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保險利益區別
① 保險利益怎麼理解呢
保險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又稱可保利益。
保險利益產生於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與保險標的之間的經濟聯系,它是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可以向保險公司投保的利益,體現了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所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害關系,即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因保險標的遭受風險事故而受損失,因保險標的未發生風險事故而受益。
2009年修訂的《保險法》第12條對關於保險利益的規定作了明顯修訂:「人身保險的投保人在保險合同訂立時,對被保險人應當具有保險利益。財產保險的被保險人在保險事故發生時,對保險標的應當具有保險利益。 「 自此,明確了考察是否具有保險利益應當區分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二者時間上的要求有所不同。
《保險法》規定,在財產保險合同中,保險標的的毀損滅失直接影響投保人的經濟利益視為投保人對該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1條規定:「財產保險中,不同投保人就同一保險標的分別投保,保險事故發生後,被保險人在其保險利益范圍內依據保險合同主張保險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2條規定:「第二條 人身保險中,因投保人對被保險人不具有保險利益導致保險合同無效,投保人主張保險人退還扣減相應手續費後的保險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② 保險利益和保險價值區別
保險利益和保險價值的區別是非常大的。保險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法律上認可的利益,又稱可保利益,產生於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與保險標的之間的經濟聯系。
保險價值指投保人與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時,作為確定保險金額基礎的保險標的的價值,也即投保人對保險標的所享有的保險利益在經濟上用貨幣估計的價值額。
③ 可保利益在財產保險中和人身保險保險合同中的區別
1、人身保險的保險金具有定額給付性質,在發生保險事故時,保險人按照合同約定的金額給付保險金,而普通財產保險的保險金具有補償性質。
2、人身保險的保險金額主要由雙方當事人在訂立保險合同時,根據被保險人的經濟收入水平和危險發生後經濟補償的需求協商確定。而財產保險的保險金額則是根據保險標的的價值大小確定的。
3、人身保險的期限具有長期性。保險有效期往往可以持續幾年或幾十年甚至終身,這主要是為了降低費用和保障老年人的利益。普通財產保險的保險期限大多為1年,不可能是長期。
4、人身保險承保的危險具有穩定性和有規律的變動性。計算人身保險費率基礎之一的人的生存和死亡或然率是以生命表為依據,它符合大多數法則的要求,因而呈現相對穩定性和有規律的變動性。
5、人身保險合同只要求在合同訂立時,投保人對被保險人有可保利益,但沒有金額上的限制,因而不存在超額保險和重復保險問題,普通財產保險則禁止超額保險,即重復保險的賠付的保險金不能超過實際受到的損失。
6、人身保險不僅時一種社會保障制度,還是一種強制性的儲蓄。投保人所繳納保險費,保險人最終將以各種形式返還給被保險人或其受益人。人身保險合同是一種給付性質的保險合同,只要發生合同訂明的事故或達到合同約定的期限,保險人都要給付保險金,而不管被保險人是否有損失或雖有損失但已從其他途徑得到補償。因此,對投保人來說,它是一種儲蓄與投資手段。而普通財產保險則為單純的營業性,限於補償損失,目的是保障財產的安全。事實上財產保險不是每年都發會發生賠償事故,由於期限短,大部分保單因期滿而失效,既不賠償,也不退還保險費。
7、根據我國保險法的規定,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是分業經營的,經營財產保險的公司不能受理人身保險,經營人身保險的公司也不能受理財產保險。
④ 簡述保險利益的類型
一、你的回答不完全正確:我以為
(一)按保險的主體(而不是性質)劃分: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
1、社會保險分五大類,主體是國家(政府),屬強制性的;
2、商業保險分壽險與財險,主體是保險公司,屬自願性的;
(二)按保險的標的劃分:人身保險與財產保險(正確)
二、品種與類型不能混同,不可以只取其一,我以為:
保險品種:包括傳統、分紅、投連、萬能等壽險產品及財險產品;
保險類型:醫療、教育、意外、養老、投資等類型;
政策保險屬社會保險的范疇,可以去掉。
