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財攻略 » 社會保障基金管理考試試卷

社會保障基金管理考試試卷

發布時間: 2021-09-05 21:56:58

① 有關社會保障專業考試的復習資料。誰能幫幫我呀

社會保障基礎知識
第一節 社會保障的概念與含義
一、社會保障的概念
1.一般定義: 社會保障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和行政措施設立的、旨在保證社會成員基本經濟生活安全的各種項目總和。
2.國外對社會保障定義的理解
由於世界各國的國情不同,對社會保障的界定有所不同,並且對這一概念的認識本身也有一個發展過程;西歐福利國家將社會保障理解為一種公共福利計劃,人人都能夠享受。
更多的國家則認為社會保障是一張社會安全網,為需要的社會成員特別是勞動者的生老病死及其家屬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3.我國對社會保障定義的理解: 社會保障是國家和社會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為因年老、疾病、失業、傷殘、生育、死亡、災害等原因而失去勞動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礙的社會成員提供物質幫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項社會安全制度。
二、社會保障概念的含義: 對社會保障的概念要給予比較全面的、准確的、科學的概括,至少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把握:
1.社會保障的責任主體是國家和社會:補償弱化的家庭保障功能,解決特定的社會問題以穩定社會。
2.社會保障的目標是滿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一是基於人的生存權的保護,二是受制於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
3.社會保障面向社會全體成員:社會成員只要符合社會保障的條件,就應該無一例外地成為社會保障的對象。
4.社會保障制度實施的保證和依據是法律法規:即國家以立法或制定行政條例的形式來確定社會保障的范圍、資金來源及支付標准等基本內容,並採取相應的措施保證其得以實現。法和行政條例的法律效力是不同的。所依據的法律有兩類:形式意義上的社會保障法規和實質意義上的社會保障法規。在具體操作時「小法必須服從大法」。
三、社會保障的范圍和對象
1.保障的一般對象: 按社會保障的定義,社會保障的一般對象應是全體社會成員。但由於各國國情不同,實現社會保障的原則不同,從而社會保障的對象也有所不同。
2.具體的保障范圍:視各國保障的原則及國情而定。
實現普遍性原則國家:保障對象為全體社會成員;
實現特殊性原則國家:保障對象有選擇,為部分社會成員;
我國的社會保障范圍:許多項目只面向城鎮的工薪階層,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尚在建設之中,由我國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決定。大多數地區農民是家庭保障。但如果進城打工,就應該受到保障;
發展趨勢:隨保障內容的完善而不斷擴大。但何時擴大到更廣的領域,要視各國經濟發展的情況、經濟承受能力而定。
本節重點:1、社會保障的一般概念2、社會保障的含義
選擇題:
1. 社會保障制度旨在滿足人們什麼水平的生活需要?(單選)
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 D.現代化生活需要
2 .社會保障制度實施的依據是什麼? (單選)
A.社會立法 B.企業和個人的自覺性C.思想教育
是非題:
1、社會保障不是一項社會安全制度
(1) 錯,社會保障是一項社會安全制度。
(2) 因為社會保障的目標是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使社會成員不至於因為年老、疾病、失業、傷殘、生育、死亡、災害等原因而陷於貧困。
第二節 社會保障的特點與作用
一、社會保障的目的和意義
1.經濟目的: 通過社會保障,使社會成員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最基本的生活條件,維持生命的安全;
2.政治目的: 通過社會保障,保證國家的各項政策得到貫徹和實施,維持社會穩定,鞏固現存的社會制度。
3.最終目的:提高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
二、社會保障的特點
一是社會性:社會保障對象具有社會性,即其保障對象是全體社會成員;社會保障組織管理機構的社會性;社會保障資金來源的社會性。社會共同承擔制。
二是強制性:各國均用法律的形式將社會保障制度固定下來,以確保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避免了主觀隨意性。社會保障所規定的某些保障項目,不論個人或僱傭單位願意與否,都必須依據有關法律規定參加並接受其保障;社會成員個人無權選擇所參加的社會保障的項目、待遇,社會保障機構也無權拒絕社會成員享受其權利的要求;
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以立法形式保證實施,符合繳納條件的個人和團體,都必須按要求繳納,否則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目前仍有不少企業拒絕參加社會保險,違反了勞動法第七十二條中規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
三是普遍性:保障項目普遍: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社會保險又包括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工傷等多個方面;保障對象普遍:覆蓋至全體社會成員;
四是公平性:符合保障的對象能夠均等地獲得社會保障的機會和權利;
能夠促進整個社會的公平和進步。
五是互助性
橫向互濟: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等遵循的是一種大數法則,也即是多數成員實現對少數遭遇風險成員的收入補償;
縱向互濟:代際之間的互濟。如養老保險的社會統籌部分。
六是儲蓄性: 一部分社會保障項目的資金是先行扣除、繳納和儲存,然後分配和使用。其實質是「取之於已,用之於已。」
三、社會保障的功能
1.社會保障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市場經濟的特點:一是通過市場機製作用於社會,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市場機制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盲目性、外部不經濟、無法協調效率與公平等。社會保障是現代國家干預社會經濟生活的有效手段之一。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由競爭性的市場體系與以政府為主體的宏觀調控體系兩部分組成,二者相互作用,進行資源配置。國家運用社會保障干預市場失靈。維護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公共利益。
2.社會保障的社會性功能(對社會發展、社會穩定的作用)
社會保障的補償功能:是對因為市場競爭造成失業、下崗者的一種經濟補償。
社會保障的穩定功能:通過保證勞動者乃至國民在特殊情況下的生活問題,從而實現整個社會乃至統治秩序的穩定。被譽為「社會安全網」和「社會減震器」。國際勞工組織在總結各國實施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時指出:「沒有社會的安定,就沒有社會的發展;沒有社會保障,就沒有社會的安定」,客觀地描述了社會保障作為社會穩定機制的重要性和功能。
2、社會保障的經濟性功能(對應於社會保障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調節投融資功能:社會保障的資金直接來源於社會保障費、國家資助(財政補貼)以及資金運營收入,經過長期積累,數量巨大,並具有較高的穩定性,成為國家調節投資的一大支柱。
平衡需求功能:經濟要保持健康的發展,就要保持需求與供給的總體平衡。在經濟擴張時期,就業比較容易,失業率低。在經濟緊縮期,找工作困難,失業率高,可支配的收入減少,容易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社會保障被稱之為調節經濟的蓄水池,具有非常有效的平衡需求的作用。
當經濟衰退而失業增大時,由於失業給付,抑制了個人收入減少的趨勢,給失去職業和生活困難的人們以購買力,從而具有喚起有效需求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復甦。
而當經濟高漲失業率下降時,社會保障支出相應縮減,社會保障基金規模因此增大,減少了社會需求急劇膨脹,最終又使社會的總需求與總供給達到平衡。
國民收入再分配功能:通過稅收的環節,在一次分配的時候,將高收入者以征稅的形式收上來,通過財政手段轉移支付,再分配低收入者,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公平。
保護和配置勞動力功能
維持勞動力再生產:通過失業救助,使失業者能夠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通過就業培訓,又使得失業者得到了新的技能,重新就業。
促進勞動力有效配置:通過社會保障調控,勞動者無後顧之憂,可以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實現勞動力要素的有效配置。部分勞動力則通過失業救助,找到了最能發揮其能量的工作,也即實現了有效配置。
本節重點:1、社會保障的特點 2、社會保障的功能
第三節社會保障的內容和體系
一、社會保障的體系構成: 一般大致劃分為核心(基本)保障與補充保障兩大層次。社會保險是核心保障,因為社會保險覆蓋了人口群體中最重要的部分—勞動者群體,因此在社會保障體系中居主導地位,是實現社會保障的基本綱領。其他社會保障項目包括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為補充保障。
二、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救助——最低層次的社會保障,保障最低生活;
社會保險——基本保障,保障勞動者失去勞動能力,從而失去工資後仍能享有基本生活;
社會福利——增進城鄉全體居民生活福利的高層次社會保障;
社會優撫——特殊性質的社會保障,保障社會上備受尊敬的軍人及其家屬的基本生活。
三、社會保障的主要內容:主要介紹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及社會優撫。
1、社會保險
定義:國家通過法律手段,多渠道籌集資金,對勞動者在因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而減少勞動收入時給予經濟補償,使他們能夠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
作用:是社會保障體系的基礎和核心,在社會保障體系中居主導地位,是實現社會保障的基本綱領。
2、社會救助
定義:指國家和社會對因各種原因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給予無償救助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
作用:社會救助是每一個公民應享受的權利,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社會救助是基礎的、最低層次的社會保障,是社會保障要實現的最低綱領和目標。
3、社會福利
定義:是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的各種福利性補貼和舉辦各種福利事業的總稱。包括一般的社會福利、職工福利和特殊的社會福利。
作用:社會福利是最高層次的社會保障,是社會保障的最高綱領和目標。
4、社會優撫
定義:是指政府和社會對軍人等從事特殊工作的人員及其家屬予以優待、撫恤和妥善安置的一類社會保障制度。
作用:社會優撫是社會保障的特殊構成部分,屬於特殊階層的社會保障,是社會保障的特殊綱領。社會優撫目的在於安定軍心,維護國家安全,促進社會穩定。
本節重點:
1、社會保障的主要內容及其作用
第四節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與給付
一、社會保障基金的含義
定義:社會保障基金是為實施各項社會保障制度所建立起來的、法定的、收支平衡的、專款專用的經費。這種基金一般是按不同的社會保障項目分別建立的,如社會保險基金、社會救助基金、社會福利基金、社會優撫基金等。
特點:社會三大基金體系(補償基金、積累基金、消費基金)中消費基金的組成部分。它屬於社會消費基金,與個人消費基金有所不同,個人消費基金一般是通過勞動報酬的形式分配給個人,由個人掌握。社會保障基金主要掌握在政府和社會組織的手中,按照保證基本生活需要或最低生活需要的原則分配給那些暫時或永久性離開勞動領域、需要幫助的人們。
二、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
1、定義:社會保障基金籌集,又稱社會保障基金的徵集,是指由專職的社會保障管理體制機構按照法律規定的比例向計征對象徵收社會保障費(稅)的一種法律行為。
