有股東和新增投資者;配股的對象是原有股東;而發行可轉換債券的對象包括原有股東或新增投資者;

  5. 發行價格。增發的發行市盈率證監會內部控制為20倍;配股的價格高於每股凈資產而低於二級市場價格,原則上不低於二級市場價格的70%,並與主承銷商協商確定;發行可轉換債券的價格以公布募集說明書前3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的平均收盤價格為基礎,上浮一定幅度;

  6. 發行數量。增發的數量根據募集資金數額和發行價格調整;配股的數量不超過原有股本的30%,在發起人現金足額認購的情況下,可超過30%的上限,但不得超過100%;而發行可轉換債券的數量應在億元以上,且不得超過發行人凈資產的40%或公司資產總額的70%,兩者取低值;

  7. 發行後的盈利要求。增發的盈利要求為發行完成當年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於前一年的水平;配股的要求完成當年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於銀行同期存款利率;而發行可轉換債券則要求發行完成當年足以支付債券利息。

㈧ 中國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現狀、融資現狀,理論界和實務界如何解釋上面的現象拜託各位了 3Q

(一)目前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的基本現狀 1.股權結構的含義。股權結構是指各股票投資主體所擁有股票的種類和數量在目標投資企業全部股份中的分布構成,表現了以財產所有權為基礎的各不同持股主體之間的所有權構成。 2.股權結構的分類。(1)集中型股權結構。集中型股權機構的特點是股權高度集中於一個或幾個大股東手中,中小股東所佔份額很小;(2)分散型股權結構。分散型股權結構的特點是股權分布分散,股東數量較多,單個股東的作用有限;(3)階梯型股權結構。股權相對集中於一定數量的股東手中,股權分布呈現從高到低的階梯形態,各個股東以其持股水平為依據,決定其行使權利的努力程度。 3.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目前,在國內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中,大致包括以下三大類股份: (1)原發起人持有的尚未上市流通股份(發起人股),主要包括國家股, 內資發起人持有的股份,外資發起人持有的股份,其他發起人持有的股份;(2)非發起人持有的未上市流通股份(非發起人股),主要包括上市前募集的法人股(募集法人股),上市後形成的轉配股(轉配股),上市期限已確定的內部職工股(職工股),其他未上市流通的股份;(3)已上市流通的股份,主要包括A股, B股,和H股。 (二)中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特點 1.未流通股股本比重大。未流通股股本在上市公司總股本中的比重相當大,截至2000年底,滬深兩市上市公司未流通股占總股本的38%,雖然未流通股在總股本中所佔比重在最近幾年中有下降的趨勢,但是仍然維持在相當高的比重,在上市公司股本結構中仍占絕對優勢。 2.國家股股本占絕對優勢。國家股股本在上市公司總股本中佔有絕對優勢, 1997年國家股在上市公司總股本的比重為32.60%,期間雖略有下降,但在2000年又達到了37.32%的高峰,且一直處於第一大股東地位。 3.法人股比重相對較高。法人股股權在我國上市公司總股本中的比重相當高,基本維持在25%~30%;在1997-1999年度法人股比例有逐步上升並超過國家股的趨勢,但在2000年國家股比重再一次與法人股拉開了差距,這表明在2000年度上市的公司中,國有企業仍然占據多數。 4.流通股比重較低。流通股股本在上市公司總股本中所佔比重較低,流通股最主要是A股,A股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但變化幅度並不是很大,這反映了中央政府近些年來所採取的「穩步減持國有股比例,增大可流通股份比例」的政策取向。 (三)我國企業股權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1.股權分置。首先,股權分置(人為地劃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造成市場定價畸形是產生股價泡沫的制度根源。其次,股權分置是流通股股東與非流通股股東地位不平等的制度基礎。最後,股權分置造成一股獨大,就沒有辦法徹底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 2.