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我國保險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⑴ 當今中國如何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1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經濟體制
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
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
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
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
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
控制力、
影響力。
毫不動搖鼓勵、
支持、
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
公平參與市場競爭、
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健全現代市場體系,
加快改革財稅體制,
深化金融
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新,維護金融穩定。
(
2
)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
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
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註重協同創新。
(
3
)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考慮世界科學技術加快
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趨勢。
以市場為導向,
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
產業,
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
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
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優先發展信息產業,
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
的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和扶持新的經濟增長點,是調整和優化結構的重要方面和必然選擇。
(
4
)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
展一體化是解決
「
三農
」
問題的根本途徑。
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
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
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
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加快發
展現代農業,
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深入推進
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
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著力促進農民增收,
保持農民收入持
續較快增長。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
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改革征地制度,
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加快完善城
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
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形成以工促農、
以城
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
5
)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
開放戰略,
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
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創新開放模式,堅持出口
和進口並重,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統籌雙邊、多邊、區域
次區域開放合作,提高抵禦國際經濟風險能力。
(
6
)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上要趕上發達國家,就要保持必要的發展
速度,但更要注重增長的質量,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走既有較高速度
又有較好效益的經濟發展路子。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
7
)積極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長期的、基本的立足點。以國內需求為主促進經
濟發展,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
在加快經濟建設,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過程中,
各方面的需求潛力十分巨大。
面對國際市場
日趨激烈的競爭和世界經濟的復雜變化,
立足國內需求,
可以使我國經濟發展有較大的迴旋
餘地,
增強抵禦國際經濟風險的能力。
要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的方針,
根據形勢需要實施相應
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投資和消費關系,逐步提高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
(
8
)我國正在實現工業化,又面臨信息化的浪潮,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