2、籌資的總原則:社會共同責任制原則,也即由三方合理負擔。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堅持政府、企業、個人三方共同出資的原則,主要資金來源是企業(僱主)和個人的雙投保,政府以目的稅(一般是薪給稅或社會保障稅)形式從企業和個人那裡收取用作社會保障的資金,然後再分配給那些需要保障的人,不足部分由政府以非目的性的各種直接稅和間接稅補足或補貼。
3、籌資渠道:各類社會保障的資金來源渠道有所不同,社會救助基金與社會福利基金主要來源於國家財政和社會捐贈,而社會保險基金則採用國家、企業和個人多方籌集的模式。
國家的資助:國家對社會保障的資助和補助,可分為三種方式:財政撥款(根據預算的事前撥款和事後撥款)、國家讓稅(根據政策對稅收讓利使社會保障基金增加,分為三種形式:稅前徵收、免稅、享受的待遇也不征稅)、國家讓利(社會保障基金的存款利率、投資的收益不征稅)。個人和企業繳納的社會保險費都是稅前的,個人帳戶的利息收入也免徵利息稅。
用人單位(企業或僱主)繳納的社會保障費:按企業職工工資總額的一定百分比繳納。
社會成員個人繳納的社會保障費:法律規定按個人收入一定的百分比繳納。
4、資金的構成
歸納起來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支出,來源於一般稅收;(2)社會保障費中由企業(僱主)繳納的部分;(3)社會保障費中由個人繳納的部分; (4)社會保障基金的資產運作收入;(5)社會保障基金的自身增值部分,如利息、紅利等;(6)其他來源:包括各種捐助和借款等。
三、資金籌集的模式
1、現收現付制
原則:採用的是近期橫向平衡原則。即先作出當年或近一二年內社會保障所要支付的費用預算,然後按一定比率分攤到參加該保障項目的單位和個人,當年提取當年支付。如生育保險。
特點:以支定收,收支平衡,收費的比率必須根據支出的需要而加以調整,費率調整靈活但不同的年份之間波動較大。
2、完全積累制
原則:採用的是長期縱向平衡原則。即在對未來較長時間的宏觀預測的基礎上,預計保障對象在保障期內所需享受保障待遇的總量,據此按一定比例將提供保障所需費用分攤到保障對象的整個投保期間。換句話說,本代人需要的保障金靠其在職時自身的儲蓄積累,其本金和利息作為保險金。
特點:在較長時期內收費率保持相對穩定,並在計劃初期形成大量的儲備金。
3、部分積累制
原則:綜合了上述兩種原則,即一部分資金的籌集採用現收現付方式,以保證當前開支的需要,另一部分資金採取積累的方式以滿足支付增長的需求。
特點:以支定收,略有積余。收費率分階段調整,一般初期低些,以後逐步提高,以保持相對穩定。
此外,還有個人帳戶儲存制模式,如新加坡的基金積累模式。在自願儲蓄基礎上加以法制化。發展中國家較普遍。
四、社會保障資金的保值和增值
1、意義:是一種剛性支付,是保命錢。2、只有積累制基金才需要保值增值3、如何運作才能保值與增值
(1)儲蓄:消極、保守的保值手段。特別是在銀行利率低於通貨膨脹率時,容易導致貶值;
(2)投資:社會保障管理機構或受其委託的機構,用社會保障儲備金購買國家政策和法律許可的特定的金融資產或實際資產,以期獲得適當預期收益的基金運用行為。是一種主動、有效保值增值的手段,但風險相對較大。
五、社會保障資金的支付
1、給付形式
一律定額型:只要被保險人符合規定的某些統一的資格條件,如繳納保險費的期限和數量,就業年限,等等,就可以領取同樣數額的保險金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如生育津貼、保健津貼、價格補貼等採用的就是這種支付方式。
所得比例型:國家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和不同的保險項目,確定各個保險項目的保險金支付方式,然後根據享受社會保險待遇前的收入情況,確定具體的給付標准。這種支付方式適用於享受社會保險前有勞動收入的社會成員,具體的社會保障項目包括養老、失業等。
二階層型:結合了前兩種制度的優點,也即在給予符合條件的居民基本保險金,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基礎上,再按收入比例發放另一部分的補充津貼。旨在在保障所有國民最低生活水準的基礎上,使在職勞動者能盡可能維持過去的生活水準。
3、支付的形態
一是實物形式,是指政府直接為社會成員提供特定商品或勞務的一種社會保障基金支付形式。
二是貨幣形式。貨幣支付比較簡單,但有時名義貨幣與實際貨幣會有出入,就是有錢買不到或不夠買想要的東西。
4、支付的水平
(1)生存需要是確立待遇支付水平的立法基準;(2)社會保障待遇水平適當調整的原則:第一,隨物價上漲而調整待遇水平的原則:只是保值。第二,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原則:是實實在在的增長。
五、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
社會保障基金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社會保障基金專款專用。
案例分析:某企業領導社會保險意識差,不願繳納社會保險費,經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做工作,仍拒不繳費。為處罰該企業,社保經辦機構採用了停發該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的做法,請問這樣的處理是否妥當?
分析要點:
(1) 不妥當。 (2) 國務院明確規定「要嚴格實行社會保險基金收支兩條線管理」,也就是說繳費和養老金支付是不能掛鉤的。 (3) 按我國現行的養老保險辦法,企業繳納社會保險費是為在職職工繳費,與退休人員毫無關系。如果不繳費就不撥付養老金,等於拿退休人員做人質,是錯誤的。
案例分析:某地政府在於2000春節期間,為了體現黨和政府對困難企業職工的關懷,要求勞動保障部門從社會保險基金中撥20萬元,用於慰問職工。請問:該地政府的要求是否正確,為什麼?
分析要點: (1) 該地政府的要求是不正確的。(2) 這一要求違反了《社會保險基金征繳暫行規定》中關於社會保險基金「要保證專款專用,嚴禁擠占挪用」的規定。
本節重點:
1、建立社會保障基金的意義;2、社會保障基金如何保值和增值。
第五節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與發展
一、社會保障制度的萌芽
英國:世界上第一個頒布社會救助法規,稱《濟貧法》。
貧民救濟:具有恩賜性和懲罰性的特點,1601年頒布了《伊麗莎白濟貧法》(俗稱《舊濟貧法》),該法具有強迫勞動和福利救助的性質,成為未來社會保障的雛形。
社會救濟:1834年頒布了新的《濟貧法》,認為救助不是一種消極行為,而是一項積極的福利舉措,新《濟貧法》被看成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萌芽。
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1、德國:世界上第一個以立法形式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 2、美國:最早頒布《社會保障法》。
三、現代社會保障的制度模式
世界各國由於保障的項目和內容不同,所以保障模式也不盡相同。從保障資金的籌集方式分,主要有四種不同的模式。
1、傳統型保障模式。以美國和日本為代表。社會保障基金籌集採用國家、僱主和雇員三方負擔的原則,社會保障待遇給付標准與勞動者個人收入和保障繳費相聯系。這種模式更注重效率目標的實現。
2、福利國家模式。以英國、瑞典、挪威等國為代表。為全民保障,保障項目無所不包,社會保障費用主要來源於國家稅收,保障水平偏高。其資金籌措方式是課稅資助下的現收現付制。這種模式更注重公平目標的實現。但國家的財政負擔嚴重,目前這些國家也正在實行改革。
3、國家保障型模式。以東歐及前蘇聯為主要代表。與計劃經濟相適應,受保人個人不需要繳納費用,保障水平較高,保障待遇與勞動貢獻相聯系。而且在管理體制上實行中央集權管理體制。實行這種模式的國家把公平與平均主義相混淆,不但犧牲了效率,而且助長了社會保障負功能——惰性和依賴性。
4、儲蓄保障型模式。社會保障水平較低,國家通過強制儲蓄方式進行。實行個人賬戶積累制。保險費由勞資雙方按比例繳納。政府不提供資助,職工之間沒有互助互濟也不共同承擔風險,完全是一種「自助式」的保障模式。
我國實現的是中國特色的一體化多途徑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保障模式。
五、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與發展
1、傳統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第一階段,國家保障模式。建國初期到1966年,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創建階段。與前蘇聯的國家保障模式相類似,低工資、高保障;社會保險金在全國范圍內由總工會統籌調劑,但農村沒有社會保障。
第二階段,企業保障階段。1966至1976年十年動亂時期,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制度被解體成為企業保險制度,「企業辦社會」成為這一階段的特徵。企業保險制度導致了兩個嚴重的直接後果:一是社會保險金的統籌調劑工作停止,社會保險的調劑職能喪失,造成行業間、企業間負擔的不平等;二是社會保險基金停止積累,由企業實報實銷,加重了企業負擔,加重了企業辦社會的責任。
2、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傳統的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社會保障覆蓋面小,實施范圍窄:主要是在全民所有制單位實施,縣以上大集體單位參照執行,
社會保障層次單一 :只有國家法定保險一個層次
社會保障資金來源單一 :個人不交保險費,容易養成依賴思想,缺乏自我保障意識,不利於群眾參與社會保險,也加重了國家財政負擔。
保障資金的社會化程度低,保障不力:不僅影響了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而且阻礙了勞動力在企業之間的正常流動。
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分散,政出多門:我國社會保險工作由政府不同部門分別管理,效率不高。
社會保障制度辦法及待遇結構不合理。管理上存在某些混亂和漏洞。
我國的社會保障改革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就作為國民經濟改革的配套措施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開始邁開改革的步伐;
1992年黨的「十四大」召開,是我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和改革的一個歷史性標志。把歷來實施的國家統籌模式,改革成為大多數國家實行的、強制勞動者個人也繳費的投保資助模式;
黨的十四大以來,是我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階段。
本節重點:1、社會保障的發源地;2、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有哪幾種模式,各有什麼特點?3、我國社會保障的構成與特點。3、我國社會保障的構成與特點 2、我國養老社會保險的類型
傳統的養老社會保險
建立:1951年開始到「文革」前,我國初步建立了養老保險制度,不僅規定了統一的支付條件、待遇標准和繳費比例,而且規定勞動保險金的30%上繳全國總工會做為社會保險總基金,對各地和各企業進行調劑,實際上實行了全國統籌。 1966年起,取消了社會統籌的養老保險制度,使之變成了企業保險。
特點:起點高,發展快。從1951至1957年覆蓋面達到94%
作用:前半段主要是改善人民生活,鞏固新生政權。後半段主要是為計劃經濟體制服務。沒有預積累,全部轉為建設基金。企業統負盈虧,無自身利益可言,也不承擔最終責任。
現行的養老社會保險
產生: 1991年,《國務院關於企業職工養老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提出:「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建立起基本養老社會保險與企業補充養老社會保險和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社會保險相結合的制度我國機關、群眾團體和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大部分地區仍沿襲原有的模式;
構成:我國企業職工養老社會保險由三個部分(或層次)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養老社會保險;第二部分是企業補充養老社會保險;第三部分為企業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社會保險。
基本養老社會保險:亦稱國家基本養老社會保險,它是由國家通過立法強制實行,保證勞動者在年老喪失勞動能力時,給予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
企業補充養老社會保險:它是在國家法定基本養老社會保險的基礎上由企業為提高本企業職工的養老社會保險的待遇水平,用自有資金而設立的一種輔助性的養老社會保險。
個人儲蓄性養老社會保險:它是在國家法定基本養老社會保險的基礎上由企業為提高本企業職工的養老社會保險的待遇水平,用自有資金而設立的一種輔助性的養老社會保險。
作用:在多層次養老社會保險體系中,基本養老社會保險可稱為第一層次,也是最高層次的養老社會保險制度。
性質:企業補充養老社會保險和個人儲蓄性養老社會保險以提高職工退休後的生活水平為目標,國家提倡但不強求。

