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金理財 » 防災減災災資金投入災害保險

防災減災災資金投入災害保險

發布時間: 2021-09-09 05:08:38

1. 防災減災的心得體會

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的「氣候脆弱區」之一,自然災害頻發、分布廣、損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20世紀的觀測事實已表明,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頻率與強度明顯上升,直接危及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因此,我認為,現在應該非常重視防災減災的問題。在防災減災中應該堅持「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把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並高度重視和做好面向全社會,包括社會弱勢群體的預警信息發布。 氣象災害是可以有較長預警時效、較高預測預報准確率的一類突發公共事件,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加強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製作工作,加強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是提高防災減災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災減災的綜合素質。通過加強防災減災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採用與推廣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施,並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與社會團體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培訓災害專業人員或志願者。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刊、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路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過開展「防災減災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村莊」行動,使最基層的社區居民、廣大中小學生、企業員工、廣大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民、社會弱勢群體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掌握基本的避災、自救、互救技能,達到減災目的。防災減災需要從娃娃抓起,把災害、災害應急知識納入中小學教學內容。 有關部門應編寫自然災害防禦宣傳手冊與宣傳材料,廣泛宣傳與普及災害知識、應急管理知識、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基層群眾參與應急管理能力與自救能力。
會公眾要充分認識災害預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類預警信息含義,在收到災害預警信息時,根據不同預警信息、不同的預警級別,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需要建立廣泛、暢通的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利用廣播、電話、手機簡訊、街區顯示屏和互聯網等多種形式發布預警信息,重要預警信息在電視節目中能即時插播和滾動播出。有關部門能確保災害預警信息在有效時間內到達有效用戶手中,使他們有機會採取有效防禦措施,達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
自然災害風險指未來若干年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開展災害風險調查、分析與評估,了解特定地區、不同災種的發生規律,了解各種自然災害的致災因子對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影響的短期和長期變化方式,並在此基礎上採取行動,降低自然災害風險,減少自然災害對社會經濟和人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包括災情監測與識別、確定自然災害分級和評定標准、建立災害信息系統和評估模式、災害風險評價與對策等。

2. 防災減災學習心得或心得體會

一、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的現狀

我國目前已建立起了較為完善、廣為覆蓋的氣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地面監測和觀測網,建立了氣象衛星、海洋衛星、陸地衛星系列,並正在建設減災小衛星星座系統。在氣象監測預報方面,建成了較先進的由地面氣象觀測站、太空站、各類天氣雷達及氣象衛星組成的大氣探測系統,建立了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現代化的氣象通信系統和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全國已形成了由國家、區域、省、地、縣五級分工合理、有機結合、逐級指導的基本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測體系。為了監測江河洪水,國家組建了由數目眾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組成的水文監測網,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區洪澇災害易發區警戒水域遙感資料庫,將遙感技術在「八五」期間應用於洪災監測。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有些領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另外,利用現代科技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如農區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這些技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防災減災發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地震監測和抗震方面,組建了400多個地震觀測台站,「十五」期間進行了數字化改造,由48個國家級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國家數字測震台網和由300多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20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網以及若干個流動數字測震台網、數字強震台網構成了中國數字測震系統,建立了大震警報系統和地震前兆觀測系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監測預報系統,編制了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和震害預測圖,確定了52個城市作為國家重點防震城市,對全國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區的工程建築,實施綜合性震害防禦,對城市和大中型工礦企業的新建工程進行了抗震設防,完成了多條鐵路干線、主要輸油管線和多座骨幹電廠、大型煉油廠,一批重點骨幹鋼鐵企業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庫的抗震加固。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加強了對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質災害的勘查防治工作,採取了包括工程防禦體系、生物水保防禦體系、管理防護體系,社會管理體系和預測及報警體系在內的綜合防禦體系,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把生態建設與防災減災相結合,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田還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極大地防止和減輕了地質災害的危害和損失。全國已建立了25片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實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萬多條水土流失嚴重的小流域,開展了山水田林綜合治理。先後確立了包括「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平原農田防護林、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珠江流域防護林、遼河流域防護林、黃河中游防護林和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業生態工程。此外,還發射了「資源一號」、「資源二號」衛星,廣泛應用於資源勘查、防災減災、地質災害監測和科學試驗等領域。

