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金融 » 我國上市公司融資決策歸因分析

我國上市公司融資決策歸因分析

發布時間: 2021-08-29 02:02:32

『壹』 為什麼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成本低於債券融資成本

一般來說,債券融資由於有減稅等優惠,以及承銷費用低等,總體融資成本比股權融資低。但是債券融資有時間期限,並增加公司負債,有一定限制。
股權融資相對來說對公司壓力較小,益處很多,但是會稀釋股權.
股權融資在企業投資與經營方面具有以下優勢:
(1)股權融資需要建立較為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一般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經理組成,相互之間形成多重風險約束和權利制衡機制。降低了企業的經營風險。
(2)在現代金融理論中,證券市場又稱公開市場,它指的是在比較廣泛的制度化的交易場所,對標准化的金融產品進行買賣活動,是在一定的市場准入、信息披露、公平競價交易、市場監督制度下規范進行的。與之相對應的貸款市場,又稱協議市場,亦即在這個市場上,貸款者與借入者的融資活動通過直接協議。在金融交易中,人們更重視的是信息的公開性與可得性。所以證券市場在信息公開性和資金價格的競爭性兩方面來講優於貸款市場。
(3)如果借貸者在企業股權結構中佔有較大份額,那麼他運用企業借款從事高風險投資和產生道德風險的可能性就將大為減小。因為如果這樣做,借款者自己也會蒙受巨大損失,所以借款者的資產凈值越大,借款者按照貸款者的希望和意願行事的動力就越大,銀行債務拖欠和損失的可能性就越小。

『貳』 請問有沒有這樣的上市公司融資案例:發行債券與發行股票同時進行。謝謝!

應該沒有,上市公司通常一次只採用一種融資方案

『叄』 為什麼要對企業的融資結構進行分析 知乎

企業的融資方式從來源上可以分為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內源融資主要是指通過的企業內部生產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來轉化為企業的投資,即將留存收益和折舊作為企業擴大規模的資金進行投資的過程,內源融資不需要企業支付利息或者股息,成本比較低,並在股權結構不變的前提下,實現企業的融資目的。內源融資一般取決於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利潤水平,具有低風險性、低成本性和自主性的特點,是促進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往往作為企業首選的融資方式,當內源融資獲得的資金無法滿足企業需求時,企業才會通過外源融資方式獲得資金。外源融資主要是指從企業外部獲得企業發展的資金,並轉化為自身投資的過程,一般按產權關系可以將外源融資劃分為權益融資和債務融資。其中權益融資又可以分為私募股權和公募股權,私募股權是指向特定的投資者發行股票而籌集資金的過程,公募股權是指向社會公眾發行股票而籌集資金的過程,權益融資不需要到期還本付息,沒有償還資金的壓力,一般被稱為企業的永久性資本。債務融資又可分為銀行貸款、公司債券、融資租賃、商業信用等,除靠企業間的商業信用進行的短期融資外,其他債務融資一般都要求企業定期還本付息,企業面臨的壓力較大,融資成本較高,而企業的財務風險也主要來源於債務融資%外源融資使企業籌得的資金遠遠高於內源融資,尤其是需要籌集大量資金的企業,單純的內源融資無法籌集企業所需要的全部資金,往往還要採取外源融資的方式。
■項目的貸款方除了要求他們出借的資金安全之外,也希望這筆錢能用到項目的建設上去,而不是其他方面。一旦有突發情況出現,如費用嚴重超支,他們可以對項目發起人進行追索。
■項目的承包商需要簽訂一項承包合同,合同內容包括具體的價目和工期,如果未達預期目標,會有相應的處罰條款,所以承包商需繳納一定的履約保證金。
■項目的供應商會與項目公司簽訂一些合同,其需保證不會索取壟斷價格,供應需充足且及時,否則,需相應賠償。
■當只有少量的采購者時,項目公司會和項目產品的采購者簽訂長期供給合同從而將一部分風險轉移到采購者身上,除此之外,來料加工合同也能起到同樣的效果,例如菲律賓Navotas項目,項目公司只是將電能需求者送來的能源轉化成電能,收取部分加工費,至於電能如何銷售,它是不在意的。正因為如此,所以采購方需要謹慎的選擇自己的產品需求數量。
■當產品有大量的需求者時,簽訂長期供應合同是不現實的。例如收費公路,這種項目容易受到政策和其他運輸方式影響,所以其很難向私人融到資金。
■政府還需要為一些項目建立一些配套設施,如高速公路、變電所等等,如果配套設施跟不上,對項目的影響程度有時是無法估量的。

『肆』 融資優序理論分析中國選擇普通股發行的原因

從優序融資理論看我國企業融資模式的選擇
根據企業融資理論,企業優序融資的順序首先是內部融資;其次是債務融資;再次為優先股融資;最後是普通股融資。通過對我國上市公司融資偏好的研究,發現我國上市公司融資順序與優序融資的順序正好相反。表現出偏好外源融資和股權融資的特點。形成這一融資特徵的原因值得探究,其存在的弊端有待在市場體系完善中予以改進。