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
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走新型工業化道
路,
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
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
經濟效益好、
資源消耗低、
環境污染少、
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
要正確處理高新技術產業和
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
(
9
)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把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相結合,推動綠色發
展,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
10
)
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要隨著經濟發展不斷增
加城鄉居民收入,拓寬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結構,
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把人民
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建立健全適應新形勢要求的衛生服務體系、
醫療保
健體系和防疫體系,
著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狀況,
提高城鄉居民的醫療保健水平,
提高城鄉
社會事業的發展水平。
繼續大力推進扶貧開發,
鞏固扶貧成果,
盡快使尚未脫貧的農村人口
解決溫飽問題,並逐步過上小康生活。
(
11
)就業是民生之本。積極擴大就業,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徑,是我國當前和今
後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
國家實行促進就業的長期戰略和政策。
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
改善創業環境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為重要職責。
引導全社會轉變就業觀念,
拓展就業渠道,
廣
開就業門路。
加快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
完善就業服務體系,
建立以勞動者自主就業為主
導、以市場調節就業為基礎、以政府促進就業為動力的就業機制。依法加強勞動用工管理,
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高度重視安全生產,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要關心和解決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生活和再就業問題。國有企業要積極挖掘內部潛
力,多渠道分流富餘人員。國家要在財政、稅收、金融、工商管理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支
持下崗職工積極創業。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職工培訓,
提高下崗職工的素質和技能。
引導下
崗職工轉變觀念,
努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
要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和離
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費和基本養老金。
(
12
)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
13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國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
14
)堅持搞好宏觀調控,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⑵ 初三社會題目 改革開放如何促進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
2005年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 ——...國民經濟呈現增長較快、效益較好、價格較穩的良好局面。 ——改革開放邁出重大...社會事業等薄弱環節投入,促進協調發展.改革開放
實事求是,解放思想,逐漸肯定了市場經濟的作用,通過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幾個黨的主要會議,開始對外開放,對內進行社會主義改革,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
⑶ 2014年中國國務院對保險事業的發展有什麼政策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理念改革:回歸保險本質 保險行業要跳出保險看保險,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保險理念改革方面,要突出三個「重要支柱」。回歸保險本質——分攤風險,減災救災,是未來一段時間保險業的重要工作任務。 保險要成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柱,災害救助體系的重要支柱,社會風險管理體系的重要支柱,農業生產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柱。這可以被認為是保險業的最高准則。 歐盟一些國家的困境表明,政府在社會福利和公共支出上承諾過高,不利於社會的長治久安和國家財政的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商業養老和健康保險,建設多支柱的社會保障體系有利於減輕政府未來的財政負擔。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保險機制將災害事故損失在全國,乃至於全世界的范圍內進行分攤,提高中國應對重大災害事故沖擊的能力。 像歐盟和美國這些國家,一般有巨大災害以後,地震、風災、海嘯、颶風,一般保險業分擔的損失是在30%到40%,我們國家還不到3%,這就給我們的中央和地方財政帶來了極大的壓力。應該盡快推出巨災保險,通過市場的力量轉嫁風險。 