二、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管理缺乏綜合協調

長期以來,我國的災害管理體制基本是以單一災種為主、分部門管理的模式,各涉災管理部門自成系統,各自為戰。由於沒有常設的綜合管理機構,各災種之間缺乏統一協調,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聯動,造成了許多弊端,如缺乏綜合系統的法規、技術體系政策與全局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規劃;缺少系統的、連續的防災減災思想指導,不利於部門之間協調;缺少綜合性的防災減災應急處置技術系統;缺少專門為災害救援的綜合型救援專家、技術型隊伍;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防災減災科學技術體系;信息公開和交流渠道不順暢;資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學決策評估支持系統與財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響防災減災實效。

2.投入不足 資金渠道單一

全國每年投入到防災減災科技研發和應用的經費十分有限,在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科研設備購置、防災工程建設、防災減災基礎研究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為我國防災減災科研基本依賴於財政撥款,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由於防災減災科研具有的社會效益遠遠大於近期經濟效益,很難吸引企業資金和社會資金主動投入,造成防災減災科技發展和技術推廣滯後。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廣的中間環節與適合防災減災工作規律的運行機制,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低,一些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率不足10%,嚴重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深入進行,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 科技資源尚待優化配置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氣象、地震、地質、環保等領域,由於缺乏宏觀協調管理及傳統的條塊分割現狀,一方面各領域主要關注本領域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研發工作主要局限於解決本領域存在的技術問題,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開發與應用水平發展很不平衡,在基礎地理信息、救災設備和隊伍建設方面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另一方面,儀器、設備、資料、數據等都由部門、單位甚至個人所有,不能實現資源共享共用,資源條件不能系統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無法形成合力和整體創新優勢。

4.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緩慢

一是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發展與應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災種的應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別較大,低水平重復研究較多;三是技術手段和裝備落後,監測能力不強,短期預測預報能力還較低;四是缺乏各類災害的科學評估模型和方法,災害信息共享應用和評估的技術急需完善;五是對一些重大災害的認識與防治技術,長期徘徊不前;六是現有科研結合國情實際不夠密切,科技整體支撐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災減災高水平科技人才匱乏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專業管理部門和科研機構中,基層防災減災機構普遍缺少技術應用人才,與我國防災減災工作重點結合不密切,特別缺乏防災減災領域的高層次、高水平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工程技術應用人才。另外,研究經費、待遇等方面條件較差,影響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隊伍的穩定與發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夠

缺乏統一的防災減災科普規劃,沒有固定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經常性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使防災減災科普缺乏系統性、連續性,致使我國社會公眾防災減災知識、防災減災意識的科普教育水平較低,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較差,最終影響我三、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支撐的對策建議

1.建立統一綜合的防災減災組織保障體系

設置統一的具有危機管理性質的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機構,負責對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大政方針做出決策,逐步實現從部門為主的單一災種管理體制向政府和部門聯動、條塊結合的綜合應急管理體制轉變。

加強科技主管部門與涉災管理部門的協同,形成跨部門、跨地區、跨學科、多層次、分布式的協同管理職能和機制。

成立集合各災種、各專業及相關管理部門專家的顧問團體;建立防災減災決策的專家咨詢系統,為政府防災減災決策提供智力支撐。

2. 完善防災減災科技進步政策與創新機制

制定科技支撐防災減災辦法與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科技人才培養選拔等方面給予支持;將防災減災科普知識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和工作計劃,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級學校教育中適當引入防災減災課程及讀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災減災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機制、科技投入機制、成果轉化機制、政策激勵機制與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開展關鍵技術、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災減災領域的推廣應用。

3. 多渠道增加對防災減災的科技投入

將防災減災發展所需投入納入每年科技經費預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開發工作、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技術裝備、參加國際交流等。並使防災減災科技投入的增長幅度不低於科技經費增長的總體水平。

