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購買國債的資金
⑴ 中央銀行購買國債為何會導致准備金的擴大
央行決定提高存款准備金率是一項宏觀調控貨幣政策,以防止貨幣和信貸的快速增長。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但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進一步突出,投資過快增長的勢頭沒有減弱。投資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貨幣和信貸的快速增長。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可以相應減緩貨幣信貸增長,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再貼現起初不是一種貨幣政策工具。它最初用於幫助商業銀行圍繞其資本運作。雖然商業銀行是為錢而經營的,但當他們缺錢的時候,他們也有時間。為了幫助現金短缺的銀行渡過難關,央行為它們打開了一個再貼現窗口,以提供財政援助。當中央銀行降低再貼現率時,商業銀行發現從中央銀行借款更具成本效益,並將申請更多的再貼現。因此,央行的基礎貨幣供應量增加了,貨幣供應量自然會增加。此外,再貼現利率的降低最終將導致其他利率的下降,刺激投資和增長。
⑵ 中央銀行購買國債為什麼會導致准備金的擴大
在《宏觀經濟學》這本書中有一句話,中央銀行購買國債會導致准備金擴大,這是為什麼呢?
- 三、總結
其實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牽一發而動全身,中央銀行購買了國債會導致它所欠的債務增加,這一部分債務就是個人和企業未來所賺的錢,而個人和企業會把這筆錢存入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再存入央行,同時導致准備金的增加。
⑶ 央行購買國債為什麼說會增加流動資金
因為央行在市場中買入國債,自然來源是商業銀行,這時商業銀行手裡的錢就多了,相應的,市場中的貨幣量就多了。
⑷ 央行購買國債的錢從哪裡來
所有的錢都是從我們這些人中拿·製造錢然後我們辛苦的賺·然後買房買車,交稅·所得的錢都是國家拿走了···然後我們貸款又從國家借·借完又打工還·· 查看原帖>>
⑸ 中央銀行買賣政府債券,中央銀行不就是代表政府么,怎麼還要買
中央銀行買賣政府債券是中央銀行實行的一種貨幣政策——公開市場業務。
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吞吐基礎貨幣,調節貨幣供應量的活動。與一般金融機構所從事的證券買賣不同,中央銀行買賣證券的目的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調節貨幣供應量。
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出售債券,購買債券的人用商業銀行的支票來進行支付,中央銀行根據支票向商業銀行提款這就減少了商業銀行的儲備金,減少了市場上流通的基礎貨幣,所以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出售債券是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反之則是擴張性的貨幣政策。
(5)央行購買國債的資金擴展閱讀:
公開市場業務是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存款准備金制度和再貼現政策。
中央銀行通過運用此些貨幣政策影響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活動,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最終影響國民經濟宏觀經濟指標。
中國貨幣政策的操作指標主要監控基礎貨幣、銀行的超額儲備率和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回購利率;中介指標主要監測貨幣供應量和以商業銀行貸款總量、貨幣市場交易量為代表的信用總量。
⑹ 央行發行大量國債,對於社會資金流動有什麼影響
從目的上來看,發行貨幣是為了增加市場中的貨幣供應量,適用於經濟蕭條時期,刺激需求,擴大就業。而發行國債的目的是彌補財政赤字,籌措建設資金,減少市場中的流動資金,抑制消費需求。
從影響上來看,過量發行貨幣會直接引發通貨膨脹。而發行國債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是間接,但減少國債發行量卻能有效抑制通貨膨脹。
從成本上來講,國債肯定要比直接發行貨幣更節省成本。
難或者重大損失時,若無穩定可靠的資金來源渠道,則極有可能喪失償債能力。比如新冠狀疫情期間,多家企業倒閉,金融機構受重創。所以企業和金融的違約風險比政府的違約風險大。