城鎮化的進程該保險業提出了一個新課題,城鎮化建設是下一步經濟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如何有效地將保險也發展與之聯系起來,同步推進,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課題。保險資金可以為城鎮化建設提供長期資金支持,活躍市場經濟,促進城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市場化改革,推進費率改革 在市場化改革方面,尤其要提出了三個方向。首當其沖的是建立起市場化的風險定價機制。中國的壽險費率的收益率2.5%的問題已經存在了有十幾年的時間,它的上限已經低於同期的銀行存款利率,嚴重抑制了保險需求,不符合市場發展需要,所以下一步將重點研究推進壽險費率政策的改革問題,主要是放開定價利率,管住准備金的評估率。 對此,有券商分析,這項改革將使壽險公司的新業務價值和評估價值有所下降。其中,行業新業務價值或下降3%,四大上市壽險公司評估價值或下降1%-8%。不過,業內人士認為,定價利率市場化是必經之路,長期利好行業發展。 預定利率是指壽險公司在產品定價時,根據公司對未來資金運營收益率的預測而為保單假設的每年收益率。通俗地說,就是保險公司提供給投保人的回報率,主要是參照銀行存款利率和預期投資收益率來設置的。 壽險預定利率與產品定價息息相關,預定利率越低,產品價格相對越貴。低預定利率抬高了壽險產品價格,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壽險的吸引力。過去,純保障型產品曲高和寡,倒是兼具保障和投資功能的分紅險在壽險中「一險獨大」。但近年來,分紅險亦因「收益過低、存單變保單」等飽受詬病。 除了放開預定利率,建立市場化的資金運營機制,拓寬渠道,提高投資能力,使保險資金在支持國家建設的同時,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以及建立市場化的准入退出機制,通過放寬管制,允許退出,建立其符合市場規律的准入退出機制,實現優勝劣汰,激發市場活力。 商業模式改革:發力互聯網渠道 目前,中國保險公司在管理水平、創新能力、產品服務等方面與國際領先的保險公司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項俊波指出,未來將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公眾的保險需求,引導和促進保險行業的商業模式轉型,實現保險經營和保險服務的全面開放。 其中,備受矚目的一條是,要促進保險銷售模式的更加多樣化,從傳統的渠道向藉助互聯網擴展,積極藉助新渠道、新技術,密切關注新技術可能給行業帶來的新機遇。 剛剛推出保險電子商務平台「放心保」,這種互聯網保險可以解決當下保險銷售面臨的『三難』問題(產品理解難、信任難、理賠難)。 在拓展渠道的同時,要進一步促進保險產品的更加多元化,從主要經營非金融風險向經營全面風險邁進,不斷地拓展保險覆蓋面,努力為社會提供全方位、深層次的風險保障服務;促進保險服務更加個性化,從注重銷售向以客戶為中心轉變。 至於保險經營和保險服務的全面開放,首先要優化保險市場的開放結構,支持引導境外資金以多種形式投資中國保險市場,重點是引進健康保險和養老保險,鼓勵外資保險機構在中西部地區設立分支機構,拓展對CEPA項目下香港中介公司的准入,以及外資設立代理機構的試點工作,境內保險行業要進一步放寬外資准入,促進中介審核。 監管改革:嚴懲銷售誤導 在監管方面,保監會將推進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體系的建設,進一步強化風險資本監管,增強資本對市場主體行為的約束。同時,也會細化保險公司治理和內控監管規則,進一步強化保險公司改進經營管理和風險管控的主體責任。在消費者層面,保監會進一步完善市場檢查和非現場監測的方式,採取有效措施減少消費誤導和理賠難等消費者反映強烈的問題。 2013年,保監會就建立了對銷售誤導行為的認定標准和處罰機制,做了整個壽險業經營的規范來,同時也組織了壽險機構進行了銷售誤導行為的自查自糾。 目前,保險業監管還存在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比如,從消費者保護角度來說,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健全,今後在這方面還會有很大的改革完善空間;再者,行業的服務意識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中國只有10%居民財產有保障 在發達國家個人居民的保障已經超過70%,而中國只有10%。隨著城鎮化的進程必將激發和帶動城市人群相對居民、家庭個人財產保障方面的需求,以及相關方面更多的個人風險保障的需求。 人民幣啟動跨境使用:將助推保險業國際化 國內的保險企業走出去的步伐還相對滯後,但隨著國家走出去的戰略不斷推進和實體經濟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對配套保險制度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因此國內保險企業的國際化也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先期不妨向境外保險公司投資入股,以此試水,然後創辦自己的全資保險公司。人民幣的跨境使用,將有力助推中國保險業的國際化,包括業務國際化和投融資國際化等。
⑷ 我國醫療保險事業的現狀和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現狀及不足之處
(一)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現狀
建國以來,我國在著力發展城鎮社會保障體繫上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經過5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已基本完善,但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尤其在醫療衛生方面,國民所負擔的壓力依然很大。例如,在全國衛生總費用的測算數據中,全國衛生總費用佔GDP的百分比只有5%左右,而個人衛生支出佔全國衛生總費用的比例也一直居高不下
。
國民的衛生支出負擔之重顯而易見。由於我國政府在衛生事業中將城鎮醫療衛生事業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而我國的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在近幾年剛剛起步,所以將全國衛生總費用及衛生費用構成比例視為近似的城鎮衛生總費用及衛生費用構成比例是可行的。
(二)我國城鎮醫療保險制度存在的缺陷
1.在醫療保險制度中引入積累制的個人賬戶,不符合醫療保險制度設計的基本原則。其一,醫療保險所依據的基本原則是社會共濟,個人賬戶的設立顯然降低了醫療保險的互濟功能。其二,個人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是隨機性的,不可能先積累後消費;引入積累制並不符合醫療需求規律。從國際經驗看,除新加坡外,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在醫療保險(保障)制度中引入個人賬戶。況且,新加坡的個人賬戶功能與我國制度設計中的功能也相去甚遠。新加坡個人賬戶中積累的資金主要用於住院治療中的個人自給部分;而在我國,卻要求個人賬戶支付平時的門診費用,實質上是要求個人自己來解決基本醫療服務問題。這種「大病統籌,小病自費」的制度設計,違背了「預防為主」的醫學規律。