建立社會防災減災基金,吸收企業、社會團體、公民及海外人士對防災減災的捐贈,按比例將部分基金用於科技投入。

用給予引導資金的方式,促進地方政府增加防災減災科技投入,引導技術開發機構與企業投資防災減災技術與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4. 促進防災減災科技資源共享平台的建設

藉助全國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的建設,通過制定統一的標准和規范,整合全國各災害管理部門的分類災害信息資源,全天候運轉監測網;以網路技術為紐帶,積極推廣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控系統(R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技術,建設覆蓋至全國各鄉村的主要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充分應用數字化技術及網路技術,綜合集成防災減災各單位上報的災情信息,構建包括災害應急響應、災害信息分析、災害救援決策、救援信息反饋等在內的防災減災技術及信息資源平台。

5.加強防災減災科技能力與科技隊伍建設

通過科研體制改革和現代院所制度建設,進行課題制、首席專家負責制和科研經費預算等防災減災科技機構科研管理制度建設;鼓勵科研與地方防災減災需要緊密結合,開展自然災害綜合研究和治理;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研發防災減災技術和裝備,實現產業化;與管理部門合作,嘗試推廣先進的防災減災技術和管理方法,探索區域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模式;參與重點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試驗示範區建設。

在培養選拔高層次人才的基礎上,大力培訓一線工作的防災減災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改善基層技術人員的工作生活條件;通過科研項目、激勵措施、分配製度、考核選拔等吸引和穩定人才隊伍,培育有競爭力的研究群體,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培養防災減災後備人才,逐步在我國高校中開辦防災減災專業教育。

6. 加強國內外防災減災科技交流與合作

鼓勵防災減災科研機構、管理部門開展國內外交流合作,獲得先進的應用技術及管理經驗,追蹤最新技術。在跨國、跨區域的防災減災工程建設中,政府應積極協調,為項目實施提供幫助和保障。

3. 高分求——2009年國家用於防災減災的資金投入共計多少億元

十個

4. 救急~:保險防災減損 國外研究論文、成果!!