股份種類過多。中國上市公司股本結構中的股份種類過於繁多,流通股(A股、B股、H股)因流通市場的不同而彼此處於分割狀態,有著各自不同的市場價格,無法遵循同股同利、同股同權、同股同價的原則。 3.股權的高度集中性。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向國有股呈現高度集中性,國有股股東是大多數上市公司唯一的大股東,這導致股本結構中各大股東之間的實力分布極不平衡,產權多元化特徵不明顯,缺乏形成權力制衡的產權基礎,極易造成對中小股東利益的侵蝕。 4.證券市場市場化程度較低。目前,我國股市仍是一個政府調控色彩過濃的「政策市」,證券市場的市場化程度很低,由於莊家的操縱和散戶的非理性投機行為,人為造成中國股市頻繁的異常波動,影響證券市場的運作效率。 (四)中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優化方向 1.股票全流通和國有股投資的優化。解決股權分置,其核心要義是賦予非流通股流通的權利,摒除同股不同權。只要股票具有了正常的流通性,就會自然而然的形成「同股同權,同股同利」的本來經濟局面。 2.統一股份種類。統一股票市場涉及許多具體問題,如國有股、法人股的流動問題,A股和B股的對接問題。在目前的情況下,A股與B股的接軌不是短期能夠實現的。首先,A股與B股接軌的前提是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實現其還需時日;其次,A股與B股市場的對接對於投資者的風險難以預料,這些都會影響二者的順利接軌。 3.大力培育合格的機構投資者。對於發展中的中國證券市場而言,由數個適當身份的大股東持有公司適度集中的股權可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有利於公司績效的改進。所以,政府部門在減持國有股的過程中,應積極推進各類基金組織的發展,培育機構持股者的力量。 4.發展銀行持股模式。銀行是公司非常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它參與公司治理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首先,銀行自其產生以來就是公司最大的資金支持者。其次,銀行相對其他利益相關者更關注企業的經營活動,因為企業經營狀況直接影響著銀行本息的償付。再次,銀行更有能力和動力參與公司治理結構,銀行具有在人員、資金、設施等方面的強大優勢,同時,通過參與公司治理結構,銀行可以獲取更大、更長遠的利潤回報。最後,銀行參與公司治理,有利於公司的全面發展。 (五)中國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業績水平 全國工商聯經濟部和中華財務咨詢有限公司25日在此間發布2010年度「中華工商上市公司財務指標指數」。數據顯示A股主板與中小板上市公司整體盈利能力從2007年至2010年呈V型變化趨勢。中國整體經濟持續向好各 行業 盈利能力平穩增長。 該指數自2008年5月以來每半年發布一次。本期指數依據23個行業1772家A股主板、中小板非ST上市公司其中民營企業835家和209家A股 創業板 上市公司2010年年報計算得出。本期指數主要顯示特徵為: 一、2007年至2010年全行業平均指數呈平穩上升趨勢與中國宏觀經濟基本走勢吻合。22個行業中14個行業毛利率有所上升其中10個行業的毛利率超越2007年平均水平。 二、主板及中小板的民營上市公司在盈利能力、成長能力、長期償債能力、短期償債能力以及營運能力方面表現均優於國有及其他類上市公司。 三、創業板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成長能力、長期償債能力以及短期償債能力整體表現優於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 四、在宏觀經濟呈現先降後升發展態勢的20072010年期間醫葯生物、食品飲料以及信息服務三個行業盈利能力依然持續增強。 具體在盈利能力方面餐飲旅遊、醫葯生物、房地產行業位於前三名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和商業貿易最低;在成長能力方面有色金屬、電子元器件、家用電器行業位於前三醫葯生物、餐飲旅遊和公共事業最低;在長期償債能力方面信息服務、電子元器件和醫葯生物行業最低黑色金屬、房地產、商業貿易行業最高。 此外與2009年相比2010年房地產行業平均毛利率增幅最大繼之是紡織服裝、交運設備行業。 (六)中國上市公司經營水平的提高、經營業績的持續增長,有賴於培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創新是上市公司生存的根基,也是核心競爭力形成和持續的原動力 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要經過長期培育才能形成,在形成過程中,創新是核心競爭力形成的最主要、最有效方式。 核心競爭力一旦形成,就容易被競爭對手模仿,防止對手模仿的唯一方式是不斷提升和改進核心競爭力的等級,而提升和改進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持續的創新能力。從小的方面來說,這使得對手模仿時投入大,花費時間長,總是望其項背。 創新要追求的是兩個方面的目標:一是使消費者的價值獲取最大化,獲取最大化的市場份額;二是使創新的發明者和應用者的成本結構發生重大改變,降低成本、擴大利潤空間,提高使用價格武器的主動性,提高市場的話語權,如果有可能還可以在生產產品,或者服務產品上形成行業標准,進而整體提升競爭力。除此之外,企業創新,還包括管理的創新、技術的創新、工藝的創新、機制的創新、新產品研發的創新。 二、創新要具備三方面能力: 一是戰略創新能力。戰略是決定公司成敗的首要因素,公司的成功,不是戰術的成功,而是戰略選擇的正確;公司的失敗,不是戰術的失敗,而是戰略選擇的失敗。公司發展方向和目標選擇正確,成長為行業領導者只是時間問題,公司發展方向和目標選擇失誤,不僅不會實現既定的目標,還會走向消亡。戰略創新是戰略管理最高層次的內容。戰略創新是打破行業傳統和行業習以為常的規則,創造出通常人們認為不可能實現的價值,而成為行業領導者。 戰略創新最為挑戰性的案例是面對整個市場的競爭戰略。上市公司的競爭對手不是其他同行業的公司,而是整個市場,上市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只有放在更為廣闊范圍來考察,才能夠打造出一流的企業--這種戰略思維人們都認為是不可能實現的,而把人們普遍認為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得以實現,就實現了戰略性的創新。 戰略創新不僅體現在戰略設計的創新,還體現在戰略實施過程的創新,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整套的行動系統創新的基礎之上。 未來市場競爭中只有兩種企業存在:一種是在價值鏈的某個環節上具有最佳能力要素的企業;另一種是將這些能力要素進行最優化組合的企業。 二是對市場的預測和反應能力,能捕捉和實施把握市場的機會。這種能力最為重要的是適時、適度,領先市場半步,領先競爭對手一步,就能獲取競爭優勢;反之,超前市場需求、高於人的需求升級發展的速度,不僅不會成功,反而會失敗。 舉例來說,IBM在PC機領域的成功、微軟在操作系統領域的成功、英特爾在電子晶元領域的成功,都是適時適度、領先市場半步、領先競爭對手一步成功的範例。反之,施樂公司20世紀70年代就成為在PC機的研發、操作系統的創新領域最早的發明者,但由於當時市場還遠沒有培育出來,無論在人的觀念、意識,還是支付能力方面,都還沒有形成現實的市場需求,這種創新對施樂公司的發展毫無價值。 三是動員和獲取市場資源的能力。公司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對經營資源的佔有和拓展,動員資源的能力是公司發展的條件,動員和組織社會資源,如上市、發債券、戰略聯盟、合資合作、股權互換、兼並收購,都可以在短時間內擴大經營能力,實現快速拓展市場的目標。

熱點內容
利率越低債券價格高 發布:2021-09-10 11:04:26 瀏覽:403
基金交易原則 發布:2021-09-10 11:03:50 瀏覽:464
車險如何網上買保險 發布:2021-09-10 11:03:14 瀏覽:970
英國郵局申根保險價格 發布:2021-09-10 11:03:13 瀏覽:16
果洛網上炒股 發布:2021-09-10 11:01:59 瀏覽:9
股市中的換手率內盤也算在內嗎 發布:2021-09-10 11:01:56 瀏覽:80
60歲老年人保險價格是多少 發布:2021-09-10 10:58:41 瀏覽:606
匯博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信息 發布:2021-09-10 10:57:17 瀏覽:66
河南期貨從業資格成績查詢入口 發布:2021-09-10 10:57:14 瀏覽:422
乙烯期貨價格 發布:2021-09-10 10:55:20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