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保險的發展歷史
A. 健康保險最早起源於
起源於19世紀的英國,迄今已有約150年的歷史
B. 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創建歷程
2003年6月20日,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高瞻遠矚,以發揮保險社會管理功能、做大做強中國保險業為己任,做出了設立專業健康保險公司這一戰略性決策,2003年7月19日,中國人保控股公司健康保險公司籌備組成立。籌建歷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2003年7月19日-2004年5月13日):
進行設立專業健康保險公司的市場調研和可行性分析,中國人保控股公司作為主發起人尋求並確定合作夥伴。2004年4月22日,向中國保監會提交籌建申請;2004年5月13日,中國保監會批准籌建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階段(2004年5月13日-2004年7月20日):
經過多次會談,2004年7月20日,各方發起人正式簽署《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協議》,並一致確認《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章程》 。
第三階段(2004年7月20日-11月18日):
籌備組搭建工作平台,在DKV專家的支持下進行開業前的各項籌備工作。2004年10月30日,國務院同意設立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國務院領導做出重要批示;2004年11月3日,公司名稱「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預先核准;2004年11月18日,公司創立大會及第一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第一屆監事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順利通過各項議案。
第四階段(2004年11月18日至2005年4月8日):
籌備組積極准備開業驗收,實現公司籌備與開業經營的無縫鏈接。2005年3月15日,中國保監會進行開業現場驗收;2005年3月29日,中國保監會批准開業;2005年4月8日,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開業慶典在北京舉行,正式對外開業。
C. PICC從成立至今的發展歷程
2005年4月8日,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人保健康)正式對外開業。作為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保監會批準的中國第一家專業健康保險公司,人保健康的創立可謂乘新時期中國人保加快實施綜合性、多元化發展戰略的集團之力,應發揮保險社會管理功能、推進商業健康保險專業化經營的行業之運,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之勢。
人保健康是由國內保險業最具實力的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聯合歐洲最大的商業健康保險公司DKV德國健康保險股份公司及其他三家公司發起設立的現代股份制金融企業,注冊資本為人民幣10億元。人保健康將充分依託PICC的資源優勢,科學借鑒國際健康保險經營的成熟技術和管理經驗,始終堅持專業化運作和精細化管理,積極探索中國商業健康保險專業經營模式,全面引領中國商業健康保險市場。
D. 中國醫療保險模式的歷史沿革的詳細內容
我國醫療保險制度的歷史沿革
--------------------------------------------------------------------------------
(一)公費、勞保醫療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1、公費醫療制度
公費醫療制度是根據1952年政務院發布的《關於全國各級人民政府、黨派、團體及所屬事業單位的國家工作人員實行公費醫療預防的指示》建立起來的。政務院《指示》明確規定國家對全國各級人民政府、黨派、工青婦等團體,各種工作隊以及文化、教育、衛生、經濟建設等事業單位的國家工作人員和革命殘廢軍人,實行公費醫療預防制。醫療費用由各級人民政府領導的衛生機構,按照各單位編制人數比例分配,統收統支,不能分給個人。門診、住院所需的診療費、手術費、住院費、門診費或住院期間經醫師處方的葯費,由醫療費撥付,住院的膳食費、就醫的路費由個人負擔。1952年8月,政務院又將享受公費醫療待遇的人員范圍擴大到在鄉幹部和大專院校的在校生。同時,為了控制用葯與不必要的檢查,國家還制定了十一類西葯和大部分中成葯的基本葯物目錄、大型設備檢查的規定及公費用葯報銷范圍。
公費醫療制度是我國對享受對象實行的一種免費醫療保障制度。由於公費醫療的經費主要來源於各級財政,因此,這項制度實質上是國家或政府保險型的保險制度。
2、勞保醫療制度
勞保醫療制度是根據1951年政務院頒布的《勞動保險條例》及1953年勞動部公布試行的《勞動保險條例實施細則修正草案》等相關法規、政策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其適應范圍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工廠、礦場、鐵路、航運、郵電、交通、基建等產業和部門的職工及其供養的直系親屬。集體所有制企業參照執行。職工因病或非因工負傷在企業醫療所、醫院、特約醫院醫治時,診療費、住院費、手術費及普通葯費由企業負擔,貴重葯費、住院的膳食費及就醫路費由本人負擔。
勞保醫療制度是我國五十年代初建立起來的另一種福利型醫療社會保險,它是我國勞動保險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對企業職工實行免費、對職工家屬實行半費的一種企業醫療保險制度。