本世紀末,全球擁有2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已達110餘個,其中有40%位於構造板塊邊界200公里以內,或靠近過去曾發生過破壞性地震的地區。44個左右的大城市已發生過破壞性地震的就有28個。從1906年的舊金山大地震開始,到1999年為止,死亡人數達50餘萬,財產損失約3750億美元,影響經濟產值(停工停產、外貿等)1800億美元。
另外,從聯合國人口報告統計來看,有30億大中小城市居民(其中發展中國家城市佔80%)生活在地震危險區中,預計到2035年以前,地震危險區的人口還會增加1倍。
這種狀況延續下去只會有增無減,所以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是必須的,應積極有效地計劃、實施防災減災工作。
怎樣才能最有效地開展防災減災工作?25個多地震國家都曾採取過各種抗、防、救措施,這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寶貴的經驗。
一些發達國家的大都市(如美國加州聖安德烈斯大斷層上的舊金山、洛杉磯等大城市,日本東京地震圈及阪神地震帶),已形成地震抗震防災人員和城市規劃人員之間的協作,並在政府指導下,共同採取措施減輕未來地震所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對社會經濟的沖擊,已經收到一定的實際效果。據估計1994年1月17日洛杉磯7.1級地震,災害損失減少50%;1995年9月30日墨西哥城7級地震,災害損失減少了60%。
可借鑒的多地震國家的經驗
在實施減災措施同時,需保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各國的做法各不相同,如:日本:提高建築抗震性能、防震演習、快速通信與運輸,有效利用地下空間;墨西哥:備用城市通信系統、利用地下空間;美國:整治城市環境(土地利用、活斷層調查等),改進建築物的建築方式、提高抗震效果,加強地震早期檢驗系統、快速反應救援、保障運輸系統、讓"地震的發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下一次你准備好了嗎?"成為公民的生活意識。
此外,多震國家必須具備地震早期預警系統;發展智能建築,安裝強震儀,自救設備、自開自關設備(傳震開關,球形避震屋,高層下滑自控,計算機保安);個人、志願隊、社區、軍隊和政府的快速反應;推廣高中低檔的救災工具設施;參觀地震現場(編制現場考察-社會經濟報表格式);開發建築物地震測檢台;成立社區防震聯合培訓班;開展小型地震演習,安裝警報器;利用GPS、GIS、可視光碟、車載電視系統防災救災;高技術設備的防震;計算機系統的防震;生命線系統的防震,包括家庭的、公用設施;散發地震准備手冊;購買地震保險,個人、公司都參加;建房要選址抗震,老房要加固,選用地震警報器,購置自救、自保護、逃生器具;群測群防;編制關於城市的、社區的、公司的、工廠的、家庭的、個人的地震抗震防災規劃和准備計劃;普及地震理論與應用教材;防災減災所用圖表匯集;地震預防手冊;地震救援自願組織;地震慈善救濟(紅十字會救災統計資料庫資料);軍隊應急響應的經驗教訓。
究竟該如何做好防災減災工作
據統計,從1960年到1997年,主要自然災害的種類增加了4倍,現有14種;在同一時期經濟損失增加了6倍,保險損失共增加了14倍。這種趨勢表明,減災戰略和計劃比預期中的效率要低。城市在增加,人口在增長,高價值設施在集中,而人的防抗救能力(知識、技術、投資等)在減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戰略應表達為要象重視國家安全那樣,重視地震安全,增強減災能力。
從各個國家的防災減災行動中可以看出國際間的合作和政府與有關部門的統籌規劃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可制定從上到下的減災措施,包括:
建立地震預測預警系統;建立災害評估系統;建立應急救援系統和建立震後恢復重建系統,把研究、開發和實際應用很好地結合起來,協調起來,獲得減災效果。
政府還要告訴大眾和決策部門,防震減災應做什麼,包括:
學習災害提供的經驗;購買地震災害保險,利用法律保護自己;普及宣傳教育,提供各類防抗小冊子;改進各類地震信息的傳播方法和利用;增加防抗救的技術手段供選擇使用;公開承認人類在防抗救做法上的錯誤,增加地震安全方面的意識與知識;多學科交叉做好防抗救的研究與應用。
概述以上政府做法,總結出防災減災管理工作的運作準則可分為:人才、資金、物資的大量投入;有效的信息傳播和運輸保障;實用的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編制;有效的監督檢查及改進。
最後產生的防災規劃應具備以下特徵
一、從個人方面
(1)認識和承認災害的存在;
(2)用現有知識主動行動以保持安定秩序;
(3)技術、政治、社會、經濟、法律、心理、軍事、國際相結合的災害整體觀念。
二、從有關決策部門方面
(1)理論與應用、新概念與新技術的結合而不是分割;
(2)應急資源協同與准備,自主決策、自主保障;
(3)預估可能發生的問題與困難,准備解決的方案,加速緊急狀態下的快速反應行動。
三、從政府方面
(1)組織協調:政府、單位、社區、家庭、個人;
(2)城市功能的整備與發揮、維修與重建;
(3)實際需要與供給

5. 喀喇沁旗關於氣象災害有哪些保障措施

加強組織領導:充分認識氣象災害防禦的重要性,把氣象災害防禦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成立由旗人民政府統一領導,氣象、水利、建設等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指揮部,統一決策、統一開展氣象防災減災工作。要緊緊圍繞防災減災這個主題,把氣象災害防禦培訓作為一個基礎性工作來抓,為加強氣象災害防禦組織領導,夯實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

納入發展規劃:在制定喀喇沁旗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大綱和鄉鎮總體規劃時,把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納入到總體規劃之中,把氣象事業發展納入全旗經濟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在規劃和計劃編制中,充分體現氣象防災減災的作用和地位,明確氣象事業發展的目標和重點,實現喀旗經濟社會和氣象防災減災的協調發展。

強化法規建設:加強氣象法制建設和氣象行政管理。切實履行社會行政管理職能,創新管理方式,依法管理涉及氣象防災減災領域的各項活動,不斷提高氣象災害防禦行政執法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對氣象基礎設施保護和對氣象探測、公共氣象信息傳播、雷電災害防禦等活動監管力度,確保氣象法律法規全面落實。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氣象法制和科普宣傳活動,讓人民群眾了解氣象、認識氣象與應用氣象。