2.現行城鎮醫療保險制度的目標人群只包括就業人員及符合條件的退休人員,將絕大部分少年兒童、相當一部分老人以及其他無法就業的人員排除在外。[1]這樣的制度設計會導致如下結果:一是上述人群的醫療需求難以得到制度化的保障,個人及家庭面臨的醫療風險難以化解,從而帶來經濟、社會方面的消極後果。二是在一部分人有醫療保障而另一部分人沒有醫療保障的情況下,無法避免體制外人員以各種方式侵蝕體制內醫療資源的問題。
3.現行醫療保險制度設計及相關配套措施沒有解決對醫療服務提供者的行為約束問題,以至醫療服務費用仍無法控制。[2]在這種情況下,維持資金平衡就成為醫療保險自身的難題。在實際操作中,主要做法就是強調參保者享受的待遇與繳費緊密掛鉤,不能繳費甚至不能及時繳費就無法享受相關保障待遇。長此以往,醫療保險事實上就演變成自願參加的,且只有具備繳費能力才能參加的「富人俱樂部」。在無法控制服務提供者行為的情況下,有關制度轉而將控制重點改為患者,通過起付線、封頂線、多種形式的個人付費規定,實施對患者的全面經濟限制,以至於能夠進入該體系的參保者也無法得到應有的保障。
4.現行醫療保險設定的統籌層次過低,以至於無法在較大范圍內實現風險共擔。在參加醫療保險的不同類型人群中,也存在保障標准上的差異,影響到制度的公平性。
上述問題的存在,影響到城鎮醫療保險制度自身的可持續性和實際效果,繼續推行下去的難度很大。正是由於我國城鎮醫療保險制度存在上述缺陷,所以更需要在保險市場上充分發展商業醫療保險,讓商業醫療保險成為老百姓醫療保障水平的有力支柱。
二、我國商業醫療保險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商業醫療保險發展的現狀
宏觀環境的不成熟和國家保險法律、保險制度、政策的不完善,公民缺乏保險意識,以及目前的險種還不能滿足多層次醫療保障需求,且大多數以附加險存在等,這些都是商業醫療保險發展面臨的問題,也是其發展的潛力所在。
商業醫療保險比社會醫療保險早二百多年的歷史,已經形成較為完備的管理機制、靈活多樣的經營手段。它自負盈虧,追求效益的利益刺激,有規范經營的內在約束和嚴格的審批制度和監管辦法,能滿足多種、特別是較高層次的醫療保障需求,具備較強的抵禦風險能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醫療保險能更好地發揮其優勢,較之其他補充醫療保險方式,它更成熟、更高級。[3]在國務院《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中也提出:「超出最高支付限額的醫療費用,可以用商業醫療保險等途徑解決。」可見,基本醫療保險為商業醫療保險留下了發展的空間。
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社會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對商業醫療保險的需求越來越大。據調查,健康保險是人們意向購買的主要人身保險產品之一。據2006年保監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全國的總保費收入為5641.44億元,其中,健康保險的保費收入為376.90億元,占總保費收入的6.68%;在對全國30個省份和6個大城市的健康保險保費收入的統計中來看,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北京43.57億元、廣東32.87億元、江蘇32.03億元、上海31.09億元、山東21.41億元,這說明在北京、上海等地,社會對商業醫療保險特別是健康保險的需求十分大,這些數據也顯示出商業醫療保險的市場發展潛力之大、需求之旺 。
(二)商業醫療保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近幾年來我國商業醫療保險發展很快,但相對於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要求來說,還存在不少問題,制約了其發展。
1.商業醫療保險發展空間受到制約。目前,社會醫療保險享受許多優惠政策,得到了優先發展,其業務擴張將擠壓商業醫療保險的空間。許多地方政府部門憑借行政權利強制推行補充醫療保險,這種做法破壞了市場經濟規則,挫傷了商業保險投資者和經營者的信心。
2.醫療費用賠付的不可控性。一是由於現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單一,缺乏有效的競爭,同時,在醫療機構經營效益的利益驅動和缺乏有效監督情況下,助長了醫療資源的浪費,加重了疾病患者和保險公司的負擔。二是保險公司對醫療費用無法進行監控,因此,無法保證醫療服務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其結果是醫療欺詐和道德風險在所難免。三是投保人的風險逆選擇面較大,帶病投保、隱瞞或誇大病情、擴大醫療診治范圍等現象屢見不鮮,保險公司已不堪重負。[4]
3.缺乏高素質和復合型人才。由於商業醫療保險的業務涉及醫學專業和保險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專業技術性要求很高。因此,要保持商業醫療保險業務的穩健發展,必須建立一支既懂保險和法律,又有一定臨床經驗的管理隊伍,而保險公司非常缺乏此類人才。
因此,保險業要積極配合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努力提高商業醫療保險的專業化經營水平,必須大力解決上述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商業醫療保險產品與服務,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醫療保障水平。
三、完善商業醫療保險的對策及建議
(一)基本醫療保險和補充醫療保險相結合
建立基本醫療保險和補充醫療保險相結合的辦法是由我國的國情、國力決定的,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財政困難、企業效率不高,所以為了使醫療保險既能發揮保障生活和安定社會的作用,又能適應不同經濟條件下的具體需要,宜實行多種保障模式。而醫療保障改革的進行對於醫療保險充分發揮其在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作用是一種極大的推動力量,這在提高健康保險的專業化經營水平,提供更多更好的健康保險產品與服務,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醫療保障水平等方面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幾年來,我國城鎮社會保障體系中醫療保險的情況呈現出一個良好的發展趨勢。通過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實施與進行,我國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得到了較好的發展,醫療保險的覆蓋面逐年擴大,參保人數逐年增加,每年年底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滾存結余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05年的參保人數較之2000年的參保人數增加9451萬人,這為我國的城市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表2 2000—2005年度全國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的統計數據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2000-2005年)。