② 有社會保障法規規和社會保障基礎知識的相關試題嗎

社會保障基礎知識

第一節 社會保障的概念與含義
一、社會保障的概念
1.一般定義
社會保障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和行政措施設立的、旨在保證社會成員基本經濟生活安全的各種項目總和。
2.國外對社會保障定義的理解
由於世界各國的國情不同,對社會保障的界定有所不同,並且對這一概念的認識本身也有一個發展過程;
西歐福利國家將社會保障理解為一種公共福利計劃,人人都能夠享受。
更多的國家則認為社會保障是一張社會安全網,為需要的社會成員特別是勞動者的生老病死及其家屬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3.我國對社會保障定義的理解
社會保障是國家和社會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為因年老、疾病、失業、傷殘、生育、死亡、災害等原因而失去勞動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礙的社會成員提供物質幫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項社會安全制度。
二、社會保障概念的含義
對社會保障的概念要給予比較全面的、准確的、科學的概括,至少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把握:
1.社會保障的責任主體是國家和社會:補償弱化的家庭保障功能,解決特定的社會問題以穩定社會。
2.社會保障的目標是滿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一是基於人的生存權的保護,二是受制於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
3.社會保障面向社會全體成員:社會成員只要符合社會保障的條件,就應該無一例外地成為社會保障的對象。
4.社會保障制度實施的保證和依據是法律法規:即國家以立法或制定行政條例的形式來確定社會保障的范圍、資金來源及支付標准等基本內容,並採取相應的措施保證其得以實現。法和行政條例的法律效力是不同的。所依據的法律有兩類:形式意義上的社會保障法規和實質意義上的社會保障法規。在具體操作時「小法必須服從大法」。
三、社會保障的范圍和對象
1.保障的一般對象
按社會保障的定義,社會保障的一般對象應是全體社會成員。但由於各國國情不同,實現社會保障的原則不同,從而社會保障的對象也有所不同。
2.具體的保障范圍:視各國保障的原則及國情而定。
實現普遍性原則國家:保障對象為全體社會成員;
實現特殊性原則國家:保障對象有選擇,為部分社會成員;
我國的社會保障范圍:許多項目只面向城鎮的工薪階層,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尚在建設之中,由我國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決定。大多數地區農民是家庭保障。但如果進城打工,就應該受到保障;
發展趨勢:隨保障內容的完善而不斷擴大。但何時擴大到更廣的領域,要視各國經濟發展的情況、經濟承受能力而定。
本節重點:
1、社會保障的一般概念
2、社會保障的含義
選擇題:
1. 社會保障制度旨在滿足人們什麼水平的生活需要?(單選)
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
D.現代化生活需要
2 .社會保障制度實施的依據是什麼? (單選)
A.社會立法 B.企業和個人的自覺性C.思想教育
是非題:
1、社會保障不是一項社會安全制度
(1) 錯,社會保障是一項社會安全制度。
(2) 因為社會保障的目標是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使社會成員不至於因為年老、疾病、失業、傷殘、生育、死亡、災害等原因而陷於貧困。
第二節 社會保障的特點與作用
一、社會保障的目的和意義
1.經濟目的
通過社會保障,使社會成員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最基本的生活條件,維持生命的安全;
2.政治目的
通過社會保障,保證國家的各項政策得到貫徹和實施,維持社會穩定,鞏固現存的社會制度。
3.最終目的:提高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
二、社會保障的特點
一是社會性
社會保障對象具有社會性,即其保障對象是全體社會成員;
社會保障組織管理機構的社會性;
社會保障資金來源的社會性。社會共同承擔制。
二是強制性
各國均用法律的形式將社會保障制度固定下來,以確保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避免了主觀隨意性。社會保障所規定的某些保障項目,不論個人或僱傭單位願意與否,都必須依據有關法律規定參加並接受其保障;社會成員個人無權選擇所參加的社會保障的項目、待遇,社會保障機構也無權拒絕社會成員享受其權利的要求;
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以立法形式保證實施,符合繳納條件的個人和團體,都必須按要求繳納,否則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目前仍有不少企業拒絕參加社會保險,違反了勞動法第七十二條中規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
三是普遍性
保障項目普遍: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社會保險又包括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工傷等多個方面;
保障對象普遍:覆蓋至全體社會成員;
四是公平性
符合保障的對象能夠均等地獲得社會保障的機會和權利;
能夠促進整個社會的公平和進步。
五是互助性
橫向互濟: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等遵循的是一種大數法則,也即是多數成員實現對少數遭遇風險成員的收入補償;
縱向互濟:代際之間的互濟。如養老保險的社會統籌部分。
六是儲蓄性
一部分社會保障項目的資金是先行扣除、繳納和儲存,然後分配和使用。其實質是「取之於已,用之於已。」
三、社會保障的功能
1.社會保障與市場經濟的關系
市場經濟的特點:一是通過市場機製作用於社會,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市場機制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盲目性、外部不經濟、無法協調效率與公平等。
社會保障是現代國家干預社會經濟生活的有效手段之一。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由競爭性的市場體系與以政府為主體的宏觀調控體系兩部分組成,二者相互作用,進行資源配置。國家運用社會保障干預市場失靈。維護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公共利益。
2.社會保障的社會性功能(對社會發展、社會穩定的作用)
社會保障的補償功能:是對因為市場競爭造成失業、下崗者的一種經濟補償。
社會保障的穩定功能:通過保證勞動者乃至國民在特殊情況下的生活問題,從而實現整個社會乃至統治秩序的穩定。被譽為「社會安全網」和「社會減震器」。國際勞工組織在總結各國實施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時指出:「沒有社會的安定,就沒有社會的發展;沒有社會保障,就沒有社會的安定」,客觀地描述了社會保障作為社會穩定機制的重要性和功能。
2、社會保障的經濟性功能(對應於社會保障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調節投融資功能:社會保障的資金直接來源於社會保障費、國家資助(財政補貼)以及資金運營收入,經過長期積累,數量巨大,並具有較高的穩定性,成為國家調節投資的一大支柱。