3、公費、勞保醫療的歷史作用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公費、勞保醫療制度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和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一方面,它徹底改變了舊中國缺醫少葯的歷史,較好地保障了職工的基本醫療,提高了職工的健康水平。我國的人均壽命從1949年的34歲提高到1999年的71歲。另一方面,公費、勞保醫療制度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職工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建設,維護了社會穩定。
但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中,這種傳統醫療保障體制的問題也日益突出:一是職工醫療費用由國家和單位包攬,缺乏合理的醫療費用籌措機制和穩定的資金來源。二是醫療費用增長過快。三是醫療保障管理和服務的社會化程度低,覆蓋面亟待拓寬。
(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探索
我國的醫療保險制度也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特別是我國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轉型,傳統的醫療保障制度日益顯露出機制上的弊病,改革成為歷史的必然。經過多年的改革探索,目前,我國已基本確立了新型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框架。這一改革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2年以前,以控制費用為中心,對公費、勞保醫療制度進行改革完善
(1)1985年以前,主要針對需方,實行費用分擔措施。例如,個人要支付少量的醫療費用,即所謂的「掛鉤」,但各地分擔的比例不同,一般為10%--20%。此後,職工個人的費用意識有所增強,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對醫療服務的過度需求。
(2)1985年—1992年,重點轉向對醫院進行控制,加強對醫療服務供方的約束。所採取的主要措施有:①改革支付方式,將經費按享受人數和定額標准包給醫院,節支留用,超支分擔,激勵醫院主動控製成本和費用開支;②制定基本葯品目錄和公費醫療用葯報銷目錄,以控制葯品支出;③加強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的管理,即提供經費的政府和享受者所在單位等,都要承擔部分經濟責任。除此之外,一些地區還建立了大病統籌制度,即以地區和行業為單位,由企業繳納保險費,形成統籌基金,對發生大額醫療費用的患者給予補助,使醫療保障的社會化程度有所提高,企業之間互助共濟、分擔風險的能力有所增強。這些措施對控制費用的迅速增長,緩解經費緊張和企業之間的不公平現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階段:1992年—1998年,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試點
1992年,廣東省深圳市在全國率先開展了職工醫療保險改革,從而拉開了對我國職工醫療保障制度進行根本性改革的序幕。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在我國建立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醫療保險制度。為加強對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工作的領導,國務院成立了職工醫療保障制度改革領導小組。1994年國家體改委、財政部、勞動部、衛生部共同制定了《關於職工醫療制度改革的試點意見》,經國務院批准,在江蘇省鎮江市、江西省九江市進行了試點。1996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體改委等四部委《關於職工醫療保障制度改革擴大試點的意見》,在58個城市進行了擴大試點。我省淮北、蕪湖、銅陵三市列入國務院擴大試點城市范圍。
幾年來,各地的改革試點取得了初步成效,也逐步暴露出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一是一些試點城市籌資水平偏高,財政和企業負擔比較重,基金征繳困難,導致覆蓋面窄,企業參保率低,推動試點工作的難度大。二是醫療機構改革和葯品生產流通體制改革滯後,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醫療行為不規范,葯品價格虛高,這是造成醫療服務成本高,費用支出難以控制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須從制度的改革和機制的建立上來考慮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建設。
第三階段:1998年以來,全面推進醫療保險制度改革
1998年11月,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工作會議,1998年12月14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這是國務院在總結各地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做出的重大決策。《決定》明確了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目標任務、基本原則和政策框架,要求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覆蓋全體城鎮職工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以國務院國發〔1998〕44號文件的發布為標志,我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進入了全面發展的階段。(省勞動保障廳 童宗倫 本文節選作者在省廳勞動保障政策法制講座上的發言提綱)