以上意見僅供討論與參考。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⑤ 人身保險利益與財產保險利益的區別
所謂保險利益,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法律上認可的利益,又稱可保利益。
財產保險的保險利益分為投保人(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現有利益,因保險利益的的現有利益而產生的期待利益責任利益二類。
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指投保人對於被投保人的生命或身體所具有的利害關系,也就是投保人將因保險事故的發生而遭受損失,因保險事故的不發生而維持原有的利益。
人身保險利益,並不直接體現為投保人對保險標
⑥ 美國財產和責任保險的保險利益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股東對公司財產是否有保險利益?這是一個在各國保險法學界一直存在較大爭議的問題。我國《保險法》對這一問題未作規定。在當今我國社會條件下,承認股東對公司財產具有保險利益,不僅具有現實必要性,也符合可保利益原則的立法精神。從理論上講,股東對公司財產存在實質上的利害關系,而這種利害關系是在法律上能夠主張或被法律承認的、可以確定的經濟利益關系。承認股東對公司財產具有保險利益不會引發賭博和道德風險的發生。在實踐中,承認股東對公司財產具有保險利益,可以通過定值保險、不定值保險、概括保險等方式進行實務操作。保險利益對保險合同的效力具有基礎評價作用,是確認保險合同效力的必要條件。在保險合同中,保險利益的存在與否直接決定保險人提供的保險保障是否會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果。因此,自英國《1746年海上保險法》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對保險利益做出強制性規定,並將保險利益原則逐步確立為一項私法兼公法原則。[1]各國法律紛紛效仿,大都將保險利益原則確立為保險法一項特有的基本原則,規定缺乏保險利益的保險合同是無效合同。由於公司股東對公司財產享有的權利是以股權為表現形式的,它既不同於債權,也有別於普通物權,盡管是否承認股東對公司財產具有保險利益,直接關繫到股東的投保資格和保險人的承保范圍,對保險業的發展意義重大。各國保險法學理論界與司法界仍然對「股東對公司財產是否有保險利益」這一問題一直存在較大爭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2]以英美法系國家為例,英國法院認為,股東對公司的財產無法律上亦無衡平上的利益,對公司財產不具有保險利益;美國法院認為,公司財產的毀損滅失,將會導致股東權利遭到損害,股東對公司財產具有保險利益。我國台灣地區學者施文森認為,股東對公司的財產是否具有保險利益,應視公司的責任性質而定。無限責任公司股東與公司的關系極為密切,應認為股東對公司的財產具有保險利益。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的實際利益的估計極為困難,應認為股東對公司的財產不具有保險利益。[3]我國國內學者李玉泉認為「股東對公司的財產擁有保險利益,在理論上應屬當然,但在實踐中似不宜運用」。[4]在我國保險立法實踐中,1995年制定《保險法》和2002年修訂《保險法》都迴避了「股東對公司財產是否有保險利益」問題,對該問題未作任何規定。誠然,公司對公司財產享有由股東投資形成的全部法人財產權,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因此,從公司的產權結構及其獨立人格來看,公司依法對公司財產具有保險利益,這似乎意味著抑或決定了公司股東對公司的財產不應該再享有保險利益。但是,根據保險法、公司法的基本原理以及目前我國保險市場的經營和發展狀況,筆者認為,承認股東對公司財產具有保險利益,符合保險利益的構成要件,在現實中是必要的,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在實踐中也是可以操作的。一、承認股東對公司財產具有保險利益的現實必要性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加入WTO後我國經濟走向全球一體化步伐的加快,用法律的形式承認股東對公司財產具有保險利益是很有必要的。(一)承認股東對公司財產具有保險利益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加入WTO以後,中國的經濟同時面臨著機遇與挑戰。一方面,大量投資的湧入使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猛發展,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人身和財產利益迅速擴張,尤其是2005年公司法修訂以後,進一步促進了我國公司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隨著關稅貿易壁壘的逐年消失,國外企業、商品相繼打入中國市場,在殘酷的商戰中,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遇到越來越多的困難,投資者面臨的投資風險與日俱增,隨著人們保險理念的不斷更新,投資者迫切希望有一種保障機制來分擔因投資帶來的商業風險。