一、融資理論與優序融資理論
融資理論是企業制定融資政策的理論基礎。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解釋企業融資決策行為的動機及其所秉承的理論基礎時,主要存在著兩大理論,一是權衡融資理論;二是優序融資理論。
權衡融資理論認為,企業在構造長期資本來源的組合時,存在著一個最佳的資本結構,企業將按照事先測算的最佳資本結構來選擇資金來源及配置各種不同性質的資金。
優序融資理論最早是Modigoliani和Miller(1958)提出的。理論指出在完善的資本市場中,如果不存在稅收、破產成本以及代理成本的影響,那麼,企業市場價值將與其資本結構無關。Myers和Majluf(1984)在《企業知道投資人所不知道信息時的融資和投資決策》一文中,以信息不對稱理論為基礎,提出企業融資存在一種「啄食順序原則」。認為由於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而產生委託代理關系,因為利益不同,內部經營者和股東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原因,企業的融資順序上就形成了一個優序策略。即首先為內部融資,也就是企業的留存收益;其次是長期借款和長期債券;再次是發行優先股融資;最後是發行普通股融資。
此外,1989年Baskin以交易成本、個人所得稅和控制權的研究角度對優序融資理論作出了解釋,指出由於留存收益提供的內部資金不必承擔發行成本,也避免了個人所得稅,因此內部資金要優於外部資金。與權益性資金相比較,負債融資由於具有節稅效應,發行成本低,又不會稀釋公司的控制權,所以對外融資來說負債融資又優於權益性融資。
Claggett(1991)利用交叉分類法以驗證權衡融資理論和優序融資理論在實踐中是否存在。結果發現這兩種理論都成立,但優序理論的顯著性高於權衡融資理論。因此,Claggett認為無論是權衡理論還是優序理論都過於簡化,實際的操作是介於兩者之間,故應稱為混合理論。
在國內,也有一些學者在專題研究融資理論及其實踐效應。有的通過實證研究認為我國企業偏好於股權融資,有的認為我國企業融資秩序與優序融資理論的主張正好相反。

二、我國企業的融資模式選擇
(一)我國企業融資模式的概況
根據有關部門對上市公司進行統計分析顯示,我國企業的融資模式以外源融資為主。外源融資在企業融資模式中所佔的比重高達80%以上,內源融資的比重不到20%,而那些未分配利潤為負的上市公司幾乎完全依賴外源融資。在外源融資中,有50%來源於股權融資。所以,我國企業(以上市公司為代表)的融資順序,首先是股權融資;然後是債券融資;最後才是內源融資。
(二)我國企業融資模式的特點
我國上市公司的內源融資與外源融資結構情況大體可以反映出我國企業融資模式選擇中的以下幾個特點:
1.偏好外源融資
數據顯示,我國上市公司的融資結構中,不管公司經營狀況如何,都偏好於外源融資。外源融資比例始終在80%以上。企業內源融資能力差,比例較低。而在發達國家,企業的重要資金來源一般是保留盈餘,內源融資在企業融資結構中占很高比例。如1990—1994年,美國內源融資比例高達82.8%,日本為49.3%,英國為68.3%,德國為65.5%。而同期,我國內源融資僅佔30%左右,相當於日本20世紀60年代水平。
2.偏好股權融資
在外源性融資結構中,股權融資的比例基本上大於債務融資。特別是在未分配利潤大於0的上市公司中,這一點更加明顯。股權融資佔比明顯高於債務融資。而在未分配利潤小於0的上市公司中,這一現象雖不明顯,但從上市公司主觀上考察,同樣是偏好於股權融資,只是受制於我國股權融資的法律法規限制,而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債券融資。
從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的比重看,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證券市場的建設初期,股票市場剛剛成立,股權融資還未步入正軌,此時的債券融資多於股權融資。但從1996年開始,股權融資就超過了債券融資,而且兩者之比高達3:1。
3.企業融資效率低下
所謂企業融資效率就是指能夠創造企業價值的融資能力。主要從企業的融資成本、所融資金是否被有效利用以及融資給企業所帶來的收益這三個方面進行考查。實證檢驗的結果是,我國企業最為偏好的股權融資中,由於股市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的稀缺型市場狀態,融資方處於相對有利地位,加上信息披露制度、市場交易制度等不健全,融資方往往能較容易地籌集資金,而且可以獲取融資收益。因此,股權融資的效率很低,融資行為成為獲取融資收益的手段,大量資金被大股東無償佔用,或者在資金使用上不被重視,隨意使用,導致資金的回報率極低。
而外源性融資的另一重要模式——債務融資同樣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銀行不能很好地對融資人進行有效監督,加上銀行的市場化改革較慢,存在權責不清現象,在業務的拓展中偏好於規模效應、短期效應,降低了對融資人的篩選監督標准,致使融資效率也處於較低狀態。