平衡需求功能:經濟要保持健康的發展,就要保持需求與供給的總體平衡。在經濟擴張時期,就業比較容易,失業率低。在經濟緊縮期,找工作困難,失業率高,可支配的收入減少,容易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社會保障被稱之為調節經濟的蓄水池,具有非常有效的平衡需求的作用。
當經濟衰退而失業增大時,由於失業給付,抑制了個人收入減少的趨勢,給失去職業和生活困難的人們以購買力,從而具有喚起有效需求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復甦。
而當經濟高漲失業率下降時,社會保障支出相應縮減,社會保障基金規模因此增大,減少了社會需求急劇膨脹,最終又使社會的總需求與總供給達到平衡。
國民收入再分配功能:通過稅收的環節,在一次分配的時候,將高收入者以征稅的形式收上來,通過財政手段轉移支付,再分配低收入者,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公平。
保護和配置勞動力功能
維持勞動力再生產:通過失業救助,使失業者能夠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通過就業培訓,又使得失業者得到了新的技能,重新就業。
促進勞動力有效配置:通過社會保障調控,勞動者無後顧之憂,可以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實現勞動力要素的有效配置。部分勞動力則通過失業救助,找到了最能發揮其能量的工作,也即實現了有效配置。
本節重點:1、社會保障的特點 2、社會保障的功能
第三節社會保障的內容和體系
一、社會保障的體系構成
一般大致劃分為核心(基本)保障與補充保障兩大層次。社會保險是核心保障,因為社會保險覆蓋了人口群體中最重要的部分—勞動者群體,因此在社會保障體系中居主導地位,是實現社會保障的基本綱領。其他社會保障項目包括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為補充保障。
二、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救助——最低層次的社會保障,保障最低生活;
社會保險——基本保障,保障勞動者失去勞動能力,從而失去工資後仍能享有基本生活;
社會福利——增進城鄉全體居民生活福利的高層次社會保障;
社會優撫——特殊性質的社會保障,保障社會上備受尊敬的軍人及其家屬的基本生活。
三、社會保障的主要內容
主要介紹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及社會優撫。
1、社會保險
定義:國家通過法律手段,多渠道籌集資金,對勞動者在因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而減少勞動收入時給予經濟補償,使他們能夠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
作用:是社會保障體系的基礎和核心,在社會保障體系中居主導地位,是實現社會保障的基本綱領。
2、社會救助
定義:指國家和社會對因各種原因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給予無償救助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
作用:社會救助是每一個公民應享受的權利,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社會救助是基礎的、最低層次的社會保障,是社會保障要實現的最低綱領和目標。

3、社會福利
定義:是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的各種福利性補貼和舉辦各種福利事業的總稱。包括一般的社會福利、職工福利和特殊的社會福利。
作用:社會福利是最高層次的社會保障,是社會保障的最高綱領和目標。
4、社會優撫
定義:是指政府和社會對軍人等從事特殊工作的人員及其家屬予以優待、撫恤和妥善安置的一類社會保障制度。
作用:社會優撫是社會保障的特殊構成部分,屬於特殊階層的社會保障,是社會保障的特殊綱領。社會優撫目的在於安定軍心,維護國家安全,促進社會穩定。
本節重點:
1、社會保障的主要內容及其作用

③ 有勞動與社會保障試題嗎

試 題 一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2分 共20分)

1、提出勞動仲裁要求的一方應當自__之日起六十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
A 終止勞動關系 B 勞動爭議發生
C 調解不成 D 仲裁委員會決定受理
2、用人單位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工資報酬的,除了責令支付勞動者工資報酬、經濟補償外,還可責令支付__。
A 賠償金 B 違約金 C 滯納金 D 罰金
3、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用人單位可以依法__。
A 解除合同 B 終止合同 C 變更合同 D 續訂合同
4、勞動者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條件和標准由____規定。
A 企業規章制度 B 勞動合同 C 法律法規 D 集體合同
5、勞動爭議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__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A 一年 B 六個月 C 一個月 D 十五天
6、勞動爭議調整委員會主任由__擔任。
A 職工代表 B 工會代表
C 用人單位代表 D 三方面選舉產生的代表
7、勞動合同期滿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條件出現,勞動合同__。
A 解除 B 自行解除 C 撤銷 D 終止
8、工會與企業簽訂的以勞動條件、工作條件、生活條件為主要內容的合同是__。
A 集體合同 B 經濟合同 C 民事合同 D 勞動合同
9、支付__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關系不屬於勞動法調整。
A 臨時工的勞動報酬 B 加工承攬的勞動報酬
C 輪換工的勞動報酬 D 雇傭工人的收入
10、某女職工遇到難產,按勞動法規定應給予的產假為__天。
A 56天 B 90天 C 105天 D 120天

二、判斷下列各題的正誤,並說明理由(每題5分,共20分)

1、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工。( )

2、社會保險旨在向全體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其免受或擺脫人生的各種災害。( )

3、勞動爭議發生後,當事人向本單位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調解不成時,方可申請仲裁。( )

4、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應當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 ( )

三、指出下列概念的區別和聯系(每題10分,共20分)

1、勞動關系、勞動行政關系

2、勞動合同、勞務合同

四、問答題(每題12分 共24分)

1、我國對經濟性裁員的條件和程序是如何規定的?

2、建國以後,我國勞動法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各個階段勞動立法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五、案例題(16分)

某郵電部門的女工,因拒絕周日送報,被認定為曠工,遭到用人單位的違紀處罰。該女工向勞動仲裁委員會申訴,理由是:周日加班應與職工協商,職工有權拒絕,故自己並未違紀。仲裁機構調查情況如下:(1) 該企業經勞動部門批准已實行以月為單位的綜合計算工時制;(2)該企業實行輪休制度, 該女工周日本應輪到休息,故其已有安排,但因其他職工病休,企業要求其頂班,遭到拒絕。(3) 如果該日女工上班,該月的工作時間是40小時,該周的工作天數是7天。(4)按該企業的規章制度,曠工一天,除扣除當日工資外,還要扣除當月的部分獎金,企業按這一規定執行。問:(1)企業的處理是否正確?為什麼?(2)如果該企業執行的是標准工時制,這一處理是否正確?為什麼?

試題一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B 2A 3A 4C 5D 6B 7D 8A 9B 10C
二、辨析題
1(非)未成年工是指年滿16周歲、未滿18周歲的勞動者。我國對未成年工實行特殊勞動保護制度,而並不禁止使用。我國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16周歲的童工。
2(非)社會保障旨在向全體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其免受或擺脫人生的各種災害。社會保險只是社會保障的一部分是指國家通過立法確立的,以保險形式實行的,對於因喪失勞動能力或勞動機會而不能勞動或暫時中斷勞動的勞動者提供一定的物質幫助或相應的補償,使其至少能維持基本生活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
3(非)勞動爭議發生後,當事人可以向本單位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當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4(非)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不能安排補休的,才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
三、概念比較題
1、區別:(1)勞動行政關系一般著眼於社會的宏觀利益, 從全社會的角度指揮和協調個人活動,而勞動關系則局限在較小的范圍內,一般著眼於微觀利益;(2)勞動行政關系是按指令和服從、組織和監督原則建立起來的隸屬關系,而勞動關系是按協商原則建立起來的社會關系;(3)勞動行政關系是無償的關系, 是國家在進行各類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執行社會保障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勞動關系是有償的經濟關系。
聯系:一方面勞動行政關系應反映勞動關系的本質,對勞動關系起促進、保護作用;另一方面勞動關系必須在勞動行政關系的制約下發展。
2、區別:(1)社會關系性質不同。勞動合同是僅與勞動過程相聯系的的合同,表現為勞動者向用人單位提供勞動力;勞務合同雖也與勞動過程相聯系,但它更著眼於實現過程。(2)勞動力的支配權不同。在勞動合同關系中, 勞動力的支配權歸掌握生產資料的用人單位行使,雙方形成管理與被管理者的隸屬關系;在勞務合同關系中則由勞務提供方自行組織和指揮勞動過程。(3)風險責任不同。 在勞動合同關系中,由用人單位承擔風險責任;在勞務合同關系中,勞務提供方自行承擔風險。(4)勞動報酬的性質不同。因勞動合同的履行而產生的勞動報酬, 具有分配性質,不完全和不直接隨市場供求情況變動,其支付形式往往特定化為一種持續、定期的工資支付;因勞務合同而取得的勞動報酬,是商品價格的一次性支付,商品價格是與市場的變化直接聯系的。
聯系:兩種合同都與勞動過程緊密相聯。
四、問答題
1、裁員條件的規定:用人單位瀕臨破產,被人民法院宣告進入法定整頓期間或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達到當地政府規定的嚴重困難企業標准,確需裁減人員的可以裁員。裁員程序的規定:(1)提前30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 並提供有關生產經營狀況的資料:(2)依法提出裁減人員方案;(3)將裁減人員方案徵求工會或者全體職工的意見,並對方案進行修改和完善;(4) 向當地勞動行政部門報告裁減人員方案、工會或者全體職工的意見,並聽取勞動行政部門的意見;(5) 由用人單位正式公布裁減人員方案,與被裁減人員辦理解除勞動合同手續,按照有關規定向被裁減人員本人支付經濟補償金,出具裁減人員證明書。另外,用人單位從裁減人員之日起,六個月內需要新招人員的,必須優先從本單位裁減的人員中錄用,並向當地勞動行政部門報告錄用人員的數量、時間、條件以及優先錄用人員的情況。
2、(1)我國勞動立法的形成時期。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勞動立法, 比較正確地反映了我國的社會勞動關系既存在著國營企業的社會主義勞動關系,同時也存在著私營企業的勞資關系的現狀。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勞動法促進了全國統一的勞動、工資、保險福利制度的建立,但也反映了當時經濟體制的弊端,存在著過分強調行政管理,統得過死,包得過多的問題。(2)我國勞動立法的低谷時期。從 1958年到1976年10月"四人幫"粉碎的這段漫長的時間里,鑒於"左"傾錯誤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擾和破壞,一方面,我國勞動管理體制上的行政行為得到強化,另一方面,勞動工作逐步偏離法制化的軌道。(3)我國勞動立法的發展時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勞動法制建設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時期,勞動立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隨著勞動制度、工資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向縱深發展,勞動立法的相對滯後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4)我國勞動立法的成熟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公布,標志著我國的勞動立法進入成熟時期。
五、案例題
1、企業的處理是正確的。該企業實行綜合計算工時制,允許採用輪休制度。當月的工作時間並未超過國家規定的40小時,故周日要求該女工上班,不能視為加班,女工在規定的工作時間內應當服從企業安排,否則應按違紀處理。
2、如果該企業執行的是標准工時制度,企業的處理不正確。按每日工作六天計,企業已是延長工時。公休假日要求職工加班應當徵得職工本人的同意。職工有權拒絕。企業扣罰構成剋扣工資。