健全投入機制:緊密圍繞人民群眾需求和經濟發展需要,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防禦經費投入機制,進一步加大對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發布、應急指揮、防災減災工程、基礎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各鄉鎮以及水利、氣象、農業、國土資源、林業、建設、交通等相關部門應加大對工程建設的投入,每年安排年度投入預算,提前安排「十二五規劃」項目投資計劃,報旗財政和發改委審核,並納入喀喇沁旗、鄉鎮兩級財政以及經濟社會發展計劃。鼓勵和引導企業、社會團體等對氣象災害防禦經費的投入,多渠道籌集氣象防災減災資金。充分發揮金融保險行業對災害的救助、損失的轉移分擔和在恢復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依託科技創新:氣象災害防禦工作要緊緊圍繞喀喇沁旗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開發和利用氣候資源能力,集中力量開展科研攻關,努力實現氣象科技新的突破,增強全社會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能力,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能力,為保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加強氣象科技創新,增加氣象科技投入,加大對氣象領域高新技術開發研究的支持,加快氣象科技成果的應用和推廣。

促進合作聯動:各部門應加強合作聯動,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實現資源共享,特別是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災情信息的實時共享,促進氣象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高,利用交流合作契機,豐富防災減災內涵。加強與院校的合作,促進資源信息共享和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動。建設高素質氣象科技隊伍,擴大氣象科技國內外交流與合作,促進氣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地方經濟發展和防災減災提供強有力保障。

提高防災意識: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宣傳,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氣象災害防禦知識宣傳培訓活動。報紙、電視、網路、廣播等新聞媒體要牢牢抓住災害防禦的特殊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典型宣傳,切實提高全民防災意識。加強氣象助理員和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做到鄉鎮有氣象助理員,部門有氣象志願者,村有氣象信息員,負責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接收傳播以及災情收集與上報、氣象科普宣傳等,協助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做好氣象防災減災工作。

6. 2019年小麥每畝交9元保險費,受災了,請問一畝應賠償多少一畝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什麼是農業保險?
農業保險是國家推出的一項惠農政策。農業受氣候災害、地質災害、病蟲害等影響很大,通過購買保險,農戶能在收到災害影響後,獲得保險公司的理賠,從而將農業損失降到最低。目前中央財政保費補貼涵蓋種植、養殖、林業3大類15個品種,基本覆蓋了主要的大宗農產品,各級財政合計保費補貼比例平均達到75%~80%.
當前我國正處於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新時期,農業生產逐步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投入的規模更大、面臨的風險更高,因此我們干農業的,應該學會利用國家的農業保險來降低自己的投資風險。
國家如何補貼保費?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農業的發展情況和面臨的風險各不相同,比如海南受台風災害較多,西南地區受泥石流等災害較多,中原地區受乾旱災害較多……因此各省農業保險的品種、范圍、保費以及賠償金額都不一樣。
以山東為例,山東2015年對小麥、玉米和棉花保險費率進行調整,小麥保費由每畝10元提高到15元,保險金額由每畝320元提高到375元;玉米保費由每畝10元提高到15元,保險金額由每畝300元提高到350元;棉花保費由每畝18元提高到30元,保險金額由每畝450元提高到500元。為規范作物簽約期,避免承保公司補貼資金跨年度掛賬問題,小麥簽約期調整為每年的1月20日前,玉米為7月15日前,棉花為5月31日前。
保費補貼方面,山東為國家和省級財政負擔50%、地方財政負擔30%,農戶負擔20%的比例給予補貼,也就是說,山東農民一畝小麥地保費15元,自己只需要交3元就可以,如果發生災害,保險公司最高會賠償375元/畝。
一個多年從事農業保險工作的朋友告訴我,一帆風順的時候,很少人會有風險意識,同樣的,風調雨順的年景,對農民來說,農業保險就等於浪費錢。好年景很high,壞年景認栽,這是中國農民幾千年來對自我命運的認識,盡管現在種地的技術已經鳥槍換炮,觀念的更新卻不是一蹴而就。那麼能不能樹個榜樣,讓農民看到購買農業保險的好處?在現行農業保險制度框架下,農業保險大多隻保成本,不保收成,賠償與損失不成比例,本來拄拐棍是讓人走得更穩當的,現在告訴你,棍也不結實,你也別太依靠它,這就有點尷尬了。
一項政策好不好,用用就知道,農業保險有哪些不足,真正的受益方農民最清楚。受災是件壞事,而在受災中不斷強化防災減災的手段,提高止損減損的能力,這是一個產業發展應有的態度和自信。