三、我國企業融資優序「異象」與效率低下的原因
(一)資本市場發展的不平衡因素
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末進行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經濟,到80年代,整個國家的經濟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而我國商業銀行建立與發展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股票市場的建立與發展開始於20世紀90年代,企業股份制改造同樣起步於20世紀80—90年代。在這樣一種市場背景下,整個信貸市場、股票市場在90年代都成為一種稀缺型市場。在整個市場的發展中,又呈現出一種不均衡現象。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不協調,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不協調。其中以銀行為主的貨幣市場在政策的直接支持下,有了一定的發展,資產迅速壯大,銀行成為我國資金市場的主要供應者。在資本市場中,債券市場起步略早於股票市場,發展緩慢,企業債券流通性差,發行受到嚴格的限制以及存在的利率風險等多方面因素,這些因素導致在債券市場進行大規模的融資很難為廣大投資者所接受。而廣大投資者對股票投資的偏好使得股權融資相對容易,從而促使大多數上市公司選擇股權融資。
(二)融資成本的客觀需要
企業融資首先考慮的就是融資成本。那麼債務融資的成本主要是利息,而股權融資的成本主要有兩部分組成。一是隱性成本,即上市以後被收購、管理層被解僱等風險成本;二是顯性成本,能確認並計量的成本,即發行費用、股息、信息披露費用等成本。從理論上講,應該是債務融資成本較低,股票融資成本最高,但在我國的實踐中,由於政府對上市公司的隱形保護以及市場發展需求,上市公司在股權融資過程中可將大量顯性成本予以轉嫁,同時,就我國新股發行市盈率測算,即使上市公司將其當年盈利的全部作為股利發放,融資成本仍低於銀行的債務融資利率。

『伍』 有沒有我國上市公司因盲目融資,後經營失敗的案例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並購,無論是大魚吃小魚還是快魚吃慢魚,都是企業發展生存的重要手段。在並購活動中,人們卻失去了「理性」,成功率低的並購不斷發生,大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氣概。仔細分析,這種現象並不是缺乏「理性」所致,而是由更高層次的「理性」主導者:成功率低,意味著風險大;而風險大的事,一旦成功其收益也就大;別人不成功,並不意味著我也不成功;昨天不成功,並不意味著今天不成功;權衡之後,還是值得一搏的。企業通過一系列的程序取得了對目標企業的控制權,只是完成了並購目標的一半。要想真正實現企業的目標,在收購完成後,必須對目標企業進行整合。現結合企業並購的實例,分析一下並購最終失敗的原因。
一、 並購後不能很好地進行企業整合
企業完成並購後面臨著戰略、組織、制度、業務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整合。其中,企業文化的整合是最基本、最核心,也是最困難的工作。
通過並購得到迅速發展的海爾集團提出自己的經驗:在並購時,首先去的地方不應是財務部門,而應是被並購企業的企業文化中心。
如果並購企業與被並購企業在企業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企業並購以後,被並購企業的員工不喜歡並購企業的管理作風,並購後的企業便很難管理,而且會嚴重影響企業效益。
2004年1月,TCL並購法國湯姆遜公司,組建TTE公司,共同開發、生產及銷售彩電及其相關產品和服務。2004年4月,TCL並購法國阿爾卡特,組建手機合資公司T&A。
然而並購未能達到TCL預期綜合效益提高的目標,相反TCL集團2004年的凈利潤減少了一半,直接導致集團虧損的就是TTE和T&A的不良業績。
TCL文化的一大特色是――諸侯分權。李東生向來習慣於分權,他看中業績,很少過問各子公司的管理細節。所以TCL注重迅速採取行動,員工加班加點是正常現象。這種「分權」文化造就了TCL昔日的繁榮。而在湯姆遜,受法國文化影響,員工注重生活品質,重視閑暇時間,認為該工作就工作,該休息就休息。據稱李東生在法國時曾在一個周末召開會議,卻發現所有的人都關閉手機。李東生對此感到不可思議!
存在文化差異下的「諸侯分權」帶來的後果:對湯姆遜大量職位進行調整,由TCL派人員擔任主要職位,導致被下調的原法國管理人員高度不滿。2004年底到2005年3月份,法國員工的高層經理基本離職,市場和銷售的一線經理也相繼離職,TCL陷入空前困境。
2004年,聯想集團宣布以12.5億美元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在並購的3年時間里,聯想的銷售額逐步增加。2008年,聯想業績出現明顯下滑,利潤出現大幅虧損。截止2009年3月31日,其營業收入149億美元,同比下滑8.9%,凈虧損2.26億美元。2009年初,聯想進行人事調整,用純中國團隊經營海外市場,聯想前期聘用的很多海外人才相繼離職,這顯示出聯想跨國並購後企業文化面臨較大沖突。遭遇「文化門」的上海雙龍聯姻也是如此。
二、決策不當的並購
企業在並購前,或者沒有認真的分析目標企業的潛在成本和效益,過於草率地並購,結果無法對被並購企業進行合理的管理;或者高估並購後所帶來的潛在的經濟效益,高估自己對被並購企業的管理能力,結果遭到失敗。
2001年德國安聯保險集團並購德國第三大銀行德累斯銀行。安聯以240億歐元收購了德累斯銀行大部分股份,使其資產達到了1萬億歐元。兼並德累斯後,安聯無可奈何地發現,銀行經營風險對自己來說是一個全新課題。德累斯銀行所借貸的許多小公司在當時不景氣的國際環境下憤憤宣告破產,安聯保險不得不用其自有資金去彌補銀行經營中的虧損,從而導致自有資本金下降,信用等級隨之下調。另外,分屬於保險和銀行兩類客戶互相滲透的方式也沒有得到德國法律的支持。
讓諾勒悔之晚矣的是,本來擁有龐大資產傳動裝置的安聯集團,在並購之後將其30%都用做資產投資,而另外大部分資金更是花在了流通渠道等的建立上,這樣,一旦市場不景氣,可支配的資金便捉襟見肘,根本無法抵禦重創。2002年,安聯集團共虧損25億歐元,其中9.72億歐元來自德累斯頓銀行。盡管前9個月售出的51億份養老金保險合同中,只有7.4萬份是通過德累斯頓銀行出售的。由於德累斯銀行的持續虧損,安聯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沒有經過仔細考慮的跨行業兼並,就如同不合胃口的菜餚一樣,消化能力跟公司的規模乃至決心有時並不成正比。
三、支付過高的並購費用
當企業想以收購股票的方式並購上市公司時,對方往往會抬高股票價格,尤其是在被收購公司拒絕被收購時,會為收購企業設置種種障礙,增加收購的代價。
海爾收購美泰,從美國最大的白色http://www.zhao-kao.com/2-xiangmuguanli家電製造商惠而浦加入美泰競購戰,提出13.5億美元的收購價格後,價格就開始不斷攀升。海爾選擇了退出。惠而浦先後三次提高收購價格,最終以總報價23億美元得到美泰的肯定。
實例不勝枚舉,近幾年從2009年,中鋁與澳大利亞力拓的195億美元「世紀大交易」失敗。2010年,騰訊競購全球即時通訊工具鼻祖ICQ失敗。2010年,華為競購摩托羅拉業務失敗,被諾基亞西門子公司以低於華為報價的12億美元收購成功。2010年,四川騰中重工收購悍馬失敗。2011年,上海光明食品收購美國健安喜股權和收購法國優諾公司股權案均無疾而終。無不警示我們:並購風險很大,我們應慎之又慎。