(二)開發低保費高保障的商業醫療保險產品,即高免賠大額商業醫療保險產品
為彌補社會醫療保險不負擔支付限額以上的大額醫療費用,一些城市醫保部門委託保險公司建立了大額醫療費用互助基金,由保險公司承擔支付限額以上的費用,比如重慶市參保職工每月只需繳8元,單位繳平均工資的1%,即一名職工平均每年只需100元左右保費,就可保大約3萬元限額以上的醫療費用,而且無支付上限。因此保險公司在保險市場上開發高免賠大額商業醫療保險這一險種是有經驗可借鑒的,也是完全可行的。[5]
對大量已參加社會醫療保險的被保險人而言,高免賠大額商業醫療保險這一險種特別適合他們。一方面他們可以不用為再重復投保一般商業醫療保險而帶來經濟上的不合算,另一方面這一險種恰好彌補了社會醫療保險不負擔支付限額以上的醫療費用空擋,使參加醫保的人的大病和大額醫療費用也有所保障。這也是充分發揮商業醫療保險在城鎮社會保障體系中作用的一個有效的途徑。
(三)將商業醫療保險作為社會醫療保險的重要補充
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同屬社會保障體系的范疇,但由於它們性質不同,因而決定了它們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盡相同。社會醫療保險是基礎,商業醫療保險是重要補充,兩者優勢互補、缺一不可。
我國由於開展社會醫療保險時間短,資金積累有限,個人需要支付的費用多,特別是一些大病和特殊疾病的醫療費用遠遠超過了基本醫療最高支付限額,使個人背上沉重的負擔,而商業醫療保險能承擔個人大部分的醫療費用。目前,醫療費用的高速增長已經給社會、單位和個人帶來沉重的壓力。1982年到1996年的14年間,我國醫療費用支出的年均增長速度超過了24%,1997年,全國職工醫療總費用高達773.7億元,每個家庭的實際平均醫療保健支出718.3元,而且還不包括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的支出,因此隨著我國醫療體制的改革,廣大居民需要通過商業醫療保險來化解潛在的醫療費用風險。
對部分經濟收入穩定、享受社會醫療保障的群體來說,社會醫療保障體系僅能提供最基本的醫療保障,保障程度有限,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而商業醫療保險則能適應高層次、特殊的醫療需求。另外,由於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企業用工制度的改革,社會上還存在大量的缺乏醫療保障的人群,像私營企業員工、自由職業者、學生和農民都不在保障范圍內,這些群體尤其渴望購買商業醫療保險。
基本醫療保險遵循「低水平、廣覆蓋」的原則,主要提供基本醫療保險,這為商業醫療保險留下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滿足當前建立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需要和多層次醫療保障的需求,促進醫療保險市場和商業醫療保險業務的發展,面對潛在的巨大的商業醫療保險市場,商業醫療保險發展的方向應是:一是基本醫療保險沒有覆蓋的項目和費用,如基本醫療保險「三個目錄」之外的葯品、診療和服務費用;二是基本醫療保險沒有覆蓋的人群,如城鎮失業人員、沒有醫療保障的老人和兒童,以及沒有被醫療保健制度覆蓋的農民。
目前我國商業醫療保險蘊涵著巨大的商機,我國保險業如果適時加強醫療保險產品的開發和推廣,將對我國保險業的發展與完善起到推動作用,並最終能夠和個人賬戶、公共基金一起形成我國新的醫療保障體系。
⑸ 促進國民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什麼
央經濟工作會議,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刻分析了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實事求是地總結了今年的經濟工作,提出了
明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明確了基本原則和工作重點。這對於統一全黨的認識,動員全國人民做好明年的經濟工作,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今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第一年,也是全黨全國人民經受嚴峻考驗、戰勝各種困難、取得顯著成績的一年。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世界經濟復甦緩慢,國內非典疫情來勢兇猛,多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雖然困難比預想的大,可是我們取得的成績卻比預想的好。國民經濟實現了較快增長,經濟運行的速度和結構、效益、質量比較協調,國家財政收入顯著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繼續提高,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投資和出口增長強勁,國內需求明顯回升,經濟體制改革穩步推進。特別是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的綜合國力和科技實力進一步增強。這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總攬全局,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要求,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團結帶領全黨全國人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結果;是多年來堅持擴大內需方針,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累積效應的結果;是堅持防治非典和經濟建設「兩手抓」的結果;是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機製作用,針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和苗頭性問題,加強引導的結果;是更加主動地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