7. 財產保險如何防災防損

(1)對擬承保的財產險重大業務和特殊風險業務進行風險評估,確保此類保險業務的風險得到合理控制。
(2)負責開展防災防損服務研究、災害**、災害數據統計分析等工作。
(3)組織實施客戶防災防損服務項目及本轄區重大自然災害的**預警、災前檢查、搶險施救、災後評估等工作,提供全方位的客戶風險咨詢、風險跟蹤評估、防災防損等工作。
(4)參與重大理賠事故調查,進行災因險因損失分析,加強與社會防災減災、安全等部門的合作,共同開展合作項目等。

8. 保險公司防災減災報告

本世紀末,全球擁有2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已達110餘個,其中有40%位於構造板塊邊界200公里以內,或靠近過去曾發生過破壞性地震的地區。44個左右的大城市已發生過破壞性地震的就有28個。從1906年的舊金山大地震開始,到1999年為止,死亡人數達50餘萬,財產損失約3750億美元,影響經濟產值(停工停產、外貿等)1800億美元。另外,從聯合國人口報告統計來看,有30億大中小城市居民(其中發展中國家城市佔80%)生活在地震危險區中,預計到2035年以前,地震危險區的人口還會增加1倍。這種狀況延續下去只會有增無減,所以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是必須的,應積極有效地計劃、實施防災減災工作。怎樣才能最有效地開展防災減災工作?25個多地震國家都曾採取過各種抗、防、救措施,這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寶貴的經驗。一些發達國家的大都市(如美國加州聖安德烈斯大斷層上的舊金山、洛杉磯等大城市,日本東京地震圈及阪神地震帶),已形成地震抗震防災人員和城市規劃人員之間的協作,並在政府指導下,共同採取措施減輕未來地震所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對社會經濟的沖擊,已經收到一定的實際效果。據估計1994年1月17日洛杉磯7.1級地震,災害損失減少50%;1995年9月30日墨西哥城7級地震,災害損失減少了60%。可借鑒的多地震國家的經驗在實施減災措施同時,需保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各國的做法各不相同,如:日本:提高建築抗震性能、防震演習、快速通信與運輸,有效利用地下空間;墨西哥:備用城市通信系統、利用地下空間;美國:整治城市環境(土地利用、活斷層調查等),改進建築物的建築方式、提高抗震效果,加強地震早期檢驗系統、快速反應救援、保障運輸系統、讓"地震的發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下一次你准備好了嗎?"成為公民的生活意識。此外,多震國家必須具備地震早期預警系統;發展智能建築,安裝強震儀,自救設備、自開自關設備(傳震開關,球形避震屋,高層下滑自控,計算機保安);個人、志願隊、社區、軍隊和政府的快速反應;推廣高中低檔的救災工具設施;參觀地震現場(編制現場考察-社會經濟報表格式);開發建築物地震測檢台;成立社區防震聯合培訓班;開展小型地震演習,安裝警報器;利用GPS、GIS、可視光碟、車載電視系統防災救災;高技術設備的防震;計算機系統的防震;生命線系統的防震,包括家庭的、公用設施;散發地震准備手冊;購買地震保險,個人、公司都參加;建房要選址抗震,老房要加固,選用地震警報器,購置自救、自保護、逃生器具;群測群防;編制關於城市的、社區的、公司的、工廠的、家庭的、個人的地震抗震防災規劃和准備計劃;普及地震理論與應用教材;防災減災所用圖表匯集;地震預防手冊;地震救援自願組織;地震慈善救濟(紅十字會救災統計資料庫資料);軍隊應急響應的經驗教訓。究竟該如何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據統計,從1960年到1997年,主要自然災害的種類增加了4倍,現有14種;在同一時期經濟損失增加了6倍,保險損失共增加了14倍。這種趨勢表明,減災戰略和計劃比預期中的效率要低。城市在增加,人口在增長,高價值設施在集中,而人的防抗救能力(知識、技術、投資等)在減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戰略應表達為要象重視國家安全那樣,重視地震安全,增強減災能力。從各個國家的防災減災行動中可以看出國際間的合作和政府與有關部門的統籌規劃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可制定從上到下的減災措施,包括:建立地震預測預警系統;建立災害評估系統;建立應急救援系統和建立震後恢復重建系統,把研究、開發和實際應用很好地結合起來,協調起來,獲得減災效果。