『陸』 為什麼我國上市公司有股權融資的偏好

基本利弊、風險就是上面所述的財務杠桿和股權結構。

以保守的經營理念來講,債務融資應該是處於股權融資之上。股權融資只會攤薄現有股東的股份。
然而,股權融資為什麼受歡迎,基本原因如下:
1. 在股市熱絡時,可以有大的獲利回收
2. 提高企業的知名度
3. 用股權或股票期權來激勵員工,共勞共利
4. 比借債壓力少,無需逐期還債,現金流量管理也較寬松

其實,債務融資也是企業常用的融資方式,只不過很多此類的融資較少報導,當然其融資方式基本有兩種,一為向商業銀行借貸,二為在金融市場發放債券。

『柒』 目前上市公司青睞哪種籌資方式請闡述學者的主要觀點

企業融資的渠道可以分為兩類:債務性融資和權益性融資。
前者包括銀行貸款、發行債券和應付票據、應付賬款等,後者主要指股票融資。債務性融資構成負債,企業要按期償還約定的本息,債權人一般不參與企業的經營決策,對資金的運用也沒有決策權。權益性融資構成企業的自有資金,投資者有權參與企業的經營決策,有權獲得企業的紅利,但無權撤退資金。
企業更傾向於權益類,但是由於我國公司上市名額有限,不好實現。