今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能取得這樣的好成績,確實殊為不易。但也必須同時看到,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農民增收困難,就業壓力較大,部分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傾向有所加劇,貨幣信貸增長偏快,資源對經濟增長的制約作用日益明顯。雖然這些問題目前還是局部性的、苗頭性的,但決不可掉以輕心。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要有迎接新挑戰的思想准備和應付各種復雜局面的周全對策。
2004年是實現「十五」計劃的關鍵一年,也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的重要一年。做好明年的經濟工作,對於保持「十五」開局以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好勢頭,繼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意義十分重大。這次會議明確了明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按照穩定政策、適度調整,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把握全局、解決矛盾,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思路,做好各項工作。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切實把工作重點轉到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上來,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這個總體要求,我們一定要深刻領會,認真貫徹到各項經濟工作中去。
做好明年經濟工作,任務繁重而艱巨,既要看到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困難,更要看到我們的優勢和發展的有利條件,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樹立必勝的信心,鞏固和發展經濟健康向上的好勢頭。
要鞏固和發展當前經濟發展的好勢頭,就必須牢固確立和認真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這既是經濟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要鞏固和發展當前經濟發展的好勢頭,就必須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明年要繼續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要密切關注宏觀經濟形勢,針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適時適度地進行調控,並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區別不同情況,不搞一刀切,搞好各項政策措施的相互配合和協調。
要鞏固和發展當前經濟發展的好勢頭,就必須緊緊抓住結構調整這條主線。要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改造傳統產業,全面提高製造業的競爭力。要採取綜合措施,堅決遏制部分行業存在的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傾向,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強能源、交通運輸建設,抓好重要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積極發展循環經濟,緩解經濟發展中的瓶頸制約。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要鞏固和發展當前經濟發展的好勢頭,就必須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消除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要精心設計、穩步實施各項改革方案,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有機結合起來,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動力。
現在,擺在各級黨委和政府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認真貫徹落實這次會議的精神。各級幹部要著眼全國大局,把中央的各項部署,與本地的實際相結合,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決落實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開創改革發展的新局面。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按照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講實話,察實情,辦實事,求實效。多為群眾雪中送炭,解決他們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各級政府要進一步轉變職能,改進調節和監管方式,真正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移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切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我國的經濟發展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明年的經濟工作目標任務已經明確,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勵精圖治,扎實工作,團結奮斗,努力完成明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任務,確保中國經濟這艘巨輪繼續平穩快速地破浪前行。
⑹ 如何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1、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2、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3、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考慮世界科學技術加快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趨勢。