承認股東對公司財產具有保險利益不僅有利於解決上述難題,而且有利於鼓勵投資,發展民族經濟,保障我國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二)承認股東對公司財產具有保險利益有利於彌補公司制度的缺陷公司制度是被世人公認的迄今為止最佳的企業組織形式,然而,公司制度的缺陷也是十分明顯和難以克服的。尤其是我國的公司立法起步比較晚,公司治理結構規范不健全,股票市場體制不順、機能不全,中小股東的利益難以得到有效的保護。盡管保護中小股東利益的問題一直是近些年來學術界及實務界關注的熱點,但很少有人求助於商業保險,而商業保險作為一種經濟補償制度無疑能夠彌補公司制度對中小股東利益保護不力的缺陷。如果承認股東對公司財產具有保險利益,中小股東就可以對自己的投資財產利益通過投保的方式來規避風險。[5](三)承認股東對公司財產具有保險利益有利於促進我國保險業的發展保險業理應服務於市場經濟建設,市場風險轉移的需求是保險業不斷發展的動力和源泉。隨著保險市場主體的不斷增加,保險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保險業只有積極尋求新的市場增長點,才能滿足保險市場規模持續擴張的內在需求。由於我國保險業起步較晚、發展滯後,與國外保險業相比,保險理念相對落後,保險市場不夠成熟,技術操作不夠規范,保險利益范圍過於狹窄,目前難以滿足公司股東藉助商業保險手段保護投資利益的需求。另外,隨著境外保險公司進入我國保險市場,國內保險公司面臨著激烈的挑戰。[6]發展相對滯後的我國保險業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及時更新保險理念,搶先挖掘新的保險空間,及時根據市場需求提供新的保險產品。顯然,承認股東對公司財產具有保險利益可以滿足公司股東的投保需要,擴大保險業務范圍,為保險業的擴張開辟更為廣闊的市場,繁榮保險事業的發展。二、承認股東對公司財產具有保險利益的理論可行性從世界范圍看,公司股東分有限責任股東和無限責任股東兩種。由於無限責任股東的財產與公司的財產幾乎連為一體,股東對公司的財產有管理、處分權,且股東對公司承擔無限責任,因而公司財產的損失與股東財產的損失並無實質差異,股東對於公司財產理應具有保險利益。[7]而對於有限責任股東對公司財產是否具有保險利益的問題在法學界存在頗大爭議。筆者認為有限責任股東對公司公司財產具有保險利益,在理論上是可行的。[8](一)股東與公司財產存在實質上的利害關系理清股東與公司財產的關系是探討股東對公司財產是否具有保險利益的必要前提。首先,股東對公司的財產具有實質上的利害關系。股東依法對公司出資後,雖然喪失了其對原有資產的所有權,但卻獲取了對公司的股權,並基於該股權獲得對公司現有財產的份額利益(即現有利益)和收取紅利及分配公司剩餘財產的收益權(即期待利益).公司的財產是各個股東風險投資的「聚合品」,是公司盈利的資本基礎,而公司是股東商業盈利的工具和載體,僅有虛擬的「法律人格」。股東基於投資而享受利益,公司財產的損失不僅直接導致股東對公司財產現有份額利益的減少,而且影響股東分取股息、紅利的數量和在公司終止時分得剩餘財產的數量。因此,公司財產遭受損失實際上是公司股東遭受損失,[9]股東與公司財產存在實質上的利害關系。其次,股東人格與公司法人人格是彼此獨立的。股東出資組成公司後,公司法人取得了對全部出資財產的統一支配權,有權以法人的名義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直接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公司財產,形成獨立的法律擬制的「人格」。而股東根據法律規定和公司章程的規定取得決策權、提議權、表決權、訴訟權、收益權等公益權,保留自己獨立的人格。這兩種人格權利基於法律的不同規定不會彼此沖突,因此,股東有權利基於自己對公司財產的實質利害關系對公司財產投保。基於對股東人格的尊重,也有必要承認股東對公司財產的保險利益。有人擔心,承認股東對公司財產具有保險利益會導致公司法人人格的否定。[10]其實這是毫無道理的。承認股東對公司財產具有保險利益,從表面上看,好像侵犯了公司法人對公司財產的支配權,其實不然。承認股東對公司財產具有保險利益,股東可以就公司財產投保,僅僅是就公司財產設定了一項當保險事故發生時向保險公司求償的權利,股東並未利用公司獨立人格謀取法外利益,並沒有導致股東權利的擴張濫用。相反,如果因為公司法人人格的存在,而否認股東基於其對公司財產享有的利害關系而獲得的保險利益,則是對股東人格的蔑視。這等於規定股東只有承擔公司財產及自己利益損失的義務,而沒有避免公司財產及自己利益損失的權利,這顯然是不公平的。股東和公司法人都是法律上平等的主體,都有權利採取一定的措施降低風險、保障自己的經濟利益,都有權利基於自己的「人格」訂立保險合同並獲得賠償。承認股東對公司財產具有保險利益是對股東法律人格的合理運用。基於上述兩點分析,筆者認為,股東與公司之間的關系可以看作是一種事實上的合同關系,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即具有獨立人格的股東和公司。根據合同約定,股東將自己所有的財產交與公司保管使用,基於法律的規定,股東在形式上喪失了所有權,公司實質上是股東財產的保管人和經營人。如果公司財產損壞,股東有權基於合同產生的債權債務關系向公司主張權利,但由於公司只是法律制度的產物,僅僅是股東財產的保管人和經營人,公司財產的損失實質是股東利益(包括現有財產利益和預期可得利益)的損失。股東基於其與公司財產的特殊利益關系,有理由將自身所負擔的公司財產損失的風險通過保險的途徑轉移出去。因此,從股東與公司財產的關系角度分析,股東對公司財產存在的實質上的利害關系及股東與公司獨立的法律人格,為承認股東對公司財產具有保險利益提供了前提條件。