『捌』 我國上市公司為何偏好股權融資

按照西方財務理論的「啄食順序原則」,企業融資首選留存收益,其次是債務融資,最後是股權融資。而我國的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前有著極其強烈的謀求公開發行股票並成功上市的沖動,上市之後在再融資方式的選擇上,往往不顧一切地選擇配股或增發等股權融資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源於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不合理、股權融資的低成本、股權融資的風險低以及市場運作機制的不規范。 一、股權融資偏好與現代融資理論明顯沖突 西方企業融資首選留存收益,其次是債務融資,最後才是股權融資。是一種「啄食順序原則」。而我國上市公司的再融資順序依次為股權融資、短期債務融資、長期債務融資和內源融資。而且。融資結構中外源融資的比例高於內源融資,在外源融資中。股權融資遠遠超過了債權融資。即我國上市公司存在著明顯的股權融資偏好,與現代資本結構理論存在明顯的沖突。 理論與實踐的巨大差異勢必會給我國的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帶來負面影響。從微觀面來看,負債比例偏低,使企業不能充分利用財務杠桿,不能使企業價值達到最大。發行新股不僅會降低每股凈收益,引起股價下跌,還會稀釋原有股權結構,從而削弱原股東對公司的控制權。以股權融資為主的企業,股東對企業經理的制約弱於債權融資中債權人對經理的制約,由於沒有債務或債務比例過低,企業就不存在破產風險,經營者就喪失了追求最大利潤的積極性。從宏觀面來看,偏好股權融資使證券市場背負了太多的包袱,股票市場基本上立足於滿足企業的籌資需要,阻礙了證券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的發揮,也阻礙了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與此同時,也使政府在股票市場上扮演了過重的角色。一方面使得上市公司的審批存在著許多尋租行為,導致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普遍不高;另一方面使得股票價格不能正確反映企業的內在價值。 二、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的原因分析 資本市場的作用是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而在我國的現實中,卻存在不計效率,過度股權融資的行為。面對這一事實,人們不禁要問,上市公司為何如此偏好股權融資?1、股權結構的不合理是股權融資偏好產生的根本原因。我國股市設立之初是為國有企業募集資金服務的,因而人為地將企業股份分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其中非流通股占據了絕對的控股地位。這雖然保證了國家對上市公司的控制,但也無情地剝奪了流通股東參與企業管理的權力。眾所周知。非流通股份往往以面值發行,流通股份則採取溢價發行方式,其結果使非流通股東的持股成本遠遠低於流通股東的持股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再融資會使非流通股獲得股權增值。非流通股股東放棄配股不僅不會受到損失,還會提升每股的凈資產,而流通股股東如果放棄配股或增發,往往因除權而形成損失。所以,由非流通股股東控制的董事會和股東大會是不會輕易作出放棄股權再融資的安排的,而大股東的絕對控股使中小股東無力抗衡董事會的決議,難以對公司決策施加有效影響。 2、股權融資的低成本是股權融資偏好產生的直接根源。上市公司的任何一種融資方式都是有成本的。傳統的資本結構理論認為,債權的資金成本低,股權的資金成本高。因為利息費用在稅前列支,債權融資具有稅收擋板的功能,其成本一般要低於股權融資的成本。然而我們發現,在中國證券市場上利用股權融資的成本反而較低。目前我國深滬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大約為30多倍,以此換算,上市公司將其當年盈利的全部作為股利發放,其融資成本不超過3.3%。低於1年期銀行貸款的稅後成本。諸多上市公司多年不分配,即使是一些績優公司也時常不分配,既然不分配,哪來使用成本,頂多發生一些籌資費用罷了。即便分配。分配真金白銀的少,送股、轉增的多。 3、股權融資的低風險是圈錢行為頻發的間接根源。一般來說,債權融資面臨著固定的還本付息的壓力,具有一定的強制性。當企業經營不善時容易引發財務危機或破產風險,由此帶來的損失和破產風險不僅是十分直接的,而且很有可能直接影響管理層對公司的控制。與債權融資相比,股權融資是以股權為代價,不存在強制償還的風險,這使得企業擁有一筆永不到期的可以自由支配的資金,尤其是在目前還沒有建立有效的兼並破產機制的情況下,上市公司一般不用過分考慮被摘牌和被兼並的風險。由於股權融資的成本低於債權融資。風險又小於債權融資,使國內企業對資金似乎有無盡的需求,上市之後的配股、增發等也接連不斷,一些公司大量現金在銀行中沉積,尚無用處,卻依然繼續融資。 4、市場運作機制的不規范是股權融資偏好產生的外在根源。股權融資是一種投資方、融資方與市場中介三方參與的行為,而市場三方由於利益驅使而縱容本不合格的融資行為頻頻發生於證券市場。投資者看重的是股市的波動給他帶來的投機收益。而不在乎股利的多少甚至將上市公司發放股利視為利空消息。這樣,股票成了相對稀缺的商品, 「上市」成為一種稀缺的資源。 結語:由於中國證券市場的特殊性,造成了股權融資的成本較低,風險較小,易受到廣大投資者的追捧。上市公司青睞股權融資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但上市公司這種輕視債務融資而偏好股權融資的選擇,並沒有換來公司經營業績的持續增長和資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改善,無論是通過一級市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還是通過配股或增發再融資的效率都是不能令人樂觀的。因此,上市公司應該未雨綢繆,不應過分依賴股權融資。應積極開展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資方式。