4、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5、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6、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上要趕上發達國家,就要保持必要的發展速度,但更要注重增長的質量,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走既有較高速度又有較好效益的經濟發展路子。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7、積極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長期的、基本的立足點。以國內需求為主促進經濟發展,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
8、我國正在實現工業化,又面臨信息化的浪潮,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9、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把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相結合,推動綠色發
展,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10、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11、就業是民生之本。積極擴大就業,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徑,是我國當前和今後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
12、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13、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國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14、堅持搞好宏觀調控,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⑺ 我國近代保險業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中國保險業的形成。 1、伴隨著外國資本輸入而傳入的。19世紀初,西方列強開始了對東方的侵略,外商保險公司作為保險資本輸出與經濟侵略的工具進入中國。 2、最早在我國經營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是英國商人。於1805年在廣州設立的廣州保險公司。尤其是在鴉片戰爭之後,美、法、德、日等國紛紛憑借與清政府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所給予的種種特權,在中國設立保險公司,控制中國保險市場。 3、外商保險公司對中國保險市場的搶占及西方保險思想的形響,引起華商起而仿效。中國民族保險業的得到發展。 4、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民族保險業受到沉重打擊。 5、1949年10月20日,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於正式成立,該公司的基本方針是「保護國家財產,保障生產安全,促進物質交流,增進人民福利」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成立,標志著新中國保險事業的開始。 6、由於「左」的錯誤思想,1958年10月國內保險業務被迫停辦,中斷20年,直到1980年恢復。 7、88年以前,中國的保險業只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一家獨攬天下,這種壟斷經營保險業務的保險市場模式,必然阻礙我國保險事業的健康發展。因為這種保險壟斷模式在實踐中顯示出「三重三輕」的弊端: 一,重計劃,輕市場。從是重計劃國家總的計劃下達到層層分解、落實和考核等,各級保險企業都抓得很緊,而在市場對保險需求的變動方卻漠不關心。 二,重發展,輕服務。不少基層保險企業在經營管理中遇到困難,總希望上級領導出面講話,上級領導部門發文,忽視經驗總結與改進服務質量。 三,重眼前,輕長遠。即只注意當前展業、續保,輕市場變動、業務發展趨勢與規模研究等。 8、80年至88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是保險市年場唯一的經營者。進入代後期,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和社會對保險的需求,我國保險市場逐漸開放,成立了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中國平安保險公司、新疆兵團保險公司、上海友邦保險公司、安田火災保險株式會社等商業保險公司。保險市場獨家壟斷的格局被打破。 9、96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改建為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太平洋保險公司、平安保險公司重組機構;泰康保險公司、新華人壽保險公司、大眾保險公司、天安保險公司、華泰保險公司、永安保險公司、華安保險公司紛紛成立開業。美國友邦保險公司、東京海上保險公司、香港民安保險公司、加拿大宏利保險公司先後獲准在中國個別城市營業…… 群雄逐鹿中華保險市場,構成了我國經濟發展一道璀璨的風景線。 10、截止2007年底,全國共有保險公司107家,其中中資公司62家,外資公司45家。此外,還有專業保險中介機構2297家。2007年,中國保險業原保費收入7000億元。2008年上半年我國保險業原保費收入5617.91億元,其中財產險原保費收入1299.27億元,人身險原保費收入4318.64億元。原保險賠付支出1543.88億元,保險業資產總額達到30235.89億元。 從經濟,人口規模和增長速度來看,中國的壽險市場潛力在全球范圍內是最好,根據保監會統計,中國保險業總保費收入從1999年的1393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4927億元,復合年均增長率為23.43%, 其中壽險業快速增長尤為明顯。中壽險業總保費收入從872億元增加到3,697億元,復合年均增長率達27.22%。按目前保監會公布最新數據顯示,2006年1至11月份全國人壽保險公司保費收入3731.52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0.66%;而1至10月份保費收入則為3380.12億元。而根據2006年保監會發布的《中國保險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到2010年保險深度(指保費收入總額佔GDP的比重)將要達到4%,保費收入超過1萬億元。保險業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保險業已全面對外開放,吸引了國外競爭者蜂擁而至,但外資保險所佔市場份額依然較小。對民族保險業來說,外國公司的進入,既是壓力又是挑戰,為爭奪保險市場,保險公司間競爭很激烈。中國保險業應抓住這個機會,學習外國保險公司的先進經營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自身服務質量和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積極發展我國的保險事業,促進中國保險市場的發展與完善。