E. 健康保險的發展
目前市面上許多長期健康險均以附加險形式出現,其本質就是將返還型的壽險、養老險產品,和消費型的健康險產品打包組合。雖然健康險本身不帶有返還功能,但是在綜合保障計劃的產品組合中,由於主險仍帶有分紅性質或返還功能,實際上實現了返還效果。同時,作為附加險的健康險可借用主險(通常指壽險)的費用,降低費率。
從行業發展特點來看,多種因素驅動著國內健康保險市場發展。城市化推動下,居民潛在的醫療保障需求,對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隨著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商業健康保險在健全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保障需求方面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而我國人口老齡化和環境污染帶來的長期醫療護理和健康保健需求支撐著健康保險長期的發展。近年來,我國衛生總費用急劇增加,其中個人支出部分也連年增長,這些個人支出的醫療衛生費用都可以通過商業健康保險形式來籌集。環境污染事故頻發凸顯出了國內環境保護的脆弱,居民對健康保健需求將不斷增長,由此可見,我國健康保險存在巨大的潛在需求。
在1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商業健康保險保費收入已經從1999年的36.54億上升至2012的862.76億元,平均年增長率高達27.53%。同期,人身險保費收入年均增長速度為20.79%,壽險為20.74%,人身意外傷害險為14.39%,健康保險的成長性可見一斑。
2012年,健康險原保險保費收入達到了862.76億元,同比增長24.73%。2013年上半年,健康險增速再創新高,原保險保費收入達到了586.47億元,同比增長25.80%,延續了2012年以來持續向好的增長態勢。
F. 我國健康險發展狀況
——原標題:2018年中國健康保險行業市場分析:行業規模增速回落 互聯網健康保險持續高增長
2018年中國健康險原保費收入增速有所回落 朝「互聯網+」模式發展
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結構的改變、醫療費用支出的增加以及健康保險意識的不斷提升,居民對於健康險的需求不斷增加。2018年我國健康險原保費收入為5448.1億元,同比增長24%,增速有所回落,但行業規模占整個人壽險保費比例保持繼續增長態勢。
市場普及率方面,行業滲透率仍較低,我國健康險市場仍有待進一步挖掘。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行業朝「互聯網+」模式發展,健康險行業也不例外,且經過國內上市險企近幾年來的深度耕耘,我國互聯網健康保險保費收入持續實現高增長,其中費用保險型醫療險為主力險種。
1、健康保險分類構成
健康保險作為人身保險中健康風險預防的重要險種,包括重疾保險、醫療保險、失能收入損失保險以及護理保險,這四大險種承擔了我國居民健康各階段的不同功能,互為補充。目前我國健康保險類型較為單一,以重疾險和醫療險為主。其中重疾險的根本目的是為病情嚴重、花費巨大的疾病治療提供經濟支持;而醫療險又包括基本醫療保險、補充醫療保險以及商業醫療保險。
目前中國健康保險分類構成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以上數據來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健康保險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G. 昆侖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歷程
2005年12月作為中國現有四大健康保險公司之一,昆侖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總部設於北京,於2009年5月與優保網(註:美國領先的在線健康險服務提供商eHealth全球保險電子商務事業在華擁有保險兼業代理執照的第三方在線保險服務網站)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合作的第一批產品將於8月中旬上線。
2012年8月10日,昆侖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濟南市章丘支公司正式成立,這是山東分公司下設的首家分支機構。
2012年9月20日,寧波保監局批准昆侖健康保險浙江分公司籌建寧波中心支公司。
2012年12月28日,山東保監局正式批准昆侖健康保險山東分公司籌建淄博中心支公司。
2013年3月26日,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下發文件《關於昆侖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變更注冊資本的批復》(保監發改〔2013〕286號),批復同意昆侖健康保險公司注冊資本變更為520,910,000元人民幣。
2013年3月29日,昆侖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湖州中心支公司正式成立。