『玖』 為什麼中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權融資偏好

中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深度解析

中國上市公司融資時普遍首選股權融資,而較少採用債務融資,表現為強烈的股權融資偏好。例如,中國上市公司熱衷於首次公開發行、過度使用配股額度與價格等。股權融資偏好雖然是企業融資行為的一種,但卻是一種極端的融資行為,而且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偏好已經對其健康成長乃至證券市場的發展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 中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著股權融資偏好,這似乎表明股票融資比債券融資更有利。但是從傳統的融資結構理論來講並非如此,企業發行債券的綜合成本應該更低,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中國上市公司如此偏好股權融資呢?這構成了中國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之迷」。 制度因素 作為中國證券市場發展主要背景的漸進式經濟轉軌,其實質是一場復雜的制度變遷,而證券市場作為一種制度安排,本身就是這場制度變遷中的一部分。因此,基於新制度經濟學理論,中國目前的證券市場尚屬於一種籌資制度而非投資制度安排,中國證券市場上的一些反常行為則可以解釋為制度安排存在缺陷,制度建設尚不完善所致。上市公司理所當然利用一切制度許可的方法來合理合法地籌集資金,而置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於不顧。進一步從制度性因素的角度去分析中國上市公司融資偏好的原因,我們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股權融資軟約束。中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成本相當低,即使這個很低的成本也沒有硬約束。因為上市公司具有充裕的權益資金,在現有資本市場弱有效與投資理性不足的情況下,股權融資成本是一種軟約束而帶來的軟成本,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零成本。這些與政府關於股利的政策與規定的缺陷,以及會計制度的不嚴格有關。相比之下,債務融資成本是一種硬約束,而且債務融資中的長期負債成本比流動負債成本又高得多。 第二,股票發行制度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近年來,中國股票市場發行體制經歷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從原來的「額度控制,行政選擇」的審批制過渡到現在的核准制,股票市場的發行體制已逐步實現了市場化。但中國的核准制過多地強調人為因素,而非市場因素,而且中介機構的作用沒有得到實質性加強。這導致了中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中的許多問題,如扭曲資源配置、誘發違規行為、增加交易成本等。由於制度慣性的存在,上市公司把配股、增發新股等當成管理層對其經營業績好的一種獎勵。因此,在這樣的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的經營者不顧融資成本,不創企業價值,而只是為了獲取額度「製造出」好的、符合配股或增發新股的業績。 第三,對上市公司考核制度的不合理。這種不合理,使公司不注重優化融資結構。上市公司的管理目標應該是實現股東利益和企業價值最大化,但中國上市公司的管理及投資者衡量企業經營業績,依然習慣以企業的稅後利潤指標作為主要依據。企業的稅後利潤指標只考核了企業間接融資中的債務成本,未能考核股權融資成本,即使考核也很低,甚至為零。因此,上市公司總是厭惡債權融資而偏好股權融資。這種以利潤為中心的效益會計核算體系已經不能完全反映上市公司的管理及經營業績。 產業因素企業的產業特徵也是影響其融資偏好的重要因素,不同行業的上市公司所面臨的產品市場的競爭不同,而產品市場競爭通過影響上市公司收入來影響企業的資本結構與融資選擇。 產業因素對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影響 按照生產配置資源原則,資金理所當然地會流向那些經營能力高、業績成長性好的公司。但在增發新股的上市公司中,有一部分上市公司屬於相對成熟、成長性有限的公司,卻符合增發條件,在這種情況下,給予他們增發資格,顯然並不是資金的有效率配置。另外還有上市公司增發新股募集資金的使用問題。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在符合法律法規與信息披露的要求下,原則上,募集資金的使用屬於上市公司自主權的范圍,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的使用以及資產結構的調整要完全取決於股東的意願。但是,在中國證券市場不成熟的情況下,過於寬松的增發約束容易導致上市公司對廣大投資者的欺詐或其他違規行為,管得多了又違背市場經濟的准則,如上市公司由於激烈競爭導致行業的利潤率較低的情況下,即使有好的投資項目也不能融資是一種很大的效率損失。同時,過多地強調募集資金主營業務方向的使用比例,容易導致產業結構固化的結果等。因此,在轉型期的證券市場監管應該持有一個動態調整的政策以適應轉型期的產業組織變化。 中國的產業組織在激烈變化之中,表現出一種利潤率隨企業規模增加的現象。從融資的角度來看,大企業的融資條件更為便利,因而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了優勢,這表現為大企業可以有足夠資金進行研發、市場開發等。從這個意義上說,產業組織與融資結構之間的互動是影響融資行為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競爭激烈的行業,例如家電行業,一方面,由於競爭的加劇,利潤率越來越低,資金利潤率低於債務利率,如果採用債務融資,很容易陷入財務困境,而且收益不穩定,面對著包括需求不足、消費偏好轉換和同類產品競爭,以及產品快速更新換代的技術風險;另一方面,跨國公司的進入,使得技術進步加快,企業要保持競爭力,需要加大研發的投入,中國企業在研發方面投入嚴重不足,因此企業需要持續投資,開發新產品,升級產品及製造工藝,提高製造效率降低成本,爭奪市場份額。而且研發的投入數量大,風險大。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中,這些行業的企業為了避免陷入財務困境,必然減少債務的融資量。 在競爭激烈、價格戰頻繁的行業,企業當前資本結構將影響後續產品市場競爭能力。高財務杠桿對企業後續投資能力與價格戰的財務承受能力具有顯著的負面影響,使得公司處於經營與戰略上的劣勢。僅經營效率高並不能保證企業生存,只有經營效率高兼備與財務資源充足,即財務杠桿低的企業才能長期生存。當前選擇股權融資有助於在盈利能力與現金流下降時,保持再投資能力;更進一步,如果競爭對手選擇股權融資,選擇債務融資可能會促使競爭對手發動價格戰、營銷戰來逼迫企業退出。而壟斷性行業,例如公用事業,產品不存在研究開發、更新換代和市場營銷問題,收益的風險主要來自需求不足,而不是競爭。產品或服務的價格比較穩定,利潤率較高而且穩定,債務融資一般不會導致財務困境。所以這些行業可以用債券融資來支持企業的發展。 產業分布與企業融資行為關系① 以1995-2003年A股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所有數據除了另有說明外,均來自中國股票市場研究(CSMAR)資料庫。在研究不同行業的融資結構是否存在差異時,選用的數據是2000-2003年的加權平均資產負債率,樣本行業中剔除公司數少於20家的行業。為了使計算結果不受異常值的影響,除了另有說明,我們把總資產負債率大於1的公司和被列為「ST」和「PT」公司,以及資料庫中資料不詳的公司剔除在樣本公司之外。 表1顯示,資產負債率較高的行業有房地產業、建築業、批發及零售貿易業,其平均資產負債率均在50%以上;而近幾年的數據在50%以上的行業有信息技術業;總資產負債率較低的行業有採掘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社會服務業以及傳播與文化產業,這些行業的年平均資產負債率都在40%以下,採掘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最低,這是由於前五個行業為固定資產需求很高、經營穩定的傳統行業,因而負債比率也較低。