試 題 二

一、是非題(判別正誤,並在括弧內寫入"是"或"非")(每題1分,共10分)

1、勞動合同被確認為無效後,應當依法予以解除。(非)
2、國家實行薪年休假制度。(是)
3、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非)
4、企業招用勞動合同制工人,應當訂明試用期。(非)
5、加班工資不能作為最低工資的組成部分。(是)
6、"待業"與"失業"兩個概念含義相同。(是)
7、"待業"與"待崗"兩個概念含義相同。(非)
8、集體合同經雙方當事人簽字即行生效。(非)
9、集體合同只有經勞動行政部門批准才生效。(非)
10、勞動者患病或非因工負傷,醫療期滿後,勞動者可以上班的,用人單位應安排工作。(是)

二、名詞解釋(每題3分,共6分)

1、勞動監察

2、勞動就業

三、多項選擇題(每題3分 共24分)

1、用人單位非法招用童工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處以____。
A 警告 B 罰款 C 責令改正 D 停產整頓 E 拘留
2、勞動者在_____情形下,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
A 生育 B 負傷 C 升學 D 失業 E 退休 F 工傷
3、勞動合同終止的的條件是____。
A 當事人約定的終止條件出現 B 經當事人協商達成一致 C 勞動合同期限屆滿 D 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變化,致使原合同無法履行
4、勞動合同無效的確認權在____。
A 用人單位上級主管部門 B 企業勞動爭議委員會
C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 D 人民法院
5、社會保險具有的特徵是_____。
A 自願性 B 社會性 C 強制性
D 互濟性 E 營利性 F 福利性
6、我國已實行的特殊工時制度主要有_____。
A 定時工時制 B 縮短工時制 C 綜合計算工時制
D 延長工時制 E 計件工時制 F 不定時工時制
7、按照工資的確定方式,可將工資分為___________。
A 計時工資 B 實際工資 C 名義工資 D 計件工資
E 貨幣工資 F 津貼工資 G 獎勵工資 H 實物工資
8、按照工資的支付形式,可將工資分為___________。
A 計時工資 B 實際工資 C 名義工資 D 計件工資
E 貨幣工資 F 津貼工資 G 獎勵工資 H 實物工資

四、指出下列概念的區別和聯系(每題10分,共20分)

1、勞動關系、勞動法律關系

2、權利爭議、利益爭議

五、問答題(每題10分 共20分)

1、什麼是勞動法?現代意義上的勞動法是如何產生的?

2、我國為什麼要授予某些機構行政管理的職責?這些機構與一般的中介機構有何區別?

六、案例題(共20分)

李某與某企業簽訂了為期五年的勞動合同,合同規定李某從事廚師工作。合同訂立後,企業未經協商,三年中多次變更李的工作崗位並以李未交單位向職工集資的1000元為由,扣發了李某三個月工資。為此,李某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申訴,要求補發工資並解除勞動合同。企業提出反訴,要求李某承擔在上崗前企業自辦臨時賠訓的費用。勞動仲裁委員會支持了職工的申訴請求,駁回了企業的反訴請求。問:在本案中勞動仲裁委員會是依據勞動法的哪些規定作出裁決的?

試題二答案
一、是非題
1非 2是 3非 4非 5是 6是 7非 8非 9非 10是
二、名詞解釋
1、勞動行政部門設置專門機構,配備一定數量的監察員,對用人單位執行勞動法的情況進行規范性的監督、檢查。
2、勞動就業是指具有勞動能力和就業願望的公民,在事實上獲得有相應報酬的職業。
三、多項選擇題
1BC 2ABDEF 3AC 4CD 5BCDF 6BCEF 7ADFG 8EH
四、概念比較題
1、區別:(1)兩者產生的前提不同。勞動關系是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 有共同勞動存在就會有勞動關系的存在。勞動法律關系則是被勞動法律規范所調整的勞動關系,所以它的形成必須以勞動法律規范的存在為前提。(2) 兩者的內容不同。勞動關系是以勞動為內容的,當國家沒有制定相應的勞動法律規范時,這種關系不具有法律上權利和義務關系,也就不具有國家強制力;勞動法律關系是以法定的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任何一個勞動法律關系的參加者,那是作為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出現的。
聯系:勞動關系的參加者依照法律規范的要求締結勞動關系,所締結的勞動關系便具備了法律關系的形式,而法律關系則以勞動關系為實際內容。
2、區別:(1)爭議內容不同。權利爭議是因為執行勞動法規和勞動合同、 集體合同規定的勞動條件而發生的爭議,在這類爭議中,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是既定的,或已有勞動法律、法規加以規定,或已通過勞動合同或集體合同加以確認;利益爭議往往是因為要求確定或變更勞動條件而發生的爭議,在這類爭議中,雙方所主張的權利義務事先並沒有確定,爭議之所以發生是因為雙方當事人對這些有待確定的權利義務有不同的要求。(2)處理程序不同。權利爭議是執行法規、 合同規定的問題,適用勞動爭議的調解、仲裁、或訴訟程序;利益爭議所涉及的還不是法律問題,所以被認為不在司法解決的范疇之內,主要是通過雙方協商或調解解決。
聯系:利益爭議往往表現為一方或雙方提出新的權利要求,目的在於使一方或雙方的某種利益得到合同或法律的確認,從而上升為權利。
五、問答題
1、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為實現勞動關系而產生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勞動法是一個重要的、獨立的法律部門。任何社會形態要進行生產都必須把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結合起來。如果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屬於同一個所有者,生產的兩要素就可以在它的所有者掌握中直接結合,進行生產。如果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分屬於不同的所有者,就會出現勞動力的所有者在一定條件下,把勞動力的支配權、使用權讓渡出去,以實現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結合,由此產生的社會關系就需要法律調整。當著立法者著眼於保護勞動者方面,對勞動關系進行調整,就產生了現代意義上的勞動法。
2、在我國,勞動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使國家機關不再直接管理企業勞動力。國家機關將其直接管理的重點移向勞動關系的兩端,以勞動關系建立前和終止後產生的社會關系為主要范圍,即以社會勞動力為管理對象。隨著社會勞動力的管理任務逐步加重,勞動行政機關授權勞動就業服務機構、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社會保險管理機構、勞動安全衛生的檢測機構等等從事一部分社會勞動力的管理服務任務。這些機構區別於一般中介機構的特徵:(1)這些服務具有排他性, 大部分的服務項目其他中介機構是不允許從事的;(2)某些服務在一定條件下,帶有強制性,如招工登記、退工登記、社會保險費的繳納;(3)某些服務在一定條件下, 會以國家行政部門的名義出現,如職業資格證書的頒發。可見,這些中介服務已具有某些管理的特徵,這些機構所從事的工作,往往是整個勞動行政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這些機構一般是事業單位,不以營利為目的或不以營利為主要目的,並要接受勞動行政部門的嚴格管理。
六、案例題
1、勞動法第十七條規定:訂立和變更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在履行勞動合同過程中,企業未經李某同意,強行變更其工作崗位,違反勞動法規定,也是一種違約行為。
2、勞動法第五十條規定: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企業不顧李某的反對,以集資為由,強行扣除工資,已構成剋扣工資的行為。故企業因全額補發工資。
3、勞動法第三十二條規定:用人單位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隨時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企業剋扣工資且違約,勞動者有權解除勞動合同。
4、勞動法第六十八條規定:從事技術工種的勞動者,上崗前必須經過培訓。企業對李某的培訓是勞動法規定的一項義務。李某是因為企業剋扣工資且違約,才解除勞動合同的,是正當的行使自己的權利,不應要求其承擔賠訓費用。

試 題 三

一、填充題(每空1分,共8分)

1、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__或者____勞動者的工資。
2、未成年工是指年滿__周歲、未滿__周歲的勞動者。
3、就業是指具有____和____的公民,在事實上獲得有相應報酬的職業。
4、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提前__日以__形式通知用人單位。
5、國家對__工和___工實行特殊勞動保護。

二、名詞解釋(每題4分,共12分)

1、勞動基準法。

2、用人單位。

3、社會保險基金。

三、指出下列概念的區別和聯系(每題5分,共10分)

1、個別勞動關系、集體勞動關系

2、勞動合同終止、勞動合同解除

四、判斷下列各題的正誤,並說明理由(每題5分,共20分)

1、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勞工法規是勞動立法的開端。( )

2、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用人單位在錄用職工時,除認為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 )

3、勞動合同雙方主體同時變更,意味著原合同關系消滅。( )

4、事實勞動關系是無效的勞動關系。( )

五、簡答題(每題8分,共32分)

1、什麼是勞動法的原則?它在勞動關系的調整中具有怎樣的作用?