而國債是由國家來償還債務。在市場經濟國家,國債是政府發行。通常,國家不容易發生經濟體系完全破壞的情況。所以政府具有較強的清償能力,國債則被認為不存在任何違約風險,幾乎為零風險投資。
⑺ 央行向商業銀行購買10000萬元國債是什麼意思
央行向商業銀行回購了國債,央行放水的行為,這樣商業銀行的可用資金增多,市場的資金量增大,對於股市、樓市等投資是有利的。
但是不是全部的,要扣除比例的准備金的。
⑻ 中央銀行的錢難道不是國家政府的錢嗎,怎麼中央銀行也會買國債
政府理論上可以更迭,但是央行只有一個。
⑼ 購買國債是否屬於資金運動
是的
1.國債對經濟發展速度的調節效應
在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經濟發展處於「疲軟」狀態時,發行國債可以動員社會閑置資金參與經濟建設,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在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經濟發展處於「過熱」狀態時,發行國債又可以回籠流通中的貨幣資金,起到收縮社會總需求、穩定經濟增長的作用。國債對社會總需求的雙向調節效應,是稅收等其他手段所難以替代的。
2.國債對社會經濟結構的調節效應
社會經濟結構協調是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由於發行國債是非政府財力向政府財力轉化,它在增加政府投資能力的同時,會減弱非政府渠道的投資能力。這種投資主體的轉化,意味著投資結構的轉變,即由政府負責的社會公益設施、基礎設施及重點建設設施的比重必然加大,而由企業及個人的一般性產業投資比重則相對降低,表現在國民經濟結構中,會引起生產性和非生產性產業、基礎產業與加工產業等的比例結構的相應變化。
3.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調節效應
一般認為,政府發行國債只是貨幣購買力從認購者向政府轉移,對流通中的貨幣量沒有影響。實際上,國債對貨幣流通量是否產生影響,還要取決於它的認購者、認購國債的資金來源及其中央銀行貨幣發行的關系。這可能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1)居民購買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影響
居民購買國債的資金主要是手持現金和儲蓄存款。從資金運動的角度看,居民購買國債表現為居民手持現金和銀行儲蓄存款減少,財政財力增加,中央銀行的財政性存款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央行將財政性存款安排了商業銀行貸款,則可能引起貨幣流通量的增加;如果央行將其專供財政使用,則不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甚至會因商業銀行儲蓄存款減少,相應的派生存款減少,流通中的貨幣量也相對減少:如果國家實行財政、貨幣「雙緊」政策,將國債扣留國庫不用,則會使流通中的貨幣量絕對減少。
(2)企業購買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影響
企業購買國債是企業資金向財政資金的轉化。如果企業用閑置不用的資金購買國債,這種轉化不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如果企業用生產或消費的資金購買國債,則可能增加其對銀行的貸款需求,商業銀行貸款增加,如果沒有引起央行的貨幣發行,則對流通中的貨幣量影響也不大,如果商業銀行自身難以滿足企業貸款需求,並且不得不因此而增加其對央行的借款,央行又不得不以貨幣發行來擴大資金來源,滿足商業銀行的借款需求時,則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
(3)商業銀行認購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影響
在國債由商業銀行認購的情況下,如果商業銀行正常的資金來源充裕,或能以壓縮其他貸款需求來滿足政府財政的需求,都不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如果商業銀行原來的資金來源和運用缺乏調節餘地,則只能通過向央行申請貸款來滿足購買國債所擴大的資金運用,這可能成為央行增加貨幣發行的誘因,也可能使流通中的貨幣量增加;如果央行並未因此而發行貨幣,則流通中的貨幣量也不會發生變化。
⑽ 如果央行把國債買下來,政府還需要還錢么
經濟本來就是一種游戲,央行歸國家管,但其本身並不是國家。國家發放國債的目的就是從企業和私人手裡籌集資金進行建設,所以央行不大可能自己去買國債,即使買也只是買很小的一部分。在進一步,央行買下來的國債還是要給錢的,這錢要上交國庫,也就是說這是一道手續,不可能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