後兩個行業為投資需求較少的服務業,因而負債較低;其他行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介於兩者之間,即在40%-50%之間。可見,各個行業的負債水平都與其行業特徵相一致。各行業負債的相對水平也大都和Bradley等(1984)對美國的研究相一致,但其中公用事業在美國屬管制行業,負債率較高,而中國的水電煤氣生產供應業卻負債率很低,原因可能在於中國這些行業受管制較少而利潤較高,穩定的高利潤使公司負債較少。 不同行業總負債率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在進一步檢驗不同門類總負債率間的差異性時發現,除了農林牧漁業與社會服務業、社會服務業與綜合類、製造業與信息技術業、製造業與社會服務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水供應業與社會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業與社會服務業、信息技術業與綜合類、批發和零售貿易與綜合類、房地產業與綜合類之間的資產負債率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以外,其他部門之間的資產負債率均存在顯著性差異。綜上所述,在不同產業結構下、不同財務杠桿下,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差異性顯著。公司所屬行業是決定公司融資結構的一個重要因素,產業特徵因素或是行業因素能夠很好的解釋中國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偏好行為。 股權結構因素 上市公司融資不僅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還受公司股權結構的影響。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特徵:股權結構相當復雜。上市公司的股份除了公開發行與交易的社會公眾股外,還有內資股與外資股,流通股及非流通股,國家股、法人股、內部職工股及轉配股,A股、B股、H股及N股等區分,且呈現同股不同價、同股不同權、同股不同利等狀況。表2顯示,1995-2003年中國流通股占總股本的比重幾乎沒有發生變化,而且還略有下降。在總股本中還有近三分之二的股票不能上市流通,股權過分集中。 我們用上市公司前三大股東持股比率來衡量上市公司的股權集中情況。表3、表4顯示了1995-2003年間實施配股的上市公司、1998-2003年間實施增發新股的上市公司的股權集中狀況以及同期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總體狀況。結果表明:1995-2003年,配股公司前三大股東的持股比率普遍高於上市公司的整體水平,並且大部分配股公司的前三大股東持股比率要高於40%,有的年份的最高值甚至達到90%以上,這表明實施配股的公司的股權集中度相對較高,大股東擁有絕對的控制權。1998-2003年間實施增發新股的上市公司的前三大股東持股比率的平均值普遍要高於上市公司的總體水平,顯示出其股權的高度集中,大股東有絕對的控制權,增發流通股對公司的總體控制權影響不大。總之,配股和增發行為與公司的股權集中度也就是股權結構有一定的關聯性,公司的融資決策顯然基本上由大股東操縱。 中國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權結構影響到其融資行為。因為國有股、法人股、社會流通股與外資股各自有著不同的目標函數,故融資方式偏好也不盡相同,進而影響著上市公司的融資結構。國有股股東占控股地位的企業,在進行融資決策時會根據其自身的目標函數來進行。當與其他股東目標函數沖突時,其控股地位使它們常常會損害其他股東的利益。由於國有股和法人股非流通性,其利益所在不是股票市場價格的上升,而是賬面價值,即每股凈資產,而社會流通股股東只能通過股票市場價格的上漲或股利來獲利。非流通股的轉讓以凈資產為基礎確定,作為第一大股東的政府機構,其目標多重化,行為方式沒有市場化,非流通股股東的財富最大化是以凈資產的大小來衡量的,而發行股票融資的高溢價必然導致凈資產的成倍增加,導致上市公司偏好股權融資。而債務融資則有定期還本付息的「硬約束」,這將會對它們的經營帶來較大的壓力。因此,國有控股公司對債務融資呈現出較為厭惡的態度,再由於中國上市公司國有控股處於絕對地位,因此上市公司對股權融資的偏好也就不足為奇。 結論與政策建議 股權融資偏好是我國上市公司在其融資過程中受多種因素影響共同作用的非常復雜的綜合結果,影響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制度因素、產業因素及股權結構因素是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產生的最直接,抑或最重要的原因,它們交織在一起,共同驅動了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偏好。通過前文分析,我國上市公司存在的強烈股權融資偏好,對公司自身與資本市場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當然,我們不能因此否定股權融資對上市公司及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更不能因此抑制股票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及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 目前我們所要做的是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上市公司融資的內外環境,規范上市公司的融資行為,使其能夠根據自身特點及發展的需要,合理安排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的比例,糾正其不合理的股權融資偏好,將寶貴的股市資金配置到真正需要資金而又能帶來良好效益,同時給投資者以豐厚回報,我們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調整股權結構。這是建立有效公司治理結構的必要條件。股權改革的目標應該是國有股從大多數企業退出或減少,實現股權結構多元化,但是,股權也不能太分散。許多研究已經表明,在類似中國這樣的對投資者的法律保護不健全的國家,股權的適度集中有助於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而且股權應該集中在以非國有股權為主的機構投資者手中,並使機構投資者持有的股票能夠流通,這既是中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需要,也符合公司治理機制的效率要求。 第二,完善證券市場退出機制。發揮證券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關鍵是要充分發揮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在證券市場中的作用。上市公司不僅有進,更要有出,通過不斷的吐故納新來優化上市公司的結構,從而發揮其資源配置的作用。 第三,完善投資者結構。與機構投資者相比,個人投資者的力量無法與機構投資者相抗衡。在相關市場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就會導致機構投資者利用資金優勢和掌握的信息優勢操縱市場價格,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因此,必須努力將中國資本市場改造成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這要求我們進一步提高券商實力、構造多元化的投資基金群體引入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等。 第四,健全法制、法規與政策環境。具體工作包括:完善新股發行、配股及增發規則。如規定參與各方的權利與義務、規定只有發放股利的公司才有資格再融資等;加強信息披露管理。加強信息披露管理,構建信號傳遞機制,是降低融資結構優化成本的有效手段,進一步健全相關法規。現有相關法律法規,由於在制定時的條件所限,所涉及的內容都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徵,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部分條例在新的時期已迫切需要重新修訂。