2、勞動行政管理系統的含義是什麼?它與勞動行政部門的關系如何?

3、什麼是最低工資標准?確定和調整最低工資標準的依據是什麼?

4、工會法人與民法上規定的其他法人有何異同?

六、案例題(18分)

王某於1994年8月經招工考試被某企業錄用,並簽訂為期三年的勞動合同。 95年8月,企業以王某連續曠工28天,嚴重違反勞動紀律為由, 對其作出除名並解除勞動合同的處理,同時開具退工單。王某不服,向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申訴,要求維持勞動關系。仲裁委員會經調查確認,王某入廠以來,確有遲到、早退現象,最近半年以來,還常常完不成定額,95年5月又擅自出走28天。 同時在調查中也聽許多職工反映王某精神不正常,於是委託當地的勞動能力鑒定部門作了鑒定,證實王某患有精神分裂症。企業在仲裁過程中要求將退工理由改為"不符合錄用條件"。請依據勞動法回答:(1)企業的處理是否正確?為什麼?(2)仲裁委員會是否應當接受企業變更退工理由的請求?為什麼?(3)本案應當如何裁決?(4)仲裁委員會作出裁決後,企業應如何處理?

試題三答案
一、填充題
1、剋扣、無故拖欠 2、十六、十八 3、勞動能力、就業願望、 4三十 書面 5、女職、未成年
二、名詞解釋
1、基準是指為了保障勞動者最起碼的勞動報酬、勞動條件而規定的最低限度的措施和要求。勞動基準法是有關勞動報酬和勞動條件最低標準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用人單位可以優於但不能劣於基準法所規定的標准。凡集體合同、勞動合同、勞動規則(廠紀廠規)所確定的標准未達到國家規定的勞動基準的,均無法律效力。
2、用人單位是與勞動者相對應的勞動法律關系的另一方主體,也是我國勞動法的特定概念,指依法招用和管理勞動者,形成勞動關系,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組織。勞動法對勞動關系進行調整時,賦予用人單位以勞動力使用者的資格。用人單位只有取得了支配一定財產的法律資格,才能進一步取得支配勞動力的資格,成為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
3、社會保險基金是國家為舉辦社會保險事業而籌集的,用於支付勞動者因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或勞動機會時所享受的保險金和津貼的資金。社會保險基金按照保險類型確定資金來源,逐步實行社會統籌。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
三、概念比較
1、區別:(1)當事人不同。 個別勞動關系是指勞動者個人與用人單位發生的發生的關系;集體勞動關系是由勞動者團體代表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發生的關系。(2)內容不同。個別勞動關系是勞動者個人在運用勞動能力、實現勞動過程時與用人單位之間發生的關系;集體勞動關系是勞動者意志通過勞動者團體表現出來,涉及的是勞動關系的整體內容。
聯系:集體勞動關系的出現有助於克服個別勞動關系的內在不平衡。
2、區別:(1)勞動合同的終止條件是約定的,勞動合同解除條件是法定的。(2)勞動合同的終止是勞動合同關系的正常結束, 勞動合同解除是勞動合同關系的提前消滅。聯系:勞動合同的終止和勞動合同的解除都將導致勞動關系的消滅。
四、辨析題
1、(非)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的"工廠法"是勞動法的開端。
2、(非)用人單位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
3、(是)勞動法律關系的變更不包括勞動者一方主體的變更,這是由勞動法律關系所含的人身性質所決定的。如果勞動者變更,則表明原法律關系已經消滅而建立新的勞動法律關系。雙方主體同時變更,由於包括勞動者的變更,原合同關系消滅。
4、(非)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採取欺詐、威脅等手段訂立的勞動合同為無效的勞動合同。無效的勞動合同,從訂立的時侯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事實勞動關系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既無勞動合同又存在著勞動關系的一種狀態,除當事人履行無效勞動合同而產生的勞動關系外,通常是由於合同期滿後既沒有續訂合同,又沒有終止合同,而形成事實勞動關系,由此產生的勞動關系不宜簡單否定。
五、問答題
1、勞動法的原則是社會勞動關系的反映,是和勞動關系的本質以及內在規律相適應的。它反映社會勞動關系質的穩定性。作為確立勞動法規范的准則,勞動法原則在勞動法規的系統內發揮指導和凝聚的作用。作為處理勞動問題的依據,勞動法原則在不同時期的勞動法規之間,發揮穩定和連續的作用。作為部門法的標志,勞動法原則在不同的部門法之間,發揮比較和區別作用。
2、勞動行政管理系統按國際上的理解是指負責從事勞動行政管理的一切公共行政管理的機構和為協調此類機構的活動、為與僱主和工人及其組織協商並使其參與管理的任何公共機構性的組織。在我國"勞動行政管理系統"主要是由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授權的一些中介機構構成。國家機關作為勞動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是由國家機關的職責決定的,勞動行政部門在勞動行政管理系統中發揮負責、統籌、協調等著重要的作用。
3、最低工資標準是指以單位勞動時間表示的最低工資數額。確定和調整最低工資標准應當綜合參考五個因素:(1)勞動者本人及平均贍養人口的最低生活費用;(2)社會平均工資水平;(3)勞動生產率;(4)就業狀況;(5) 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按這五個因素計算的最低工資,應高於當地的社會救濟金和失業保險金標准,低於平均工資。
4、我國一方面將工會法人規定為社會團體法人,說明工會法人具有社團法人的一般特徵,民法通則的規定也適用工會法人;;另一方面又通過工會法專列一條對法人資格進行規定,說明工會法人也具有區別於其他社團法人的特點。工會法人在維護、參與、教育等諸多職能中,維護職能畢竟是一種最基本的職能。
六、案例題
1、企業的處理不正確。除名是對職工因過錯違紀作出的一種處理。王某未來上班的原因是患病而非過錯,故不應要求其承擔違紀責任,不應根據《企業職工獎懲條例》來處理。
2、仲裁委員會不應接受企業變更退工理由的請求。從仲裁程序上分析,這一請求不符合反訴的要求;進入仲裁後也不應允許企業變更其決定。從案件內容分析,"不符合錄用條件"只能在試用期內提出,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而本案中的勞動關系已維持了一年,已超過試用期。
3、仲裁委員會應裁決撤銷企業的除名決定,支持申訴請求。
4、恢復勞動關系後,企業應讓王某在規定的醫療期內積極治病。

試 題 四

一、填充題(每空1分 共10分)

1、勞動法是調整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2、失業是指符合法定年齡並具有____和____的公民未能實現就業的狀態。失業是與就業概念相對應的概念。
3、職業培訓是指直接為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____和____以培養和提高職業能力為目的的智力開發活動。
4、勞動合同__或者________,勞動合同即行終止。
5、在我國,最低工資是指勞動者在______內提供了____,用人單位依法應支付的最低勞動報酬。

二、判斷下列各題的正誤,並說明理由(每題5分 共20分)

1、凡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都應當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
2、社會保險制度保障勞動者在年老、患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獲得物質幫助。( )
3、用人單位有權制定勞動規章制度,行政部門不應予以干預。( )
4、用人單位由於