政府還要告訴大眾和決策部門,防震減災應做什麼,包括:學習災害提供的經驗;購買地震災害保險,利用法律保護自己;普及宣傳教育,提供各類防抗小冊子;改進各類地震信息的傳播方法和利用;增加防抗救的技術手段供選擇使用;公開承認人類在防抗救做法上的錯誤,增加地震安全方面的意識與知識;多學科交叉做好防抗救的研究與應用。概述以上政府做法,總結出防災減災管理工作的運作準則可分為:人才、資金、物資的大量投入;有效的信息傳播和運輸保障;實用的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編制;有效的監督檢查及改進。最後產生的防災規劃應具備以下特徵一、從個人方面(1)認識和承認災害的存在;(2)用現有知識主動行動以保持安定秩序;(3)技術、政治、社會、經濟、法律、心理、軍事、國際相結合的災害整體觀念。二、從有關決策部門方面(1)理論與應用、新概念與新技術的結合而不是分割;(2)應急資源協同與准備,自主決策、自主保障;(3)預估可能發生的問題與困難,准備解決的方案,加速緊急狀態下的快速反應行動。三、從政府方面(1)組織協調:政府、單位、社區、家庭、個人;(2)城市功能的整備與發揮、維修與重建;(3)實際需要與供給補充:1、申請單位填報《建設項目抗震設防要求審批表》。2、區地震局受理《建設項目抗震設防要求審批表》,經審查:屬一般建設工程的,即時辦理審批手續;屬對地震監測設施和觀測環境造成影響的項目,依據法律法規規定,進行審核,作出相應的審批意見;屬必須依法通過地震安全性評價確定抗震設防要求的建設工程,即時確定並提出該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的技術等級,同時,申請單位填寫《建設項目抗震設防要求審批告知承諾書》。3、在承諾期限內,申請單位自行委託有相應資質的單位(被委託單位確定後,應經本局對其資質和上崗人員進行登記驗證,否則視為無效),按區地震局確定的技術等級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4、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結束後,申請單位提交經評審機構評審通過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區地震局受理後,三日內辦結審批手續。5、對不需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的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應嚴格按照《建設項目抗震設防要求審批表》中的審批意見進行抗震設計,區地震局將對審批意見的執行情況依法實施監督檢查;對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的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應嚴格按照地震部門審批的技術等級等要求,並在承諾的期限內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否則,區地震局將依據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對建設單位實施處罰。補充:提供單位提供評價報告和有資質的單位的登記驗證。評審單位需要評審意見和簽名。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熱點內容
利率越低債券價格高 發布:2021-09-10 11:04:26 瀏覽:403
基金交易原則 發布:2021-09-10 11:03:50 瀏覽:464
車險如何網上買保險 發布:2021-09-10 11:03:14 瀏覽:970
英國郵局申根保險價格 發布:2021-09-10 11:03:13 瀏覽:16
果洛網上炒股 發布:2021-09-10 11:01:59 瀏覽:9
股市中的換手率內盤也算在內嗎 發布:2021-09-10 11:01:56 瀏覽:80
60歲老年人保險價格是多少 發布:2021-09-10 10:58:41 瀏覽:606
匯博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信息 發布:2021-09-10 10:57:17 瀏覽:66
河南期貨從業資格成績查詢入口 發布:2021-09-10 10:57:14 瀏覽:422
乙烯期貨價格 發布:2021-09-10 10:55:20 瀏覽:735