⑦ 國際貿易實務中,保險利益與投保金額有區別嗎
按照國際保險市場的習慣做法,出口貨物的保險金額一般按CIF貨價另加10%計算,這增加的10%叫投保加成率或保險加成率,也就是買方進行這筆交易所付的費用和預期利潤。保險金額計算的公式是:保險金額=CIF價*(1+投保加成率)
以CIF為保險金額的計算基礎,表明不僅貨物本身,而且包括運費和保險費都作為被保險標的而投保,並發生損失是獲得賠償。因此,對於CFR/FOB合同項下貨物進行投保,需要先報CFR/FOB貨價在家成績算保險金額,其計算公式為:
將CFR價轉化為CIF價:CIF=CFR/[1-(1+加成率)*保費率之和]
將FOB 價轉化為CIF價:CIF=(FOB+F)/[1-(1+加成率)*保費率之和]
對於進口貨物才去預約保險的,為了簡化手續,方便計算,保險費率按「特約費率表」規定的平均費率計算。而保險金額按進口合同所採用的貿易術語計算即可。計算公式為:
FOB進口貨物:保險金額=FOB價*(1+平均運費率+平均保險率)
CFR進口貨物:保險金額=CFR價*(1+平均保險費率)
保險利益又可以稱為可保利益或者可保權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擁有合法權益。保險利益原則要求投保人或被投保人必須對保險標的擁有保險利益。如果投保人或被投保人對保險標的不擁有保險利益,則保險合同是無效合同。
意思就是說損失發生後向保險人進行索賠的人必須時仍持有保險單的被保險人或受讓人,必須擁有保險利益。而這個保險利益只要小語保險金額就可以索賠。
⑧ 可保利益原則與保險利益原則是相同的嗎
可保利益原則與保險利益原則是不相同的,定義如下:
一、可保利益原則:指投保人必須對保險標的具有可保利益,才能簽訂有效的保險合同的法律規定。
二、保險利益原則:是保險行業中的一個基本原則,又稱「可保利益」或「可保權益」原則。所謂保險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其所保標的具有法律所承認的權益或利害關系。即在保險事故發生時,可能遭受的損失或失去的利益。
可保利益原則在保險實際業務中具有以下幾方面的重要作用:
1、可以防止變保險合同為賭博性合同
保險不是賭博,劃分保險合同和賭博性合同的界限在於保險人對其投保人對其投保的標的是否具有可保利益。可保利益原則的確立,要求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必須對保險標的具有可保利益,才能同保險人訂立有限的保險的合同,這一規定可以從根本避免變保險合同為賭博性合同的行為。
2、可以防止被保險人的道德危險
所謂道德危險,是指被保險人為獲得保險賠款而故意地作為或不作為,由此造成或擴大保險標的損失。如果保險法不規定保險必須具有可保利益,則保險的開辦勢必縱容了被保險人的道德危險,破壞了社會道德,導致社會道德標準的下降,增加了社會財富受損的機會。
3、可以限制保險補償的程度
被保險人參加保險後,當保險標的發生損失時,保險人只能按照損失發生時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所具有的經濟利益進行賠償,即被保險人可以獲得的賠償金額,不能超過其對保險標的所具有的可保利益的金額,否則就是違背看保險經濟補償的目的,並且會誘發被保險人的道德危險。所以可保利益應該是保險補償的最高限度。
⑨ 財產保險與人身保險在保險利益方面的區別是什麼
人身保險與財產保險的區別
一、風險性不同:財產險 各種自然災害、意外事故、法律責任以及信用行為均可作為財產保險承保的風險和保險責任;在人身保險中,風險事故是與人的壽命和身體有關的「生、老、病、死、殘」。
二、風險概率不同:財產險具有復雜性和多變性;人身險發生的概率則較為穩定。
三、保險標的不同:財產險的保險標的必須是可以用貨幣衡量價值的財產或利益;人身保險的保險標的是人的壽命或身體。
四、保險利益特殊性的不同:財產保險的保險利益產生於人與物之間,保險利益有量的規定性,且要求在保險合同訂立時至損失發生時的全過程中都存在,而人身保險則是人與人之間;保險利益除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保險利益外,一般沒有量的限定,僅要求在保險合同訂立之時存在即可。
五、保險金額確定的不同:財產保險的保險金額的確定具有客觀依據,而人身保險因人的生命無價,所以一般是由投保人和保險人雙方約定後確定。
六、保險期限不同:財產險一般保險期限較短,而人身保險則保險期限較長。
七、賠償標准不同:財產險合同適用補償性原則 ,存在比例分攤和代位追償的問題,而人身保險合同是定額給付性合同。
八、人身保險合同具有一定的儲蓄性,而財產保險合同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