④ 求甘肅一萬名中社保相關試題

社會保障基礎知識 習題(含答案要點)
第一章 社會保障概述
一、單項選擇題
1.社會保障的責任主體是哪一個?
A.國家B.企業C.個人 D.其他社會組織
2.社會保障制度旨在滿足人們什麼水平的生活需要?
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 D.現代化生活需要
3.實行特殊性保障原則的國家,其社會保障的對象面向哪一層面?
A.全體社會成員 B.部分社會成員C.全體勞動者 D.部分勞動者
4.社會保障制度實施的依據是什麼?
A.社會立法 B.企業和個人的自覺性C.思想教育
5.現階段我國城鎮職工按規定需要繳納保險費用的社會保險有幾種?
A.一種B.二種C.三種 D.四種
6.世界上第一個以立法形式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是哪一個?
A.美國B.英國C.德國D.日本
7.下述哪一個不是社會保險基金的來源?
A. 單位繳費 B.個人繳費 C.財政補貼 D.社會捐贈
8.社會保障體系中最核心的保障是什麼項目?
A.社會救助B.社會福利C.社會保險 D.社會優撫
9. 現階段我國法定的社會保險有幾種?
A.二種B.三種C.四種D.五種
10. 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險主要保障勞動者在什麼情況下的基本生活不受影響?
A.年老、失業、下崗、工傷、生育? ???B.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
C.年老、失業、下崗、疾病、工傷
11.我國建國早期所實施的社會保障制度屬於哪種社會保障模式?
A.儲蓄保障型 B.福利國家型 C.傳統保障型 D.國家保障型
12.以下哪個國家是儲蓄保障型社會保障模式的主要代表?
A.美國B.英國C.德國D.新加坡
13.最高頒布《社會保障法》的是哪一個國家?
A.美國B.英國C.德國D.新加坡
14. 按照我國現行社會保險制度的規定,職工個人的繳費工資基數如何確定?
A.本人當月工資 B.本單位職工當月平均工資
C.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 D.本單位職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
參考答案:1A,2B,3B,4A,5C,6C,7D,8C,9D,10B,11D,12D,13A,14C
二、多項選擇題
1.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具有以下哪些基本功能?
A. 實現共同富裕 B.維護穩定社會 C.保持社會公平 D. 促進經濟發展
2.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具有以下哪些特點?
A. 法定性 B.互助性 C.盈利性 D. 特殊性
3.現階段我國社會保障資金主要通過以下哪些方式保值和增殖?
A. 存銀行 B. 買國債 C. 證券投資 D. 期貨投資
4.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險主要包括哪些保險項目?
A. 養老保險 B. 失業保險 C.生育保險 ??D.醫療保險?
E.工傷保險 ?F.企業補充保險 ??G.財產保險
5.現代社會保障基金籌集的模式有哪幾種?
A.現收現付制 B.完全積累制 ?C.部分積累制 ???D.社會統籌制
6.按社會保障的給付原則分類,社會保障資金的給付一般可分為哪幾種類型?
A.一律定額型 B.所得比例型 C.就業關聯型 D.二階層型
7.下列社會保險項目中,職工個人必須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有哪些?
A.養老保險 B. 醫療保險 C.失業保險 D. 工傷保險
8.下列社會保險保障項目中,哪些保險項目依法必須建立個人帳戶?
A.基本養老保險 B. 失業保險 C.基本醫療保險 D. 工傷保險
9. 國家保障型社會保障模式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A.受保人不需繳費 B.社會保險待遇較高
C.保險待遇與勞動貢獻掛鉤 D.社會保險覆蓋全體社會成員
10.在我國,由國家財政支撐的保障項目包括哪幾類?
A.養老保險 B.社會救助 C.社會優撫 D.社會福利 E.失業保險
參考答案:1BCD,2AB,3ABC,4ABCDE,5ABC,6ABD,7ABC,8AC,9ABC ,10BCD
三、是非選擇題(簡要說明理由)
1. 社會保障是社會的穩定器。
答案要點:
(1) 對。
(2) 因為當社會上有許多人因為基本生活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時,社會就會不穩定;而社會保障的目標是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使社會成員不至於因為年老、疾病、失業、傷殘、生育、死亡、災害等原因而陷於貧困。
2. 世界各國對社會保障定義的理解有所不同。
(1) 對。
(2) 社會保障由國家來主辦,世界各國由於國情不同,建立社會保障的原則不同,加上人類對社會保障概念的認識本身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因此對社會保障的定義的理解自然也有所不同。
3. 我國的社會保險項目面向全體勞動者。
答案要點:
(1) 錯。
(2) 從社會保險實施的目的和發展方向看,確實社會保險應該覆蓋社會全體勞動者;但由於受制於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現階段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所實施的各類社會保險項目僅限於城鎮勞動者,尚不包括農村的勞動者。
4. 社會保障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答案要點:
(1) 對。
(2) 社會保障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主要包括:一是社會保障受制於經濟發展的水平;二是社會保障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三是社會保障必須與社會經濟保持協調發展。
5. 所有社會保障項目的資金籌集均採取國家、企業和個人三方分擔的原則。
答案要點:
(1) 錯。
(2) 社會保障項目的主要內容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四大方面,保障基金的籌集方式取決於社會保障項目的目標,不完全一樣。現有的各類社會保障項目中,只有社會保險的基金籌集採用國家、企業和個人三方分擔的原則。社會救助基金主要源於政府和社會的募捐;社會福利基金主要來自於國家、地方政府和企業,社會優撫則主要由各級政府承擔。
6. 社會保障范圍的大小取決於各國建立的社會保障原則。
答案要點:
(1) 對。
(2) 各國建立社會保障的原則分為普遍性和特殊性兩種,建立普遍性原則的國家保障的范圍為全體社會成員,建立特殊性原則的國家保障的范圍往往只是部分社會成員。
7. 現代社會保障是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的一種手段。
答案要點:
(1) 對。
(2) 社會保障具有公平性的特點,按照收入的一定百分比繳納費用,高收入者多繳納,低收入者少繳納,因此具有劫富濟貧的作用,是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的一種手段。
8. 社會保障具有調節投資和融資的功能。
(1) 對。
(2) 社會保障的資金直接來源於社會保障費、國家資助(財政補貼)以及資金運營收入,經過長期積累,數量巨大,並具有較高的穩定性,成為國家調節投資的一大支柱。

⑤ 2011甘肅省社保試題

《社會保障基礎知識》練習題庫(含答案要點)

第一章 社會保障概述
一、單項選擇題
1.社會保障的責任主體是哪一個?
A.國家B.企業C.個人 D.其他社會組織
2.社會保障制度旨在滿足人們什麼水平的生活需要?
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 D.現代化生活需要
3.實行特殊性保障原則的國家,其社會保障的對象面向哪一層面?
A.全體社會成員 B.部分社會成員C.全體勞動者 D.部分勞動者
4.社會保障制度實施的依據是什麼?
A.社會立法 B.企業和個人的自覺性C.思想教育
5.現階段我國城鎮職工按規定需要繳納保險費用的社會保險有幾種?
A.一種B.二種C.三種 D.四種
6.世界上第一個以立法形式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是哪一個?
A.美國B.英國C.德國D.日本
7.下述哪一個不是社會保險基金的來源?
A. 單位繳費 B.個人繳費 C.財政補貼 D.社會捐贈
8.社會保障體系中最核心的保障是什麼項目?
A.社會救助B.社會福利C.社會保險 D.社會優撫
9. 現階段我國法定的社會保險有幾種?
A.二種B.三種C.四種D.五種
10. 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險主要保障勞動者在什麼情況下的基本生活不受影響?
A.年老、失業、下崗、工傷、生育 B.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
C.年老、失業、下崗、疾病、工傷
11.我國建國早期所實施的社會保障制度屬於哪種社會保障模式?
A.儲蓄保障型 B.福利國家型 C.傳統保障型 D.國家保障型
12.以下哪個國家是儲蓄保障型社會保障模式的主要代表?
A.美國B.英國C.德國D.新加坡
13.最高頒布《社會保障法》的是哪一個國家?
A.美國B.英國C.德國D.新加坡
14. 按照我國現行社會保險制度的規定,職工個人的繳費工資基數如何確定?
A.本人當月工資 B.本單位職工當月平均工資
C.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 D.本單位職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
參考答案:1A,2B,3B,4A,5C,6C,7D,8C,9D,10B,11D,12D,13A,14C
二、多項選擇題
1.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具有以下哪些基本功能?
A. 實現共同富裕 B.維護穩定社會 C.保持社會公平 D. 促進經濟發展
2.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具有以下哪些特點?
A. 法定性 B.互助性 C.盈利性 D. 特殊性
3.現階段我國社會保障資金主要通過以下哪些方式保值和增殖?
A. 存銀行 B. 買國債 C. 證券投資 D. 期貨投資
4.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險主要包括哪些保險項目?
A. 養老保險 B. 失業保險 C.生育保險 D.醫療保險
E.工傷保險 F.企業補充保險 G.財產保險
5.現代社會保障基金籌集的模式有哪幾種?
A.現收現付制 B.完全積累制 C.部分積累制 D.社會統籌制
6.按社會保障的給付原則分類,社會保障資金的給付一般可分為哪幾種類型?
A.一律定額型 B.所得比例型 C.就業關聯型 D.二階層型
7.下列社會保險項目中,職工個人必須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有哪些?
A.養老保險 B. 醫療保險 C.失業保險 D. 工傷保險
8.下列社會保險保障項目中,哪些保險項目依法必須建立個人帳戶?
A.基本養老保險 B. 失業保險 C.基本醫療保險 D. 工傷保險
9. 國家保障型社會保障模式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A.受保人不需繳費 B.社會保險待遇較高
C.保險待遇與勞動貢獻掛鉤 D.社會保險覆蓋全體社會成員
10.在我國,由國家財政支撐的保障項目包括哪幾類?
A.養老保險 B.社會救助 C.社會優撫 D.社會福利 E.失業保險
參考答案:1BCD,2AB,3ABC,4ABCDE,5ABC,6ABD,7ABC,8AC,9ABC ,10BCD
三、是非選擇題(簡要說明理由)
1. 社會保障是社會的穩定器。
答案要點:
(1) 對。
(2) 因為當社會上有許多人因為基本生活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時,社會就會不穩定;而社會保障的目標是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使社會成員不至於因為年老、疾病、失業、傷殘、生育、死亡、災害等原因而陷於貧困。
2. 世界各國對社會保障定義的理解有所不同。
(1) 對。
(2) 社會保障由國家來主辦,世界各國由於國情不同,建立社會保障的原則不同,加上人類對社會保障概念的認識本身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因此對社會保障的定義的理解自然也有所不同。
3. 我國的社會保險項目面向全體勞動者。
答案要點:
(1) 錯。
(2) 從社會保險實施的目的和發展方向看,確實社會保險應該覆蓋社會全體勞動者;但由於受制於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現階段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所實施的各類社會保險項目僅限於城鎮勞動者,尚不包括農村的勞動者。
4. 社會保障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答案要點:
(1) 對。
(2) 社會保障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主要包括:一是社會保障受制於經濟發展的水平;二是社會保障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三是社會保障必須與社會經濟保持協調發展。
5. 所有社會保障項目的資金籌集均採取國家、企業和個人三方分擔的原則。
答案要點:
(1) 錯。
(2) 社會保障項目的主要內容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四大方面,保障基金的籌集方式取決於社會保障項目的目標,不完全一樣。現有的各類社會保障項目中,只有社會保險的基金籌集採用國家、企業和個人三方分擔的原則。社會救助基金主要源於政府和社會的募捐;社會福利基金主要來自於國家、地方政府和企業,社會優撫則主要由各級政府承擔。
6. 社會保障范圍的大小取決於各國建立的社會保障原則。
答案要點:
(1) 對。
(2) 各國建立社會保障的原則分為普遍性和特殊性兩種,建立普遍性原則的國家保障的范圍為全體社會成員,建立特殊性原則的國家保障的范圍往往只是部分社會成員。
7. 現代社會保障是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的一種手段。
答案要點:
(1) 對。
(2) 社會保障具有公平性的特點,按照收入的一定百分比繳納費用,高收入者多繳納,低收入者少繳納,因此具有劫富濟貧的作用,是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的一種手段。
8. 社會保障具有調節投資和融資的功能。
(1) 對。
(2) 社會保障的資金直接來源於社會保障費、國家資助(財政補貼)以及資金運營收入,經過長期積累,數量巨大,並具有較高的穩定性,成為國家調節投資的一大支柱。