H. 我國醫療保險制度的發展歷程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1998年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之前,我國實行的是50年代建立的公費醫療制度和勞保醫療制度。公費醫療制度,是指國家為保障國家工作人員而實行的、通過醫療衛生部門向享受人員提供製度規定范圍內免費醫療預防服務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僅限於各級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其他黨派、人民團體的工作人員和退休人員,還包括高等學校的大學生和退伍在鄉的二等乙級以上殘廢軍人。勞保醫療制度是指為保護企業職工的健康,對其因病或非因工負傷,按規定享受醫葯費用補助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覆蓋范圍僅限於國營企業(國有企業)和包括縣以上的大集體企業。由於這種醫療保險制度覆蓋面太小,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1998年國務院頒布了《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對我國的醫療保險制度進行改革。
I. 全球健康險市場的發展
1.保險市場體系化。從市場體系架構來看,原保險市場較大,再保險市場很小;市場發展很快,監督和法規發展較慢,保險中介混亂,違規代理嚴重,權力運作、官方管制使各保險主體在市場中處於不平等地位。自1995年《保險法》頒布實施特別是1998年11月中國保監會成立以來的情況來看,建設和完善中國保險市場體系的步伐正在加快,一個體系完整、門類齊全、法規健全的中國保險市場體系正在建立。
2.經營業務專業化。就專業經營水平而言,尤其是同國際上專業化保險公司相比,我國保險專業經營水平還很低,發達國家在產險與壽險領域內都有專門的公司,如專營火災險的公司、專營健康險公司、專營機動車險的公司、專營農業險的公司等等。隨著我國保險體制改革的深化,出口信用保險和農業保險等政策性保險業務將從商業保險公司中分離出來,由國家成立專門的政策性保險公司,與此同時,在未來幾年也會成立專營諸如火險或機動車險業務的專營保險公司。
3.市場競爭有序化。近幾年,中國保險市場處於一種嚴重的無序化競爭狀況,其結果既損害了保險人的利益,也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搞亂了保險市場秩序,從1997年開始,人民銀行從整頓代理人入手調整了航意險、機動車險的退費、手續費,大力整頓保險市場,許多違規行為被制止,中國保監會成立後,進一步強調要逐漸規范市場秩序,加大對違規機構和違規行為的打擊處罰力度,取得顯著成效。最近中國保監會主席馬永偉提出了加強保險監管的一套完整工作思路,這就是:加強保險機構內控制度建設,強化保險業自我約束機制,深化體制改革,完善保險法規和完善保險機構體系與運行機制,切實加強保險監管,防範與化解經營風險。
4.保險產品品格化。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商業保險會更加深入人心,企業與居民在逐步提高保險意識的同時,對保險的選擇意識也不斷增強,投保需求呈多樣化和專門化趨勢。它們從自身利益和需要出發,慎重選擇。在這種逐漸成熟的市場里,產品要佔領市場只能靠品牌+價格+服務,這就是品格化。就保險產品的品格化而言,它所包含的不僅是利益保障功能或投資功能、儲蓄功能或產品的組合功能,更主要的是它的價格水平與服務水平。而保險產品價格在規定的浮動范圍內也將實行市場化。可以預見,名牌產品+合理價格+特色服務將是未來保險市場競爭的剎手鐧。
5.保險制度創新化。從目前的狀況看,我國的保險創新盡管有所發展,但還很落後,積極開展保險創新,既是歷史發展的潮流也是推動我國保險業變革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我國的保險創新內容主要包括產品開發、營銷方式、業務管理、組織機構、電子技術、服務內容以及用工制度、分配製度、激勵機制等方面的創新。通過上述內容的創新,促進我國民族保險業的發展,使國內保險公司在與國外保險公司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6.經營管理集約化。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國內各保險公司都已意識到原來只注重擴大規模、搶占市場的弊端,而紛紛尋求走效益型道路,向內涵式集約化發展,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一方面通過加強資金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經營風險管理和技術創新實現集約化的經營管理;另一方面在國內資本市場逐步完善、保險資金運用政策逐步放寬的基礎上,將大量的准備金所形成的巨額資金通過直接或間接渠道投資房地產、股票、各種債券,實現投資多元,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7.行業發展國際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我國保險業與國際接軌是必由之路,隨著我國加入WTO後,我國在加快保險市場對外開放步伐接受外資保險公司資本投入的同時,中資保險公司也會到國外設立分支機構,開展業務或者購買外國保險公司的股份,甚至收購一些外國的保險企業。在險種開拓上,積極發展核能、衛星發射、石油開發等高科技險種,在業務經營上,通過再保險分入分出或國內外公司相互代理等形式加強與國際保險(再保險)市場的技術合作和業務合作,積極開展國際保險業務。
8.從業人員專業化。在國內外同行競爭的背景下,客觀上對保險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商業保險公司將更加重視人才的培養,既要培養適應國內保險業務發展需要的核保師、核賠師、精算師、專業人才,更要培養精通國際保險慣例、參與國際保險市場競爭的外向型的人才。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並發展壯大。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J. 我國健康保險業的發展趨勢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金融自由化以及信息技術革命的趨勢下,國際保險業呈現出值得重視的發展態勢。