⑻ 我國應對中等收入陷阱促進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應從哪些方面著手
中國社科智訊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長鄭秉文等學者認為,拉丁美洲國家應對「中等收入」陷阱問題的經驗和教訓,值得深入研究,認真借鑒,未來十幾年,我國應從十個方面積極著手,以妥善解決「中等收入陷阱」問題。
——避免「轉型陷阱」,抓住轉變增長方式的歷史機遇
步入上中等收入階段後,中國經濟面臨的「中等收入陷阱」誘因主要包括:投資和消費失衡,資源環境約束更為明顯,產業結構不合理,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科技創新能力不很強,收入差距擴大,農業基礎薄弱,就業壓力大,制約可持續增長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增長方式轉型中逐漸加以解決,這就需要抓住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歷史機遇,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准確把
握發展趨勢,以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防止「拉美陷阱」,實現「包容性增長」
「拉美陷阱」主要指分配不公,以及由此造成的社會兩極分化、城市的動盪和不守信用。我國目前的基尼系數雖低於拉美的中等收入國家,但卻高於很多亞洲發展中國家。因此在踏進上中等收入門檻的關鍵時刻,我們提出實現「包容性」增長,其意義非常深遠。為此,盡快進行收入分配和戶籍制度改革,積極推動城鎮化進程,縮小城鄉差距,防止兩極分化,將是確保穩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非常舉措。
——跨越「福利陷阱」,保持社保制度與經濟增長同步發展
在進入上中等收入階段之後,迅速的城鎮化、大規模的非農化和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社保制度將滯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尤其是經濟增長使人們對社保的期望要求更高,社保制度面臨的壓力更大。因此,要始終保持社保制度與經濟增長的同步發展,才能充分發揮保障居民消費和擴大內需的應有作用。
——繞開「城市化陷阱」,保持城市化與經濟水平同步發展
在城市化進程中,應積極采有效措施,防止掉入由人口爆炸、「貧民窟」普便存在和社會治安惡化等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城市化陷阱」,努力保持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同步發展,順利實現中國經濟的第三次飛躍。
——警惕「泡沫經濟陷阱」,經濟不能大起大落
「房地產泡沫」是最典型的泡沫經濟的一種形態。尤其是2008年上半年到2011年上半年期間,由於房地產市場和政策波動幅度大導致房價的快速上升,普遍認為充斥了資產泡沫,資產泡沫或稱之為房地產泡沫應成為中國經濟成長中應該十分警惕的一個陷阱。應採取有效的措施平抑樓市價格和防止泡沫經濟的出現,以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
——克服「老齡化陷阱」,保持經濟穩步增長
人口老齡化是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變數。據有關方面的預測,我國未來10年老齡化趨勢加劇。因此我們要繼續完善社保制度,深化社保體系改革,以解決好「養老金」問題;要大力完善社會養老事業,積極解決空巢家庭等社會問題,以解決「養老服務的問題」;要積極開展「積極老齡化」,適當提高退休年齡,增加勞動供給,以解決勞動投入減少的問題,要提高生產率,加大技術創新力度,以達到提高就業率和提高產出的雙重目標。
——防止「金融陷阱」,金融改革應慎之又慎
在中國邁入中等收入階段,一方面堅持金融改革,加大金融業的開放度,但同時應採取十分謹慎的態度,從防範危機的實際效果看,人民幣資本項目下可兌換和金融體系的開放程度和進程必須根據我國國情循序而進,同時,還要繼續加強金融監管體系建設,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健康的金融環境。
——小心「美元陷阱」,確保國民經濟安全。
目前我國巨額外匯儲備由於相當一部分是美元資產,外匯儲備已成為關涉國民經濟整體安全大問題。一方面,中國應積極制定應對政策,如減少順差,將資源用於國內的消費與投資等,將經濟工作重心轉到振興內需上來;另一方面,在國際舞台上,我國應扮演好與最大發達經濟體利益攸關的角色。
——謹防「捧殺陷阱」,韜光養晦不當頭
盡管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世界排名僅為第95位。面對不同的國際環境和輿論環境,我們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增強憂患意識,不要掉入西方設下的「捧殺陷阱」,不能承擔超出自身能力以外的義務,不能以損害中國的核心利益為前提。
——超越「民粹主義陷阱」,保持政治穩定和社會穩定
很多案例顯示,在中等收入階段,如果民族沖突加劇、社會矛盾激化、政黨斗爭激烈、政府更迭頻繁,經濟社會政策就必然缺乏有效性和連續性,經濟發展就必然受到影響,甚至止步,掉進「中等收入陷阱」難以自拔。因此,政治穩定和社會穩定是在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基本條件,使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是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階段所必須的。
參考:社科院專家建議:應從十方面著手應對"中等收入陷阱"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7/03/c_123364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