『拾』 從資本的角度分析國內外上市公司融資的方式

這個問題比較寬,我從我個人的看法來談:

1、首先資本的定義大家都知道是指所有者投入生產經營,能產生效益的資金,就是開公司的所有參與方在最初提供的資金。

2、這里要注意一個時間點,那就是資本指的是公司成立的時候。

3、公司如果是整體上市,那麼就是資本擴充,這個時候,所有股東要投票決定是否增資,至於通過的票數在公司章程中應該有規定。如果投票通過,那麼原有股東的股份會被稀釋,但一般來說,原有股份的股東會有優先增資權利,以保持在公司的控股比例。

4、如果是部分上市,那麼一般公司會成立一個控股公司(即總公司),公司所有業務都在控股公司下成立獨立法人的公司,這個時候,即獨立法人公司在剛剛成立的時候可以募股,即控股公司佔有一定比例的股份,其他股份則通過融資方式獲得。

熱點內容
利率越低債券價格高 發布:2021-09-10 11:04:26 瀏覽:403
基金交易原則 發布:2021-09-10 11:03:50 瀏覽:464
車險如何網上買保險 發布:2021-09-10 11:03:14 瀏覽:970
英國郵局申根保險價格 發布:2021-09-10 11:03:13 瀏覽:16
果洛網上炒股 發布:2021-09-10 11:01:59 瀏覽:9
股市中的換手率內盤也算在內嗎 發布:2021-09-10 11:01:56 瀏覽:80
60歲老年人保險價格是多少 發布:2021-09-10 10:58:41 瀏覽:606
匯博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信息 發布:2021-09-10 10:57:17 瀏覽:66
河南期貨從業資格成績查詢入口 發布:2021-09-10 10:57:14 瀏覽:422
乙烯期貨價格 發布:2021-09-10 10:55:20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