四、 論述題
1. 建立社會保障基金的意義何在?如何運作才能保值和增值?
答案要點:
(1) 建立社會保障基金的意義:社會保障基金是為實施各項社會保障制度所建立起來的、法定的、收支平衡的、專款專用的經費。按不同的社會保障項目設立,專款專用。社會保障各項目的運作均需要一定的資金,因此建立社會保障基金是確保各項社會保障制度順利運作的基礎。
(2) 可主要採用兩種基本途徑保值和增值。一為儲蓄。由於國家規定社會保障基金的儲蓄享受同期銀行利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保值的作用。但當銀行利率低於通貨膨脹率時,會導致貶值。二為投資。是保值和增值的積極方法,但存在一定的投資風險。因此必須選擇穩妥的投資途徑。目前常用的投資途徑:有形資產投資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證券投資、信貸投資。
2. 現代社會保障體系有哪幾種不同的模式?各有什麼特點?
答案要點:主要有四種不同的模式。
(1) 傳統型保障模式。以美國和日本為代表。社會保障基金籌集採用國家、僱主和雇員三方負擔的原則,社會保障待遇給付標准與勞動者個人收入和保障繳費相聯系。
(2) 福利國家模式。以英國、瑞典、挪威等國為代表。面向社會所有成員,保障項目無所不包,社會保障費用主要來源於國家稅收,保障水平偏高。
(3) 國家保障型模式。以東歐及前蘇聯為主要代表。與計劃經濟相適應,受保人個人不需要繳納費用,保障水平較高,保障待遇與勞動貢獻相聯系。
(4) 儲蓄保障型模式。社會保障水平較低,國家通過強制儲蓄方式進行。實行個人賬戶積累制。保險費由勞資雙方按比例繳納。
3.為什麼說社會保障是調節經濟的自動穩定器?
答案要點:社會保障通過平衡社會總需求,對經濟的穩定產生作用:
(1) 當經濟衰退而失業增大時,由於失業給付,抑制了個人收入減少的趨勢,給失去職業和生活困難的人們以購買力,從而具有喚起有效需求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復甦。
(2)而當經濟高漲失業率下降時,社會保障支出相應縮減,社會保障基金規模因此增大,減少了社會需求急劇膨脹,最終又使社會的總需求與總供給達到平衡。
(3)可見,社會保障支出自動地隨著國民經濟運行變化情況呈現出反方向增減變動,這就是社會保障支出手段的「內在穩定器」功能,以支出為手段,調節社會總供求關系,自動地平抑經濟過熱或過冷的現象,維持社會安定,促進和保持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4.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主要包括哪四個方面的內容?相互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
答案要點:(1)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以及社會優撫四個方面的內容。
(2)社會保障四個方面的內容相互補充,社會保險在社會保障中居主導地位,其他保障項目是社會保險項目的補充。
(3)社會保障體系四個方面的內容具有一種遞進的關系。社會救助屬最低層次,主要保障社會成員的最低生活;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體系中最核心的保障,屬基本綱領;社會福利屬最高綱領,主要是為了改善社會成員的生活;而社會優撫屬特殊綱領,是國家對以軍人為主的特殊群體的一種特殊保障制度。
四、 案例分析題
1.一外商投資企業在與員工簽訂的勞動合同中,規定員工只領取貨幣工資,社會保險費包括在工資之中,由員工自行參加社會保險。請問該外商投資企業的上述行為是否正確,為什麼?
參考答案:
(1)該外商投資企業在工資中支付社會保險費的做法是不正確的,違反了我國有關社會保險費征繳的有關規定。
(2)依照現行的相關條例,外商投資企業應當依法向當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社會保險登記、申報和繳納社會保險費。其職工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應由企業從其本人工資中代扣代繳。

⑥ 急求!社會保障考試問題答案

1、首先管理主體不同
運營的方式也不同
……
根據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的不同為出發點進行答題
2、養老保險的特點
1)普遍需求
一是說老年風險的普遍性
二是說的在享受權益方面具有的普遍性
2)地位特殊
一是老年風險的普遍性決定了這種風險的影響面和波及層的廣度和深度
二是養老保險待遇較高、領取時間較長、基金收支規模龐大
3)長期性
一是繳費時間長達數十年
二是領取養老金的是時間也長達數十年
4)管理復雜
長期的積累性帶來的制度設計和管理的難度,還有就是基金規模龐大,是得基金在保值增值上的負擔也很重……
3、現收現付式的意識就是不考慮資金的儲備,只從當年或者近二三年的社會保險收支平衡角度出發,確定一個適當費率標准向企業與個人徵收社會保險稅費,優點就是收支關系簡單清楚,管理方便,無資金貶值的風險與保值增值的壓力;缺點是各期支付不同造成的稅費率波動大給企業造成的成本核算影響,完全代際轉移不僅使得勞動者社會保險權利義務關系難以得到准確體現,而且容易造成勞動者代際之間的矛盾激化。
完全積累模式是對有關社會經濟發展指標進行宏觀上的長期預測後,從追求養老保險支付長期平衡的角度出發確定的適當的費率標准,將養老保險長期支出總和和按比例分攤到整個期間並向企業與個人徵收,同時對已籌集的養老保險基金進行有效運行管理。優點在於預防人口老齡化沖擊,勞動者權利義務緊密和資金的收取與企業的經濟條件相適應。缺點是保值增值壓力大,管理難度大。
你應該多給我些分!

⑦ 關於《社會保障基金管理》中,一道有關養老金的計算題

根據養老金計算辦法,職工退休時的養老金由以下公式計算:
1996年1月1日以前參加工作的參保人的養老金計算方式如下:
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
1996年1月1日以後參加工作的參保人,退休時養老金計算方式如下:
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
1、基礎養老金=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式中: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平均繳費指數
例如:根據上述公式,假定男職工在60歲退休時,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為6000元。
累計繳費年限為15年時,個人平均繳費基數為0.6時,基礎養老金=6000元×(1+0.6)÷2×15×1%=720元
個人平均繳費基數為1.0時,基礎養老金=6000元×(1+1)÷2×15×1%=900元
個人平均繳費基數為3.0時,基礎養老金=6000元×(1+3)÷2×15×1%=1800元
累計繳費年限為40年時,
個人平均繳費基數為0.6時,基礎養老金=6000元×(1+0.6)÷2×40×1%=1920元
個人平均繳費基數為1.0時,基礎養老金=6000元×(1+1)÷2×40×1%=2400元
個人平均繳費基數為3.0時,基礎養老金=6000元×(1+3)÷2×40×1%=4800元
2、個人賬戶養老金=退休時個人賬戶儲存額÷139
個人賬戶養老金=退休時個人賬戶儲存額÷計發月數(計發月數根據退休年齡和當時的人口平均壽命來確定。計發月數略等於(人口平均壽命-退休年齡)×12。
計發月數為:50歲為195月、55歲為170月、60歲為139月
例如,某人55歲退休,個人賬戶中存款余額為51000元,那麼,個人賬戶養老金為
51000元÷170月=300元/月
3、過渡性養老金=(參保人員退休時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視同繳費年限×1.3%
過渡性養老金僅對1996年前參保人員有效。視同繳費年限是你參加工作至開始繳納養老保險期間的年限,包括知青下鄉的時段視同工齡。需要提供本人的檔案才報社保局審核認定。
各省市自治區對退休養老金的計算略有差別,所以,准確的計算方式以當地社保政策為准,以上僅做參考。

⑧ 社保基金理事會考試

其實就是考公務員
綜合估計就是公務員考的差不多 英語不用說了
專業知識看你報考的是啥職位了,比喻報考固定收益崗的考固定收益以及一些投資基礎知識和法規。

我純屬猜測~

熱點內容
利率越低債券價格高 發布:2021-09-10 11:04:26 瀏覽:403
基金交易原則 發布:2021-09-10 11:03:50 瀏覽:464
車險如何網上買保險 發布:2021-09-10 11:03:14 瀏覽:970
英國郵局申根保險價格 發布:2021-09-10 11:03:13 瀏覽:16
果洛網上炒股 發布:2021-09-10 11:01:59 瀏覽:9
股市中的換手率內盤也算在內嗎 發布:2021-09-10 11:01:56 瀏覽:80
60歲老年人保險價格是多少 發布:2021-09-10 10:58:41 瀏覽:606
匯博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信息 發布:2021-09-10 10:57:17 瀏覽:66
河南期貨從業資格成績查詢入口 發布:2021-09-10 10:57:14 瀏覽:422
乙烯期貨價格 發布:2021-09-10 10:55:20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