1、以客戶為中心,走金融保險業融合道路,實現業務經營綜合化。近年來國際金融保險業綜合經營的模式不斷深化,各國金融保險企業從最初在組織架構上構建國際化、多元化金融保險集團逐步演進為金融保險產品、服務相互滲透,以統一的品牌向客戶提供多元化金融產品和服務,實現保險產品與銀行產品、資產管理產品的融合,為綜合經營注入了實質性內涵。
2、以價值最大化為目標,通過上市、兼並、重組等資本運作方式,實現經營范圍全球化。保險業是經營風險的行業。在「大數定律」的作用下追求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是保險業突出的經營特點。研究表明,發達市場的國際性大型保險公司大多是通過資本經營提升財務實力,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進而實現其價值最大化的目標。國際性金融保險集團的跨國投資與並購已經成為其開拓海外市場、追逐增長和利潤的主要途徑。
3、以創建核心競爭優勢為目標,通過實施後援集中、共享服務、外包等,實現保險運營模式的不斷優化。
全球性金融保險集團都在世界各地擁有強大的後援服務系統,通過搭建統一、集中、高效的信息技術支持平台,統一作業標准及服務標准,進行後援集中,建立統一的後援中心,在業務品質、成本控制、服務時效等方面體現出明顯的價值。
4、以電話銷售、網路銷售等保險銷售方式變革為突破,新型營銷方式方興未艾。積極發展電話銷售和網路銷售等新型銷售渠道,降低成本,提高經營績效是國際上保險公司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在美,英,韓等保險業發達國家,電話銷售車險已成主流,網路銷售保險發展勢頭強勁,網路保險以其完備的信息,簡便的購買方式和快捷的速度成為保險銷售的發展方向,成為繼個險,團險和銀行保險之後的「第四駕馬車」。
5、以償付能力監管為重點,保險監管越來越嚴格,國際保險監管交流越來越密切。
中國保險市場是全球最重要的新興保險市場之一,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保險業發展的新趨勢將對中國保險業的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中國保險業在經營理念,發展模式,擴張路徑和運營模式等方面發生深刻的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保險業持續快速增長,改革開放深入推進,整體實力,發展動力和內在活力明顯增強。
與此同時,我國保險業不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矛盾還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
1、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能力較弱。我國保險業在社會和人民急需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農業保險,責任保險等業務領域還沒有取得大的突破,在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服務「三農」和構建多層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遠未充分發揮出來。
2、發展粗放的狀況未得到根本性改變。我國保險業在高速增長的同時,普遍存在重業務規模擴張,輕價值管理和效益增長的傾向,很多公司通過輔設機構,跑馬圈地地實現外延式,粗放型規模增長,產品服務創新不足和經營管理水平不高,費用支出居高不下,盈利能力不強。
3、在金融競爭中的基本格局中處於劣勢。當前我國金融業改革向縱深發展,各類金融機構對金融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金融市場新格局形成的步伐正在加快。保險業整體規模雖然顯著擴大,但在金融資產增量中獲取的份額仍遠低於銀行業和證券業,競爭實力和業務規模相對薄弱。
隨著我國與世界經濟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日益加深,我國保險市場對外開放不斷深化,以及全球保險業發展模式的不斷變革和演進,我國保險市場將發生深刻的變革。現在我就信息技術在保險業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簡單的談一下。
信息技術將推動保險業的專業化,集團化發展。我國保險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為了更好的適應市場,規模較小的公司可能向專業化經營轉型,而規模較大的公司則可能實現集團化,跨行業發展。專業化保險公司對內必須經歷業務單元優化,流程優化,最終實現企業優化,對外則需要加強與外部夥伴的合作,而內部優化和外部合作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集團化發展的保險企業則可能涉足銀行,證券等各個領域,實現跨行業經營,這就要求在內部不同系統間實現標准化信息傳遞。同時,隨著跨行業數據的高度集中,系統在邏輯架構,穩定性,數據處理能力和安全管理方面也會出現更高層次的要求。這一切,都會對信息技術提出新的挑戰。
強大的信息技術有助於公司開辟新的銷售渠道。未來金融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開辟新渠道。目前,我國保險業已涉足網上銷售,其他的電子渠道也在探索之中,這其中有許多的問題,如交易的安全性,銷售中雙方的交互以及後續服務,都需要依賴信息技術來解決。誰率先取得突破,誰就有可能在未來競爭中贏得主動。
公司只有依靠強大的信息技術,規劃先進的系統架構,建立以數據倉庫為基礎的決策支持系統,實現由聯機事務處理向聯機分析處理轉化,全面多維度地解讀各類信息,深入挖掘其中的價值,才能誰確把握市場,制定符合未來發展態勢的決策,為企業的明天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